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在选择固态硬盘 SSD 的时候,都会以容量、价格以及储存速度来作为选择考量,在有限的预算下取得最大的系统性能,在这样的趋势下,采用高堆栈密度的 TLC/QLC 快闪存储器颗粒的固态硬盘,渐渐成为市场主流。而在搭配内建的 SLC 快取存储器加上控制器的算法设定,即便采用是 TLC 或是 QLC 快闪存储器颗粒的固态硬盘模块,也能拥有一定的性能表现。

这次实测的两款三星 SSD:V-NAND 860 Pro(左)与 V-NAND 970 Pro(右)。
但以资料储存的角度来看,使用者需要重视的并不只是存取速度而已,资料保存的安全、稳定性也同样重要,但这部分却是大部分固态硬盘的硬伤,尤其是在大量数据资料连续存取后,更是容易造成固态硬盘在性能上的下降,甚至是损毁。
难道要存取速度快,就没有持久性吗?这次开箱评测的两款 SSD 固态硬盘,是三星先前就推出的 V-NAND SSD 970 Pro/860 Pro 两款,虽然国外已经推出一段时间了,但仍是市面上少数采用 MLC 快闪存储器颗粒的固态硬盘款式,加上高 TBW(Terabytes Written)设定,仍然是许多专业机种在装机搭配时的选择。
这次来看看这两款 SSD 是否能如官方介绍所说,能够承受大量的资料存取需求。

稳定性是三星在 860 Pro 的主打特色。
三星SSD 970 Pro 开箱

这次测试的 970 Pro 为 1TB 的版本,整个外盒除了 1TB 与 5 年保固外,没有太多关于规格上的叙述.

封底标签可看见为韩国制品。
三星官网上面显示的规格如下:
· 连续读取速度:3500 MB/s。
· 连续写入速度:2700 MB/s。
· 随机读取速度(4KB、QD32):最高 500000 IOPS。
· 随机写入速度(4KB、QD32):最高 500000 IOPS。
· 随机读取速度(4KB、QD1):最高 15000 IOPS。
· 随机写入速度(4KB、QD1):最高 55000 IOPS。
· 保固:5 年或 1200 TBW 有限保固。
· MTBF(平均故障间隔):150 万小时。
其中在生涯写入容量部分, 970 Pro 的规格为 1200 TBW,若是以 5 年保固,1200 TB 除以 5 年 X 356 天来看,一天平均可以承受的写入量为 657 GB,大约是 970 Pro 一半左右的容量。其实这么大量的写入容量,对于一般用户来说是用不到的,但是对于进行专业 4K 影片剪辑、大量数据运算的高端工作站等设置,日常工作很可能就会达到这个数字,所以高 TBW 设定对专业用户来说是有其必要的。

盒装内部很简单,仅有 970 Pro NVMe SSD 本体以及各国语言的保固说明书。

970 Pro 为 M.2 NVMe 形式的固态硬盘,采用 2280 规格、单面芯片设计。

背面部分并没有元件.

970 Pro 控制器部分采用 Phoenix S4LR020 芯片,搭配两颗 64 层堆栈的 MLC 快闪存储器模块,单颗容量为 512GB,三星还另外搭配一颗自家的 DDR 4 存储器作为快取之用,容量则是 1 GB。
测试平台
CPU:AMD Ryzen 9 3950X
主机板:华硕 ROG CROSSHAIR VIII HERO(WIFI)
存储器:G.SKILL FLAREX DDR4-3200 8GB x2
显示卡:AMD RADEON 5700XT
系统盘:Seagate FireCuda 520 SSD 1TB
电源供应器:CORSAIR AX1200i
散热系统:CORSAIR Hydro Series H150i PRO RGB 360mm AIO 水冷
作业系统:Windows 10 专业版 1909
这次主要以 PC Mark 10 中新的 Drive Performance Consistency Test 项目作为主要的测试工具,两款 SSD 均已以全新未使用的产品进行测试。这个在 PC Mark 10 专业版中新增的测试项目,其实不只是单纯进行大量、长时间的资料读写来进行测试,而是会在整个测试中模拟各个不同使用情境、不同应用程序进行评比。

