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_细谈网络上对碧蹄馆之战的错误认知

48067bdec1c3d262d822d5b5f7511325.png

一位自称是“拥有二百万读者的日本历史学者”的北条源次郎曾在某问答平台撰文《碧蹄馆之战》。经本人阅读后,发现这篇文章错漏百出,基本上没有一句话是说对的。该文基本上也汇集了网上对碧蹄馆之战的错误认知,因此有纠正的必要。
为了科普,消灭错误常识,本人对该文进行了勘误,一条一条对北条源次郎学者的错误说法进行纠正。

第一条,是北条源次郎说的明朝、朝鲜联军在碧蹄馆之战的参战武将、兵力:

03010e0d3c5ac361eb88dd2c29b62ea5.png

763449f8fc4c3362b4d85ce15f2dabbb.png

北条源次郎大师提到碧蹄馆之战的参战武将,和联军兵力,就是上面的图片写的那些。
但他的说法是错误的。
在明军将领方面,北条源次郎大师遗漏了很多人,至少漏掉了第二批投入战斗的高升、胡鸾、张应种,还有第三批投入战斗的李如梧、李如楠、张世爵,以及第四批投入战斗的郑文彬、王希鲁。
连这么简单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只能说明北条源次郎大师根本没有看过明朝的一手史料。

在明朝、朝鲜的联军兵力方面,北条源次郎大师说兵力总数是约两万人。
然而,这个说法更是是荒诞无稽的。
我们首先来算清楚明军的兵力。在这方面,一手史料是李如松揭报和宣祖实录。
根据这两份史料,明军在碧蹄馆,一共出动了以下人马:

第一批投入战斗的是查大受,兵力五百(包括了朝鲜将领高彦伯)。
第二批投入战斗的是祖承训、孙守廉、李宁、张应种、高升、胡鸾,兵力三千。
第三批投入战斗的李如松、李如梅、李如柏、李如梧、李如楠、张世爵,兵力一千。
第四批投入战斗的杨元、郑文彬、王希鲁,兵力一千。
加起来一共约五千五百。

b16f0f71ad75ad71cee03ab65b2dced7.png

再来算朝鲜军方面的兵力。

北条源次郎大师自己在文章里写了,朝鲜的参战将领有高彦伯、金命元二人。
那首先就来看高彦伯的兵力。
按照《象村稿》、《宣祖修正实录》的记载,高彦伯的兵力是和查大受算一起的,加起来也就几百人,人数不会超过这个数。

d51970008d72157bfe24cb95115b7c5b.png

73d4c4d924ef9e9997f88b72131862d9.png

第二个要算的,就是都元帅金命元的兵力。

看看《宣祖实录》怎么写的:
朝鲜国王李昖问李德馨,我军(朝鲜军)有参与碧蹄馆之战的吗?李德馨回答说,李蘋在新院店附近,金命元率领一百多人,跟在天兵的后面。
原文记载:
上曰: “我軍不往乎?”
德馨曰: “李蘋在新院近處, 都元帥率軍百餘, 在天兵之後矣”

这一条记载,非常清楚写了金命元的兵力仅仅只有一百余人,而且主要还是作壁上观的。
高彦伯的数百人(还是和查大受算在一起的)、金命元的一百余人,满打满算,朝鲜军的兵力也没有超过一千人。
这小几百号人的朝鲜军,加上五千五百明军,又是如何达到北条源次郎大师口中的二万联合军兵力的?
这肯定是火星数学题,或者北条源次郎大师发现了火星人观战碧蹄馆之战留下的一手史料?


日本学者北条源次郎写的这篇碧蹄馆之战的文章,可笑的错误是非常多的。
他说,日军在碧蹄馆之战的参战将领一共有以下这些人,总兵力是41000人。

19b446c7dedec186701150e6b1fcb26a.png

首先,对于日军在碧蹄馆之战的参战将领,北条源次郎大师就完全不了解。
北条源次郎大师至少遗漏了粟屋四郎兵卫、吉见元赖、天野五郎兵、三吉殿、佐波殿这么些人,而这些人这些可不是普通的小将,而是当时日军迎战明军的阵型名单内的将领。

