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炎帝陵

  宝鸡就像一位充满古典韵味,却又不乏时尚气息的女子。“西府”是关中人对宝鸡的称谓,既是尊称,也从这种东西的区别中,显示关中人的心理优越感 ―― 咸阳以东的西安、渭南、铜川称作“东府”。这种称谓的区别,起源于秦国。在秦献公迁都栎阳之前,今宝鸡凤翔县曾是秦国的都城。秦孝公迁都咸阳后,便有了“东西府”之分。

因此,更确切地说,“西府”是凤翔的代名词,因为凤翔府自古就是现今宝鸡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民国时期,陇海铁路宝鸡拦腰穿过,西府的行政中心才迁居宝鸡。于是,西府就成了宝鸡的别称。“西府”跟“西周”、“西汉”一样,是过去时的称谓,有些被遗弃的感觉。而“东府”是现在进行时,正值盛世荣华,集万般宠爱于一身。

宝鸡不仅是炎帝出生和安息之地,更是西周文明和大秦帝国的发源地,当我们追溯中华文明的时间轴,会发现,宝鸡的发迹远早于西安。而自秦汉以后,十三朝古都西安的辉煌,让它的前身宝鸡的旧时光黯淡无光。

直到1992年,一群来自新加坡和一群来自台湾的寻根问祖团,不远万里赶赴宝鸡,在炎帝的葬身之处天台山、祭祀之所九龙泉集体跪拜,长声痛哭,世人才记起,宝鸡是全球华人的老家。

当越来越多的商周青铜器在农民的庄稼地里重见天日,以静默的尊容向世人诉说它们所处的盛世时代,那些被历史的尘埃掩埋3000多年的历史,才从诸多的传说演绎中走下玄虚的神台,落地生根于宝鸡浑厚的沃土。

宝鸡的荣耀,起源于炎帝的缔造。



宝鸡常羊山炎帝陵“华夏始祖”楼牌

宝鸡炎帝陵

宝鸡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集雄山、平川、高塬于一体,容易让整个城市的形态从视觉上呈现出具有错落感的立体化效果,尤其是容易凸显城市地标。以前乘车过宝鸡,这座城市充满流动的画面感,我曾留意到一个山丘,仅容纳了一座高大、厚实、宏伟的建筑。因此,在我的印象中,那一定是炎帝陵。除了炎帝,还有谁能配得上给一座山作他的府邸?

但是,当我们在清晨驱车,一边前行,一边向早期晨练的路人打探路径时,却波费周折,因为每个人所说的方向似乎都有出入。后来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绿灯时,老李下车去问交警,我们才终于得知,宝鸡既有炎帝陵,又有炎帝园,炎帝陵还分旧陵天台山和新陵常羊山。之前,不同的路人根据自己的认知,当然所指不同。

我们所处的地方是神农镇,离常羊山炎帝陵最近,于是我们决定,去常羊山炎帝陵。驱车前行,看到一个“中铁宝桥集团”的路牌,左侧有一个“神农门”,这里便是常羊山的入口,山上就是炎帝陵。

掉头,右拐,进了“神农门”,走了十多米,前方却因为汽车刮蹭,发生拥堵,交通协管指挥我们倒退至神农门外。原以为进了“神农门”就是圣地景区,却不曾想这“神农门后”还隐藏着一个家属区,属于铁道部宝鸡桥梁厂的领地。

到炎帝陵,不仅仅是寻访,还是朝圣。既然车进不去,网站地图,我提议说弃车步行,但经过打探又得知,从“神农门”到炎帝陵还有数公里盘山路,步行上山耗时费力。于是,我们只能在车上等待前方争吵的两位车主快些息事宁人。

十几分钟后,前方事端解决了,我们方才通行。

我们到达炎帝陵的时间是2013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十六。每年一度的七月初七炎帝陵祭祀大典结束已经一个多星期,但进入由赵朴初题写《华夏始祖》的牌坊,在通往“炎帝”大殿的台阶两旁,树立的百家姓旌旗尚在,在酷暑清晨的徐徐清风中,尚存庄严肃穆之感。

这里是每年举办炎帝祭祀大典的祭祀区,可容纳数千人。雄伟的“炎帝大殿”前面,矗立着“人文始祖”的香炉和“神农鼎”,均为铜铸,厚实沉重,网站地图,香盏缭绕弥漫。大殿的左右立柱上,一副鎏金楹联,向每一位抵达这里的人,呈表炎帝的不灭功勋和世人对他的赞誉:

