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风口,80公里的感悟

帝都有看不到尽头的雾霾,亦有不用推测的交通拥堵,还有不知什么时候才会终止的各种政策限制。离开大公司的舒服环境,开始了创业修行(#光合原品#),几个月下来,突然明白一个道理,这场修行最先需要解决的不是制定一个多么宏伟的计划,而是尝试去做一个普通的人,尝试拥有一个可以实现每天吃喝拉撒日常活动的健康身体。身体的种种暗示也让我内心经历了疑惑、忧虑、矛盾、正视与平静的急剧变化,唯有习惯的改变才是保证身体的最好方式,10月份的某一天,酝酿10分钟后就决定买回一台比较时髦的穿戴设备---计步器。

计划每天2公里,每月60公里,10月份先进行简单的适应性训练,然后11月份正式实施。10月份第一天的运动量为0.26KM,最后一天为1.39KM。10月25号运动量为0,备注理由是“雾霾太重”,10月30号运动量为0,备注理由是“不要相信自己会早起锻炼”,就这样开始了11月份的锻炼进程,其中11月1号运动量2.42KM,11月30号运动量3.96KM,合计下来11月总运动量达到81.96KM,是原定目标的137%。回头看了11月份的记录,11月11号运动量为0,备注理由是“在酒仙网参加自媒体封闭会议,后面要将锻炼强度加大,补回来”,11月22号运动量为0,备注理由是“公司创始人战略会议,后补运动量”,11月28号运动量为0,备注理由是“创业家线下聚会,运动量后补回来”。
图片

锻炼,不只是 传说。在北京生活那么长时间,隔三差五的雾霾笼罩,让蓝天成为一种地地道道的奢侈品,如不是必须,尽量少外出(当然在京城卖口罩曾经是不少人的理想职业),或者希望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时常南下来拥抱一下京城,最好能把雾霾刮到日本去(这只是部分人的意淫而已),冷空气来了也不适合外出,因为它忘记给我们带温度。下班时间也不是那么确定吧,有时还想多讨论一个问题呢,到家后也不是那么多空闲时间,说多了都是眼泪。那么多客观条件,不能不考虑,但如果一直这样想,好像锻炼只能是无解了。“未知”源于认知的极限和悖论。10月份的某一天突然有新的认识,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其实都掩盖在巨大的前提条件下,那就是,锻炼要到室外去,锻炼很花费时间。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考虑的话情况可能就不一样,楼宇锻炼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11月份的锻炼实施完全得益于对它的理解,离家近,又避开所谓的雾霾和冷空气。

楼宇锻炼首要任务就是寻找可锻炼的 位置。整个楼层都是业主居住的地方,楼上人晚上的拖鞋声在楼下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室内活动除了用跑步机之类一般也没有其他好办法。想做点锻炼肯定也不想惊扰周围的邻居啥的,不然就有可能被居委会的大妈找上门来,直接把你说得无地自容。徘徊了很久,好像也没有合适的地方。后来发现,电梯口附近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地方。一天到晚,电梯门不知开关了多少次,从来没有哪个业主抱怨电梯声音太大,你即便踹电梯两脚估计也没有人在意(真踹要小心呢,不能被摄像头采集到证据哦)。经过几次测试和实验,确认具备可操作性和便捷性,于是就 开始任(zhuang)性(sha)了。

然后就可以自由设计 跑道了。“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变成了路”,一般可以选择两个跑道,即小圈与大圈,其中小圈就是电梯位置的宽度(参考值:20单位),大圈是以电梯位置为参考点,向两端延伸3-5的距离(参考值:80单位)。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大圈与小圈的区别,很长时间一直选择在小圈上奔跑,每次150个来回都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直到我发现大圈的作用为止。大圈可以让杠杆效应凸显,25个回来1KM就完成了,在小圈必须100个来回以上才可以。当有计划任务需要突破时就可以选择在大圈上奔跑,当需要活动和适应性保持运动状态更适合在小圈上奔跑,它们是为不同目标而服务的。在小圈子上奔跑更多的时候是混沌的,并不知道具体跑了多少距离,主观上也不想知道,也不用看计步器,每次想看下计步器的时候大致都已经在小圈上跑了1.5KM - 2.0KM。然后开始在大圈上奔跑20-50个回来,实现运动量的快速提升,基本上稳定在3.0KM以上。这跟预定运动量已经很靠近了。

