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8/23]TCP/IP基础

一.ISO/OSI参考模型

1.结构:

①物理层;传输比特流(b);设备如网卡

②数据链路层:将物理层收到的比特流成帧(frame);设备如数据交换机

③网络层:将子网之间的数据进行路由选择,分组,重组。传输数据包(packet);设备如路由器。协议如IP

④传输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检测路由器丢包,然后产生一个重传请求,能将乱序的包重新排序

⑤会话层:管理主机间会话过程。包括会话建立,终止和会话过程中的管理(spdu)。

⑥表示层:对网络传输数据进行变换,使多个主机间传送的信息能相互理解。包括数据的压缩,解密,格式转换。

⑦应用层:与程序界面沟通,以至展示给用户。协议有http等。

2.四层模型:


3.各种协议


应用层:用户所制定的协议

①ICMP协议:传递差错信息,时间,回显,网络信息等控制数据

ARP协议:物理地址(MAC)-->IP地址;解析一次之后mac就保存在arp高速缓存中,形成映射。


这样双方都知道彼此的mac地址了

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以ping为例,ping利用icmp协议)

 


4.端口

1.众所周知的端口:1-1023的端口。由IANA分配控制,紧密绑定一些服务。如21是ftp端口

2.注册端口:1024-49151 松散绑定于这些端口,可以用于其他服务

3.动态私有端口

(端口用来区别应用程序)

5.MTU(最大传输单元)

以太网和IEEE 802.3对数据帧的长度都有限制。最大值分别是1500和1492字节。

如果ip层有一个数据报要传,但数据长度大于链路层的MTU,那IP层就要把数据报分片,让其每一片都小于MTU

两台主机进行通讯,经过多个网络,一路上链路层的最小MTU就是路径MTU 

6.封装和分用(数据从下到上,从上到下传送)

7.以太网帧格式


 ①为什么加类型?

     区分上图三种数据类型。

     例如 当数据传输到另一端的链路层,选择传递给ARP协议?RARP协议?网络层?

 8.ICMP协议

 传递差错信息,时间,回显,网络信息等控制数据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