创造定有人千载岐黄崇炎帝

流传安无据八方稼穑念神农

人身牛首,肩披兽皮,腰束叶裙,双手捧谷穗,双目悯苍生的炎帝塑像,就矗立在大殿的中央,供全球华人来此叩拜。大殿的两侧的壁画,讲述着炎帝对于这个世界所做的贡献,以及炎帝出生等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故事。


宝鸡炎帝陵“炎帝大殿”,农历七月初七祭祀大典的百家姓旌旗尚在

伏羲与女娲的后裔――“炎帝”姜石年

女娲用泥巴捏出的人儿,在秦岭以及周边地区迁徙活动,形成了大大小小若干个群体部落,各个部落集体劳动,获取食物及其他生活资料。为争夺生活资料,各个小部落之间难免出现摩擦,甚至发生斗殴。于是伏羲和女娲制定规矩,并经过毕生的励精图治,把诸多小部落合并为大部落,划分各个部落所管辖的疆域。

伏羲和女娲去世后,这套制度却一直被各个部落延续了下来,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演化,形成了十五个颇具规模的氏族部落,各个部落也都在长期的劳动经验中创造了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发明。比如“有巢氏”率先告别了山洞和地窖,首创性地在平地上建房屋,在树枝上筑巢,以躲避风寒雨雪和其他猛兽的侵扰。

其中,有一位伏羲与女娲的后裔,叫做“少典”,按照伏羲和女娲制定的婚约制度,娶了�氏部落一个叫女登的女子。有一次,女登到一个叫华阳的地方旅游,碰到一条神龙而受孕,在某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于姜水河畔的常羊山一个石洞中生了个男孩,取名为石年。并以姜水为姓,曰姜石年。(可以想象曾在宝鸡姜水钓鱼的姜太公,与姜石男的关系)

这种说法,延续了华胥氏孕育伏羲和女娲的“感应受孕”之说。伟大人物的诞生,总是少不了神迹昭示。

姜石年出生后,三天能语,五天能走,七天生齿。长成三岁,力大无群,聪明过人,能常人不能之事。他所在的部落位于具有列山之称的秦岭脚下,部落名称叫做“烈山氏”,经过推选,姜石年成为烈山氏部落的首领。

因为姜石年“火德旺盛”,善用火工,发明了“烈山而耕”(刀耕火种),并以火烧制陶器,极大地改善了部落成员的生活水平,部落成员都尊姜石年为“炎帝”,也叫“赤帝”。

烈山氏部落崇拜牛,牛首就成为了他们的图腾,部落首领必须首系牛角,以显神威。炎帝当然也不例外,要以牛首加冕。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炎帝塑像、画像都是“人身牛头”的缘由了。


炎帝的塑像大多是人身牛首,手捧谷穗

“人文始祖”炎帝――伟大的发明家

炎帝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部落首领,还是一位出色的发明家。炎帝能够在数千年后还被尊为“人文始祖”,根本在于他那些开天辟地的发明,颠覆性地改变了华夏子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习性,推动人类在从原始向文明的演化进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可以说,我们今天的饮食、服饰、医疗、贸易、娱乐、军事、工艺等皆得益于炎帝的智慧。

炎帝发现空中飞翔的鸟儿衔的种子掉落地上,能生根发芽,长出更多的果实。既然鸟儿能食用,那么人也能食用。于是,他以鸟儿为向导,获得五谷之种。又发现被火焚烧后的泥土,能够长出旺盛的草木,于是,他以火烧山,开垦土地,植物燃烧后的灰烬成为优良的肥料,他带领部落成员在这些灰烬中种植五谷,让人们有计划地耕作,获得充足的储备粮,不再饥饱无度。

他又发现麻皮成丝,牢而柔软,轻而温暖,且易于编织。于是,发明采麻丝织布,制作衣物,结束了过去人们以易枯的树叶、坚硬的树皮、难得的兽皮为衣,不明羞丑的荒蛮生活。

他根据音色不同,制作五弦琴,教会人们以音乐放松身心,获得精神愉悦,并以音乐与天地神灵沟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削木为弓箭,远距离地射击结束了人们与猛兽近身搏斗的危险,后来又广泛用于部落之间的斗争,威震天下,成为沿用了数千年的远距离杀伤性武器,并为现代军事武器枪炮火箭的发明开启了智慧之源。

