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中RTTI机制

学习:

http://blog.csdn.net/mannhello/article/details/5217954

http://www.cnblogs.com/lzjsky/archive/2010/11/23/1885771.html

http://www.yesky.com/20020810/1624534.shtml

关于C++中RTTI的编码实现

摘要:

  RTTI(Run-Time Type Identification)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一种重要的技术。现行的C++标准对RTTI已经有了明确的支持。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出于特殊的开发需要,我们需要自己编码来实现。本文介绍了一些关于RTTI的基础知识及其原理和实现。

RTTI需求:

  和很多其他语言一样,C++是一种静态类型语言。其数据类型是在编译期就确定的,不能在运行时更改。然而由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多态性的要求,C++中的指针或引用(Reference)本身的类型,可能与它实际代表(指向或引用)的类型并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将一个多态指针转换为其实际指向对象的类型,就需要知道运行时的类型信息,这就产生了运行时类型识别的要求。

C++对RTTI的支持

  C++提供了两个关键字typeid和dynamic_cast和一个type_info类来支持RTTI:

  dynamic_cast操作符:它允许在运行时刻进行类型转换,从而使程序能够在一个类层次结构安全地转换类型。dynamic_cast提供了两种转换方式,把基类指针转换成派生类指针,或者把指向基类的左值转换成派生类的引用。见下例讲述:

void company::payroll(employee *pe) {
//对指针转换失败,dynamic_cast返回NULL
if(programmer *pm=dynamic_cast(pe)){
pm->bonus(); 
}
}
void company::payroll(employee &re) {
try{
//对引用转换失败的话,则会以抛出异常来报告错误
programmer &rm=dynamic_cast(re);
pm->bonus();
}
catch(std::bad_cast){

}
}

这里bonus是programmer的成员函数,基类employee不具备这个特性。所以我们必须使用安全的由基类到派生类类型转换,识别出programmer指针。


  typeid操作符:它指出指针或引用指向的对象的实际派生类型。

  例如:

employee* pe=new manager;
typeid(*pe)==typeid(manager) //true

  typeid可以用于作用于各种类型名,对象和内置基本数据类型的实例、指针或者引用,当作用于指针和引用将返回它实际指向对象的类型信息。typeid的返回是type_info类型。

type_info类:这个类的确切定义是与编译器实现相关的,下面是《C++ Primer》中给出的定义(参考资料[2]中谈到编译器必须提供的最小信息量):

class type_info {
private:
type_info(const type_info&);
type_info& operator=( const type_info& );
public:
virtual ~type_info();
int operator==( const type_info& ) const;
int operator!=( const type_info& ) const;
const char* name() const;
};
实现目标:

  实现的方案

  方案一:利用多态来取得指针或应用的实际类型信息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也是作者目前所采用的办法。

  实现:
enum ClassType{
UObjectClass,
URectViewClass,
UDialogClass,
……
};
class UObject{
virtual char* GetClassName() const {
return "UObject";
};
virtual ClassType TypeOfClass(){
return UObjectClass;
};
};
class UDialog{
virtual char* GetClassName() const {
return "UDialog";
};
virtual ClassType TypeOfClass(){
return UDialogClass;
};
};
  示例:

UObject po=new UObject;
UObject pr=new URectView;
UObject pd=new UDialog;
cout << "po is a " << po->GetClassName() << endl;
cout << "pr is a " << pr->GetClassName() << endl;
cout << "pd is a " << pd->GetClassName() << endl;
cout<TypeOfClass()==UObjectClass< cout<TypeOfClass()==URectViewClass<<endl; 与上一行类似
cout<TypeOfClass()==UDialogClass<<endl;
 cout<TypeOfClass()==UObjectClass<<endl;
cout<TypeOfClass()==UDialogClass<<endl;< td="">

  输出:

po is a UObjectClass
pr is a URectViewClass
pd is a UDialogClass
true
true
true
false
false
这种实现方法也就是在基类中提供一个多态的方法,这个方法返回一个类型信息。这样我们能够知道一个指针所指向对象的具体类型,可以满足一些简单的要求。

  但是很显然,这样的方法只实现了typeid的部分功能,还存在很多缺点:

