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86分页机制详解

1. 为什么会有分页机制?

有些资料说是为了实现“虚拟内存”,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没有分页机制,能否实现“虚拟内存”?答案是肯定的。

当同时运行的任务很多时,内存可能就不够用。

捕获

如图所示,每个段描述符都有 AVL 位(简称 A 位),用于表示一个段最近是否被访问过(准确地说是表明从上次操作系统清零该位后一个段是否被访问过)。

当创建描述符的时候,应该把 A 位清零。之后,每当该段被访问时,准确地说是处理器把这个段的段选择符加载进段寄存器时,CPU 就将该位置“1”;对该位的清零是由操作系统负责的,通过定期监视该位的状态,就可以统计出该段的使用频率(比如,每 1 秒钟查看一次,一旦置位就清零,统计 10 秒钟内被置位了多少次,次数越多说明使用越频繁)。当内存空间紧张时,可以把不经常使用的段退避到硬盘上,从而实现虚拟内存管理。

当某个段被换出到磁盘时,操作系统应该将这个段的描述符的 P 位清零。过上一段时间,当再次访问这个段时,因为它的描述符的 P 位是 0,处理器就会引发段不存在异常(中断号 11)。这类中断通常是由操作系统处理的,它会用同样的方法腾出空间,然后把这个段从磁盘调入内存。当这类中断返回时,处理器会再次执行引发异常的那条指令,这时候段已经在内存中(P=1),于是程序又可以继续执行了。

由此可见,即使没有分页机制,利用“分段”也可以实现“虚拟内存”。

但是,因为段的长度不固定,在段的换入换出时会产生外部碎片,这样就浪费了很多内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 80386 处理器开始,引入了分页机制。分页机制简单来说,是用长度固定的页来代替长度不定的段,以解决因段的长度不同带来的内存空间管理变得复杂的问题。

尽管操作系统也可以利用纯软件来实施固定长度的内存分配,但是过于复杂。由处理器固件来做这件事情,可以省去很多麻烦,速度也可以提高。

总结一下,引入分页机制并不是为了实现虚拟内存,而是为了解决内存碎片的问题。

2. 从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

分页机制是 80x86 内存管理机制的第二部分。分段机制把逻辑地址转换成线性地址,而分页机制则把线性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页机制会把线性地址空间(段已映射到其中)划分成页面,然后这些线性地址空间的页面被映射到物理地址空间的页面上。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0x86 使用 4K(2 的 12 次方)字节固定大小的页面。每个页面均是 4KB,且对齐于 4K 地址边界处(地址的低 12 位全是 0)。

3. 简单的分页模型

4GB(2 的 32 次方)的线性地址空间可以划分为 1048576(= 2 的 20 次方,即 1M)个页面。为了根据线性地址找到对应的物理地址,操作系统必须维护一张表(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表暂且叫做“页映射表”,它一共有 1048576 个表项,每个表项占 4 个字节,其内容是某个页的起始物理地址(共 32 比特,低 12 位全为 0)。

页映射表是这样使用的:因为页的尺寸是 4KB,所以线性地址的低 12 位可以作为页内偏移,高 20 位可以用来索引一个表项,找到了这个表项,就找到了对应的物理页。

具体可以参考我的博文:简单的分页模型

4. 页表和页目录

4.1 层次化的分页结构

上文提到的页映射表,一共有 1048576(=1M)个表项,每个表项占 4 个字节,所以表的大小是 4MB,在当时看来要占用相当一部分内存。考虑到在实践中,没有哪个任务会真的用到所有表项,充其量只是很小一部分,所以内存中放一个 4MB 的表格确实很浪费。也许你会建议,能不能先划出一小片内存,只存表格用到的部分,然后根据需要动态扩展。的确,这个方法可行。但是因为特殊原因(任务的 4GB 地址空间包括两个部分:局部空间和全局空间。页目录的前半部分指向任务自己的页表,后半部分则指向内核的页表。整个映射表的前一半对应全局地址空间,后一半对应局部地址空间),这张表从一开始就必须完全定义,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占用 4MB 的内存空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又不会浪费宝贵的内存空间,处理器设计了层次化的分页结构。

4.2 页表

4GB 的线性地址空间可以划分为 1048576(2 的 20 次方,即 1M,也可以看成是 1024*1024)个页面,所以,可以随机地抽取这些页面,每 1024 个页面是一组,可以分成 1024 组。对于每组中 1024 个页面的物理地址,按某种顺序排列可以构成一张表(每个表项都是一个页面的物理地址),这个表就是页表。页表的大小是 1024*4B=4KB,刚好是一个物理页的大小。

4.3 页目录

因为已经分成了 1024 组,每组都有一个页表(大小为 4KB),所以这 1024 个页表又可以用一张表来指向,这就是页目录。类似于页表,页目录共有 1024 个表项(称作页目录项),**每个页目录项的内容是某个页表的物理地址。**页表的大小是 1024*4B=4KB,刚好是一个物理页的大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人说,这样不是更占内存吗?原来需要 4MB,现在存放 1024 个页表就要 4MB,再加上一个页目录,还要 4KB,何苦呢?

  1. 这样的层次化分页结构是每个任务都有的,或者说每个任务都有自己的页目录。在处理器内部,有一个控制寄存器叫 CR3,存放着当前任务的页目录的物理地址,故 CR3 又叫做页目录基址寄存器(Page Directory Base Register,PDBR).

  2. 每个任务都有自己的 TSS(Task-State Segment ,任务状态段),其中就包括了 CR3 寄存器域,存放着任务自己的页目录的物理地址。当任务切换时,CR3 寄存器的内容也会被更新,更新为新任务的页目录的物理地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页目录和页表也是普通的页,混迹于全部的物理页中。它们和普通的页没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功能不一样。当任务被操作系统撤销后,它们和任务所占用的普通的物理页一样会被回收。

  4. 页目录总是在物理内存中,页表可以在需要时再分配,这样就大大节省了物理内存。这就回答了前面的问题。

5. 地址变换的具体过程

具体怎么变换,还是用书上的例子来说明吧。
假设段部件输出的线性地址是 0x00801050,如果没有开启分页,那么这个地址就是物理地址;但是现在开启了分页,所以要经过页部件的转换,才能得到物理地址。

处理器的页部件专门负责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工作。它首先将 32 位的线性地址分成 3 段,分别是高 10 位,中间 10 位和低 12 位。高 10 位用来索引页目录,中间 10 位用来索引页表,低 12 位作为页内偏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当前任务的页目录的物理地址在 CR3 寄存器中,假设是 0x0000_5000;
  2. 段部件输出的线性地址是 0x0080_1050,按照高 10 位,中间 10 位和低 12 位分为三段,分别是0x002,0x001,0x050;
  3. 0x002 乘以 4(因为每个表项占 4 个字节)得到 0x008,作为偏移访问页目录,得到了0x0800_1000,这就是页表的物理地址,顺着它找到页表;
  4. 0x001 乘以 4(因为每个表项占 4 个字节)得到 0x004,作为偏移访问页表,得到了0x0000_c000,这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物理页的起始地址。
  5. 0x050 作为页内偏移,和物理页的起始地址 0x0000_c000相加,得到 0x0000_c050,这就是最终的物理地址。

参考资料
【1】《x86汇编语言:从实模式到保护模式》(李忠,电子工业出版社)
【2】《Linux内核完全剖析》(赵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 2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