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走线长度_近年影响公路车的技术革新——全内走线

公路车的全内走线设计旨在提升气动性和外观简洁性,但各品牌采取不同策略,如Cervélo S5的分叉把立、Canyon Aeroad的整合把组、Scott Addict RC的偏心自行车头管以及Giant Propel的两片式车把系统。这些设计在追求极致气动的同时,牺牲了便利性和兼容性。Trek Emonda和Specialized Tarmac SL7则提供了更兼容的解决方案,通过加粗上碗组和收腰头管设计平衡气动和兼容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公路车的气动化发展和使用碟刹,全内走线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将管线隐藏到把组和车架中,基本没有外露,这样能提升气动性,同时外观更加简洁。如果要问全内走线技术哪家强?其实不存在最好的全内走线方式,它们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如果追求极致气动,那就要牺牲便利性。如果追求最简洁外观,那就要牺牲兼容性。还是举例说明吧。

9375e6f60f1d7ec6c2dd6f72ce38bcb8.png

14dc32a937161d4ef04e4ebd6c9dc782.png

先说追求极致气动性的例子,这当然绕不过Cervélo S5。2018年发布的S5完全为了气动性而生,工程师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完全隐藏变速和刹车管线来获得气动优势,任何气动自行车都需要有整洁的前端。因此S5使用分叉把立和外置舵管前叉,Cervélo说S5的分叉把立能减少17克空气阻力。分叉把立可以顺畅的支持机械变速,外置舵管是为了让头管留出足够的走线空间,同时保持最窄的头管从而减少迎风面积。但它的劣势也很明显,完全牺牲了兼容性和便利性,可以说是用力过猛的内走线设计。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