说点有关 运动强度的事情。先从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反应说起,运动强度与身体反应是直接联系的。刚开始运动时主要是克服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下班回来晚了,或者天冷,或者刚好脚疼,不太愿意进行奔跑;一旦开始奔跑了,首先出现的身体特征是脚逐渐沉、背部开始发热并微微冒汗;再运动一段时间是脚发觉有点疼了,手心开始感觉到明显的冒汗;再后就是觉得自身额头明显的出汗,背部和手心的汗也愈加强烈,而脚却显得特别轻松了(再往后的进程暂时不描述),心里也舒坦了。根据历史数据,第一阶段一般运行在1.5-2.0KM,第二阶段一般运行在2.5-3.0KM,第三阶段一般运行在3.5KM左右。传统的运动标准是以身体微微出汗,11月份的最早运动考虑也是这样的,甚至觉得跑个2KM也就够了,再多可能也跑不下来,可每次跑后要么是觉得身体没有展开,或者每次运动后脚疼,自己好像不喜欢那种状态,于 是运动强度不断上加,直到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完成后效果就好很多了。从这次变化中也显示了一个明显的特征,人的实际运动承载量都在预期量的175%以上,如果运动周期中没有实现向上浮动75%的尝试,那么他可能并不了解他自己。运动强度要以心理收益为主(量值在2.0KM以上后),额头上没有明显出汗迹象的运动只能算假摔。
图片

接下来就是运动 计数了。纯粹的奔跑是一个很枯(sha)燥(bi)的事情,运动量如何计数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在奔跑前最好考虑清楚,否则对后续运动可能是一个风险,主要有两种: 随机计数小学生计数

在锻炼过程时,比如在小圈上奔跑,一段时间具体要跑多少是没有定义的,是混沌的,为了不至于像苍蝇一直来回跑,打消枯燥的氛围,这个时候就比较适合用随机计数。随机计数的基本想法就是每次开跑前查看一下电梯显示的楼层数,楼层数是多少一个周期就跑多少圈,由于每次跑完指定圈数后的楼层数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电梯停靠楼层有很强的随机性,无法预知,每一次奔跑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随机计数比较适合并不确定多少圈运动量的情形,而实际奔跑都是有一定的运动量考虑的,所以必然还有一定的运动量是确定的,这时就比较适合用小学生计数了。小学生计数的基本想法是,模拟小学生不会数数的特点,先从1开始数到某个数(N),然后再从1开始继续向后数(从1数到可能N-m),或者数到某个数字后从后向前数(比如从N -m数到 1)。比如计划是50圈运动量,我可以先将50分成一个30圈和一个20圈,然后给每个圈分别计数,先从1计到30,然后再从20计到1,这样就完成了,而且每个单独圈的运动量都会变小,也就不用觉得那么压力大,奔跑起来也就显得比较轻松了。每天的运动计数,都是这两种计数方式混合使用。

回忆点 过程福利。在人最集中的位置,做最暴力的运动,考验心理素质是必然的,盘问和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一天晚上,有个老兄不知从哪个房间出来,直接向电梯口移动,很快就发现了 我,当然我更早发现了他,于是就压缩活动区域,我们并没有说话,改成来回的快走,尽量避开他。过了很久,发觉他到电梯口后并没有坐电梯下去的意思,而我也没有回家的想法。然后我就装作看不见,继续我的事情,又过了很久,他终于憋不住,来了句,“你怎么还不回家?”,我本来也想会问到,“你站在电梯口又不下去是什么意思?”,最后选择不说话,向他扬了扬手上的计步器,不管他明不明白,也不多说,也不打算跟他解释清楚,就这样1分钟之后他就自觉回家了,而我还在。还有一次,一个中年人下班回来就把他平时骑的电动车停放在电梯口附近,然后就进屋了,我活动在他回屋的必经之路上,他也注意到我了,这一切都跟其他人一样,谁知过了没多久就听到哐当一声响,他又从屋里出来了,直接走到他的电动车前,低头检查了一下,然后放心的走了,而我还在。

