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模式_“地理、地图、山水:中国美学空间呈现模式的递进”讲座回顾

学者刘成纪在讲座中探讨了中国美学空间呈现模式,从地理、地图到山水画的递进。他指出,中国传统地理审美化,地图的山水化,以及山水艺术对地理山川的礼赞,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认知。讲座涉及地理决定论、景观地理学、地图绘制与山水画的关系,强调了山水画并非纯心灵艺术,而是基于农耕文明的自然表达。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2020年5月22日下午2时,学者刘成纪应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师生带来题为“地理、地图、山水:中国美学空间呈现模式的递进”的讲座。此次讲座由人文学院李俊教授主持。讲座伊始,刘成纪教授表示,这堂讲座的目的,是希望借助地理、地图和山水画的关联讨论自然认知的审美化进程,并讲述如何在地理、地图和山水的连续性中定义山水画,为这门所谓的“心灵艺术”重建地理和图像基础,还原其为从地理、地图出发的山水画。

79c79682fda9c46bcc02640d6441f4aa.gif

中国美学视野下的传统地理

刘成纪教授从西方哲学切入,提出地理作为美学问题的依据。他提到康德带来的哲学转向:知识的有效性被严格限定在知性经验的范围内。关于真理,传统认识上的“人的认识必须符合对象”让位于“对象必须符合人的认识”。我们能做的只是将人的感性经验当成事物的属性。认识论的审美化为把地理作为美学问题的研究对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接下来,刘成纪教授开始对中国古代审美思维对于空间和地理形态的构建展开详细论述。地理作为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在人的认识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在人们的认知层面被审美化了。譬如:古人天圆地方的认知,是作为观察主体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的空间之方圆,并以此为自然界给予秩序。加之复杂化的、日益精密的审美要素组入,形成了教授所说的,“盛宴式的地理学”,一个琳琅满目的圆形世界,一个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