PC Mark 10 在去年年底推出的储存设备测试项目,其中之一是评估磁盘耐久能力的Drive Performance Consistency Test 测试项目。
整体测试会分为 5 个阶段,包括前置测试、退化测试、稳定测试、回复测试、清除测试等,会分别以循序、随机的方式进行大量、多次的写入测试,加上执行包括 Adobe After Effects、InDesign、Photoshop等应用软件以及复制大型 ISO 文件,整个程序会耗时约 10-20 小时(依照 SSD 速度、容量不同)。而 PC Mark 的技术文件表示这个测试将会让 SSD 耗掉最高 3 倍 SSD 容量的写入量(最高会达到 23TB),所以除非真的很想知道自己 SSD 的耐用程度如何,尽量还是不要拿自用的 SSD 来进行尝试。
三星V-NAND SSD 970 Pro 测试
在 970 Pro 的测试结果部分,于整段约 10 小时的测试时间内,测试所得到的分数为935 分,测试频宽为 222.06MB/s,与先前测试的 Seagate Firecuda 520 SSD 1TB 相比,虽然有约 60 MB/s 的落差,但 Firecuda 520 为 PCIe 4.0 的规格,传输频宽本来就比较高,所以 970 Pro 在传输速度上有这样的表现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970 Pro 在 Drive Performance Consistency Test 的测试分数,测试时间将近 10 小时。
进入 PC Mark 10 Drive Performance Consistency Test 的测试图表来看,970 Pro 在循序读写的前三个阶段(BaseLine)的表现很亮眼,但是进入小区块随机读写测试的 Degradation、Steady 阶段(以 4KB 至 1MB 不等的文件大小进行随机写入,持续写入一分钟或是 50GB,测试控制器的负载能力)之后, 970 Pro 就有很明显的下降状况,大部分的 SSD 都会有这样的状况。而跟之前测试的 FireCuda 520 比较,FireCuda 520 在 BaseLine 阶段就开始往下降了,970 Pro 则是没有这样的情形。

970 Pro 的 Drive Performance Consistency Test 测试结果。

作为参考的 Seagate FireCuda 520 1TB 测试结果。
而在小档随机写入测试后的 Recovery 回复测试(暂停运作 5 分钟后跑所有一次模拟测试应用),970 Pro 性能回复的相当快,从整体曲线来看,在 Recovery 阶段的表现几乎跟一开始的 BaseLine 阶段差不多,也表示 970 Pro 在大量资料读写过后的表现并不会明显的下降。
从模拟实际应用的部分来看,970 Pro 在拷贝大型 ISO 文件( cp1模式:拷贝4 个 ISO 文件、合计 20 GB),以及自我复制 ISO 档(cp2 模式)的性能表现最好,即便在小区块随机读写测试模式下,自我复制 ISO 档的性能还有 369 以上的表现。不过在应用程序部分,除了在模拟 Photoshop 执行上较为突出之外,包括 After Effects(aft模式)、InDesign(Ind 模式)、339 张 jpeg 图档读写(cps1模式,合计 2.37GB)、SSD 内复制 jpeg 图档(cps2 模式)等,这类比较接近一般日常的应用型态(非连续、小区块读写)的测试中,读写性能都跟小区块随机读写测试差不多。
而以其他测试软件对 970 Pro 进行测试,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跟先前 Dennis 大去年进行的评比结果比较,970 Pro 比自家的 970 Evo Plus 表现更好,在 PCIe 3.0 SSD 中性能属于领先的款式(当然价格也是),以下是 970 Pro 的各项软件测试成绩。

970 Pro AS SSD BenchMark 测试成绩。

970 Pro AS SSD BenchMark 测试成绩(IOPS)。

970 Pro CrystalDiskMark 测试成绩。

970 Pro TxBench 测试成绩。
三星V-NAND SSD 860 Pro 开箱
虽然说近来 NVMe SSD 价格直直降,但是在大容量储存的部分,SATA 界面 SSD 的价格还是比较甜,加上在使用上比较有弹性,除了可以安装在桌上型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外,包括 SATA 界面的硬盘外接盒、 NAS 网络硬盘等等,都可以运用 SATA 界面 SSD 来进行性能提升,这次测试的 860 Pro 就是针对需要长时间持续读写、不能中断服务的 NAS 网络硬盘或是服务器需求所推出的款式。

