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前置声明“那些事儿

        今天在研究C++”接口与实现分离“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看似很小,然后背后的东西确值得让人深思!感觉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为什么,而每一个为什么背后都隐藏着一些原理和目的,所以得多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才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也是我以前学习不够重视的一个问题,好在”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C++中将”接口与实现分离“的两个重要目的就是”降低文件间的编译依存关系“和”隐藏对象的实现细节“,都是考虑到C++的高效和安全。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技术就是”Pimpl模式(pointer to implementation)”,也即是”把一个类所有的实现细节都“代理”给另一个类来完成,而自己只负责提供接口“,而实现”Pimpl模式”的关键又是“依赖对象的声明(declaration)而非定义(definition)”,这样就引出了今天的话题:为什么通过“依赖对象的声明”可以实现Pimpl模式“,进而实现”接口与实现分离“?我们一步步来抽丝剥茧吧!


什么是“前置声明”?


        ”前置声明“和”include“就是一对冤家!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 A.h
#include "B.h"
class A
{

public:
	A(void);
	virtual ~A(void);
private:
	B b;
};

// B.h
#include "A.h"
class B
{
private:
	A a;
public:
	B(void);
	~B(void);
};
        一编译,就出现了一个互包含的问题了,A中有B类型的成员变量所以需要include<b.h>,而B中又有A类型的成员变量也需要include<a.h>,这就导致了循环include,编译是肯定通过不了的!
        解决办法就是使用”前置声明“,在A.h中加上class B的声明:
// A.h
#include "B.h"

class B;
class A
{

public:
	A(void);
	virtual ~A(void);
private:
	B b;
};

// B.h
#include "A.h"
class B
{
private:
	A a;
public:
	B(void);
	~B(void);
};
        但是,有人知道问题是为什么就被解决的吗,也就是说,加了个前置声明为什么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下面,让我来探讨一下这个前置声明。
        前置声明是什么?举个形象点的例子,就是我要盖一个屋子(CHOuse),光有屋子还不行啊,我还得有床(CBed)。但是屋子还没盖好,总不能先买床吧,床的大小我定了,改天买。先得把房子盖好,盖房子的时候我先给床留个位置,等房子盖好了,我再决定买什么样的床。前置声明就是我在声明一个类(CHouse)的时候,用到了另外一个类的定义(CBed),但是CBed还没有定义呢,而且我还先不需要CBed的定义,只要知道CBed是一个类就够了。那好,我就先声明类CBed,告诉编译器CBed是一个类(不用包含CBed的头文件):

        class CBed;

        然后在CHouse中用到CBed的,都用CBed的指针类型代(因为指针类型固定大小的,但是CBed的大小只用知道了CBed定义才能确定)。等到要实现CHouse定义的时候,就必须要知道CBed的定义了,那是再包好CBed的头文件就行了。
// House.h
class CBed; // 盖房子时:现在先不买,肯定要买床的
class CHouse
{
    CBed& bed; // 我先给床留个位置
    // CBed bed; // 编译出错
public:
    CHouse(void);
    CHouse(CBed& bedTmp);
    virtual ~CHouse(void);
    void GoToBed();
};
// House.cpp
#include "Bed.h"
#include "House.h" // 等房子开始装修了,要买床了
CHouse::CHouse(void)
    : bed(*new CBed())
{
    CBed* bedTmp = new CBed(); // 把床放进房子
    bed = *bedTmp;
}
CHouse::CHouse(CBed& bedTmp)
    : bed(bedTmp)
{
}
CHouse::~CHouse(void)
{
    delete &bed;
}
void CHouse::GoToBed()
{
    bed.Sleep();
}

“前置声明”的作用?


        “前置声明”的作用有2:
        (1)解决两个class的相互依赖问题,也就是两个文件相互include,减少头文件的包含层次。比如以上的几个例子!
        (2)降低文件之间的“编译依存关系”,从第一个例子我们看到,当我们在类A使用类B的前置声明时,我们修改类B时,只需要重新编译类B,而不需要重新编译a.h的(当然,在真正使用类B时,必须包含b.h)。如果使用include的话,一个文件改变,所有include这个文件的文件都得重新编译,这是非常耗时的!
        (3)通过“前置声明”可以实现“接口与实现分离“。我们将需要提供给客户的类分割为两个classes:一个只提供接口,另一个负责实现!例如以下实例:
//XYZ.h

class X{
public:
	X();
	void Print();
};

class Y{
public:
	Y();
	void Print();
};

class Z{
public:
	Z();
	void Print();
};