  1、 用户每增加一个类必须覆盖GetClassName和TypeOfClass两个方法,如果忘了,会导致程序错误。

  2、 这里的类名和类标识信息不足以实现dynamic_cast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此方案根本不能称为RTTI。

  3、 用户必须手工维护每个类的类名与标识,这限制了以库的方式提供给用户的可能。

  4、 用户必须手工添加GetClassName和TypeOfClass两个方法,使用并不方便。
其中上面的部分问题我们可以采用C/C++中的宏技巧(Macro Magic)来解决,这个可以在我们的最终解决方案的代码中看到。下面采用方案二中将予以解决上述问题。
 方案二:以一个类型表来存储类型信息

  这种方法考虑使用一个类结构,除了保留原有的整型类ID,类名字符串外,增加了一个指向基类TypeInfo成员的指针。

struct TypeInfo
{
char* className;
int type_id;
TypeInfo* pBaseClass;
operator== (const TypeInfo& info){
return this==&info;
}
operator!= (const TypeInfo& info){
return this!=&info;
}
};

  从这里可以看到,以这种方式实现的RTTI不支持多重继承。所幸多重继承在程序设计中并非必须,而且也不推荐。下面的代码中,我将为DP9900软件项目组中类层次结构中的几个类添加RTTI功能。DP9900项目中,绝大部分的类都以单继承方式从UObject这个根类直接或间接继承而来。这样我们就可以从UObject开始,加入我们RTTI支持所需要的数据和方法。


class UObject
{
public:
bool IsKindOf(TypeInfo& cls); //判别某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一个类
public:
virtual int GetTypeID(){return rttiTypeInfo.type_id;}
virtual char* GetTypeName(){return rttiTypeInfo.className;}
virtual TypeInfo& GetTypeInfo(){return rttiTypeInfo;}
static TypeInfo& GetTypeInfoClass(){return rttiTypeInfo;}
private:
static TypeInfo rttiTypeInfo; 
};
//依次为className、type_id、pBaseClass赋值
TypeInfo UObject::rttiTypeInfo={"UObject",0,NULL};

  考虑从UObject将这个TypeInfo类作为每一个新增类的静态成员,这样一个类的所有对象将共享TypeInfo的唯一实例。我们希望能够在程序运行之前就为type_id,className做好初始化,并让pBaseClass指向基类的这个TypeInfo。

  每个类的TypeInfo成员约定使用rttiTypeInfo的命名,为了避免命名冲突,我们将其作为private成员。有了基类的支持并不够,当用户需要RTTI支持,还需要自己来做一些事情:

  1、 派生类需要从UObject继承。
class UObject
{
public:
bool IsKindOf(TypeInfo& cls); //判别某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一个类
public:
virtual int GetTypeID(){return rttiTypeInfo.type_id;}
virtual char* GetTypeName(){return rttiTypeInfo.className;}
virtual TypeInfo& GetTypeInfo(){return rttiTypeInfo;}
static TypeInfo& GetTypeInfoClass(){return rttiTypeInfo;}
private:
static TypeInfo rttiTypeInfo; 
};
//依次为className、type_id、pBaseClass赋值
TypeInfo UObject::rttiTypeInfo={"UObject",0,NULL};

  考虑从UObject将这个TypeInfo类作为每一个新增类的静态成员,这样一个类的所有对象将共享TypeInfo的唯一实例。我们希望能够在程序运行之前就为type_id,className做好初始化,并让pBaseClass指向基类的这个TypeInfo。

  每个类的TypeInfo成员约定使用rttiTypeInfo的命名,为了避免命名冲突,我们将其作为private成员。有了基类的支持并不够,当用户需要RTTI支持,还需要自己来做一些事情:

  1、 派生类需要从UObject继承。
2、 添加rttiTypeInfo变量。

  3、 在类外正确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

  4、 覆盖GetTypeID、GetTypeName、GetTypeInfo、GetTypeInfoClass四个成员函数。

  如下所示:

class UView:public UObject
{
public:
virtual int GetTypeID(){return rttiTypeInfo.type_id;} 
virtual char* GetTypeName(){return rttiTypeInfo.className;} 
virtual TypeInfo& GetTypeInfo(){return rttiTypeInfo;} 
static TypeInfo& GetTypeInfoClass(){return rttiTypeInfo;} 
private: 
static TypeInfo rttiTypeInfo; 
};

