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疑难问题 问&答(34)


问题:
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的方程式怎么写?
浓盐酸与氯酸钾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4HCl(浓)+2KClO3
2KCl+Cl2↑+2ClO2↑+2H2O
②10HCl(浓)+3KClO3
3KCl+4Cl2↑+2ClO2↑+5H2O
请大家帮忙看看,哪种写法正确?理由是什么?
观点一 :应该第一种正确答案,必须电子守恒。 观点二 :第一种对,同一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遵循只靠拢不交叉原则,即氯酸钾对应产物为二氧化氯,浓盐酸对应产物为氯气。 观点三 :第二个方程式是氯酸钾还原制ClO2和制Cl2两个反应叠加的结果,好多人喜欢这么玩,但这么玩的前提没注意,就是实际这两反应一定是1:1加和吗?要么是任意比加和,得到无穷∞多组方程式,要么需要实际测定这两反应的实际比例。但是,化学方程式有只写主要反应(其实是指定反应)的习惯,哪怕其产物不是主要成分,不要多此一举将副反应加入进来,显得高大上,实际上不伦不类,没有理解化学本质。 观点四 :按照他给的实际情况分析,氯气和二氧化氯应该是2:1,才写出第二个方程式,正常应该是第一种情况。 观点五 :按题给数据先计算,然后再根据氧化还原理论,建议写第一种。
编审观点:

1.先来说说该反应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二氧化氯最早是由汉费菜戴维先生于1811年发现的,但未进行识别。1843年米隆用盐酸酸化氯酸钾获得一种红黄色气体,但也未能识别出其中的成分,直到1871年Garzarall—Thurnlackh才鉴别出这种气体是二氧化氯和氯气的混合物。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二氧化氯作为一种新型杀菌漂白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二氧化氯的产生方法有化学法和电解法两种。化学法生产二氧化氯经过多年发展已开发出几十种方法。基本上都是通过在强酸性介质存在下还原氯酸盐这一途径制得,其中以盐酸还原氯酸钠的开斯汀法在欧洲应用较为普遍。该方法的工业化生产中实际反应温度为20~80℃。
该反应的原理为:
主反应:2NaClO3+4HCl(浓)
=2ClO2↑+Cl2↑+NaCl+H2O
副反应:NaClO3+6HCl(浓)
=3Cl2↑+NaCl+3H2O
由于反应吸热,反应釜内温度为50℃时,原料转化率为50%,71℃时原料转化率可达到86%,但当温度为80℃时反应速率过快、以副反应为主,产物中Cl2量大于ClO2量。

2.再来看看这样的问题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中自然无需对生产过程做过多细致拓展,所以本题在高中化学范畴内主要考查的就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KClO3与浓盐酸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氯元素不同价态的原子间的“归中反应”,反应中氯元素的价态首先变化到各自的相邻价态,即正五价降低到正四价、负一价升高到零价(也就是生产的主反应方式),所以问题中的①是最本质的反应。
但是存在副反应的反应方式即【KClO3+6HCl(浓)=3Cl2↑+KCl+3H2O】,而中学阶段对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温度、反应物量比等)一般没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一些题目中),所以就会出现问题中反应②这类的方程式。这个方程式实质上就是主反应和副反应1:1的叠加合并得出的总方程式,而这种叠加的系数比例理论上可以无穷多,于是方程式理论上也可以是无穷多个(这种“理论上”是全然罔顾生产实际和应用价值的)。对于这种情况,只要明白题意、能够做答就可以了,没必要深究。
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⑴往H2O2水溶液中滴入一滴酸性KMnO4溶液,从溶液内部析出大量无色气泡。写出可能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⑵往H2O2水溶液中滴入酸性KMnO4溶液,发生的反应可能是
A、3H2O2+2KMnO4+3H2SO4→K2SO4+2MnSO4+6H2O+4O2↑
B、5H2O2+2KMnO4+3H2SO4→K2SO4+2MnSO4+8H2O+5O2↑
C、7H2O2+2KMnO4+3H2SO4→K2SO4+2MnSO4+10H2O+6O2↑
D、9H2O2+2KMnO4+3H2SO4→K2SO4+2MnSO4+12H2O+7O2↑
第一问中,析出大量无色气泡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有:
①5H2O2+2KMnO4+3H2SO4 →K2SO4+2MnSO4+8H2O+5O2↑
②2H2O2→2H2O +O2↑(Mn2+对H2O2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将①、②以一定比例合并,即可得第二问中的答案。
说明:沪科版教材中用→表示反应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欢迎向我们公众号后台留言
如被采纳,小编会有奖励哦!
问题来源:华师-高中化学QQ群
问题整理:刘彬斌
审核定稿:郑瑾
特约指导:储成连、周玉枝
特别感谢:吴民生、权南南
编辑美化:王蒙蒙
点赞转发,玩转化学~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高中:13918726211@139.com
初中:sjz670602@163.com
或微信ID:wancong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