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旺盛的精力 张锡纯的“元气诠” 关于静坐 修行的方法

无论什么时候,人都需要旺盛的精力,才能去学习,去工作,如何保持旺盛的精力呢?


事实证明,已有很多人用以下方法,获得本质上的身体改善。物理层面的累,好解决。关键是,一旦心里有事,什么样子的休息,实际都是在做样子。

就是说,其实工作量大, 最有必要的,是手头放下工作的时候,心也能放下。
不然,吃饭的时候想工作,你吃饭的水准就一日千里的倒退,立马患上胃病;大便的时候想,整个过程就不再行如流水,而是踉踉跄跄,满是憋屈,最后容易便秘;睡觉就不用说了,这种人,没法睡觉。
说物理习惯好即可,真是太小看这内心的紧张、纠结、压力与不安了——多少人不是不想睡,是没法睡。

我的解法很简单:就算要做事,正常的吃饭、睡觉,都不要耽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要想事。尤其不要因为忙,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晚上睡前两小时,给自己放松,天大的事情,明天做。这是正途。

更有解除内心结界的方法。

首先说,为什么摒除杂念需要用到坐这种姿态?

人的姿态,其实不外乎这四种:第一是行走,第二是站立,第三是坐,第四是卧。当然,各种奇葩姿势,也是应有尽有,但是,那些方式,只是这四种类型的过渡状态。至于小龙女能在绳子上睡觉的彪悍举止,已经不属于人类世界可讨论的范畴。言过不表。

行走和站立状态时,神智需要不断被提醒,脑子没法放松,但睡卧的时候呢,人又过于晕晕乎乎(人在过度放松时候,会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从这种神游状态回归人间的时候,会突然一蹬脚或者啥的,把神智拉回到身体里),只有坐这种状态比较中庸,能在适度的情况下,去修炼精神意志,而不受外界的杂事干扰。

这种状态,就是驱赶内心杂念的时间了。

如何的坐姿?

盘膝坐(包括单盘膝、双盘膝和自然盘膝)当然是最标准的了,这个姿势,对意志的修炼非常有用,但是非常难,是的,我必须说,很多人根本做不了。

就用自由式,在适度高的椅子上,双脚踏地而坐,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仰掌叠放一起置于小腹前,目半睁,视鼻端,凝神即可(这叫做目若垂帘)。

心态上的准备。

静坐的时候,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即脐下约一寸三分的部位,称“下丹田”)。初学的人,对这种工夫,极难下手。人习惯性的妄念,一起一灭,没有一秒钟停止,所以说:“心猿意马”,最不容易调伏。

静坐的最后工夫,就是能够调伏这些胡思乱想的妄念,妄念一旦消除,就能够出现一种无念境界。那么怎样下手呢?应该平常行动做事时候,时刻当心,不要乱想,到静坐时候,把一切事物放下,拿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这样反覆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以达到无念的境界。这是最上乘的方法。

静静的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闻不觉,口也须自然闭合,遇有口津多的时候,可缓缓分小口咽下。最要紧的仍在自然的意守下丹田,其方法一如上述,这样可以得到帮助不少。

呼吸的方法。

初学者,可以在鼻翼上贴上小纸片,呼吸不扰动纸片为宜。

呼吸气息的出入,应该极轻极细,连自己的耳朵也听不见出入的声音。 
气息应该慢慢的加长,叫它达到小腹;但要纯乎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练习,久后就能够达到。 
人们胸中,在肺的下面,胃的上面,有横膈膜(也叫隔肌)。开始练习呼吸的人,往往会觉得胸中气闷,这因为没有推动膈肌的缘故。推动的方法,是吸气时候从鼻中徐徐吸进新鲜空气,使肺底舒张,膈肌下降;呼气的时候,吐出浊气,下腹部收缩,使隔肌向上升,这样一上一下地膈肌的运动就会灵活,于是觉得胸部空松,一点也不气闷了。 
腹中的大小肠,最为柔软,血液容易到此滞留,呼吸的气,渐渐深而且长,达到小腹,腹部就有弹力,能够把滞留在腹腔内的郁血逼出去,达于四肢。 

这种修炼不能用睡觉替代吗?

不能,睡觉还有识神在持续干扰(识神是什么?下面有大篇幅的原理介绍)。

什么是入定的理想状态?

