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娱记的鼻祖留心shuo新浪博客

我国娱乐记者的鼻祖――徐彬彬

现在娱乐记者在记者这个行业中估计是最热门的职业了,其队伍的强大程度让人咋舌。常常会曝出这位明星找对象,那位明星怀孕,或是哪一个明星有外遇了,而且往往有猛料。对于这方面的,那些娱乐记者(狗仔队)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很多明星都对这些有点小事就极善于大做文章的记者心生恐惧之心。

而在民国,新闻界的情况完全不是如此。许是因为动乱的缘故,民国的记者对明星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及当今的。那时更多的记者对政治更感兴趣,个个名噪一时的那些个大记者,大多靠着深度的报道和精辟的时评而名动一时,例如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等。这种新闻的报道形式,舆论鼓动性极大,引来的祸端也自然不小。就上述所举的几位,都先后因言被杀。就在这种众报皆言政治的情况之下,独言他物的徐彬彬另辟蹊径独开一门,成为一代报杰,同黄远生、刘少少并称为“民初三大名记者”。

徐彬彬名凌霄,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江苏宜兴人。自幼生在一官宦家庭,世代为官,为江苏一时之豪门大户。这个家族是从徐彬彬的爷爷清道光年间的进士徐家杰开始的。考中进士后的徐家杰,便开始出仕为官。自此后,徐家后代居官者如雨后春笋,曾一度出现爷孙同朝,叔侄共在的现象,盛极一时,网站地图。其爷爷晚年调任北京,一家在他处无职者,皆迁至北京。

除其爷爷外,再值得一说的是,就是徐彬彬的伯父徐致靖了。徐致靖是个很有才的人物,是著名的戊戌变法要臣。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它作为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被慈禧太后拘捕差点被杀。我们今天知道的“戊戌六君子”,只是被推往菜市口砍了脑袋的六个,网站地图。其实差一点就成了“戊戌七君子”,那个差点的人就是徐彬彬的伯父徐致靖。

那么徐致靖是如何脱险的,这还要从徐彬彬的爷爷徐家杰说起。当年进士科时,恰好与李鸿章为同科;后来又一同办过洋务,其关系甚是要好。朋友的儿子要被斩首,李鸿章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便在徐家杰的委托之下进宫去想慈禧说情。慈禧对李鸿章是很看重的,当然会考虑他的脸面。因此徐致靖得以幸免于难,被特赦,免了死罪后给了他一个无期徒刑。

被判了终身监禁的徐致靖是个很有趣的文人。不久后,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整个北京的监狱全部大开,所有的犯人都一哄而散,可徐致靖却就是赖着不走。如此之人,乍看去表面上看去确实有些古板,但细而推去,不得不惊讶其人格。

除了徐致靖,还有一位堂兄徐仁铸也是当年有名的变法之臣,曾大力推荐过后来的著名大记者刘少少。因一家人都主张维新变法,所以徐彬彬的政治观点也相对很是保守。

幼年生在北京的徐彬彬,是典型的公子哥。他的爷爷是京官,家中叔伯兄弟为官者众多,其本人也是才名很广,因此他本人当时在北京很是有名。与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还有另外的沈南雅与徐半梦四人并称“京城四大才子”。几人经常在一起,逛戏园子,喝花酒,谈谈诗,做做赋,搞搞笔会,日子过得甚是娴雅。

但是身在官宦家庭,终日的游手好闲之人必然家里人最看不惯的。于是徐彬彬就在当年的京师大学堂中学了工科,主要学的是土木工程。这个专业与徐彬彬的爱好大相径庭,但是徐彬彬还是认真的学了,而且曾一度准备成为一名杰出的工程师。为了他工程师的梦,他还曾一度赴长江对水利工程的修建进行了考察,但最后他还是没有选择这个行业。在当时,他感到一个工程师根本无法开启民智,不能够真正的唤醒民众,因此必须另择他业。这听起来与当年鲁迅弃医从文很是相像,确实,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人着实并不罕见。他选择了报馆,选择了新闻界。

那时中国的新闻发展正处在一个转折的关口。

清末的新闻界,大概就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政论时代。但是到了民国初年,这种势头便开始有些减弱,取而代之的全国各地灵通的消息。而评论的复兴,直到后来张季鸾、王芸生等书生报国之士兴起之时又才用文人论政将政论推到了另一个高峰,网站地图。而这从清末到民初的转变,最大原因就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在当时,电报迅速发展,网站地图,电报传闻的价格也就越来越低,于是像《申报》、《时报》等大报就纷纷在各大城市建立记者站。

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记者才开始产生。起初的通讯在北京以黄远生一人独大,待黄远生走后,立马变成三足鼎立之势,分别是《申报》邵飘萍的“飘萍”通讯,《新闻报》张季鸾的“一苇”通讯和徐彬彬就职《时报》开创的“彬彬”通讯。

1916年,徐彬彬就职《时报》,在很短时间里,他就靠着他优美的文笔、富有情趣的写法在众多的通讯中赢得一席之地,并渐渐形成名气,靠着自己独有的风格,创造了“彬彬”通讯。

