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下关注吧!!!非常感谢!!持续更新!!!
🚀 AI篇持续更新中!(长期更新)
AI炼丹日志-30-新发布【1T 万亿】参数量大模型!Kimi‑K2开源大模型解读与实践,持续打造实用AI工具指南!📐🤖
💻 Java篇正式开启!(300篇)
目前2025年07月16日更新到:
Java-74 深入浅出 RPC Dubbo Admin可视化管理 安装使用 源码编译、Docker启动
MyBatis 已完结,Spring 已完结,Nginx已完结,Tomcat已完结,分布式服务正在更新!深入浅出助你打牢基础!
📊 大数据板块已完成多项干货更新(300篇):
包括 Hadoop、Hive、Kafka、Flink、ClickHouse、Elasticsearch 等二十余项核心组件,覆盖离线+实时数仓全栈!
大数据-278 Spark MLib - 基础介绍 机器学习算法 梯度提升树 GBDT案例 详解
近年来,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瑞幸以“互联网+补贴”模式迅速扩张,虽因财务造假遭遇危机,但通过重组和爆款产品实现强势复苏;库迪则由原瑞幸团队打造,复制并升级其打法,以9.9元策略快速攻城略地,门店数破万却仍未盈利;幸运咖背靠蜜雪冰城供应链,以“6.6元”极致性价比在下沉市场强势突围;星巴克坚守高端定位,面对低价围攻保持战略定力;Tims定位中端市场,扩张相对谨慎。整体来看,中国咖啡市场正从“空间体验”转向“价格+效率”驱动,本土品牌加速渗透,竞争格局深度重构。
主要品牌发展历程
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
瑞幸咖啡是中国咖啡市场的颠覆者,其发展历程充满戏剧性转折。2017年10月,前神州优车COO钱治亚在北京创立瑞幸咖啡,其商业模式借鉴了互联网思维,通过"外卖+自提+优惠券"的创新组合,旨在打破传统咖啡店的空间限制。创始团队敏锐捕捉到中国现磨咖啡市场渗透率不足5%的机遇,制定了快速扩张的战略。
2018-2019年是瑞幸的"闪电战"时期。公司采用激进的补贴策略,首杯免费、买二赠一等促销活动层出不穷,同时以平均每天新开7家店的速度扩张。这种"烧钱换市场"的策略效果显著:2019年5月,成立仅18个月的瑞幸登陆纳斯达克,创下中概股最快IPO纪录。到2019年底,瑞幸门店数达4507家,距离星巴克中国的4300家仅一步之遥。更深远的影响是,瑞幸将中国消费者的咖啡消费习惯从星巴克主导的"第三空间"社交场景,转变为更注重性价比的日常消费,成功把现磨咖啡的均价从30元区间拉低至10元左右。
2020年4月,瑞幸自曝2019年二至四季度虚增22亿元交易额,震惊资本市场。股价从最高51美元暴跌至1美元以下,最终退至粉单市场。危机中,大钲资本牵头完成债务重组,引入新管理层。2021年起,瑞幸实施"精细化运营"战略:关闭效益不佳的门店、优化供应链、减少盲目补贴。这些措施见效显著,2021年三季度起连续实现盈利,2022年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
2023年成为瑞幸的里程碑之年。6月5日,随着厦门中山路旗舰店开业,瑞幸成为首个突破万店的中国咖啡品牌。在产品端,瑞幸展现出惊人的爆品打造能力:2021年的生椰拿铁全年卖出超1亿杯;2023年9月与茅台合作的酱香拿铁,首日销量542万杯,单品销售额破亿,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超20亿次。这些创新产品不仅带来销量,更重塑了品牌形象。
价格策略上,瑞幸将主力产品定价稳定在13-19元区间,通过规模效应维持约10%的净利润率。但2024年初,面对库迪咖啡等新对手的9.9元价格战,瑞幸一季度短暂亏损。管理层迅速调整策略:减少线上平台补贴、加强自有APP运营,二季度即恢复盈利,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当前,瑞幸正尝试突破咖啡边界,通过茶饮、轻食等产品提升客单价,同时加速海外市场布局,其未来发展仍值得期待。
库迪咖啡(Cotti Coffee)
库迪咖啡成立于2022年10月,由瑞幸原团队创立,是瑞幸模式的“复刻”与升级版  。库迪以“师出同门”的背景和激进的低价策略切入市场,2023年初率先发起全国范围的9.9元/杯活动,引爆价格战。
其扩张速度极为惊人:仅2023年一年就新开出约6550家门店,使总数达到6590家,成为中国门店数仅次于瑞幸和星巴克的第三大咖啡连锁 。到2024年2月,库迪宣布门店突破7000家;2024年10月,在首店开业两周年之际宣称全球门店(含部分海外)超过10000家  。这种闪电式扩张得益于创新的加盟模式:推出投资仅3万元的小型“Cotti Express”便捷店(仅需1.5×0.75米柜台放设备),相比标准店40万元投资大幅降低门槛  。
“农村包围城市”也是库迪的开店策略之一,许多门店选址在下沉市场及其它咖啡品牌附近 。然而激进扩张也带来隐忧:据统计,2023年底库迪关闭门店数超过新开门店的一半,供应链和现金流危机的传闻不断  。
