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念里,健康并非偶然,而是顺应自然、合理调养的结果。想要拥抱健康生活,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必不可少。
春季对应五行中的木,阳气升发,万物复苏。《黄帝内经》提出 “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时应早睡早起,多去户外散步,使身体与自然的阳气同步生发。饮食上,可多吃韭菜、菠菜等春季时令蔬菜。韭菜性温,入肝、胃、肾经,能温补肾阳,助阳气生发。同时,春季气候多变,“春捂秋冻” 很有道理,不要急于减衣,以免受寒。
夏季阳气最盛,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易导致津液流失。中医讲 “暑易伤气”,应多喝温水,适当补充淡盐水,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尽量避开正午外出,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八段锦等适度运动。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吃苦瓜、绿豆等清热解暑的食物。苦瓜味苦,性寒,归心、脾、胃经,能清热泻火、解毒明目。
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易伤肺。此时要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梨、银耳等。百合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对肺燥咳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还可适当进行耐寒锻炼,激发身体阳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应对秋乏。
冬季寒冷,阳气内藏。中医认为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头部、颈部和脚部。可多吃羊肉、核桃等温热滋补的食物,羊肉性温,能温中健脾、补肾壮阳。坚持锻炼能增强抵抗力,但锻炼不宜过早,且要做好热身。
养生并不复杂,顺应四季变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收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