两年之后,徐彬彬辞去在《时报》的一切职务。恰好在那时,身在北京的著名报人邵飘萍也向《申报》辞职,并出来准备独立办报。看着徐彬彬一时也无着落,邵飘萍就将他拉来与自己一起创办《京报》。《京报》成立后,徐彬彬便被聘为特约撰述,主要负责的《京报》副刊。

在《京报》主持副刊的徐彬彬,总算是找到了一个还算适合自己的舞台。当年的诗词歌赋、满腹才华一时便有了用武之地。长于文史,谙熟典故的徐彬彬,靠着富有情趣的有没文笔很快就在报界文坛打出一片天地。可是但是好景不长,1926年,邵飘萍被杀害之后,徐彬彬不得不离开《京报》,另寻他路。

就在离开《京报》尚未有下家的时候,他与弟弟徐一世开始合撰《凌霄一士随笔》。这本书在《国闻周报》连载,一载就是十年,实乃古今中外报界极其少有之现象。兄弟俩通过走访一些清末民初的一些政要和遗老遗少,记录了很多的掌故。这本巨作涉及到北京的民风民俗,三教九流,范围甚是广泛,内容甚是详尽。有不少专家说,要研究近代史,特别是清末到民国这一段历史徐彬彬《凌霄一士随笔》不可不看。

徐彬彬受家庭和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养成了听戏的爱好。作为一个江南文人家族,喜爱昆曲之氛围是很浓厚的,家中常与著名的昆曲曲友往来。前面提到的那个徐彬彬的伯父徐致靖就是一个精通音律的文人。笛子、三弦、胡琴样样精通,而且还能独立谱曲,可见在这样环境中熏陶的徐彬彬,喜欢戏曲是很正常的。后来徐彬彬的父亲调任山东,他也随父在山东看了很多曲种,有梆子、二黄、昆曲高腔等,使它对戏曲的认识更进一步。之后的京城少爷生活,更使他对戏曲的认识更加深刻独到。

由于上述的缘故,在徐彬彬的文章中往往就会有很多评述戏曲的内容。在民国的梨园界大红大紫的那些个名角大多都被徐彬彬评价过。例如马连良、程砚秋、梅兰芳等,都曾在徐彬彬的笔下出现过。徐彬彬的评论可不是一味的叫好,而是有褒有贬,依据立论。对于长处,徐彬彬往往大家赞赏,网站地图;对于短处,徐彬彬则又总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对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徐彬彬就指出“梅兰芳创作甚多、努力可佩,但对于剧艺之核心,贡献尚少。其发扬国剧苦心孤诣,猛进直前,在旧伶中堪称第一人,惜应付环境之成分太多,其台上艺术可称超等。”而在当时梅兰芳被众多粉丝狂热崇拜之时,徐彬彬对此更多的则是担忧。他说人们对偶像的追捧已经使得梅兰芳的个人光辉盖过京剧本省,使得京剧的艺术性被其一人淹没,实为不幸之尤。

除了指出梅兰芳的不足,他还针对性的提到程砚秋的道白不好,谭鑫培的扮相不足等等。他的很多评价,现在的戏曲品论家看过之后也极其的认同。由他主编的《国剧月刊》时发的文章以及其他一些散见于其他报上的文章,一时为当时的“演艺界”所推崇。在1928年至1930年,徐彬彬在大公报主持《戏曲周刊》,专门的从事戏曲报道与研究。由于对这一门事业玩的精,所以徐彬彬的剧评在当时很有权威性。甚至几篇评论就能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捧成名角。

说实话,当时如此涉足娱乐圈的大家是很少的,多是些街头巷尾不成气候的小报才有刊文,其水平着实不值一提。而徐彬彬的出现,使得戏剧评论真正的上了台面。中和看来,这样的徐彬彬在当时确实就是一个毫无争议的娱乐记者了。但慢慢看来,他又更多的像一个文艺评论家,有褒有贬,自称风格,不愧是大家。由于他与当时很多的戏曲名家都很熟,所以对他们的很多事都很熟悉。因此,有时他也会写些关于他们旁人不知的闲情轶事,这样他的娱乐为就更足了。

徐彬彬除了那股子娱乐味,另一强项就是历史了。自三十年代开始,徐彬彬就一直在天津《大公报》主持副刊。主要在《凌霄随笔》与《凌霄汉笔记》等专栏中写些文史短文。介绍我国文物、典章制度、历史掌故,如数家珍,且文笔极其流畅优美。新中国建立后,徐彬彬就以其历史之长在北京担任文史馆员。1961年,75岁的一代报人寿终正寝。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位民国的娱乐大记者。我们看到的不是他怎样去收集小道消息,怎样去努力的制造绯闻;而是靠着雄厚的文史功底,卓越的艺术鉴赏力来动笔行文。实实在在的去以艺术的标准来评价报道当时“娱乐界”的那些事。最后他得到了读者的尊重,得到了艺术家们的尊重,得到了历史的尊重。从这位明国大记者的身上,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勿论何时,必以求实为尚。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