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断下滑的状况,为了更好地了解济南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现状及与市场需求的差异,优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当前企业中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工作人员从多个方面进行调研,并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以此为据,提出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市场需求 市场调研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44-02
1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问题。据统计,2002年中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在90%以上,自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率开始下滑,到2004年已降至55%,2005年、2006年的就业形式依然不容乐观。
另一方面,在我国IT产业提升的带动下,软件人才依旧成为人才市场中需求最为旺盛的人员。根据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中,目前我国的软件从业人员近6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2006年,我国需要软件人才80万。而2005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338万,若按计算机专业学生占总体在校生5%的比例计算,2005年新增近17万计算机求职者,可以看出,与实际需求相比在数量上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应该说,计算机人才的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却存在这么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呈现出IT毕业生“过剩”的怪现象。分析原因,虽然这几年,高校培养出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以响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我国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基本上是按照IEEE-CS的CC1991报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带有较大的模仿性,难以突出办学特色;且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陈旧、单一,难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于是乎,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形成的巨大的差异,难以为企业所接收。
济南大学作为一个普通本科院校,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样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为更好地了解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现状及与市场需求的差异,为我校优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过硬的市场品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与建议,我们进行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2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与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于2006年3月至8月,选择山东省四所软件企业,共计65位目前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其中中创20人、海尔20人、海信18人、齐鲁软件园7人。涉及的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工作人员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学生培养及专业课程设置相关问题;第三部分为毕业生就业时应具有的素质。
2.1 工作人员基本信息
从表1中统计信息可以看出,被调查计算机从事人员均具有本科学历,在校期间大都学习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有近半数人员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于目前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回答的问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典型性。
2.2 学生培养及专业课程设置相关问题
从表2和表3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目前高校语言类课程的设置与市场实际开发语言的需求形成了明显的差异,高校传统语言课程(C、Pascal、Basic、ASP)占据了主要的比例,而目前市场应用的实际开发语言(C++、Java、C#、JSP) 占据了主要的比例,可见高校在语言课程的开设方面过于陈旧,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
从表4和表5的统计信息可以看出,专业核心课程仍然被大家认为最为重要的课程,但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高校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课程的组织上都或多或少的脱离了实际应用,学生难以致用。而目前企业所真正需要的确是来之即用的人才,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可见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3 毕业生就业时应具有的素质
从表6和表7的统计信息可以看出,目前,在就业过程中,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占据了主导地位,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不再像传统的模式仅仅依靠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更加看重毕业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的掌握程度,以及自我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进一步加强项目整体设计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软件工程思想的理解,更多的从书本之外的实际环境中锻炼学生。另外统计信息也反映出,企业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中应加以注意的。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发现,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按照市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计算机作为一门应用性、适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是困扰学生及用人单位的一个普遍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传统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增强实习、实验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同时,采取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环境,通过实际项目的模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改革考核形式,更多的通过课程的实验和成果来考核,鼓励在实验中的创新。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输送更多的学生参加实习,帮助自己定位,认清并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顺利地进入工作做好铺垫。
3.2 优化课程体系,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
教学模式单一,专业课程凌乱,教学内容陈旧,是我校及其他高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特点与资源特色,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及时淘汰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适应科技发展的知识基础与结构要求,又要符合课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实基础、重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凸显自己的专业特色。为此,我们在原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之上,为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设置了四个专业方向(嵌入式系统设计、基于.NET系统设计、基于JAVA系统设计、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帮助学生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应用知识,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与市场接轨。
3.3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那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身体心理素质、广泛的人文素养及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毕业生是备受市场青睐的。故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增设了实用协作、公关礼仪、社会职业道德、相关企业人员讲座及经济类、管理类等选修课程,注重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不但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强调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养成,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工作和指挥管理能力的培养;依据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4 总结
面对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断下滑的状况,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现状及与市场需求的差异,优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通过企业中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调查问卷从多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归结一句就是,要想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按照市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8.
[2] 余江.软件产业的人才危机[J].深圳特区科技,2005,(10):88-90.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育,2005,(5):7-10.
[4] 王守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7):55-56.
[5] 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4):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