在锻炼中,除了每一圈的起点、终点需要计数外,中途都是不用太多大脑参与的,运动中的大脑其实也是最活跃的,可以天马行空地去想任何想做的事情,可以实现复用时间。每一天的奔跑除了完成运动量本身,还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能在运动中 训练不同的科目,这个训练科目的确定和测验都是在运动中形成的,并不需要提前的计划。截止到目前为止,训练过的科目也非常多了,比如经常跑圈都是左转弯回头,也要尝试下右转弯;经常奔跑都是身体挺直向前移动,也要尝试在奔跑中增加上身旋转运动,有利于腰部和腹肌运动(效果还不错);每次奔跑到底跑了多少都是通过查看计步器来确认,也要尝试通过自身的身体反应来预估已经完成的运动量,这样就不用看频繁看计步器;奔跑中计数有时会忘记自己实际跑了多少圈,也要尝试用不同的参照物来标识已经完成的圈数(好记性不如客观的物体);人都不喜欢欠别人什么,不管是感情还是物质,回补缺失的运动量只是基本要求,要补就要超过之前的预期,......只要愿意,可以让每一天都有新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运动不是一个单纯的体内脂肪消耗过程,更是一种生活和心理的体验,冥冥之中能感觉到它与创业之间存在某种共性元素和暗示。爱创业,爱运动,爱生活。

重新理解 数学归纳。科班数学专业出身的人,对数学归纳法和系统分析法都不陌生,它们广泛用于数理推断、现象分析、应用决策等等场合。整个2014年,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以前从没有感觉过的,信息井喷和去中心化社群圈子让人与信息的融合更加便捷,搜索消费逐渐向场景消费演变,感谢父母让我们生在这样一个年代,如果睡觉太早就是一种罪过,很多人都感慨时间不够。互联网以蝗虫般的速度快速蔓延,打通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连接,互联网思维模式也开始往纵深方向快速发展,早已越过小米模式和参与感的定义,逻辑思维再一次让人与人的连接重新被唤醒,社群经济与直销模式无缝衔接,工业4.0也在宣布传统行业的洗牌时代即将来临,科技生活化、生活娱乐化逐渐成为主流生活方式,IOT、TMT、干货等名语不断发酵,多元化娱乐变得越来越容易,多维攻击与降维优化推动产品创新和跨界产品与模式的形成,未来可能看不到纯粹的电商公司,也没有单一的游戏公司。干货市场不断压缩浮夸经济的生存空间,大数据概念项目创想也在不断进行各种尝试,传统行业和部分垄断行业的数据最终也是守不住的,数据融合与再加工也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有些组织和个体也明显感觉到直接使用现有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并没有带来商业的利润和市场,因为大数据是在不断变化,静态分析的结论在变化的市场上自然就显得有点慢半拍,更多的大数据其实还是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的生存宇宙才是大数据的第一存在载体,没有人云亦云,不用小马过河,时刻保持独立思考,保持对新生信息的敏感性,观察、发现与总结第一手数据正是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

放弃越艰难,坚持越坚决。这年头最珍贵的评价就是“ 靠谱”,先做靠谱的人,再做靠谱的事。靠谱从 个坚持开始,找回希望,找回信心。2014年,我认真了,你的计步器呢?


如果你想进行技术交流与探讨,欢迎加入QQ群: 数据库与架构师 148022259 。如果你想了解和关注我们的创业故事,请关注光合原品 微信公共账号(微信号: yuanpin100 )。如果对我个人有兴趣,请加我个人微信(微信号: hexi30nian
河西三十年
2014-12-04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