这次开箱的 860 Pro SSD 是 2TB 的款式。

封底标签可看到为韩国制品。
先来看看 860 Pro 的规格
· 连续读取速度:560 MB/s
· 连续写入速度:530 MB/s
· 随机读取速度(4KB、QD32):最高 100000 IOPS
· 随机写入速度(4KB、QD32):最高 90000 IOPS
· 随机读取速度(4KB、QD1):最高 11000 IOPS
· 随机写入速度(4KB、QD1):最高 43000 IOPS
· 保固:5 年或 4800 TBW 有限保固
· MTBF:150 万小时
从比 970 Pro 还高的 4800 TBW 来看,860 Pro 瞄准的是更纯粹的储存应用,性能并非 860 Pro 的主打项目,4800TBW 的设定表示在五年保固期间, 860 Pro 一天可承受最高 2.63 TB 的写入量,这个数字比 860 Pro 本身的容量还大,对于每天需要大量写入的 NAS 或是监控系统,860 Pro 在 SSD 已经是相当可靠的选择了。

盒装内部一样只有 860 Pro SSD 本体、 各国语言的保固说明书。

外壳采用铝金属材质设计,让内部热量可通过外壳散出。

外型为 2.5 英寸、7mm 厚度规格。

背面为保固标签。

固定螺丝孔采用特殊 L 型、与上盖采一体成型设计。

传输界面为 SATA III 6Gbps,目前大多数的桌上型计算机、硬盘外接盒都有支持。
860 Pro 控制器部分采用三星自家 MJX 控制器,2TB 的部分以 8 颗 256 GB 快闪存储器组成,制品采用三星自家的 V-NAND 2bit MLC 颗粒,另外搭配 2GB 的 LPDDR4 存储器作为快取。
三星V-NAND SSD 860 Pro 测试

使用 PC Mark 10 Drive Performance Consistency Test 进行测试,由于容量比较大的关系,整段测试的时间来到 16 个小时左右,860 Pro 所得到的分数为 632,取得频宽为 150.9 MB/s,跟 970 Pro 相比大约有 30% 的落差,不过这两款产品的定位与使用界面都不同,自然会有这样的差异。

860 Pro 的 PC Mark 10 Drive Performance Consistency Test 测试成绩。
860 Pro 的 PC Mark 10 Drive Performance Consistency Test 测试成绩。

860 Pro 的 Drive Performance Consistency Test 测试结果。
在模拟实际应用的部分,860 Pro 受到传输界面限制,传输表现都没有 NVMe 界面的 SSD 来的快,包括 After Effects(aft模式)、InDesign(Ind 模式)、339 张 jpeg 图档读写(cps1模式),测试表现都在 200 以下。不过在 SSD 内部拷贝(cp2、csp2 模式)的测试下,860 Pro 的表现就没有那么慢,在这部分的测试成绩也符合目前 SATA SSD 产品的定位,不再是主要运算的存取媒介,而是作为运算过后的文件存放位置。

测试结束后由 Seagate 的 SeaTools SSD 看测试写入量,为 20 TB。
另外我们也用其他普遍的测试软件对 860 Pro 的性能进行测试,跟先前 Dennis 大做的 TLC SSD 产品相比,860 Pro 的表现算是在前段班的角色,以下是相关软件的测试成绩。

860 Pro AS SSD BenchMark 测试成绩。

860 Pro AS SSD BenchMark 测试成绩(IOPS)。

860 Pro Crystal DiskMark 测试成绩。

860 Pro TxBENCH 测试成绩。
心得总评

这两款挂上 Pro 名称的 SSD 款式,在读写性能表现上的确不是目前市面上最速的 SSD,不过其高 TBW 的设定对于在乎 SSD 使用寿命或是资料安全性的用户,的确有打到痛点。而在 PC Mark 10 Drive Performance Consistency Test 的测试中,这两款 SSD 的确在大量写入后仍然保有稳定的读写性能,尤其是 860 Pro,在经过 20TB 的测试写入量之后仍有很稳定的表现水平,的确对使用者来说是很安心的保证。
不过要入手这两款 SSD,最大的困难点还是在价格部分。对比市面上同样容量、存取速度相近的产品,大约多出一倍甚至是二倍的价格,以现在 SSD 的跌价趋势来看,一般消费者应该很难接受这么高价的产品。但换个方面来看,这两款产品也不是针对一般消费市场推出的,三星也有如 EVO/QVO 这类 CP 值储存产品来主打消费市场,就看是要拿价格换容量,还是拿价格换资料读写的耐久性,依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via.mobil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