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你走过的路,都有迹可循。
作者|心旅先生
编辑|觅青
常言道: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态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那 究竟什么是“态度”呢?

1.
态度的定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出生经历不同,即使面对同样一件事或同一个人,我们也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着互不相同的理解,每个人也都会有着不同的态度。
态度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认知成分就是人们对外界人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也是我们态度形成的一个基础。
情感成份是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我们态度形成的中间环节,它会受到我们前面认知成分的影响,也会对我们接下来的行动做出指示。
行为倾向成分是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是人们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也就是你如何去应对,会作出何种反应。
如果还是不太理解的话,我们举例来说明一下:
想一想,当我们去商场时看到下图中的三件衣服

首先,你对这三件衣服的功能和价位的认识是什么?是否适合当季穿?颜色怎么样?价格是否合理?
在了解了之后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也许你会认为衣服做工精细、价格合理,也许会认为并没有什么亮点;
其次,你看到这三件衣服的情感反应是什么?你是喜欢中间黄色的、两边蓝色的?或是你并不喜欢这种风格;
最后,你的行为倾向是什么?你会在商场购买其中一件衣服么?
把这些所有的过程整合起来,就是你对这件衣服的总体态度。
2.
态度如何形成?
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态度,对祖国、对朋友、对父母、对所有与我们有关的人或事物。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态度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知识经验、情感经验和行为经验是态度形成的关键。
(1)态度是人类学习而来的,态度的学习有三种方式:

一是把特定的态度与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如学习好的学生就是好孩子;
二是奖励与惩罚的经验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如打人会得到惩罚,是不好的行为;
三是模仿榜样人物的态度,如孩子经常会模仿父母的一些态度。
(2)态度的形成与个人情感有着紧密的关系:
人们对一件事情的态度,往往会受价值观、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不是对事实作冷静的考察。
这种态度不在于如何准确地认识这个世界,而是在表达个人的基本价值体系,以个人情感为基础的态度。
(3)文化对态度的影响,西方文化强调独立与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强调互依与集体主义:

在西方文化下,人们的态度可能更多的基于对自己的关注;
而在东方文化下,人们的态度则更多基于对自己在社会团体(如家庭)中的地位的关注。
总之,态度的形成与我们的个人经验和环境经验是密切相关,每个人会表现出什么态度,一定是有其背景原因的。
3.
从态度预测行为
当我们了解了态度的形成,就可以发现,态度的形成有其背景意义,而人们的态度与行为又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我们从他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并不是随意的揣测,而是具备一定事实依据的。
比如张三对李四持有消极态度,我们就很容易预测,在选三好学生的时候,张三不会投李四的票。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态度会刺激特定的脑区(运动皮层)以产生特定的行为。
当你看到一个哭泣的小孩或者看到一杯看起来很好吃的巧克力冰激凌时,你的大脑就会让你的身体准备进行安抚或者消费的行动,因此态度与特定的目的和行为相联系。

那我们应该如何通过一个人的态度去预测他的行为呢?
(1)从时间来推测:时间因素会影响预测行为的准确性,一般来说,在态度与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越大——迟则生变。
比如,如果你的朋友说今晚请你吃饭,那么,毫无疑问,这顿饭你吃到的概率会很大;
而如果朋友说,下个月我请你吃饭,那,你就慢慢的等着吧!
(2)从意识的指向来推测: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自身的行为准则,也就是比较坚定自己的态度,用他们的态度预测其行为准确率就会很高;
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也就是会考虑很多外部因素,那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进行预测就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对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我们可以大概率预测其从事与自身有关活动的可能性;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我们可以大概率预测其从事公共活动的可能性。
(3)从态度强度来推测: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准确率更高。
如何可以增强一个人的态度呢?
Davidson等人研究发现,对态度对象仅仅要求更多的信息就足以使人们态度的强度增加。
比如说,你的朋友说要请你吃饭,那你可以问一下:哪天吃、在哪里吃、准备吃什么、总共有几个人…
增强态度的另一个途径就是,让个体参与到态度对象中去,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人们的参与程度来预测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如:你朋友说等会要请你吃饭,但是他却背着书包去图书馆了,而不是带着你去食堂……如果你想要吃到这顿饭,可以让你的朋友打开“mei团”,看一下有什么可吃的……

(4)从态度的可接近性来推测: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对我们来说它的可接近性就越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态度的可接近性高的人,他的态度和行为总是高度一致的,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这种人人往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而态度可接近性低的人,他的行为和态度的一致性就相对要低,这种人往往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对态度的感知比较慢,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这也就是为什么超市会把利润高的商品放在人们最容易看到和拿到手的位置,也就是1.5米到1.7米的高度之间。
(5)从行为的主动性水平来推测:Paulson和Lord等人的研究发现,行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也会影响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根据主动性水平,可以将要执行某项任务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型,一类是被动型。
主动型的人更倾向于去执行那些需要付出努力的任务,而被动型的人则更倾向于去执行那些口头上的任务。
(6)从一个人的心境来推测:研究发现,在悲伤状态下,人们会采用更精细的加工方式,消耗较多的认知资源;而在高兴的状态下,人们的加工过程则更多是自动的,不需要主动控制。
我们可能会发现,当在商场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经过销售员的一番推崇,你非常地开心,然后愉快的在导购员的引导下完成付款。

但是,当你购买结束的时候,你会开始重新关注你的商品,甚至会产生失落感,这都是在激情购买之后留下的后遗症。
因此,当你朋友开心的时候,不妨说一句:看你这么开心,不如请我吃饭吧……
(7)从环境来推测:也就是当人们要执行某项活动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一般指社会规范和在这一环境下完成任务的难度。
社会规范可能会促使人们去执行一项任务,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也可能会降低人们执行这项任务的意愿,也就是“旁观者效应”。
因此,如果想要你的朋友请吃饭,为他营造一个容易执行任务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带他去食堂……
当然,从态度成功的预测行为,以上条件成立的前提是,你可以敏锐的感受到执行者的态度。
如果你朋友生气了你还感受不到,那么,这顿饭你肯定是吃不上了。

那如何才能敏锐的感受他人的态度以及了解他人的心里想法呢?
赶紧关注《众寻心理》微信公众号吧,我们会为您推送更多的心理学知识,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学家。
—THE END—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1]侯玉波. (2018). 社会心理学.第4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往期推荐






众寻心理
微信号 :zhongxunxinli
关注我们,一起学点心理学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点我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