截至2025年初,库迪仍未实现整体盈利,公司高层计划继续通过补贴换市场,甚至提出2025年底门店达5万家的宏伟目标 。
幸运咖啡(Lucky Coffee)
幸运咖啡是蜜雪冰城旗下的平价现磨咖啡品牌。早在2017年,蜜雪冰城内部孵化了“幸运咖”项目,定位为售价5~10元的高质平价咖啡 。最初幸运咖门店数量不多,主要依托蜜雪冰城的渠道资源试水市场。
2020年前后随着新式茶饮兴起,蜜雪冰城开始发力咖啡赛道,幸运咖门店逐年增加。截至2023年底,幸运咖在全国拥有超过2900家门店,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门店数已跻身中国第四大现磨咖啡品牌  。
幸运咖延续蜜雪冰城一贯的“高性价比”路线,走下沉市场路线,在县城和三四线城市率先铺开,然后逐步进入一二线城市 。品牌一直相当低调,但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2023年幸运咖平均客单价仅约6.9元 ,远低于行业平均。
2024年6月,幸运咖高调宣布开启“全场6.6元时代”,全国数十款饮品每杯6.6元封顶,引发行业震动 。这一举措让幸运咖一炮走红,被誉为咖啡行业的“价格鲶鱼” 。在蜜雪冰城强大供应链支持下,幸运咖门店数在2024年下半年继续激增。
据报道,2024年末其门店数已突破4000家 。幸运咖凭借超低价和平价品质,迅速积累了大量下沉市场用户,成为平价咖啡领域的一匹黑马。
蜜雪冰城(MiXue Bingcheng)
蜜雪冰城是幸运咖背后的母公司,也是在中国现制饮品行业树立“极致性价比”标杆的茶饮巨头。品牌由创始人张红超于1997年在河南郑州创立,从冰淇淋与奶茶起家,以“物美价廉”策略疯狂圈粉。
近年来蜜雪冰城的发展堪称神话:截至2024年末,全球门店数量达到46,479家,稳居中国乃至全球现制饮品连锁第一  。这一规模已经超过同期星巴克全球门店总数(约4.02万家),在国内现制饮品市场占据超50%的出杯量份额  。“遍地开花”的门店网络主要深耕下沉市场——在其约4.5万家内地门店中,有57.2%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  。
蜜雪冰城成功的秘诀在于自建庞大的供应链体系和标准化的加盟模式。公司拥有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的27个原料仓库和自己的食品工厂(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可以自主生产糖浆、奶浆、茶叶、咖啡浓缩液等核心原料 。这种高度垂直整合使其原料采购成本比行业平均低10~20%以上 。
低廉的原料供应加上规模采购议价能力,让蜜雪冰城得以将终端售价压到极低同时保证加盟商仍有利润空间  。蜜雪冰城本身主营奶茶和冰淇淋,但将成熟的供应链“溢出”赋能给幸运咖,使后者在咖啡品类复制了平价奇迹  。2023年蜜雪冰城更新招股书,全年饮品销量约90亿杯,终端零售额达583亿元,正筹备上市  。
可以说,蜜雪冰城的成功为中国连锁咖啡的低价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底层支撑。
Tims 天好咖啡(Tim Hortons China)
Tim Hortons是加拿大国民咖啡品牌,201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品牌中文名定为“Tims天好咖啡”。依托腾讯和红杉资本的投资,Tims在华发展初期被寄予厚望 。
2019年2月上海开出中国首店后,Tims主打“咖啡+暖食”差异化战略,以咖啡搭配贝果等特色烘焙产品吸引消费者 。截至2023年底,Tims中国门店规模达到约1000家,在42个城市开设门店,并开始向西北内陆城市下沉  。
与本土竞品相比,Tims采取相对稳健的直营为主模式,注重门店体验和食品搭配,定价略低于星巴克但明显高于9.9元的平价咖啡。例如一杯中杯拿铁售价约20元左右,同时提供各类会员折扣和套餐促销。
2022年9月Tims中国借壳上市(SPAC),募资扩张。
2023年下半年起,Tims调整策略加大开放加盟力度,以小型“Tims Go”外带店加盟来加快拓店  。
尽管动作不断,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令Tims盈利承压:2024全年公司总收入13.91亿元,同比下滑10.8%;净亏损为4.09亿元,不过较上年大幅收窄 。
运营数年,Tims天好中国仍未能复制瑞幸的规模奇迹,至今尚未解决盈利难题,2025年能否扭亏为盈仍是运营团队的重大考验  。
由于没有大规模补贴投入,Tims在这场咖啡价格大战中相对被动,其“咖啡+贝果”模式虽提供了差异化卖点,但在9.9元遍地的环境下竞争优势有限  。
星巴克中国(Starbucks China)