这种感觉,我能力有限,形容不出来,看广成子的形容:“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再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无受想行识,无眼耳口鼻舌身意,无色意身香味触法,无眼界,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意识界。”

元神主宰身体,识神退位(下面有大篇幅的原理介绍),元气与元神交合,章法有度,气运神闲。

心中元神,必随吸气下降,于呼气外出之时,心中元神默默收敛,内气下降,与肾中元气会合浑融,不使随呼气外出,则息息归根,存之又存而性命之根蒂自固也。

附加原理及解释。其实大家要问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大课题。我首先想探究这个答案的本质,就是静坐呼吸摒除杂念,究竟在修炼什么?

答:修炼的是一个人的元神与元气。

那,元神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思考这件事情,对能量的损耗,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同时,我们在想事的同时,开启了吃饭、打字、说话等各项功能,其实就是个多任务系统。

可是,这个我们可以在意识里有认知的多任务,都只是承担了极其简单的功能,真正在管理身体复杂功能的,是元神。

人本来有一个自主的控制体系。中医称为元神,它能在自然虚灵的状态下,管理人体的各项工作:体温、心跳、血压、激素的控制与变化,这些复杂的管理工作,都被隔离在我们的意识之外。

甚至是,我们走路的时候,大量的预判、肌肉的平衡计算,都是元神在工作。不然,我们脑子,根本承受不住这么巨大的工作量。

好,再看,往深里讲,那些事情除了元神做管理与指挥,还需要有人做执行,中医里面,把这些执行者,称为气。

那气在做什么呢?

我们躺到床上,都能吃东西时候,让食物丝丝下行,这是胃气在主导,我们消化过的食物营养,被熏蒸成为气体并上行到肺,再布泽到身体肌肉皮肤,这上行的过程,是肾气主导的作用。我们大大小小的血管,按照其自有的顺序前行,也是气在指挥。

气要做好事情,需要元神神定气闲,指挥得当,有神,就有气,气足,身体就表现出充盈与力量。

当然,气足,则血量充分,人的精神气也会呈现出非常彪悍的状态。(气足,造血的速度就快。比如失血过多,有个著名的方子生血,就是黄芪30克,当归8克,黄芪是养气的,当归是养血的。)

接下来说,元神哪里来的?有什么特点?

元神始于男女媾精,那一刻始,作为婴儿的“元始”之“神”就出现了,即神由精气(精子不是仅仅是物质,更是携带了足够能量的生命体,这种生命表征,就是精气)所生,元精化元气、元气化元神。

所以,元神实际上是人物质层面的精,与非物质层面的气,相互沟通的介质。

精与气,一阴一阳,两者互根互用,有形与无形相互化生,元神则可调控精气,使之散则为气、聚则为精,交流潜通于有形无形间的气。并以气为中介,进而协调一身之生理与心理机能,主宰人一生的生命活动。

元神一般存在在哪?

元神发自骨髓(来源于肾),生于脑,出于心。

肾之精髓,会灌注入骨孔,供全身主骨的脊髓而上输于脑,使脑得其养,水谷充养于脑,真气灌注,人身清朗,其“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外溢脑髓”。

而来自于肾的精髓在元神(元气灌注于髓,上升到脑部升格为元神)催化下,形成为脑髓,脑髓由阴精阳气相互转化,一分为二,分为左右。左脑主动、主升、主开,右脑主静、主降、主合,故脑髓为太极之象。这也是无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之理。

注:其实脑的生成,有得于先天之元气,后天肾精、水谷精微、气血之充养,在心与脑部的关系上,简单说,就是“血生于心,上输于脑。”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脑必须在气血的濡养下才能生神,因此脑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气血的温煦、濡润和滋养。

那么,元神在什么情况下会衰弱?

简单说,我们思考过度的情况下,元神就会衰弱。

但为了把这个问题讲的更清楚,我们看另外一个概念:识神。

识神,藏于心中,其性类火,火性飞扬,故识神易动难静、难收、难制。由于识神以自我意识为主体,七情六欲生于兹,常以耗损体内物质为代价。

这里就看到了,其实识神与元神都藏在心中,所以,他们其实同处一室的。

那识神有什么用?