  有了前三步,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不算太复杂的链表――这是一棵类型信息构成的"树",与数据结构中的树的唯一差别就是其指针方向相反。

  这样,从任何一个UObject的子类,顺着pBaseClass往上找,总能遍历它的所有父类,最终到达UObject。




class UObject
{
public:
bool IsKindOf(TypeInfo& cls); //判别某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一个类
public:
virtual int GetTypeID(){return rttiTypeInfo.type_id;}
virtual char* GetTypeName(){return rttiTypeInfo.className;}
virtual TypeInfo& GetTypeInfo(){return rttiTypeInfo;}
static TypeInfo& GetTypeInfoClass(){return rttiTypeInfo;}
private:
static TypeInfo rttiTypeInfo; 
};
//依次为className、type_id、pBaseClass赋值
TypeInfo UObject::rttiTypeInfo={"UObject",0,NULL};

  考虑从UObject将这个TypeInfo类作为每一个新增类的静态成员,这样一个类的所有对象将共享TypeInfo的唯一实例。我们希望能够在程序运行之前就为type_id,className做好初始化,并让pBaseClass指向基类的这个TypeInfo。

  每个类的TypeInfo成员约定使用rttiTypeInfo的命名,为了避免命名冲突,我们将其作为private成员。有了基类的支持并不够,当用户需要RTTI支持,还需要自己来做一些事情:

  1、 派生类需要从UObject继承。
2、 添加rttiTypeInfo变量。

  3、 在类外正确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

  4、 覆盖GetTypeID、GetTypeName、GetTypeInfo、GetTypeInfoClass四个成员函数。

  如下所示:

class UView:public UObject
{
public:
virtual int GetTypeID(){return rttiTypeInfo.type_id;} 
virtual char* GetTypeName(){return rttiTypeInfo.className;} 
virtual TypeInfo& GetTypeInfo(){return rttiTypeInfo;} 
static TypeInfo& GetTypeInfoClass(){return rttiTypeInfo;} 
private: 
static TypeInfo rttiTypeInfo; 
};

  有了前三步,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不算太复杂的链表――这是一棵类型信息构成的"树",与数据结构中的树的唯一差别就是其指针方向相反。
这样,从任何一个UObject的子类,顺着pBaseClass往上找,总能遍历它的所有父类,最终到达UObject。

  在这个链表的基础上,要判别某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一个类就很简单。下面给出UObject::IsKindOf()的实现。

bool UObject::IsKindOf(TypeInfo& cls)
{
TypeInfo* p=&(this->GetTypeInfo());
while(p!=NULL){
if(p->type_id==cls.type_id)
return true;
p=p->pBaseClass;
}
return false;
}

  有了IsKindOf的支持,dynamic_cast的功能也就可以用一个简单的safe_cast来实现: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但实践与查阅资料让我们发现,由于C++中对静态成员初始化的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这样的方式产生出来的类ID并非完全静态,换一个编译器编译执行产生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还有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是采用某种无冲突HASH算法,将类名转换成为一个唯一整数。使用标准CRC32算法从类型名计算出一个整数作为类ID也许是个不错的想法[3]。

  程序清单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 URtti.h 
#ifndef __URTTI_H__
#define __URTTI_H__

class UObject;

struct TypeInfo
{
char* className;
int type_id;
TypeInfo* pBaseClass;
operator== (const TypeInfo& info){
return this==&info;
}
operator!= (const TypeInfo& info){
return this!=&info;
}
};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inline std::ostream& operator<< (std::ostream& os,TypeInfo& info)
{
return (os<< "[" << &info << "]" << "\t"
<< info.type_id << ":"
<< info.className << ":"
<< info.pBaseClass << std::endl);
}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base,*/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define TYPEINFO_OF_CLASS(class_name) (class_name::GetTypeInfoClass())
#define TYPEINFO_OF_OBJ(obj_name) (obj_name.GetTypeInfo())
#define TYPEINFO_OF_PTR(ptr_name) (ptr_name->GetTypeInfo())

