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户访谈(定性研究)
用户访谈常用于在新产品方向的预言工作中,或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现象以后用来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
用户访谈的提纲通常是开放式问题,适合与较少的访谈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姐解决困惑、确定产品的方向。
1.1 定义
用提问交流的方式,了解用户体验的过程。访谈内容需要根据访谈目的来确定,通常包括产品的使用过程、使用感受、品牌印象等,属于定性研究
。用户访谈需要提前准备好要问的问题。
1.2 实际场景
- 接听客服电话。
- 主动访谈客户(电话、见面、群聊)。
- 也可以将同事、朋友作为用户来访谈。
1.3 用户访谈的形式
- 一对一
- 优点: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获取资料
- 缺点:抽样误差大,对访问员素质和技巧要求高
- 一对多
- 优点:互动性强
- 缺点:时间有限,被访问者发言机会不均等
1.4 用户访谈常见问题
- 不要明知故问。
- 不能将用户引导提问者想要的答案。
- 问题不能太开放笼统。
- 问题不能太过于细节,让用户产生困惑 。
1.5 用户访谈的方法
- 明确访问目标(目标人群需要满足什么特征),主题是什么?
- 确定访问对象,跟谁聊这些?
- 设计访谈提纲,具体聊什么?
- 问题要由易到难
- 题目要通俗易懂
- 访谈的题目最好进行迭代设计
- 具体问题,可以根据现状、痛点、方案的步骤去访谈
1.6 情景访谈
与用户访谈的区别在于情景访谈还原用户的使用场景,在真实的场景中观察用户。
1.7 B端师徒式访谈
对于B端业务,师徒式访谈是让产品经理拜客户为师,然后师傅教徒弟练。如果产品经理有不懂的地方就马上问。得到客户答案并记录以后,产品经理要检查自己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在请求问题时,产品经理可以采用三段式问法:
- 发现问题:你正在做什么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吗?遇到了什么问题?
- 分析流程:你现在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 探索机会: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你认为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到你?或者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优化一下?
二:问卷调查(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需要花的精力比较大,可能用户不会太配合,成果有效。一般情况下使用定量研究比较多:成本低。
调查问卷中通常封闭式问题较多,适合大量用户的信息收集,但不够深入,一般只能获得某些明确问题的答案。调查问卷不是考试,不适合安排问答题。
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之间也有联系,我们经常通过牵着的开放式问题为后者手机具体的封闭式问题的素材。
2.1 定义
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根据此进行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属于定量研究
。
实际场景: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并给出投放群体。
2.2 设计问卷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 确定好问卷的主题。
- 问题的内容,不要偏离主题。
- 投放对象的选择(有代表性,随机选择)。
- 尽量设置的封闭性问题(如选择题)。
- 自由补充:给予用户主动性反馈的空间。
- 通俗易懂。
- 题量20以内。
2.3 常用的工具
- 腾讯问卷 https://wj.qq.com
- 问卷网:https://www.wenjuan.com
- 问卷星:https://www.wjx.cn
三:可用性测试
通过观察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发现需求。
四: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一般是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通过预先埋好的非功能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一些有力的证据,从数据中分析出一些不好的现象,然后再去优化不足的现象。
- 常见的数据分析的数据来源有 系统日志、埋点数据、用户产生的业务数据。
- 常用的数据分析的工具:Excel、数据库、Python程序等。
数据分析只能发现一些现象和问题,并不能了解原因,所以分析完成后我们通常会跟进举行一些用户访谈,听听用户怎么解释。
日志分析的商业价值:将数据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整体思路是,在对产品足够熟悉的基础上先做出方向性的假设,再提取相应的数据并分析,得到一些现象,最好是之前没发现的现象,然后尝试解释,接下来做用户调研(电话调研、登门拜访等)修正解释,最终知道产品的发展方向。
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要持怀疑的态度,仅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的,可以需要通过AB测试或者灰度测试进行验证结论。
说和做
怎么说表达了观点,怎么做反应了行为,用户怎么锁和怎么做经常是不一致的,说最大的劣势是耳听为虚,解决解决耳听为虚呢?看他怎么做。做的优势就是眼见为实,但也有劣势:我们不知道用户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意味着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需要再听他如何说。所以说和做事一对不可分拆的方法,尽量同时用于一次需求采集,否则可能会出问题。
定性和定量
定性研究可以找出原因,偏向于了解,属于个体研究;而定量研究可以发现现象,偏向于证实,属于群体研究。
定性的问题是以偏概全,如果你的产品有几百万用户而定性研究经常只针对几十个用户,那么这几十个用户是否能代表全体?这种情况下很可能被部分样本的特殊情况代入歧途,所以要辅以定量的方法。但是定量会以表代本,只能用来发现表面现象,却无法从中知道背后的原因。
从观点到行为,再从行为到观点,一样会从定性到定量,再从定量到定性,以实现螺旋式上升,使了解和证实在不断迭代中得到进化。
电视机需求和洗碗机需求
- 电视机:装修好新加,大多数人都觉得应该有个电视,这是必需品,所以一定会买来放在客厅或卧室里,但之后可能一个月才打开一次几乎不用。
- 洗碗机:在国内因为大家都不觉得这是必需品,所以很少有人买,但如果不小心买了,用过之后发现洗的挺干净,每周能省下不少时间,根本停不下来。
电视机需求:用户以为自己要,但有了并不用的产品功能。
洗碗机需求:用户以为自己不需要,但用过就离不开的产品功能。
一些实用的采集方法
-
腾讯的10/100/1000,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看100篇用户写的相关文章,处理1000个用户反馈。
-
让产品经理去做客服,来快速熟悉用户
-
产品经理去做销售,哪怕作为技术支持人员陪同销售去见客户,也能加深对用户的理解。
所有的需求采集,本质上都是为了多接触用户,和用户做朋友。
需求的三种深度
第一种深度:观点和行为
表面听到的看到的,一般是用户怎么说怎么做直接表现出来的。如果只到这个层次是不够的。
第二种深度:目标和动机
用户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如果能找到目标和动机,会稍微好一些。留用户说希望开始每天健身跑步,目标是减肥,再往深层挖其价值观层面的需求可能是为了在朋友面前呈现积极向上健康的自己。
第单种深度:人性和价值观
最底层的最稳定的需求,人类社会诞生的千万年来,基本上没怎么变,如果能把需求挖掘到这个层级就找到了产品的最本质的用户价值: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用户故事
用户故事:去见真正的用户,能听到一个个具体、鲜活的需求场景。用户故事是描述的问题,是需求。
例如:
小张,31岁,IT公式技术主管
常加班到凌晨,第二天开车上班,到公司的写字楼,将近中午左右,经常发现没车位了,老楼,车位紧张,不固定,先到先得
谁能告诉我怎么停车?等?去别地找?
用户任务:用户任务是描述的解决方案,用户任务是功能。
例如:
角色:APP用户
任务:车位信息展示-打开APP,默认展现地图,标识出附近的停车场以及空车位数量信息。
价值:5 人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