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防御每日一讲(面试)

1、简诉dhcp的工作工程。四个报文。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的工作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一、发现阶段(Discover)

当客户端首次接入网络,需要获取IP地址等网络配置信息时,它会以广播的形式发送DHCP Discover报文。

二、提供阶段(Offer)

网络中的DHCP服务器接收到Discover报文后,会从可用的IP地址池中选择一个合适的IP地址,并连同其他网络配置信息(如子网掩码,网关,DNS服务器等),以广播形式发送DHCP Offer报文给客户端

三、请求阶段(request)

如果有多台DHCP服务器向DHCP客户端回应DHCP OFFER报文,客户端只会接受第一个收到的报文,然后以广播方式发送DHCP REQUEST请求报文。

四、确认阶段(ACK)

DHCP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Request报文后,会以单播形式发送DHCP ACK报文给客户端,对客户端的请求进行确认。客户端收到ACK报文后就会使用服务器提供的网络配置信息进行网络连接和通信

2、RSTP和MSTP的P/A机制区别

Rapid Spanning Tree Protocol (RSTP) 和 Multiple Spanning Tree Protocol (MSTP) 都是用来优化生成树协议以减少网络收敛时间的技术。它们在P/A (Port Aggregation)机制上有一些区别:

一、RSTP

  • P/A机制在RSTP中称为"Backup Port",当一个端口成为根端口时,它会进入Discarding状态以防止环路。如果原根端口失效,Backup Port立刻晋升为主干端口并开始转发数据,这是快速响应链路故障的方式。
  • P/A仅在一个实例中生效,即全局的实例0,主要用于加快单个VLAN的数据传递。

二、MSTP

  • MSTP引入了多个实例(Instance),每个实例都有独立的根桥和拓扑结构,称为MST Instance。
  • P/A在MSTP中被称为"Fast Convergence Port", 当一个端口作为某个MST Instance的根端口时,它会在其他MST Instance中启用备份角色(Designated Backup Port),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实例的快速收敛,而不仅仅限于全局的实例0。
  • 可以在同一台交换机上同时启用多个MSTP实例,并通过配置选择性地应用P/A来优化特定 VLAN 的性能

总结来说,RSTP的P/A针对的是单一的实例,而MSTP的P/A则应用于所有MST Instance,提供更精细的控制和更高的灵活性。

3、HTTP的503和206代表什么

503:服务不可用状态码,表示服务器暂时处于超负载或正在进行停机维护

206:部分内容状态码,表示服务器成功处理了部分get请求

4、数据包到防火墙的转发流程

会话前:

1)MAC 地址过滤:检查防火墙是否配置了 MAC 过滤。

2)解析帧头部:查看目的 MAC 地址。

3)判断接口类型:检查接收报文的接口是二层还是三层。如果是二层接口,基于 VLAN 及 MAC 地址表,检查流量的出接口;如果是三层接口,则跳过此步骤。

4)剥离帧头部:进行二层头部的解封装。

5)解析 IP 包头

6)IP/MAC 绑定检查:若定义了 IP-MAC 绑定,则判断是否合规。

7)单包攻击防范:检测类似畸形报文等网络攻击。通过以上信息,防火墙可以掌握流量的接收接口、源 IP、目的 IP 等。 

会话中:

防火墙根据该报文是否存在匹配的会话表项,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1. 有会话 - 匹配会话
    • 刷新在线用户表:基于认证策略,识别 IP 地址与用户的对应关系。
    • 基于流的攻击防范:例如针对 DDoS 攻击,需要开启相应的防范功能(前提是开启了此功能)。
    • 状态检测:为应用识别服务。
    • 判断是否刷新会话:在某些条件下需要刷新会话,如路由发现变化、安全策略发生变化、用户上下线、认证策略发生变化等;而服务器负载均衡(SLB)在一些情况下不会刷新会话,在另一些情况下则需要刷新会话。如果需要刷新会话,可能涉及服务器负载均衡、路由表、安全策略匹配包过滤、黑名单、用户重定向等操作。
  2. 没有会话 - 创建会话
    • 状态检测:这是一个基于首包的过滤机制。默认情况下状态检测功能是开启的,但在特定场景如防火墙充当硬件 SACG 且来回路径不一致时,需关闭此功能。必须开启状态检测的场景包括启用 DDOS、单包攻击、反病毒、入侵检测等功能时;否则这些功能可能会失效。
    • 黑名单检测:根据报文的源或目的 IP 地址、用户等信息对报文进行快速过滤,黑名单可基于用户、源地址、目的地址等进行分类。
    • 检查 Server-map:Server-map 是一种临时通道,可绕过安全策略直接创建会话。它有静态和动态之分,例如 ASPF(特定协议如 FTP 等多通道协议、STUN 类型)、NAT(包括 NO-PAT、服务器映射、负载均衡等)、NAT64 生成的 Server-map 等。产生 Server-map 的类型包括多通道协议(如 FTP 等)产生的、STUN 类型(如 QQ、MSN)产生的等。
    • 服务器映射:真正把目的地址做转换,查看数据包有无对应的服务器映射,需先将访问的目的地址转换后才能进一步查路由表,安全策略匹配的是转换后的地址。
    • 查询在线用户表:防火墙基于认证策略,可以识别 IP 地址与用户的对应关系。首先,用户需要经过防火墙的认证,目的是识别该用户当前使用的 IP 地址;同时,防火墙还会检查用户的属性,如用户状态、帐号过期时间、IP/MAC 地址绑定、是否允许多人同时使用该帐号登录等,只有认证和用户属性检查都通过的用户才能上线。
    • 查询路由表:根据报文的目的地址查询路由表,获取出接口信息。
    • 匹配认证策略:获取到流量的源、目的以及安全区域等信息后,决定是否要求对该条流量进行认证以获取用户信息。此步骤仅在配置了认证策略的情况下进行匹配,实际的认证操作在下一阶段“用户首包处理”进行。
    • 用户首包处理(重定向):对于需要认证的用户,设备会重定向该用户的 HTTP 请求,向其推送网页形式的认证页面,请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认证。
    • 安全策略匹配:用户认证通过后,防火墙根据之前提取的流量源和目的等信息,加上通过认证获取到的用户信息,对流量进行安全策略匹配。如果匹配成功,首先会根据策略动作(允许或禁止)决定是放行首包建立会话,还是丢弃首包禁止流量。

