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er-Encoding:chunked 返回数据过长导致中文乱码

最近在写一个项目的后台时,前端请求指定资源后,返回JSON格式的数据,突然发现在返回的字节数过大时,最后的message中文数据乱码了,对于同一个接口的请求:当数据小时不会乱码,当数据量大了中文就乱码了。


    @RequestMapping(value = "record/{id}",method = RequestMethod.GET)
    public void showUserRecord(@PathVariable String id,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ry {
            response.setCharacterEncoding("utf-8");//按期望设置了编码
            String result = recordService.showUserRecord(id);
            PrintWriter out = response.getWriter();
            out.write(result);
        }catch(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基本的Controller代码如上,有的人也许一眼发现了问题所在,有人会质疑我的写法,但是在这里我想找的不是这个。

对于这个情况,在抓包后得到的状况如下:(记住大概你觉得陌生的地方,继续往下看)

HTTP请求过程:

这里写图片描述

非正常HTTP请求过程:

这里写图片描述 
可以明显的观察到,这里在中文乱码时出现了更多的TCP数据报。


HTTP报文分析:

这里写图片描述

非正常HTTP报文分析: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到了抓包的地方,我们就可以观察到HTTP响应头发生了变化,在正常状态下,会返回Content-Length,但是在数据很多,即中文乱码的情况下,Content-Length属性被Transfer-Encoding:chunked属性取代了。


Chrome浏览器分析:

这里写图片描述

非正常Chrome浏览器分析: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运行结果:

这里写图片描述

非正常运行结果:

这里写图片描述

结果分析:

一开始想修改一下Chrome浏览器的编码试试,但是发现在Chrome 55之后的版本,字符集编码的修改功能被移除了。按照Google方面的说法如下:

1) "Auto Detect" option in the hamburger menu.  It's a sticky global boolean that turns on a heavy text analyzer to guess the encoding better.  It's off by default because it regresses page load time by 10%-20%.  By selecting this, users see less gibberish but they make Chrome slower (and don't realize that).

2) Manual encoding selection in the hamburger menu.  This is a temporary setting that forces the current tab to the specified encoding, no matter what.  It will turn pages into gibberish if the user selects the wrong one.

3) "Default encoding" selector buried in chrome://settings.  This specifies which encoding is selected if "Auto Detect" is disabled and the web page doesn't specify its encoding.  It defaults to the UI language of the Chrome installation.

 
 
  • 1
  • 2
  • 3
  • 4
  • 5
  • 6

大概就是,自动检查分析字符集的功能虽然使出现乱码的情况减少,但是拖慢了页面加载时间大概10%~20%;选择功能同时会在页面已经声明其编码的情况下有几率地,使用户因为自己设置的编码而看到乱码,所以页面声明编码时,直接调用选择,否则,默认使用Chrome的UI语言。

那么我们先说说Transfer-Encoding:chunked:

当不能预先确定报文体的长度时,或是报文长度过长时,无法使用Content-Length来指明报文体长度,此时就需要通过Transfer-Encoding域来代替。

Transfer-Encoding:chunked用于http传送过程的分块传输技术,原因是http服务器响应的报文长度经常是不可预测的,使用Content-length的实体搜捕并不是总是管用。 
分块技术的意思是说,实体被分成许多的块(Data chunk),也就是应用层的数据,TCP在传送的过程中,不对它们做任何的解释,而是把应用层产生数据全部理解成二进制流,然后按照一定的长度切成一段的,然后一次性给TCP协议去传输,而具体这些二进制的数据如何做解释,需要应用层来完成,所以在这之前,一快整体应用层的数据需要等它分成的所有TCP segment到达对方,重新组装后,应用程序才使用自己的解码方法还原它们。

而当使用了Transfer-Encoding:chunked时,编码的格式改变了

分块传输时,我们设置的CharacterEncoding无效了,其实当Transfer-Encoding时,编码格式就是它的值——chunked,采用chunked编码方式来进行报文体的传输,基本方法是将大块数据分解成多块小数据,每块都可以自指定长度。chunked编码是HTTP/1.1 RFC里定义的一种编码方式,因此所有的HTTP/1.1应用都应当支持此方式。

chunked编码方式

chunked编码格式在RFC中定义如下: 
这里写图片描述

chunked编码为了分块传输数据,将一个数据信息分成多个有自己长度的块,这样就允许在不知道长度的情况下动态的去传输数据信息,Chunked-Body分块由CRLF(回车换行符)进行分隔,包含有一个16进制的长度size信息和一个数据为“0”的chunk块来表示数据传输完毕。


写了这么多,如果我们回头看就会发现一些对应的HTTP报文,以及问题的根源!

好吧…对于最后,记得在返回JSON时中加入代码段取代简单的设置字符集:

response.setContentType("text/json; charset=utf-8");
 
 
  • 1

这是我失误的地方,字符集的指定最后还是被chunk给打败了,也许是优先级不够吧,但是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转载自:http://blog.csdn.net/no_endless/article/details/65643609


  • 1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