#define DECLARE_TYPEINFO(class_name) \
public: \
virtual int GetTypeID(){return TYPEINFO_MEMBER(class_name).type_id;} \
virtual char* GetTypeName(){return TYPEINFO_MEMBER(class_name).className;} \
virtual TypeInfo& GetTypeInfo(){return TYPEINFO_MEMBER(class_name);} \
static TypeInfo& GetTypeInfoClass(){return TYPEINFO_MEMBER(class_name);} \
private: \
static TypeInfo TYPEINFO_MEMBER(class_name); \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define IMPLEMENT_TYPEINFO(class_name,base_name) \
TypeInfo class_name::TYPEINFO_MEMBER(class_name)= \
{#class_name,0,&(base_name::GetTypeInfoClass())}; \
InitTypeInfo class_name::initClassInfo(&(class_name::TYPEINFO_MEMBER(class_name)));

#define DYNAMIC_CAST(object_ptr,class_name) \
safe_cast(object_ptr,TYPEINFO_OF_CLASS(class_name))

#define TYPEINFO_MEMBER(class_name) rttiTypeInfo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class UObject
{
public:
bool IsKindOf(TypeInfo& cls);
public:
virtual int GetTypeID(){return TYPEINFO_MEMBER(UObject).type_id;}
virtual char* GetTypeName(){return TYPEINFO_MEMBER(UObject).className;}
virtual TypeInfo& GetTypeInfo(){return TYPEINFO_MEMBER(UObject);}
static TypeInfo& GetTypeInfoClass(){return TYPEINFO_MEMBER(UObject);}
private:
static TypeInfo TYPEINFO_MEMBER(UObject);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endif
// URtti.cpp 
#include "urtti.h"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TypeInfo UObject::TYPEINFO_MEMBER(UObject)={"UObject",0,NULL};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TYPEINFO_MEMBER(UObject)));

bool UObject::IsKindOf(TypeInfo& cls)
{
TypeInfo* p=&(this->GetTypeInfo());
while(p!=NULL){
if(p->type_id==cls.type_id)
return true;
p=p->pBaseClass;
}
return false;
}
// mail.cpp 
#include 
#include "urtti.h"
using namespace std;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class UView:public UObject
{
DECLARE_TYPEINFO(UView)
};
IMPLEMENT_TYPEINFO(UView,UObject)

class UGraph:public UObject
{
DECLARE_TYPEINFO(UGraph)
};
IMPLEMENT_TYPEINFO(UGraph,UObject)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void main()
{
UObject* po=new UObject;
UView* pv=new UView;
UObject* pg=new UGraph;
if(DYNAMIC_CAST(po,UView)) 
cout << "po => UView succeed" << std::endl;
else
cout << "po => UView failed" << std::endl;
if(DYNAMIC_CAST(pv,UView))
cout << "pv => UView succeed" << std::endl;
else
cout << "pv => UView failed" << std::endl;
if(DYNAMIC_CAST(po,UGraph)) 
cout << "po => UGraph succeed" << std::endl;
else
cout << "po => UGraph failed" << std::endl;
if(DYNAMIC_CAST(pg,UGraph))
cout << "pg => UGraph succeed" << std::endl;
else
cout << "pg => UGraph failed" << std::endl;
}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实现结果

  本文实现了如下几个宏来支持RTTI,它们的使用方法都可以在上面的代码中找到:
  
宏函数功能及参数说明
DECLARE_TYPEINFO(class_name)为类添加RTTI功能放在类声明的起始位置
IMPLEMENT_TYPEINFO(class_name,base)同上,放在类定义任何位置
TYPEINFO_OF_CLASS(class_name)相当于typeid(类名)
TYPEINFO_OF_OBJ(obj_name)相当于typeid(对象)
TYPEINFO_OF_PTR(ptr_name)相当于typeid(指针)
DYNAMIC_CAST(object_ptr,class_name)相当于dynamic_castobject_ptr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性能测试

   测试代码:

  这里使用相同次数的DYNAMIC_CAST和dynamic_cast进行对比测试,在VC6.0下编译运行,使用默认的Release编译配置选项。为了避免编译器优化导致的不公平测试结果,我在循环中加入了无意义的计数操作。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void main()
{
UObject* po=new UObject;
UView* pv=new UView;
UObject* pg=new UGraph;
int a,b,c,d;
a=b=c=d=0;
const int times=30000000;
cerr << "时间测试输出:" << endl;
cerr << "start my DYNAMIC_CAST at: " << time(NULL) << endl;
for(int i=0;i<times;i++){
 if(DYNAMIC_CAST(po,UView)) a++; else a--;
if(DYNAMIC_CAST(pv,UView)) b++; else b--;
if(DYNAMIC_CAST(po,UGraph)) c++; else c--;
if(DYNAMIC_CAST(pg,UGraph)) d++; else d--;
}
cerr << "end my DYNAMIC_CAST at: " << time(NULL) << endl;
cerr << "start c++ dynamic_cast at: " << time(NULL) << endl;
for(i=0;i<times;i++){
 if(dynamic_cast(po)) a++; else a--;
if(dynamic_cast(pv)) b++; else b--;
if(dynamic_cast(po)) c++; else c--;
if(dynamic_cast(pg)) d++; else d--;
}
cerr << "end c++ dynamic_cast at: " << time(NULL) << endl;
cerr << a << b << c << d << endl;
}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运行结果:

start my DYNAMIC_CAST at: 1021512140
end my DYNAMIC_CAST at: 1021512145
start c++ dynamic_cast at: 1021512145
end c++ dynamic_cast at: 1021512160

  这是上述条件下的测试输出,我们可以看到,本文实现的这个精简RTTI方案运行DYNAMIC_CAST的时间开销只有dynamic_cast的1/3。为了得到更全面的数据,还进行了DEBUG编译配置选项下的测试。

  输出: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start my DYNAMIC_CAST at: 1021512041
end my DYNAMIC_CAST at: 1021512044
start c++ dynamic_cast at: 1021512044
end c++ dynamic_cast at: 1021512059

  这种情况下DYNAMIC_CAST运行速度要比dynamic_cast慢一倍左右。如果在Release编译配置选项下将UObject::IsKindOf方法改成如下inline函数,我们将得到更让人兴奋的结果(DYNAMIC_CAST运行时间只有dynamic_cast的1/5)。

inline bool UObject::IsKindOf(TypeInfo& cls)
{
for(TypeInfo* p=&(this->GetTypeInfo());p!=NULL;p=p->pBaseClass)
if(p==&cls)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

  输出: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start my DYNAMIC_CAST at: 1021512041
end my DYNAMIC_CAST at: 1021512044
start c++ dynamic_cast at: 1021512044
end c++ dynamic_cast at: 1021512059

   结论:

  由本文的实践可以得出结论,自己动手编码实现RTTI是简单可行的。这样的实现可以在编译器优秀的代码优化中表现出比dynamic_cast更好的性能,而且没有带来过多的存储开销。本文的RTTI以性能为主要设计目标,在实现上一定程度上受到了MFC的影响。适于嵌入式环境。

template 
inline T* safe_cast(UObject* ptr,TypeInfo& cls)
{
return (ptr->IsKindOf(cls)?(T*)ptr:NULL);
}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从功能上完成前面的目标了,不过用户要使用这个类库的RTTI功能还很麻烦,要敲入一大堆对他们毫无意义的函数代码,要在初始化rttiTypeInfo静态成员时手工设置类ID与类名。其实这些麻烦完全不必交给我们的用户,适当采用一些宏技巧(Macro Magic),就可以让C++的预处理器来替我们写很多枯燥的代码。关于宏不是本文的重点,你可以从最终代码清单看到它们。下面再谈谈关于类ID的问题。

   类ID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可区分,用一个给每个TypeInfo对象一个类ID来作为比较的依据是必要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里的需求和实现方法而言,其实类ID并不是必须的。每一个支持RTTI的类都包含了一个静态TypeInfo对象,这个对象的地址就是在进程中全局唯一。但考虑到其他一些技术如:动态对象创建、对象序列化等,它们可能会要求RTTI给出一个静态不变的ID。在本文的实现中,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声明一个用来产生递增类ID的全局变量。再声明如下一个结构,没有数据成员,只有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初始化TypeInfo的类ID:
extern int TypeInfoOrder=0;
struct InitTypeInfo
{
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
{
info->type_id=TypeInfoOrder++;
}
};

  为UObject添加一个private的静态成员及其初始化:

class UObject
{
//……
private:
static InitTypeInfo initClassInfo;
};
InitTypeInfo UObject::initClassInfo(&(UObject::rttiTypeInfo));