//XYZ.cpp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XYZ.h"
#include <iostream>

X::X(){}
void X::Print(){
	std::cout<<"X::Print"<<std::endl;
}

Y::Y(){}
void Y::Print(){
	std::cout<<"Y::Print"<<std::endl;
}

Z::Z(){}
void Z::Print(){
	std::cout<<"Z::Print"<<std::endl;
}

// AImpl.h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XYZ.h"

class AImpl  
{  
public:  
	AImpl();
	~AImpl();
	X* getX();  
	Y* getY();  
	Z* getZ();  
	void doSth();
private:  
	X* x;  
	Y* y;  
	Z* z;  
}; 


 
//AImpl.cpp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Aimpl.h"
#include <iostream>

AImpl::AImpl(){
	x = new X();
	y = new Y();
	z = new Z();
}
AImpl::~AImpl(){
	if (x)
	{
		delete x;
	}
	if (y)
	{
		delete y;
	}
	if (z)
	{
		delete z;
	}
}
X* AImpl::getX(){
	return x;
}
Y* AImpl::getY(){
	return y;
}
Z* AImpl::getZ(){
	return z;
}
void AImpl::doSth(){
	x->Print();
	y->Print();
	z->Print();
}


// A.h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memory>

class AImpl;  
class X;
class Y;
class Z;

class A  
{  
public:  
	A();
	X* getX();
	Y* getY();
	Z* getZ();   
	void doSth();
private:  
	std::shared_ptr<AImpl> pImpl;  
}; 


//A.cpp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A.h"
#include "Aimpl.h"

A::A(){
	pImpl = std::shared_ptr<AImpl>(new AImpl());
}

X* A::getX(){
	return pImpl->getX();
}

Y* A::getY(){
	return pImpl->getY();
}

Z* A::getZ(){
	return pImpl->getZ();
}

void A::doSth(){
	pImpl->doSth();
}


//PreDeclaration.cpp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A.h"

int main()
{
	A a;
	a.doSth();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A.h是提供给客户使用的头文件,在该文件中定义了class A,其中只含有一个指针成员(pImpl),指向其实现类(AImpl)。在这样的设计之下,使用class A的客户端就完全与X、Y、Z以及AImpl的实现细节分离了,同时实现了“实现细节”的隐藏,这样,无论这些classes的任何实现修改都不需要A的客户端重新编译。

使用“前置声明”的注意事项


        (1)在前置声明时,我们只能使用的就是类的指针和引用,自然也就不能调用对象的方法了!
          像我们这样前置声明类A:
          class A;
          是一种不完整的声明,只要类B中没有执行"需要了解类A的大小或者成员"的操作,则这样的不完整声明允许声明指向A的指针和引用。
          而在前一个代码中的语句
          A a;
          是需要了解A的大小的,不然是不可能知道如果给类B分配内存大小的,因此不完整的前置声明就不行,必须要包含A.h来获得类A的大小,同时也要重新编译类B。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使用前置声明只允许的声明是指针或引用的一个原因是:只要这个声明没有执行“需要了解类A的大小或者成员”的操作就可以了,所以声明成指针或引用是没有“执行需要了解类A的大小或者成员的操作”的。
          我们将上面这个例子的A.cpp稍作修改:
//A.cpp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A.h"
#include "Aimpl.h"

A::A(){
	pImpl = std::shared_ptr<AImpl>(new AImpl());
}

X* A::getX(){
	return pImpl->getX();
}

Y* A::getY(){
	return pImpl->getY();
}

Z* A::getZ(){
	return pImpl->getZ();
}

void A::doSth(){
	//pImpl->doSth();
	getX()->Print();
	getY()->Print();
	getZ()->Print();
}
        编译之后会出错的,错误如下:


        是这个doSth方法出问题了!因为getX()->Print()调用的是Class X中的方法,而在A.h中X是做的前置声明,所以在这里不能调用X的任何方法!解决办法是:
        (1)将getX()->Print()移到AImpl.cpp的doSth()里面,通过pImpl指针来调用这几个Print方法,因为在AImpl.h里面有#include"XYZ.h",正如上面的例子所示!
        (2)在需要调用前置声明的class的成员方法的文件里面include该class的定义!比如上面的例子,就可以在A.cpp里面#include"XYZ.h",但是这种方法在本例中并不推荐!方法1比较可取!
          








  • 1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3
    评论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