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17 爱的发现
婴儿与母亲(或者早期看护者)之间的亲密接触和依恋经历对其在今后生活中爱的能力及与他人亲近的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与本能需要(如饥饿、干渴和回避痛苦等)有关。亨利·哈洛却发现,与饥饿和干渴一样,爱和情感也是一种强烈的基本内在需要,甚至比前者更强烈。
用以揭示婴儿与母亲间爱的成分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婴儿放在一种 特殊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中,母亲不再满足婴儿的任何需求,同时研究者可对这种环境中的多种成分进行科学的操纵。
17.1 理论假设
在哈洛的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的人工抚养,研究者用奶瓶悉心喂养它们,挑选食物使它们吸收均衡的营养,并使其免受疾病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幼猴比由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哈洛注意到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底部的布垫子(棉花垫子)。当研究者 把这些垫子拿去清洗时,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哈洛的理论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17.2 方法
两只代理母猴。
17.3 结果
17. 近期应用
其中有一篇研究探索了那些处于孤独生活情境下的成年人的社会隔离(缺乏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有意义的社会联系)和生理健康之间的关系(Cacioppo & Hawley,2003)。研究结果表明,与那些拥有健康社会交际的人们相比,缺乏交际的人会觉得日常的生活事件压力更大,患上高血压的风险更高,在受伤后治疗恢复得更缓慢,睡眠也较为不好。
一位心理治疗师所述:我已经发现,尤其是在穴位按摩和治疗性接触之类的接触疗法中,专注及有意识的触摸会成为治疗互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深化治疗中的认识并可对治疗效果提供帮助。触摸疗法若用得其所,可以增强而绝非削弱心理治疗的互动。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关键词正是“用得其所”。接触是强有效的工具,要多加利用(LaTorre,2000,P.105)。
#18
只有当孩子们达到了特定的发展水平,某种学习才能导致某种行为。例如,以走路这个行为来说,你也许会认为走路是一种习得的行为。但设想一下,教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走路,即使你按奥林匹克训练计划每天对婴儿进行8小时的训练,他也学不会走路,这是因为他的身体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走路的程度。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智力或认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当认知发展达到某个特定的阶段,个体才会有特定的推理和思维水平。否则,无论进行多少次学习,也学不会这种能力。
##18.1
#研究19 你的品德如何
道德准则一般被心理学家定义为:帮助人们判断对和错的态度和信念。
在道德形成的研究历史上,柯尔伯格关心的问题是:没有是非观念的婴儿是如何形成道德准则的?
正如柯尔伯格所解释的,“只有当 儿童逐渐把这些价值观与他已理解的社会秩序以及他作为一个社会自我的目标联系起来时,他才能将父母及其文化背景的道德价值观内化为他 自己的一部分”(Kohlberg,1964)。换言之,儿童必须达到某种智力发展阶段才有可能达到相应的道德发展水平。
##19.1 理论假设
童年和青少年道德结构的发展阶段
- 每个阶段都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道德思维方式,而不是对成人道德概念理解的逐渐 深化;
- 各阶段总是以固定的顺序出现,不可能跳过任何一个阶段,也绝对没有倒退的情况出现;
- 阶段具有优势性,即儿童理解所有处于他们现有道德阶段以下的道德判断,且至多只能对高于他们所 处阶段以上一个阶段的道德问题有某种程度的理解。鼓励、教育和练习 都不能使儿童向高于他们应有阶段的道德阶段发展。而且,儿童倾向于 使用他们所达到的最高道德发展水平来对事物进行判断。
##19.2 方法
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相当简单。他向不同年龄的儿童提供10个假定的道德两难故事,每位儿童需接受两个小时的关于这些故事的访谈。
##19.3 结果
柯尔伯格把这六个发展阶段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具体参见表5—2。
表5—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
##19.4 批评意见及近期应用
自这一开创性研究以来的30年间,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阶段论不断 地拓展和修正的,同时也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其中最常被引用的 一种批评是,即便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观点是正确的,也并不意味 着这些判断能被运用于道德行为。换言之,一个人心里想的和口头上说 的或许不会反映在一个人的真实行动之中。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在道德 判断和道德行为之间缺乏一致性。
#19
研究表明,当人们处在压力情境中时,如果他们相信自己对这一应激事件能够有所控制,那么压力情境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少。
所有这些归结起来就是,当我们拥有控制力时,我们便是更快乐和更有成就的人。不幸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许多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他们丧失了这种控制力量,连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最简单的选择也会受到限制,这个生活阶段就叫作“老年”。
老年人进入疗养院后,他们必须忍受的最困难的转变之一就是,放弃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控制力,这便影响了个人对自己命运的选择。
##19.1 理论假设
兰格和罗丁想通过增进一组疗养院老人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和选择权,来直接验证上述理论观点。他们预测如果给病人以控制感,将明显提高他们的心理警惕性、活 动水平、生活满意度以及其他可测量的行为和态度。
##19.2 方法
##19.2.1 过程
- 实验组:“责任感提升”组(4楼的老人)得到的信息是,他们有照顾自己的责任,并有权决定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
- 对照组:将由疗养院来代他们做出大部分决策。
##19.3 结果
表5—3展示了两份问卷的调查结果。责任感提升的那组被试报告说他们觉得自己比对照组的被试更快乐,更富有活力,而且访谈者对他们机敏程度的评定也高于对照组的评定,所有这些差异在统计上都具有显著性。
表5—3 问卷调查结果一览表
##20.4 讨论
衰老和机敏性的降低不总 是因年老而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事实上,研究表明,通过让老年人重新获得决策权和胜任 感,一些因年老而引起的消极因素是可以被延缓、逆转或者防止的(P.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