910ece309772f78d789cfe0c32ce3578.png

其次。
所谓日军在碧蹄馆之战投入41000兵力的说法,来源于1924年的《曰本战史》,是此书编者自己发明的。
该书编者无非是直接把相关的日军部队刚渡海时候的兵力【加了起来】,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些日军部队在碧蹄馆之战前出现过不同程度伤亡。
好像日军登录朝鲜以后,从来不死一兵一卒,就直接是全员在碧蹄馆和明军决战了。
《日本战史》的编者也没有考虑到日军兵力当中的战斗员和非战斗员的比例(写到这里,北条源次郎大师可能很高兴,可以甩锅给《日本战史》的编者了)。
比如说,立花宗茂、高桥统增两兄弟的军役状,明确写了两兄弟合伙加起来在朝鲜的战斗兵力是1400人,非战斗兵力是1600人,加起来是3000人。
而《曰本战史》的编者,在计算碧蹄馆之战日军总兵力的时候,在没有考虑到立花、高桥两家在碧蹄战前已经出现伤亡的情况下(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在文禄之役跟着小早川隆景,在全罗道、庆尚道都和朝鲜义兵打过,出现死亡是必然的),把非战斗兵力的1600人也给算了进去,硬说立花、高桥在碧蹄馆之战还是投入整整3000人参战。
这种计算方式是非常不严谨的。
依照《曰本战史》这种瞎拼凑数字的统计方式,难道日军在朝鲜是一仗没打,所以零死伤?
齐刷刷零零整整的兵力,说明日军来朝鲜以后,其他什么仗都没有打,就是为了全军满员在碧蹄馆和明军打擂台的?天底下有这种奇事?
综上分析,所谓日军在碧蹄馆之战投入41000人的这个说法,完全是错误的

1924年的《日本战史》错了。
在这本书七十年后伴随着祥瑞降生的北条源次郎学者也错了。


北条源次郎学者这篇碧蹄馆之战的文章是从明军收复平壤以后写起的。
他写完这件事以后,接下来的这个说法非常搞笑:

他居然在文章中说,李如柏在(一五九三年)正月十九日率军追击【向开城撤退的曰军】。。。

我的天。。。

533f41b2dac85d5a89bd5eb46ca7cce8.png
图为北条源次郎学者的文章原文

但是事实上,在正月十九日(日本历是十八日)的时候,分明是开城的日军(也就是小早川隆景)向坡州撤退,而不是向原地的【开城】撤退。

这一件事,在日方的一次史料《朝鲜渡海日记》当中说得非常清楚:

9bd0ce6fba124fae250c348501d9fbec.png

北条源次郎学者根本就不懂朝鲜最基本的地理信息,闹了一个非常大的笑话。
第二次平壤之战结束后,开城府前线的日军全部崩溃,日军当时最前线的据点就是开城府。
正月十九日是开城府的日军军向坡州跑路的日子,哪里还用得着向原地的【开城】跑路?

北条源次郎学者在文章中又说:
李如柏追击【向开城撤退】(本人注释:应该是从开城撤退)的日军的时候,斩首三十余。

533f41b2dac85d5a89bd5eb46ca7cce8.png

姑且认为北条源次郎大学者不小心【笔误】了,他把日军【从开城撤退】写成了【向开城撤退】,反正要写的是明军追击日军。
那么李如柏在追击战【斩首三十余】这个说法对不对的呢?

看看李如柏自己怎么说的:

李如栢禀報,十九日直近開城,放火搜山,陳兵列營,城內賊衆望風逃遁。本官領兵進襲……賊勢大潰,當陣斬獲首級一百六十五顆……

李如柏自己说得很清楚,他砍了一百六十五颗首级,同样不是北条源次郎学者说的三十多颗首级。
很简单的一个数字问题,北条源次郎学者也都搞错了。

接下来,由于北条源次郎学者完全没有朝鲜地理常识,又闹出了非常搞笑的笑话:
他说,李如松在(一五九三年)正月二十五日【率部进入开城】,【同一时间,曰军在汉城的本阵,在陆续接到了平壤大败的战报,命令开城的小早川隆景、牛峰城的小早川秀包、白川城的黑田长政等迅速撤兵,在汉城集结】

8947c47eef406e4e8dc3816d78892bb1.png
图为北条源次郎学者文章原文

北条源次郎学者这次犯的错误在哪里呢?
首先,北条源次郎学者将李如松进驻【开城】的时间搞错了。
依据《宣祖实录》的记载,李如松进驻开城是在【正月二十三日】,并非【正月二十五日】。
其次,本人很想请北条源次郎学者赐教,什么叫做【同一时间】?
北条源次郎学者竟然在他的文章当中说,李如松在【正月二十五日】进驻【开城】的【同一时间】,小早川隆景奉命从【开城】迅速撤兵。