他发现经过烈火焚烧后的泥巴坚硬无比,滴水不漏,而泥巴未烧制之前又能随力而形,千变万化。于是,他创作陶器,适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所需。陶器演变成后来的陶瓷,成为全世界认知中国的代名词。

随着生产方式的极大改善,生活物资出现盈余,再加上手工艺产品(陶瓷、服饰、弓箭、娱乐等)的广泛制作和需求,部落成员拥有了或多或少的私有财产。炎帝又首辟市廛,制定交换制度,部落成员及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互市贸易由此开始,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发展。

他与兄弟黄帝结盟,大战南方部落首领蚩尤于涿鹿,结束了部落之间因利之争引发的战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侵扰,让诸多华夏部落终归炎黄一统,首次构建起一个和谐文明的国家,是华夏文明之源。

他发现某些植物的根茎叶可以驱除病痛,而有些植物食用之后,却可以置人及其他动物于死地。为了给人们疗治百伤,减轻痛苦,康健体魄,他亲身犯险,亲口品尝草药,区别哪种可以治病,哪种可以毙命,成为中医鼻祖。

最终,他因误食断肠草而毙命天台山――这块与他出生地常羊山遥相呼应的山峦之中,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后世子民又追封他为“神农氏。”

那么,根据炎帝生平事迹,我们为他建一份个人档案。

炎帝档案

姓:伊耆,也姓姜

籍贯:烈山氏(秦岭又称“列山”,“烈山”是化音)

号:神农

名:石年

职务:部落首领、发明家、军事家

生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

出生地:姜水之岸(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

忌日:农历七月初七

父亲:少典

母亲:任姒,又名女登


新建的炎帝陵祭祀广场,这里是全球华人的老家


“华人老家”:炎黄故里

常羊山天然成三级起伏态势,由三峰构成。第一级与第二级中间有一方平台。“炎帝大殿”位于第一级顶。穿过“炎帝大殿”,平台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广场,约有1万平米。中间为一巨型“火炬”圈,内为约2米见方的“炎”字,周围为9条巨型浮雕龙。

广场的后面是第二级山坡,一条石阶笔直而上,两旁青松翠绿,仿若通往天庭,顶峰即为炎帝墓。山脚下,与“炎帝大殿”遥相呼应的是一座正在修建的城堡模样的建筑,它是第二炎帝大殿,为梯形,高大雄伟,气势凛然。前面是一尊巨大的炎帝塑像,两边各有四个巨幅大字,左为“炎黄故里”,右为“华人老家”。

近几年来,随着炎帝祭祀大典的规模不断升级,参与祭祀的人逐渐增多,原有的“炎帝大殿”之前的祭祀广场,已经难以容纳数万人同时祭祀,炎帝陵不得不在大殿后面,再建一个能同时容纳数万人的广场。

沿着“炎帝大殿”后的台阶而下,穿过空阔的万人广场,来到炎帝像前。站在矗立于天地间炎帝像下,顿感渺小。天地之大,炎帝也只是煌煌宇宙,悠悠史河中的一位过客,但是,他的功勋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在滚滚奔流的历史长河中,永远存在有属于他的精彩浪花。

如今,他孤立常羊山,这块他出生的热土,迎接着来自全球华人的敬仰和膜拜。远方,是孕育了西周文明的周原,他的后裔在他的智慧之上,开创了更加卓著的文明。山脚下河川谷地是高楼林立、一派时尚朝气的明星城市宝鸡。流淌了数万年的姜水,以婀娜轻柔的姿态穿城而过,汇入滋养了华夏文明数千年的渭河。身后,是巍峨的列山――大秦岭,正是这座山,滋生了姜水和烈山氏部落;也正是这条水,滋养炎帝和这片曾经供他创耒耜,识五谷,尝百草,立市廛,制陶器的沃土,这是炎帝的试验田,也是中华民族的试验田,它带给了华夏民族无与伦比的历史荣耀与文化恩泽,孕育了炎黄子孙茁壮成长的儿童时期。

上善若水,网站地图,厚德载物。炎帝的智慧,如同姜水对他的浸润,沿着姜水汇入渭河,又沿着渭河融入黄河,一直奔流到东,泽被了黄河流域源远流长的中原及齐鲁文明。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面对炎帝像及他所依靠的巍巍大秦岭,我请香火鸣炮,双膝下跪,虔诚叩拜。在每一次弯腰,首贴大地的瞬间,我能感受到体内流淌的炎黄血脉,在此时此刻,回归本源。


