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的生产性能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影响,优良的鸡种只是具备了高产的遗传基础,其生产力能否表现出来与环境的关系很大。优良的鸡种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不能充分发挥高产潜力,只有在适宜环境下才能实现高产。
外界环境因素又是经常变化的,只要变化在一定范围内,鸡体可以通过自身正常的调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如果环境条件变化过多或过大,超出其适应范围,鸡只的生产性能就要受到影响,健康就会受到损害,甚至会导致死亡。当今生产鸡群规模较大,并向高密度饲养方向发展,环境与鸡体的关系更为敏感,对鸡群的生产性能影响更大。因此,了解并研究环境因素对鸡体的影响,尽可能将环境改善到适宜的程度,是现代养鸡必不可少的科学管理内容之一。

一、温度控制
蛋鸡生产的最佳温度是18~23℃,适宜温度为13~25℃,超出此范围生产性能下降。产蛋能耐受的最大温度范围为8~29℃,超出此范围,蛋鸡健康将受到影响,必须采取温控措施。
气温高时,鸡只站立,翅膀张开或垂翅,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散热。同时为了减少产热,采食量下降,蒸发散热比例逐渐增加,呼吸浅而快,鸡只大量饮水以补充呼吸和排泄所失掉的水分。高温加重了鸡的生理负担,对产蛋性能也造成极大影响,引起产蛋率下降,蛋形变小,蛋壳变薄变脆,蛋壳表面粗糙。高温使产蛋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温时鸡体减少了通过卵巢的血流量,血液更多地流向体表散热,造成成熟卵泡的数量较少所致。此外,高温时鸡的采食量下降,体重减轻,体脂大量丧失,合成脂类和蛋白的能力也下降,使脂类含量很多的蛋黄变小,这比蛋白减少更为严重,所以蛋重减轻。蛋壳质量不良的原因是由于高温时血钙水平和碳酸氢根离子浓度降低,并且流经卵巢和输卵管的血流量相对减少所致。
1、夏季应加强防暑降温工作,减少热应激的措施如下措施。
(1)鸡舍建筑结构方面。屋顶加盖隔热层,外墙和屋顶刷白或覆盖遮阳网等其他物质,以达到反射热量和阻隔热量的目的。
(2)调整日粮营养方面。调整日粮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水平,改喂低蛋白质日粮,适当补加必需氨基酸。调整能量饲料,添加1%~3%的植物油脂,减少热增耗。
(3)通风方面。加强通风,利用纵向通风,增加风速,加快散热,使鸡只体感温度下降。
(4)蒸发降温。采用喷雾、洒水和湿帘蒸发降温。温度不超过30℃时,不用启动湿帘。使用湿帘后,风速应小于2米/秒。高温高湿时,若湿度大于70%,应关闭湿帘一段时间。
(5)充足清凉的饮水.可在饮水中加入碳酸氢钠、氯化钠、氯化钾、柠檬酸、氯化铵、维生素C等物质,提高抗应激能力。
(6)其他方面。减少饲养密度,在早、晚凉爽时间喂料,及时清除粪便等。建立高温应急预警机制,安装停电声光报警系统,加强值班管理。
气温低时,蛋鸡缩成一团并打堆以减少散热面积,皮肤血管收缩,采食量增加,产热量增加,并通过肌肉颤抖生热。在低温环境中,鸡产热量最大值可比正常情况大3~4倍。研究表明,温度低于16℃时,饲料利用率开始下降;在气温5~10℃时,鸡采食量最高;在0℃以下时,采食量亦减少,体重减轻,产蛋下降;当气温降到-9~-2℃时,鸡因寒冷而感到不适,难以维持正常体温和生产;若降到-9℃以下,鸡的活动迟钝,产蛋率进一步下降;降到-12℃时,冠与肉髯受冻、停产。因此,要重视蛋鸡的冬季保温,严冬时鸡舍的温度不低于8℃为好。蛋鸡一般采用笼养,饲养密度较大,只要屋顶和墙壁隔热性能良好,在我国的气候条件下是能够满足产蛋鸡需要的。

2、冬季,减少冷应激的措施如下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日粮的代谢能水平。早上开灯后要尽快喂鸡,晚上关灯前要把鸡喂饱,以缩短鸡群在夜晚空腹的时间。
(2)修整鸡舍。入冬降温前修整好鸡舍,增加鸡舍的保暖性能,防止冷风吹至鸡体。
(3)加温取暖。一般采用热风炉、暖气、育雏伞、地炕、火炉、红外线灯等设备加温取暖。
(4)减少鸡体热量的散发。勤换垫料,防止鸡伏于潮湿垫料上。检查饮水系统,防止漏水打湿鸡体。 总之,应尽可能避免高温和低温,使产蛋鸡处于适宜环境温度下,才能有较好的产蛋性能。对蛋鸡而言,高温的影响大于低温,因此,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尤其重要。

二、 湿度控制
湿度与正常代谢和体温调节有关,湿度对蛋鸡的影响大小往往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产蛋鸡适宜的湿度为50%~70%,如果温度适宜,相对湿度低至40%或高至70%,对蛋鸡均无显著影响。在生产中,为了降低湿度,场址选择位置向阳,地势较高,采用排水良好的水泥地面。降低湿度的办法:尽量减少用水,严防供水系统漏水,及时清除粪便,勤换垫料,保持舍内良好的通风换气。
三、通风换气
通风换气是调节蛋鸡舍空气状况最主要、最经常的手段,舍内通风换气的效果直接影响舍内温湿度以及空气中各种有害物质的浓度。要使蛋鸡舍内空气新鲜,二氧化碳不应超过0.2%,硫化氢气体不超过10毫克/米3,氨气不超过20毫克/米3。近几年来,蛋鸡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且多采用立体高密度饲养,为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必须更加重视通风换气。
如果舍内空气污浊,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蛋鸡的生存和生产。通风换气减少了舍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飘尘和有害微生物,使舍内空气清新,供给鸡群足够的氧气,同时还可调节舍内温湿度。在气温干燥的地区或季节,通风起到的排湿作用较大;当舍内气温高于舍外时,通风可以排出舍内余热,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在冬季,为了保温,常忽视通风换气,而长期通风不良对产蛋鸡的不利影响往往超过低温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鸡舍内的空气新鲜,必须要保持一定的换气量,在生产中要重点解决冬季鸡舍的保温与通风的矛盾。密闭式蛋鸡舍一般采用机械通风。
四、 光照控制
产蛋期光照时间一般维持在16小时,光照时间过长,强度过强,鸡会兴奋不安,并会诱发啄癖,严重时会导致脱肛。开放式鸡舍采用自然光照与人工光照相结合的办法,可以定在早上4时到晚8~9时为其光照时间,即每天早上4时开灯,在日出后关灯,到日落前再开灯,至规定时间关灯。光照强度15~20勒克斯,灯泡高度1.8~2.0米,间距3米左右。注意经常擦拭灯泡,否则会影响光照效果。

五、 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直接影响产蛋鸡的采食、饮水、活动、休息及产蛋。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保证蛋鸡有一个适宜的饲养密度,还要保证每只蛋鸡有10~13厘米的采食位置,每5~10只鸡提供一个乳头式饮水器。用其他饮食器具时,应保持与此相应的饮食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