天雷滚滚,雷的我不要不要的。

本人在前文已经指出北条源次郎学者的错误。
早在正月十九日,小早川隆景就已经撤离开城(但北条源次郎学者写的是小早川隆景在正月十九日【撤向开城】)。
小早川隆景根本不可能在李如松进驻【开城】的【同一时间】,从【开城】撤退……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北条源次郎学者也错得非常离谱。
北条源次郎学者在他的文章中写,王京的日军本阵,直到李如松进驻开城的正月二十五日(本人注释:实际上应该是二十三日,前文已经指出)的【同一时间】,才陆续收到日军在平壤大败的败报。
依据北条源次郎学者的说法,王京的日军,直到正月二十五日,才知道前线日军在平壤打了大败仗。

但事实全然不是如此!

北条源次郎学者要记住了,细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事实上,依据日方的一次史料。王京的日军,早就在正月十三日(日本历十二日)就已经收到了平壤的败报,开始命令前线日军撤退了,根本不是北条源次郎学者说的在【正月二十五日】的【同一时期】。

d12b83433405231c835ebf39e9097034.png

到了正月二十三日(日本历二十二日),也就是李如松进驻开城的这一天。
除了加藤清正、锅岛直茂的日军第二军团还留在咸镜道之外,其他在王京前线的日军,都已经在王京集结了。

95478183d32e8099c95a856501d51dd8.png

可能这个比较复杂,本人不厌其烦地再强调一遍:

事实根本就不是北条源次郎学者说的那样,王京日军直到李如松进驻开城的【正月二十五日】(实际上是正月二十三日,但北条源次郎学者误以为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同一时期】才陆续接到平壤的败报,命令前线日军撤军,集结到王京(汉城)。事实上,早在正月十三日,王京日军就已经接到平壤败报,并命令前线日军退兵。到了李如松进入开城的正月二十三日,除加藤、锅岛外的前线日军,都早就已经集结在王京了。

在北条源次郎学者的这一段话中,他还犯下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他说,李如松在【正月二十五日】,召集诸将在【开城】召开会议。

8947c47eef406e4e8dc3816d78892bb1.png
图为北条源次郎学者文章原文

李如松在开城召开军事会议,是出自《征东实纪》的记载。但此书原文提到开城军议是在正月二十四日开的,而不是北条源次郎学者说的正月二十五日,以下为《征东实纪》原文:

c035b6bfcb78b2f34bccf3592b07e2a0.png

从这个细节看,北条源次郎学者对碧蹄馆之战的基础知识了解非常薄弱,具体的日期从来没有说对的。

北条源次郎学者在他文章原文又说,查大受在【正月二十五日】占领坡州:

8947c47eef406e4e8dc3816d78892bb1.png
图为北条源次郎学者原文

然而《宣祖实录》说得很明白,坡州是李如松在正月二十六日占领的

55e706d8032d696d7e5aec83acd62cbe.png

接下来,北条源次郎学者又在他的文章中如此写道,查大受、高彦伯在正月二十五日从坡州出发,向昌陵进发,途中遭遇日军加藤光泰、前野长康的侦察队,斩首六十余级:

76219739846c5a8d0dfd2bcd63cc8031.png
图为北条源次郎学者原文

然而,北条源次郎学者的这个说法还是错误的。。。
查大受与日军侦察队交战的可靠史料,有且只有日方的《朝鲜渡海日记》(吉见家朝鲜阵日记),以及朝鲜方的《象村稿》、《宣祖实录》等少数史料供参考。
根据这些史料来看,查大受和日军侦察队交战的地点是在王京的西大门(慕华馆),而不是北条源次郎学者在文章中提到的昌陵。

其次,从《朝鲜渡海日记》的记载来看,与查大受交战的日军侦察队将领,只有加藤光泰,没有前野长康。

03ca4e74c9d0b29516612984f985f63e.png
图为朝鲜渡海日记原文

北条源次郎学者又在他的碧蹄馆之战文章中说,查大受在正月二十五日向李如松报告,说汉城(王京)的敌军大半逃亡,可以十分轻易地收复汉城:

76219739846c5a8d0dfd2bcd63cc8031.png
图为北条源次郎学者原文

但是,北条源次郎学者的这个说法还是错误的。。。

北条源次郎学者的这个说法,来自于《征东实纪》。而此书原文说的很清楚,查大受向李如松这么报告日军大半已经逃走、可以轻易拿下王京(汉城),是在正月二十四日,而不是二十五日。

bc715c2e34b531407963908ded86c481.png

还有另外一种版本,认为查大受向李如松报告王京可以轻易拿下,是在正月二十七日。
而正月二十七日,也就是碧蹄馆之战发生的同一天。

《象村稿》记载:
二十七日曉。由德津下營于坡州。黎明。賊數百出陣于彌勒院前野。査大受擊斬一百三十級。馳稟曰。賊已奪氣。願速進兵。

在《宣庙中兴志》当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无论是《征东实纪》的正月二十四日,还是《象村稿》的正月二十七日,都不是北条源次郎学者说的【正月二十五日】。写到这里我也奇怪了,北条源次郎学者怎么总栽在【正月二十五日】

北条源次郎学者又继续写道,在正月二十六日的拂晓,李如松和副总兵孙守廉、祖承训、参将李宁瞒着其他明军部队,率领亲兵三千余出发(向王京):

50ae902cb92b99c1ba4906636c26fd76.png
图为北条源次郎学者原文

但北条源次郎学者这句话还是说错了。
实际上李如松自己写的碧蹄馆之战的战报说的很明白,他在二十六日派出孙守廉、祖承训、李宁等领精兵三千前往哨探王京道路,他自己在第二天的二十七日才率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等兵丁二千人前去查探王京道路。

《李如松揭报》原文对此记载道:
本月二十六日,職(李如松)先遣原任副總兵孫守廉、祖承訓,遊擊李寧等選領精兵三千前鋒哨探王京道路,以便進兵埋伏攻取去後。
二十七日,職率副將楊元、李如栢、張世爵等選帶兵丁二千親去看,至馬山館,離王京九十里,留楊元領兵一千繼後,職與李如栢、張世爵等領兵一千前行至碧啼館,離王京五十里。

只要看过原文,就不会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显然,北条源次郎学者是不了解这些的。
北条源次郎学者又说,立花宗茂的斥候在正月二十七日得知坡州、开城的明军都已经南下,汉城的日军受到报告后决定立即出战。

fbd493ae44f75d614def67ecaa96408e.png
图为北条源次郎学者原文

这番话完全是大错特错的。
正月二十七日(日本历二十六日),丑时(半夜一时至三时),立花宗茂派出的侦察队将领十时但马守、森下备中守侦察到了明军正向王京逼近,将这一个情报汇报给了立花宗茂,立花宗茂立即做出了迎战的准备。
但是,王京的日军并没【当即决定】出城迎战。
王京的日军出城迎战,是立花宗茂和查大受打的砺石岭之战战败以后,才陆续出来迎战明军。
在立花宗茂这个炮灰牺牲后,日军主力才出来。
对于这一点,《宣祖实录》说得非常明白:

19abf48673272a09c4909b5e66cdcb33.png

接下来,就是北条源次郎学者在文章中描写的明军与日军在碧蹄馆的交战过程。

从内容看,北条源次郎大师对明军侦察队(先锋队)与立花宗茂交战的部分完全是乱扯的。

168bfed3eb22d2c21a108bc39ea5cb01.png
图为北条源次郎学者的文章原文

由于吐槽点太多,本人只好总结北条源次郎大师具体说错了那些地方:

一、根据《宣祖实录》,查大受的兵力是500,不是北条源次郎大师说的2000、3000。

二、日军先锋第一队的将领名字叫做十时传右卫门,不是北条源次郎学者写的【十时传卫门】。这个问题,姑且算北条源次郎学者笔误,洗稿的时候漏抄了。

三、北条源次郎学者说十时传右卫门对明军用了诱敌之计。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出自伪书《天野源右卫门朝鲜军物语》,并不可靠。实际上这位根本就没有用什么诱敌之计,一上来就直接被明军干死了。至于十时部队的死亡人数,立花家的史料《立斋旧闻记》明确写了死200多人,同样不是北条源次郎学者说的才死73人。