到达常羊山中峰的炎帝墓,必须攀登999级台阶

通往炎帝陵的999级台阶两旁,矗立的是夏至清历朝历代帝王34尊塑像,他们不论功过是非,万宗归一,都像过去朝议时的文武百官一样,肃立而待,好似随时听候炎帝的召唤或命令。他们以静默的姿态,忠守着被青松环抱的炎帝陵,检阅着低首登高叩拜炎帝的世人,也接受着世人在驻足停歇间,回溯历史时的评说与感叹。

在历代帝王的拥簇中,登完999级台阶,就到达常羊山中峰,炎帝墓冢就在这里。墓冢前树有墓碑,启功遒劲刚毅的“炎帝陵”三个的大字底赫然其上。碑前四足大香炉中香火萦绕。碑后的墓冢,底部用青砖围砌,上半部芳草盈顶。陵墓四周,松柏森森,十分幽静,梵呗轻盈流淌,更显圣洁空灵。

站在炎帝陵前北望,一条恢宏的中轴线贯通陵区南北,牌楼、山门、大殿、墓冢以轴线空间为序列,顺山就势纵向排开,高低起伏,犹如天庭,浮于宝鸡的繁华与喧嚣之上,蔚为壮观,令人心旷神怡。

安息的炎帝,仍旧在常羊山之巅,守望着他曾经开创的这一方疆土,成天地大德,静默而不语。


炎帝陵犹如天庭,浮于宝鸡的繁华与喧嚣之上,蔚为壮观,令人心旷神怡

祭祀 炎帝之习俗

炎帝的时代,跨越了五六百年的时间,且在中华大地诸多地方,都留有踪迹。作为一个自然人,首先他活不了数百年。另外,在缺少快捷交通工具的当时,他不可能在河南、山西、山东、江浙、湖南等地周游。因此,根据专家考古研究,过去的氏族部落首领,不仅仅单指一个人,还指一个部落数代乃至数十代的延续,他们的首领都用同一个名号。

比如炎帝,第一、二世均生活于宝鸡姜水一代。后世炎帝经过数次迁移,途径中原大地,一直向东,到达齐鲁大地,并建都曲阜。涿鹿之战后,炎帝部落一部分南迁,进入湖北、湖南一代,八世炎帝生活于湖南株洲炎陵县,葬于茶陵。

因此,在这些地方也都有炎帝陵或神农庙、神农祠。这个路途远、区域广的迁徙过程,不是由一代炎帝完成的,而是由八代炎帝共同完成的。也正是这种广域的迁徙,炎帝的智慧大德才得以广播,为更多的华夏子民带去了生产生活的福利。

据宝鸡炎帝陵守墓人高风林讲,炎帝陵原在天台山莲花峰“寝骨台”,1993年,为了方便全球华人祭祀,重修常羊山炎帝陵,并将炎帝灵骨移至他的出生地重建墓冢以厚葬。

常羊山自古就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神农城池,十里长山,庙宇相连,香客往来不绝,后来毁于战乱,仅存有神农祠和九龙泉残碑。在常羊山上,有一个“羊脚亭”,亭有一个院落,院内有两孔窑洞,洞中仍旧供奉着当地百姓自发敬供的炎帝神位。据说,这里是炎帝行宫,当年炎帝采药时,途径常羊山,常在此歇息。

炎帝在宝鸡留下的痕迹不止天台山、常羊山两处,在宝鸡境内发现关桃园遗址、北首岭遗址、姜城堡遗址等古文化遗址,都反映了炎帝部落在姜水一带从事农业,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炎帝神农氏从出生到死后安葬的一生经历和文化脉络。



炎帝陵守墓人高风林讲述关于炎帝的传说

离开常羊山中峰,我们折回“炎帝大殿”,与在此修道12年的张志科道士访谈。据张志科讲,宝鸡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炎帝祭祀习俗的地方。祭祀分两说,一种是民间祭祀,一种是官方祭祀。

当地民间祭祀中,流传有许多关于炎帝的传说。炎帝在天台山误食断肠草而亡,黄帝听闻后,曾带领各部落首领前去吊唁,并亲自为炎帝主持丧礼,题诵祭文,扶灵送终,还封埋葬炎帝的天台山为“西泰山”。当地百姓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始,要带着祭品前往天台山莲花峰的“寝骨台”祭祀炎帝,可持续月余。

至今,虽然炎帝遗骨迁至常羊山新修的墓冢,但是,在天台山仍留有供奉炎帝灵位的石窟,存放过炎帝灵骨的汉白玉骨台,黄帝祭祀炎帝时的烧香台等遗址。天台山有一座山峰,当地人称为“神农峰”,也是表达了人们对神农的敬仰。