识神有两个作用:

一、主管思考。即是说,心是通过感官接受外界信息,从而作出思考、判断、反应,并形成初步“意向”。“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这种意向,就会最后放回到脑里,确切的说,是放到脑髓之中。

注:《医林改错》中谈道,“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

心神把反复接受的“象”信息或由“意”所得的初成意象,通过实践检验不断修正,使接近客观真实,并作出保留记贮,此“谓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心神对贮存的材料进行反复综合处理,思维加工,形成概括性认知,或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此“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心神利用已形成的概括性认知或概念,有目的地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态势进行推理。“深思远慕,必生忧疑,故曰虑。”(《类经·脏象类》)这是在“思”基础上做出的逻辑延伸判断。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经反复思考、缜密思虑,确保行事不出偏差,谓之智。

深入思考,即调动了识神纵深运动,更涉及到身体的能量分配:就是说,元神需要受让一部分它自己的力量到识神去,那么,吃饭、睡觉、走路,都会受到影响。

二、识神主管情绪。正常的情绪,都会在识神的控制下,被身体消化,但是,一旦情绪极端,各种情绪、压力、紧张,都会使得识神的控制力变弱,从而身体出现紊乱。比如出现心烦失眠,多梦,甚至谵狂等神志兴奋病象;或者出现神疲,嗜睡,反应迟钝,恍惚,健忘,思维逻辑混乱,甚至昏睡,昏迷等神志抑制病象。

说到底,识神不能控制的情况,就会干扰到元神的工作。

那么,识神既要求助于元神分配能量,又会因为极端的情绪干扰元神的工作,他们之间,就是这么个憋屈的关系。

那如何修炼元神?

修炼元神,也能同时修炼元气。

元气,在胚胎初结,乃先天资始之气,即气海中之元气。元气在先天,与督任之脉常通,以融贯全身,其功用在于“施”。元气在后天,保其所得,与督任之脉不通,而坐镇中宫气海,振百年寿命之根,其功用在于“敛”。

