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总体架构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企业总体架构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信息系统架构在早期的计算机大规模使用的时候就产生了,那时的架构图主要是面向技术的、面向单一系统的。不同的软硬件厂商都有自己的架构图,使用的标准、技术、描述各不相同。虽然已经是一大进步了,但是对于企业实际使用上却因为互不兼容而造成很大问题。同时这些架构设计都是注重于某一个系统(系统级)而没有涉及企业总体上的架构规划。

      

       系统级的设计只能满足企业内部某一方面的需求,比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会首先建立计算机化的会计核算、应收应付、库存等系统,随后可能会逐步建立生产、销售、客户服务等系统。每一个系统都采用能够满足本系统业务需求的解决方案,包括软硬件厂商和开发技术平台。结果是每个业务单元内部可以正常的运作,而业务线条/业务部门之间却无法共享数据和集成。这就形成了我们常常提到的“信息孤岛”。

 

       以上提到的问题不仅仅是企业部门之间、业务之间无法进行数据交流,而且形成了系统的重复建设,系统急剧增加,运维成本居高不下。如何消除“信息孤岛”、优化系统架构成为了很多企业信息化多年后面临的重要的问题。

 

       在70-80年代,计算机行业引入了数据架构设计和网络架构设计两种方法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数据架构设计中应用了数据流设计(DFD)来描述数据在企业中是如何处理和交换的。实体关系图(ERD)描述了企业数据的种类、属性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方法,企业可以更跟高效的设计开发基于关系型数据库和过程式计算机语言(Cobol, Fortran, C)的系统。

 

       随后从大型机向开放式和分布式的转变又改变了系统设计和开发的方法。结构化设计理念的提出产生了相应的数据、系统、网络的设计方法。由于系统和数据的分布性,也产生了中间件的应用。其中有代表性的模型有开放接口架构(OSI),TCP/IP,异步交换模式(ATM)等。

 

       到了90年代,逐渐引入了面向对象的设计和开发技术,在应用系统和数据的开发中把实体对象和流程分离。Java、C++等成为了主流的开发语言。这些实体对象把属性和功能封装在对象之内,使对象的重用和客户化成为可能。在这个时代企业整体的架构设计才初步被学者提出。其中最著名的是John Zachman在IBM 系统杂志中发布的关于建立信息系统架构(ISA)的理论。从此信息行业开始关注和发展企业总体结构的理论。

 

       美国国会在1996年通过了Clinger-Cohen 法案。这个法案5125d条款定义了信息技术架构要成为发展和维护现有的IT系统及建设新的IT系统的框架,成为取得所有政府部门战略支持和资源投入的条件。法案规定一个完整的IT架构要包括逻辑和技术两个架构。逻辑架构包含了政府机构的使命、功能需求、数据需求、系统组件、和在组件中的信息流。技术架构定义了实施逻辑架构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这个法案成了欧美总体架构的历史关键点,从此企业架构(EA)开始在政府和企业中快速发展和推广起来。更多企业架构信息见中国企业架构网,ea-china.net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