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扫频测试是一种通过向被测系统输入频率连续变化的信号,并测量其响应(如输出幅度、相位等)来分析系统频率特性的方法。它在射频/微波电路、声学系统、振动分析、滤波器设计、天线测试等领域应用广泛。
实现系统扫频测试的关键步骤和要素:
-
核心组件:
-
扫频信号源: 产生频率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正弦波)。
-
起始频率: 测试开始的频率。
-
终止频率: 测试结束的频率。
-
扫频宽度/范围: 终止频率 - 起始频率。
-
扫频时间: 完成一次从起始频率到终止频率扫描所需的时间。
-
扫频方式:
-
线性扫频: 频率随时间线性增加(例如,每秒增加 1 kHz)。
-
对数扫频: 频率随时间按对数规律增加(例如,每秒增加一个倍频程)。这在宽频带测试(如多个十倍频程)中更常用,因为它能在低频区提供更密集的采样点。
-
-
输出电平: 输入到被测系统的信号幅度。需要确保在扫频过程中电平稳定(或在需要时进行幅度补偿)。
-
-
被测系统: 需要测量其频率响应的设备或电路(如滤波器、放大器、天线、扬声器、机械结构等)。
-
测量接收设备: 用于测量被测系统输出的设备。
-
频谱分析仪: 最常用的设备。它可以测量输出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如果是矢量网络分析仪的话)随频率的变化。
-
矢量网络分析仪: 这是进行完整 S 参数(散射参数)测量的理想工具,尤其适用于射频微波系统。它不仅能测量幅度,还能精确测量相位,提供更全面的频率响应信息(如反射系数、传输系数)。
-
音频分析仪: 用于声学系统(扬声器、麦克风、房间)的扫频测试。
-
动态信号分析仪: 常用于振动和声学分析,结合加速度计或麦克风。
-
数据采集卡 + 软件: 对于较低频率或自定义应用,可以使用 DAQ 卡采集输出信号,然后用软件进行 FFT 分析来获得频率响应。
-
-
检测器/检波器: 测量接收设备内部的关键部分,用于将高频信号转换为可测量的直流或低频信号。
-
峰值检波: 捕获每个频率点上的最大幅度(常用)。
-
RMS 检波: 捕获每个频率点上的有效值幅度。
-
取样检波: 在特定时间点采样(较少用于扫频)。
-
-
显示/记录设备: 显示或存储测量结果(幅度/相位 vs 频率曲线)。通常是分析仪自带的屏幕或通过软件连接电脑。
-
必要的电缆和连接器: 连接信号源、被测系统和测量设备。
-
-
基本实现步骤:
-
设置与连接:
-
根据被测系统特性选择合适的信号源、测量设备和连接电缆。
-
将扫频信号源的输出连接到被测系统的输入端口。
-
将测量接收设备(如频谱仪或 VNA)的输入连接到被测系统的输出端口。对于 VNA 的双端口测量(如 S21),需要正确连接两个端口。
-
确保所有设备正确接地。
-
-
-
校准:
-
系统校准: 至关重要! 在连接被测系统之前,对测试系统本身进行校准,以消除测试电缆、连接器、适配器等引入的损耗、相位偏移和失配误差。
-
归一化/传输校准: (对于幅度测量)将信号源直接连接到测量设备(绕过 DUT),执行一次扫频测量并将结果存储为参考轨迹。后续连接 DUT 的测量结果会自动除以这个参考值,消除测试路径的系统误差。
-
矢量网络分析仪校准: 使用校准件(开路器、短路器、负载、直通)进行完整的 SOLT 或其他校准,精确消除系统误差,得到真实的 S 参数。
-
-
幅度校准: 确保信号源的输出电平在所需频率范围内是准确和稳定的。可能需要使用功率计进行校准。
-
-
配置参数:
-
信号源: 设置起始频率、终止频率、扫频时间/速率、扫频方式(线性/对数)、输出电平。
-
测量设备:
-
设置频率范围(与信号源匹配)。
-
设置分辨率带宽:决定频率分辨率和测量速度/噪声。RBW 越小,分辨率越高(能分辨更靠近的频率分量),但扫描时间越长,底噪可能越高。需要根据被测系统特性和测试要求权衡选择。
