思维导图
一、子网掩码发展(依据相关RFC标准)
RFC791-1981,定义了类的概念,将不同的IP地址提供给了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模的网络;
RFC790-1981,提出网络位与主机位的概念,将IP地址分为A、B、C、D、E五种网络;
RFC950-1985,定义了子网掩码的具体形态,由32个2进制组成,4段点分形式标识;
二、子网掩码分类
- 有类子网掩码:A类,255.0.0.0 B类255.255.0.0 C类255.255.255.0
- 无类子网掩码(VLSM):可变长度,可理解为掩码可变(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如30台主机,占位2的5次方,掩码位站32-5=27,表示形式255.255.255.224或/27标识)
三、子网掩码表现形式
- 机器码:32位1或0组成,1为连续,与IP地址或运算得出网络位;
- 点分四位十进制:x.x.x.x(11111111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