注:元气的概念,这里不展开了,本来我写过一篇文章,但现在找不到了,大家有兴趣,参见张锡纯的元气诠一文。

元神随呼气外出之时,心中元神默默收敛,内气下降,与肾中元气会合浑融,不使随呼气外出,则息息归根,存之又存,而生命之根蒂自固。


元气诠 
 
人之始生也,絪蕴化醇,胚胎初结。中间一点动气,似有脂膜绕护,乃先天资始之气,即气海(胸中为气海藏后天之气,此气海在其下,外当气海穴,藏先天之气)中之元气也。 
此元气得母荫育,渐渐充盛,以生督任二脉;又渐渐充盛,其气冲开督脉,由后上升;复通于任脉,由前下降(内炼者所以务通督任以返先天),以生全身。迨至官骸脏腑皆备,肺能呼吸,遂接后天之根(后天之根在呼吸),而脱离母腹矣。 
特是同一元气也,其在先天之功用,与后天之功用迥殊。何者? 元气在先天,来源有自。故输其有余,与督任之脉常通,以融贯全身,为十月养胎之用,其功用在于能施。 
元气在后天,来源既息。故保其所得,与督任之脉不通而坐镇中宫(以全身论气海当为中宫),握百年寿命之根,其功用在于能敛。 
夫地之中心有磁气,所以敛吸全球之气化,磁气即地之元气也。人身一小天地。由斯知:人之元气,即天地间之磁气类也。其所以能镇摄全身之气化者,诚以全身之血脉皆含有铁锈,磁铁相恋,气化自固。此造化生成之妙也。 
然其气纯属先天,至微至精,不涉后天迹象;其气不但无形且并无质(空气扇之成风,电气阻以玻璃,是皆有质之验。惟磁气无质,触处透达,元气似磁气,故以无质)。故一切补助气分之药,皆不能有益于元气。若遇元气之衰惫欲涣散者,宜保护以收涩之品,以助其吸摄之力。是以拙著中所载之病案,凡于元气之将脱者,必重用净萸肉四两,或兼用他药以辅之。即危至极亦能挽回,胜于但知用参、芪、术者远矣。 
或问:参、芪、术皆为补气之品,子独谓其不能补助元气,是服之于元气毫无益乎? 答曰:参、芪、术诸药,皆补助后天气化之品。故救元气之将脱,但服补气药不足恃(喻嘉言谓:若气上脱者,但知重用人参,转令气高不返),惟以收敛之药为主,若萸肉、龙骨、牡蛎之类,而以补气之药辅之。若上脱者,宜辅以人参、赭石(人参得赭石能引气下行);若阴虚不能系阳,更宜加熟地黄、生山药以滋阴。其下脱者,宜辅以人参、黄芪;若下焦泄泻不止,更宜加白术以止泻,此乃临时救急之法。 
至于欲补助元气于平时,当于静坐之时,还虚凝神,常于精明之府(《内经》谓头者精明之府),保此无念之正觉。如天道下济,光明仍然,无心成化。久之,元气自有充盛之候。此乃内炼家初步功夫。此时静坐之风盛行,不妨藉之以辅药饵之不逮也。 
或问:人未生为先天,已生为后天,据子之说,将母孩提之元气与成人之元气,其大小之量无以异乎? 
答曰:非也,所谓未生为先天,已生为后天者,此大略言之也。若细分之,犹有先天之先天,先天之后天,后天之后天,后天之先天。 
所谓先天之先天者,未生以前是也。所谓先天之后天者,自初生以至成立是也。盖未生之前得母荫育,其元气固有日长之机;自初生以至成立,其全身日日充长,其元气亦即随之日日充长。其充长之时间虽在后天,而其自然充长之机能仍得之先天。故可以先天统之而为先天之后天。 
所谓后天之后天者,人自成立以后,全身充长之机能既停,而白昼之动作云为,复劳心劳力以耗其元气,此诚后天之后天矣。所谓后天之先天者,其将睡未睡及将醒未醒,若有知若无知之时是也。盖斯时也,万虑皆空,神气归根,心肾相依,直与道家凝神入气穴景况无异,故于昼间元气之消耗者亦能些些补助。为此时有自后天返先天之机,故可名之为后天之先天也。 
不但如此。人之呼吸循环,自然之天机也;为其为自然之天机,故亦有先天存乎其中,而能于元气稍有补益。 
藉曰不然,可征之儒者之读书与教员之宣讲。夫儒者当幼学之时,镇日读书不辍。及长而谋举业,又必选诗文数百篇,日夜高声朗读,未闻有伤气者;至为教员,其每日登堂宣讲之时间,远少于读书之时间也;其宣讲之声,远小于读书之声也。乃至因宣讲而伤气者,竟往往有之。此固精细之问题也。盖读书必有声调,当其呼气外出之时,必心力下降以镇其气,而后其声悠长;又必须丹田上升以助其气,而后其声高远。 
此际之一升一降,而心肾交矣。内炼家会合婴儿姹女之功,即交心肾之功,亦即补助元气之功也。是读书者之于元气,旋伤而旋能补之,此所以不伤气也。至宣讲,则但用胸中之气。其心气不降,肾气不升,有伤损而无补助,此所以多伤气也。 
由此推之:寻常呼吸,凡当呼气外出之时,其心肾亦必微有升降(每呼气外出之时,心必下降,肾必上升,是以内炼家有呼气为补之说,细心体会皆能自觉),虽升降之力甚微,心肾亦必相交而有益于元气。盖元气虽坐镇中宫统摄气化,而其统摄之力时时必须,即时时暗耗;端赖自然之呼吸,心降肾升,以息息补助。此造化之妙,纯为天机之自然,故亦可谓后天之先天。 
道家谓“呼吸分明了却仙”,诚为见道之言也。果参透呼吸升降之奥旨,顺呼吸之自然,而少加以人力主持,俾心降肾升之力息息互相凝结,有不延年益寿者乎?拙著《衷中参西录》第二卷敦复汤后,载有论吸升呼降之理,以辅药饵所不逮,用之治人多矣,其理原可与此互相发明。无非本呼吸之自然以推衍之也。 
尝观抱朴子有炼气之法,先自鼻间吸气满腹;停片时,又自鼻间吸气少许;遂即自鼻间徐徐呼出所吸之气。气出时愈慢愈好。若以纸条粘鼻尖下,当鼻孔出气之时,其纸不动为佳。愚向不知此法之用意,今乃知此即心肾之功,亦即呼气为补之功。欲明此理者,可按此法行之,以默参心肾升降之机,自知愚言为不谬也。 
或问:当今为科学时代,即谈医理,必须有切实征验。子谓元气有类磁气,或仍属想象之词乎? 
答曰:若以愚言为想象之词,试观《本草纲目》所载人魄之注解自明。盖人魄即人元气入地之所结。观其所结之质,黑而且坚如石炭(《纲目》为如麸炭,《洗冤录》谓如石炭,麸炭即石炭之薄片),即其质有类磁石是其明征,磁石即磁气与地气化合而凝结者也。且人魄之为物,虽隔楼板数层必结于地下,又非磁气不能透达也



评论:呼气吐纳的功夫,尝试修炼之后,发现真有效果。



来自: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097892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