  并且对每一个从UObject派生的子类也进行同样的添加。这样您将看到,在C++主函数执行前,启动代码将替我们调用每一个类的initClassInfo成员的构造函数InitTypeInfo::InitTypeInfo(TypeInfo* info),而正是这个函数替我们产生并设置了类ID。InitTypeInfo的构造函数还可以替我们做其他一些有用的初始化工作,比如将所有的TypeInfo信息登录到一个表格里,让我们可以很方便的遍历它。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1 目标检测的定义 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的任务是找出图像所有感兴趣的目标(物体),确定它们的类别和位置,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各类物体有不同的外观、形状和姿态,加上成像时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干扰,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目标检测任务可分为两个关键的子任务,目标定位和目标分类。首先检测图像目标的位置(目标定位),然后给出每个目标的具体类别(目标分类)。输出结果是一个边界框(称为Bounding-box,一般形式为(x1,y1,x2,y2),表示框的左上角坐标和右下角坐标),一个置信度分数(Confidence Score),表示边界框是否包含检测对象的概率和各个类别的概率(首先得到类别概率,经过Softmax可得到类别标签)。 1.1 Two stage方法 目前主流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类:Two stage和One stage。Two stage方法将目标检测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Region Proposal 生成阶段,主要用于生成潜在的目标候选框(Bounding-box proposals)。这个阶段通常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从输入图像提取特征,然后通过一些技巧(如选择性搜索)来生成候选框。第二个阶段是分类和位置精修阶段,将第一个阶段生成的候选框输入到另一个 CNN 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对候选框的位置进行微调。Two stage 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度较高,缺点是速度相对较慢。 常见Tow stage目标检测算法有:R-CNN系列、SPPNet等。 1.2 One stage方法 One stage方法直接利用模型提取特征值,并利用这些特征值进行目标的分类和定位,不需要生成Region Proposal。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因为省略了Region Proposal生成的过程。One stage方法的缺点是准确度相对较低,因为它没有对潜在的目标进行预先筛选。 常见的One stage目标检测算法有:YOLO系列、SSD系列和RetinaNet等。 2 常见名词解释 2.1 NMS(Non-Maximum Suppression) 目标检测模型一般会给出目标的多个预测边界框,对成百上千的预测边界框都进行调整肯定是不可行的,需要对这些结果先进行一个大体的挑选。NMS称为非极大值抑制,作用是从众多预测边界框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结果,这样可以加快算法效率,其主要流程如下: 设定一个置信度分数阈值,将置信度分数小于阈值的直接过滤掉 将剩下框的置信度分数从大到小排序,选值最大的框 遍历其余的框,如果和当前框的重叠面积(IOU)大于设定的阈值(一般为0.7),就将框删除(超过设定阈值,认为两个框的里面的物体属于同一个类别) 从未处理的框继续选一个置信度分数最大的,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有框处理完毕 2.2 IoU(Intersection over Union) 定义了两个边界框的重叠度,当预测边界框和真实边界框差异很小时,或重叠度很大时,表示模型产生的预测边界框很准确。边界框A、B的IOU计算公式为: 2.3 mAP(mean Average Precision) mAP即均值平均精度,是评估目标检测模型效果的最重要指标,这个值介于0到1之间,且越大越好。mAP是AP(Average Precision)的平均值,那么首先需要了解AP的概念。想要了解AP的概念,还要首先了解目标检测Precision和Recall的概念。 首先我们设置置信度阈值(Confidence Threshold)和IoU阈值(一般设置为0.5,也会衡量0.75以及0.9的mAP值): 当一个预测边界框被认为是True Positive(TP)时,需要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Confidence Score > Confidence Threshold 预测类别匹配真实值(Ground truth)的类别 预测边界框的IoU大于设定的IoU阈值 不满足条件2或条件3,则认为是False Positive(FP)。当对应同一个真值有多个预测结果时,只有最高置信度分数的预测结果被认为是True Positive,其余被认为是False Positive。 Precision和Recall的概念如下图所示: Precision表示TP与预测边界框数量的比值 Recall表示TP与真实边界框数量的比值 改变不同的置信度阈值,可以获得多组Precision和Recall,Recall放X轴,Precision放Y轴,可以画出一个Precision-Recall曲线,简称P-R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