1676334f9212de8da7e906dcbdee3233.png

四、小早川隆景部队在碧蹄馆之战的实际参战兵力不明,不是北条源次郎学者言之凿凿的8000人。

到了李如松和日军打的部分(真正的碧蹄馆之战部分),更是北条源次郎大学者的仙论密集区域。

c2aa419cc58a7db08cecfef5fee60847.png
图为北条源次郎学者仙论原文

由于北条源次郎学者的仙论太多,语言逻辑又非常混乱,本人只好一一总结其观点,然后一一进行批驳。

一、北条源次郎学者说:【此时李如松听闻碧蹄馆交战,仍然没有想到中伏,以为是遭遇了不甘心退兵的小股顽寇,连忙率领麾下数十骑亲兵亲赴战场】。
批驳:北条源次郎学者的说法完全大错特错。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他就搞错了两个地方,一是说李如松以为日军兵力很少,二是说李如松才带了数十人去碧蹄馆。

事实上,李如松在领兵发向王京的时候,在路途上已得知了前线明军与大股日军交战的消息,并没有认为日军兵力很小。但他没有怯战,反而继续进兵。

《宣祖实录》原文说得非常清楚:
【大受见贼骑势大, 退屯碧蹄, 贼分布山野, 看看渐逼。 提督方行路上, 见彦伯军官, 详闻贼势, 遂驰往碧蹄, 路上马蹶, 坠落伤脸】、【欲引退之际, 贼后队大兵继至。 提督行到惠阴岭, 闻有贼兵, 驰马突进, 路中马蹶坠落, 左颊微伤】。

至于北条源次郎学者说李如松才带了数十人去碧蹄馆,这更是天大的笑话。只要稍微翻翻史料就知道,李如松自己在战报中都说了,他【與李如栢、張世爵等領兵一千前行至碧啼館,離王京五十里,聞報我兵與賊對敵,職即督兵馳至】。《宣祖实录》也说【时, 南浙炮兵俱未及到, 只有手下精骑千余, 提督卽麾已到之兵, 进阵于野, 与贼对阵】。很明显李如松自己带的兵是千余人,而不是数十人。

二、北条源次郎说:【此时立花队已退却,小早川隆景故意将日军全部隐藏在山岭之后,只在山头留下几百人(诱敌示弱),随后派出粟屋四郎兵卫、井上五郎兵卫各自率领三千人,向明军中军发起攻击】。

批驳:事实上,当时小早川隆景根本就没有用什么诱敌之计,把几百人留在山头之后。《李如松揭报》《宣祖实录》说得非常清楚,查大受和立花宗茂的砺石岭之战结束后,王京日军大军齐出,明军侦察队从砺石岭退到了碧蹄馆。这时候,日军还有什么必要全部隐藏在山岭之后,只在山头留下几百人?经过砺石岭之战的交锋,无论明军先锋部队,还是进兵途中的李如松,都已经知道日军人多,又怎么还会中这种所谓的诱敌之计?而且真按照北条源次郎大师说的,既然小早川隆景在山头留下几百人示弱,那为什么还没等明军上钩掉入陷阱,粟屋、井上就各自率领三千人向明军中军发起攻击了?这种剧情设置不是自相矛盾的么?北条源次郎大师要编故事能不能编的合理一点?

三、北条源次郎说:日军【早就选定碧蹄馆作为埋伏地点】。

批驳:这一个说法更加是大错特错,碧蹄馆在战前就是明军占据的。明军前锋先和立花宗茂在砺石岭交战,打败立花宗茂以后,后续的王京日军大部队倾巢而出,明军前锋被迫退到了后方的碧蹄馆。试问,日军又是如何选定碧蹄馆作为埋伏地点的?

四、北条源次郎说:李如松在日军第三队出动后才意识到【敌军并非小股日军】。

批驳:本人在前面已经就此驳斥过北条源次郎大师,实际上李如松在驰赴碧蹄馆的途中,就已经从高彦伯的将官那里得知了日军兵力非常多。

紧接着,北条源次郎学者又说杨元带来了援兵,用虎蹲炮、佛朗机炮大战宇喜多秀家。。。我的天。。。

c36b8bcf7f12a4be767784770b973c2a.png
图为北条源次郎学者原文

然而《宣祖实录》说得很明白,杨元只带了骑兵,没有带任何火器。

d8c697d31c455579616d3ab683486d15.png

北条源次郎大师为什么不说杨元带高达大战宇喜多秀家?

最后,北条源次郎总结说碧蹄馆之战的胜败不重要。。。我的天。。。

abc3f2ed28c9ac6c49e2d48a00c9c33e.png
图为北条源次郎学者文章原文

你说碧蹄馆之战的胜败不重要???

这还用驳???

算了,我们直接喊楞漏吧。

楞漏!楞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