-
设置视频带宽:平滑显示轨迹。VBW << RBW 有助于减少显示噪声。
-
设置参考电平:调整显示纵轴范围,使测量曲线在屏幕上清晰可见。
-
设置检波方式(峰值、RMS 等)。
-
设置扫描点数:决定频率轴上数据点的数量。点数越多,曲线越平滑,但扫描时间越长。
-
(VNA)设置测量参数(如 S21 增益/插损、S11 回波损耗/VSWR)。
-
-
-
执行扫频:
-
启动信号源和测量设备的同步扫频。
-
信号源按照设定的起始频率、终止频率、扫频时间和方式连续输出频率变化的正弦波。
-
测量设备在每个频率点(或连续地)接收并处理被测系统的输出信号。内部的本地振荡器通常与信号源的扫频同步(或在 VNA 中是同一合成源),通过混频器下变频后,由检测器提取出该频率点的幅度(和相位)信息。
-
-
显示与分析:
-
测量设备将每个频率点测量得到的幅度(和相位)值绘制在屏幕上,形成频率响应曲线(如幅度 vs 频率、相位 vs 频率、Smith 圆图等)。
-
分析关键参数:
-
通带/阻带: 频率范围。
-
带宽: 特定衰减点(如 -3dB)之间的频率宽度。
-
中心频率/截止频率: 通带的中心或边缘。
-
插入损耗/增益: 通带内的信号衰减或放大。
-
带内波动/纹波: 通带内响应的平坦度。
-
带外抑制/滚降: 阻带内信号被衰减的程度。
-
谐振频率/点: 出现峰值或谷值的频率点。
-
相位线性度/群时延: (VNA)信号通过系统的时间延迟随频率的变化。
-
回波损耗/VSWR: (VNA)输入端或输出端的阻抗匹配情况。
-
-
-
关键考虑因素:
-
扫频速率: 扫频速度必须与被测系统的响应时间相适应。过快的扫频可能导致:
-
滤波器效应: 系统(特别是窄带滤波器)来不及响应,测量结果失真(幅度偏低、频率偏移)。
-
分辨率下降: 有效 RBW 变宽。
-
通常需要满足:
扫频时间 > (K * 扫频宽度) / (RBW * RBW)
,其中 K 是一个常数(通常为 2.5 左右)。
-
-
动态范围: 测量设备需要能够准确测量从最大响应(如通带增益)到最小响应(如深阻带衰减)的范围。过大的输入信号会导致测量设备饱和失真,过小的信号会被噪声淹没。
-
噪声与灵敏度: 低电平信号的测量受限于测量设备的底噪。降低 RBW 可以降低显示噪声,但会增加扫描时间。
-
信号纯度: 信号源的相位噪声和谐波失真会影响测量精度,特别是在测量高抑制比或低失真系统时。
-
阻抗匹配: 确保信号源、测量设备和被测系统的端口阻抗匹配(通常是 50Ω 或 75Ω),否则会引起反射,导致测量误差。VNA 的校准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
外部干扰: 环境中的电磁干扰或噪声可能污染测量结果。良好的屏蔽和接地很重要。
-
-
现代仪器与自动化:
-
现代频谱分析仪和 VNA 通常集成了高质量的扫频信号源。
-
GPIB、LAN、USB 等接口允许通过电脑上的软件(如 LabVIEW, Python 等)控制整个测试过程,实现参数设置、扫频执行、数据采集、分析和报告生成的全自动化。
-
软件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后处理、比较、极限测试(Pass/Fail)、生成标准格式报告。
-
总结:
实现系统扫频测试的核心是精确控制频率连续变化的信号源和能够同步测量系统响应的接收设备(如频谱仪或 VNA)。校准是获得准确结果的关键前提。合理设置扫频参数(范围、时间、方式、RBW)和测量参数(参考电平、VBW、检波方式)对于捕获真实有效的频率响应至关重要。理解被测系统的特性(如响应时间、动态范围)并考虑噪声、匹配、干扰等因素,才能成功实施扫频测试并获取有价值的频率特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