星巴克于1999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北京国贸商城开设首店),在华发展已有25年以上历史。作为全球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在中国走的是高端精品路线:强调门店空间体验(“第三空间”理念)、高品质咖啡豆和优质服务,从一开始就树立了高价位、高品位的品牌形象  。2000-2010年代,星巴克在中国一线城市迅速扩张,并逐步下沉至各大省会城市。
2012年起中国成为星巴克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到2018年前后,星巴克在华门店数突破3000家,覆盖100多个城市。面对本土新兴品牌的冲击,星巴克加速开店:截至2023财年第一季度末,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已达6975家,同比净增169家,遍及全国约250个城市 。
2022年星巴克宣布未来三年在中国新开3000家门店的计划,目标2025年门店数达到9000家。虽然扩张迅猛,但星巴克坚持不轻易降价。在“9.9元咖啡”大战中,星巴克选择坚守品牌定位,不直接参与低价竞争。星巴克中国董事长王静瑛明确表示:“星巴克无意参与‘价格战’,我们专注于实现高质量、可盈利、可持续的增长” 。
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在2023年访华时也强调:“我们不是在进行折扣战或价格战,我们的业务建立在社区体验和高质量咖啡之上”  。相较同行,星巴克的单杯均价长期维持在30元左右,即便面对价格压力也仅通过有限的渠道优惠券做折扣(如叠加多重平台补贴后一度出现过“两杯18-19.9元”的案例,但属极少数)  。
星巴克不降价的底气在于品牌溢价和独特体验:通过精选黄金地段大店、打造舒适社交空间、提供会员增值服务来锁定中高端客户群 。这也意味着其成本结构更重,无法也不愿陷入低价卷杀。
尽管如此,价格战的浪潮还是对星巴克造成一定冲击——2023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9%,可见星巴克也通过更多优惠来提升客流频次  。展望未来,星巴克正尝试本土化创新以保持增长,例如推出适合中国口味的新饮品、更快的产品迭代和深耕下沉市场,同时建设云南咖啡创新产业园以优化供应链成本 。
总体而言,星巴克在华依然保持稳定盈利和增长(2024财年一季度中国区收入同比增20% ),但面对本土低价咖啡“群狼”围攻,其高端定位正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单杯成本与毛利结构对比
消费者在家自制一杯拿铁咖啡,与连锁咖啡店出售的拿铁在成本结构上有哪些差异?下面我们从咖啡豆、牛奶等原材料,以及杯具包材、人力房租等方面进行对比。自制咖啡主要成本是材料,连锁品牌则还有不容忽视的运营成本。
表1列出了典型情况下自制与连锁单杯拿铁的成本构成:
表1:消费者自制拿铁 vs. 连锁咖啡店拿铁的单杯成本结构对比。如上表所示,自制咖啡几乎全部成本都是原料(咖啡豆和牛奶约占6元),而连锁咖啡店除了原料(约4~5元)外,每杯还需要分摊近4元的运营成本(杯具、人力、租金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自制一杯拿铁的材料成本约在6元左右(取决于所用豆子和牛奶品质),而在连锁咖啡店售卖的拿铁综合成本约在8~10元之间。
原材料方面
咖啡豆和牛奶是主要成本:无论自制还是商用,一杯拿铁约需7~9成分的牛奶和1~2成的浓缩咖啡。连锁品牌通过大批量采购咖啡豆、使用自有烘焙工厂,可以一定程度压低单位豆成本 。例如据测算,瑞幸咖啡制作一杯拿铁所用咖啡豆成本约3元,加上牛奶总材料成本在4~5元 。
自制咖啡如果使用精品豆(价格较高)成本可能相近或更高一些,但也可以通过选择平价豆降低成本。牛奶方面,家庭自用往往会选用品牌巴氏鲜奶(如“悦鲜活”),零售价格相对较高;连锁店则可能采用成本更低的奶浆或批量定制奶(部分奶咖饮品甚至使用奶粉勾兑),单位成本低于鲜奶。
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平价连锁咖啡为了控制成本,往往减少牛奶用量:例如小杯拿铁可能只含150ml奶,其余用水或冰填充,从而降低奶料成本。
运营成本方面
连锁咖啡店需要将门店租金、水电、人员工资以及杯子、盖子、吸管等消耗品的费用都摊入每杯咖啡的成本中。这部分开销对单杯成本影响很大。据测算,在9.9元平价销售的情况下,包材+人工+水电+房租合计约占每杯4~5元成本 。
例如库迪咖啡内部核算显示,其饮品平均原料成本约5.7元,另加包材1.5元、人工1.9元、水电0.2元、房租1.8元,单杯总成本高达11.1元 。相比之下,自制咖啡没有房租人力负担,杯具可以重复使用,除了少量电费水费几乎没有额外支出。
因此,从毛利角度看,一杯连锁咖啡(原价20-30元)毛利率通常在60-80%;但在打折促销到9.9元时,毛利就被压缩到接近零利润甚至负毛利  。
下面的章节将深入分析这种低价销售的策略及其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