宝鸡眉县的汤峪是秦岭七十二峪之一,向来以天然温泉闻名于世。当地人说,汤峪的温泉,是因为炎帝种五谷后,太阳光照不足,五谷只开花,不结果。情急之下,炎帝乘五色鸟去东方蓬莱岛抱太阳,返回飞至汤峪时太累,于是便停息了一夜。不曾想睡着后,太阳被二郎神拿去丢进了河谷,网站地图,于是,阴差阳错,汤峪河谷的水便在太阳的炙烤下,变成了温泉。

除去民间传说和祭祀,真正有史书记载的官方祭祀炎帝,开始于秦灵公。《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在吴山之阳,“作下畴,祭炎帝”。吴山便在今宝鸡境内。畴,《说文》解释为“天地、五帝所基址祭地“。另据明清时期编修的《凤翔府志》、《宝鸡县志》记载,祭祀炎帝的活动在唐起至明清最为兴盛,在当地建有神农祠和神农庙,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祭祀大典。

结合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宝鸡祭祀炎帝的传统,始于黄帝,经秦灵公“设下畴”,唐兴盛至明清,设坛、修庙、建祠,一直延续至今,皆源于宝鸡不仅是炎帝的出生地,网站地图,也是炎帝的葬身地。炎帝的生平事迹,在此得以全面的展示,给今日的我们,以穿越时空的品读历史长卷之感。

张志科道士讲述宝鸡祭祀炎帝的传统


文脉传承,炎帝在民间
   炎帝园位于闹市区,完全开放,更像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城市中心广场。夏日的黄昏,熙熙攘攘的人们在此散步纳凉,随处可见的免费可饮用自来水,更是为人们的休闲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

秦汉风格的炎帝祠,雄浑古朴,虽然身处闹市,还是在周遭的高楼大厦中脱颖而出,显示着它与众不同的非凡气质。

相传,这里是炎帝曾经沐浴的地方,曾有一泉,水出九孔,清冽甘甜,有“浴圣九龙泉”之说。今保留有清乾隆年三十年间的一通《重修神农祠九龙泉》碑文。苏轼也曾在《初游楼观五百言诗》中写道“龙宫殿宇幽,南连大散关”。“龙宫”即“神农宫”,鸡峰山下的大散关与九龙泉所在的浴泉村相距不远,且在一条直线上。因此,苏轼在鸡峰山上能看到的宫殿,就只有兴建于唐朝的“神农祠”。

由此可见,位于宝鸡市经二路浴泉村的炎帝祠古已有之,且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据说,炎帝祠曾有三孔窑洞,是原来人们供奉炎帝像,敬供香火的地方,只是,我们没有看到。唐至明清不断修建的炎帝祠,已经在1958年被捣毁。如今的炎帝祠,是1993年与常羊山的炎帝祠同时所新建。炎帝像稳坐炎帝祠新修的中央大殿,供世人朝拜。


秦汉建筑风格的炎帝祠,这里曾是炎帝沐浴的地方

炎帝祠前,没有在其他庙宇道观常见的那些见客便追跟着兜售香火的商贩。但在大殿前的台阶上,有一中年男子,怀捧香火,微笑着递给每一位拾阶而上的游客或香客,并做解释――“免费”。得此实惠的人们,也纷纷接过中年男子手中的三柱香火,前去祭拜炎帝。

攀谈之下,方知此男子不是炎帝园的管理人员,也非有利可图的投机者,而是炎帝虔诚的供奉者。他闲来无事,便自己出资,购买香火捧至炎帝祠前,免费赠送给游客,只是希望有更多人来敬供炎帝。当看到那些陌生的人们,拿着自己赠予的香火,在炎帝像前跪拜,他就觉得特别高兴。

在炎帝祠内炎帝塑像的注视下,我望着那位在黄昏的夕阳中微笑着的中年男子,突然明了,信仰在民间,炎帝在民间。

任何一场承载着各种商业目的的祭祀大典,如果缺少虔诚的文化信仰,如果不能达到文化信仰的普及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产生文化价值认同,并由此产生一种触动心灵的精神力量,去传承我们共有的文脉,心怀善念,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那么,它只是一场假圣贤之威图谋不轨的低俗作秀。

它不如一个平民手中一捧廉价的香火,脸上绽放的一个微笑。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