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以实景三维,永存敦煌文化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文化数字化战略,从文物保护做起

2022年5月#守护敦煌壁画有多难#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敦煌文化绵延千年,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如今却面临着壁画剥落与自然风化的难题。随着时间流逝,敦煌壁画变得“年老多病”,颜料层逐渐翘起、逐渐变得酥软“像酥团一样”,甚至开门声大一点都会掉落。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行动迫在眉睫!

敦煌研究院除了通过物理手段对壁画进行修复,还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旨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攻克文物保护难题。以实景三维重建技术,令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转化为数字资产的形式永存。

实景三维,助力敦煌文化的数字化保护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曾在《我心归处是敦煌》中写道:

“尽管莫高窟是个小地方,但是她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很重大。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我们这些人走了,莫高窟还会在。”

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测绘专家李德仁院士在前往敦煌考察后,便开始着手于通过测绘技术保护正在遭受侵蚀的敦煌莫高窟文物。

在数字空间里重建敦煌胜景:运用现代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三维数字重建,并提出“空地融合、室内外一体化”数据采集的方案。

以李德仁院士为首的团队运用摄影测量技术,将莫高窟的外形、洞内雕塑等全部文化遗迹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及整理后,组建成模型,再通过对彩塑进行三维重建、艺术修复,高度还原展示了精美的敦煌石窟彩塑。

如今的文物保护也开启了“摄影测量+自动建模”的新模式。运用实景三维数据,可以使现场不可触碰的文物,通过数字化文物的形式任意变换,其中衍生出的系列文创产品也体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魅力。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