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修复的社会意义?
信用修复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的必要补充;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公共信用修复的基本概念:
公共信用修复是指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信用主体正对已被认定的失信行为,按照有关部门制动的规则、制度和流程,采取承诺、改正、补偿等措施,维护和改善自身信用状况的过程。
公共信用修复的基本要素:
1、明确参与主体
信用主体:信用关系当事人,使信用关系的承载者和信用活动主体。
监管主体:政府主管部门是公共信用修复机制的监管主体,对修复工作进行管理监督。
实施主体:政府背景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政府授权可组织实施修复的独到机构。
2、健全的制度体系
国家层面立法;地方信用修复法律法规。
3、畅通的实施渠道
畅通失信行为信息征集渠道;公开信用修复评估标准和修复流程;落实信用修复承诺机制。
4、完善监管体系
制度规范,监管机构,监管手段。
信用修复的机制的由来?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联合惩戒措施的发起部门和实施部门应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明确各类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期限。在规定期限内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不再作为联合惩戒对象。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和关爱机制,支持有失信行为的个人通过社会公益等服务方式修复个人信用。
《信用中国》网站规定以下五种情况书不可信用修复的范围:
在最短公示期三个月内的行政处罚信息;
属于严重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信息;
在信用修复后一年内再次被给予的行政处罚信息;
失信主体因行政处罚而被列入失信受惩黑名单和重点关注名单的,按照相应名单管理要求公示和开展修复;
经行政处罚决定部门认定的,或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不可修复的行政处罚信息。
信用修复的处理决定有哪几种?
1、同意信用修复,该记录停发;
2、同意信用修复,缩短该记录使用有效期;
3、不同意信用修复。
来源:源点credit
编辑:微众税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