会话后:

  1. 带宽策略:根据带宽策略,判断当前流量的带宽占用情况,以确定是否需要丢弃该报文来降低流量速率。
  2. 安全策略里的内容安全(UTM):如反病毒、IPS、URL 过滤、文件过滤、内容过滤、应用过滤、邮件过滤等。
  3. 源 NAT:根据会话表中的地址转换信息修改报文中的源地址或目的地址。
  4. VPN:根据 VPN 配置,判断该报文是否需要进入 VPN 隧道,进入哪条隧道,并对需要通过 VPN 传输的报文进行必要的加密、封装等操作。
  5. 出接口的阈值:根据出接口配置的带宽阈值限制,再次控制流量的速率。

5、ftp和Http的区别

连接方式

  • FTP 使用两个并行的 TCP 连接,一个是控制连接(用于发送命令和接收响应),另一个是数据连接(用于实际的数据传输)。
  • HTTP 通常在建立一个 TCP 连接后,通过这个连接进行请求和响应的数据传输。

传输模式

  • FTP 支持两种传输模式: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在主动模式下,服务器主动连接客户端进行数据传输;在被动模式下,客户端连接服务器指定的端口进行数据传输。
  • HTTP 通常是客户端发起请求,服务器响应,数据流向较为单一。

用途

  • FTP 主要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进行文件的上传、下载和管理。
  • HTTP 主要用于在 Web 浏览器和 Web 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如网页、图片、脚本等。

权限管理

  • FTP 可以对用户进行更精细的权限设置,例如只读、读写、删除等。
  • HTTP 一般不对单个用户进行详细的权限管理,更多是基于服务器的配置来控制对资源的访问。

效率

  • 对于大文件的传输,FTP 可能效率更高,因为它可以在数据连接上进行连续的数据传输。
  • HTTP 在传输大文件时可能需要更多的开销。

例如,如果您需要定期从服务器上批量下载大量的文件并进行管理,FTP 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而如果您只是浏览网页、获取网页中的各种资源,HTTP 则能很好地满足需求。

总的来说,FTP 侧重于文件的管理和传输,而 HTTP 侧重于 Web 内容的获取和交互。

6、链路状态协议和矢量型协议的主要区别

 **更新方式**:距离矢量协议采用定期更新,不管网络拓扑是否有变化,都会周期性地广播路由表信息。而链路状态协议在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才触发更新,发送链路状态信息。
- **收敛速度**:链路状态协议通常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因为它在拓扑改变时才更新,避免了无谓的周期性更新,路由器可立即根据新的拓扑信息计算最短路径。相比之下,距离矢量协议的收敛速度相对较慢,尤其在网络拓扑变化时,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来更新所有路由器的路由表,并且可能出现“计数到无穷”的问题。
- **带宽使用**:距离矢量协议每次更新时需要发送整个路由表,可能会浪费带宽。链路状态协议只在拓扑变化时发送链路状态信息,相对更高效地利用了带宽。
- **处理路由环路方式**:在距离矢量协议中,存在“计数到无穷”的问题,可能导致路由环路。而链路状态协议通过使用“hello”消息和死亡通告等机制,能更及时地发现邻居路由器的失效,从而更好地避免路由环路。
- **路由器资源消耗**:距离矢量协议的路由器需要维护整个网络的距离向量表,而链路状态协议需要维护链路状态数据库和拓扑图,因此链路状态协议在路由器资源(如内存、CPU 等)消耗方面可能更大。一般来说,在小型网络中,距离矢量协议可能更为适用;而在大型网络中,链路状态协议则更具优势。
- **安全性**:链路状态协议通常在安全性方面表现更好。由于它基于链路状态信息的交换,路由器可以更容易地验证收到信息的真实性。相比之下,距离矢量协议在信息传递时可能受到伪造的影响。
- **路由计算依据**:距离矢量协议中,每个路由器仅知道到达目标节点的距离(通常是跳数)和下一跳路由器,依据邻居传来的信息进行路由计算。而链路状态协议中,每个路由器都了解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每个节点的状态情况,根据这些信息计算最短路径。

7、OSI七层模型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负责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原始的比特流,定义了电气特性、机械特性、功能特性和过程特性等。例如,规定了网络电缆的类型、连接器的类型、信号的传输速率和编码方式等。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这一层将物理层传输的比特流组织成帧,并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它还负责控制对物理介质的访问,常见的协议有以太网、PPP 等。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负责数据包的路由选择和转发,确保数据能够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IP 协议就工作在这一层。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或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负责数据的分段、重组、流量控制和错误恢复。常见的协议有 TCP(可靠传输)和 UDP(不可靠传输)。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它处理会话的同步和恢复等问题。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格式转换、加密解密、压缩和解压缩等,以使不同系统之间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处理数据。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如 HTTP、FTP、SMTP 等。

OSI 七层模型的优点在于其清晰的层次划分,使得网络通信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定义和职责。但在实际应用中,TCP/IP 模型更为广泛使用,它将 OSI 模型的一些层进行了合并和简化。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