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纳米粒子光热转换所用的光是什么光_有人认为不用光,用其他方法去测量粒子就能测得准,是真的吗?...

有不少网友对海森堡测不准定理嗤之以鼻,认为这是由于他在用光测量的前提下得来的理论,认为只要不用光去测量,用“其他”方法去测,就能够测准。

我很理解这种人的想法。它们认为光是有能量的,用其他没有能量的方法,就不会对粒子造成扰动,所以就准确了。

但这些人没有深入的想一想,或者本来就深入不了:除了光,还能够用什么方法测量呢?是不是觉得用一把卡尺去量一下?卡尺就没动量了?

他们更没有想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一切,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是由于有了光。

没有光,我们将对一切都一无所知。

不知道这些朋友知不知道什么是光?

85e96f2d849838e39ab3c138c8e63dfa.png

现在我就来简单普及一下什么是“光”。

光就是电磁波。电磁波谱中,包含了可见光和不可见光,而且不可见光占有了电磁波谱的绝大绝大部分,波长从公里级甚至数公里级,到最短的皮米级。

可见光,就是我们眼睛可以看到的光,占有的波谱只是一小段,在380nm~760nm之间。

而且可见光不是单色光,是由很多不同单色光组成的,大致可以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些光复合在一起,我们看到的就是无色光(白光)。

这些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波长都不一样,红光最长,紫光最短,是一个从长到短的过程。人眼看到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就感受到不同的颜色。

电磁波谱除了可见光,还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不可见光。这些不可见光都属于电磁波,通过各种仪器设备可以探测到。

不可见光的波长以无线电波最长,从0.1毫米到3000米;γ射线最短,只有10^-10~10^-14米,也就是100亿~百万亿分之一米。

电磁波还有个特点,波长越长频率越低,能量越弱;反之频率越高,能量越强。

X射线和γ射线当然就是最强的不可见光了,这两种射线都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现在我们来谈谈是怎么观测物体的。

2411b3f38efdbcf0364dd76123d2a899.png

为了能够看到更小的物体,人类发明了显微镜。

人类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有光,而各式各样的物体都会吸收和反射光,根据物体吸收和反射不同的可见光多少,我们就能够看到不一样的物体。

如果一个物体对光源不吸收也不反射,我们就什么也看不到,比如暗物质和暗能量。如果一个物体把光全部吸收了,一点也不反射出来,我们看到就是一个纯黑的物体,如黑洞。

开始人类只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可见光让人类肉眼来观察物体的。

光学显微镜是利用透镜把物体放大,利用可见光来观察。

人类开始有了惊天动地的发现,原来微观世界有这么多的小东西,比如细菌、疟原虫等,知道了正是这样一些小东西,导致人类生病。

可以说光学显微镜的发明,让人类文明前进了一大步。

但后来人们发现,光学显微镜的观测极限就是放大1000~2000倍,因为人的肉眼看东西的极限为0.1毫米左右,放大1000倍也就可以看到0.1微米的物体,放大2000倍,就能够看到0.05微米。

也就是50~100nm,而可见光的光波波长为380纳米~760纳米,物体比可见光波长还要小了,因此基本就不反射可见光了。事实上,光学显微镜最小只能够看到0.2~0.5um的物体,也就是200~500nm的东西。

而细菌在0.5~5um之间,因此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是最好的工具。病毒一般在17~100纳米之间,显微镜基本就无能为力了。

那么再小的东西怎么观测呢?后来人们发明了电子显微镜。

d781c07446765b23a6aea067e4d36704.png

电子显微镜就不是用可见光来观测物体了,而是用电子束。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一个假设:运动的微观粒子与光的性质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类似性,同样服从于波粒二象性规律。

两年后通过电子衍射实验,这个假设被验证正确,从而得出了著名的德布罗意关系式,表示为:描述波的物理量λ=h/mv

或描写粒子物理量γ=E/h

式中,γ是频率,λ是波长,h为普朗克常数。

电子束的波长与加速电压相关,一般小于0.1nm,分辨率可达0.1~0.2nm,这样就可以通过电子束来“照亮”更小的物体了。

因此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是没有问题的,但要观察原子就还比较困难,因为原子的尺度只有0.1nm,已经是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极限。

电子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方式是通过磁透镜,将电子束聚焦,轰击在被测物体上,通过入射电子与物体的原子发生碰撞,产生散射,不同部位对电子有不同的散射度,样品电子像就会以浓淡不同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b276aeb1b1a26728aeaeb906be939e0e.png

电子显微镜检测物体必然会对物体进行冲击。

电子显微镜按结构和用途分为四类,即透射式、扫描式、反射式、发射式等。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是通过电子束直接穿越样品形成图像;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电子束不穿透样品,而是集中聚焦到样本一点,然后逐行扫描,通过入射电子激发出样本上的次级电子,接受放大成像。

不管哪种电子显微镜,都是利用电子束扫描冲击样本,通过样本对电子束的反射,或者激发出样本本身的次级电子来观测样本的,因此观测必然会对样本产生冲击。

这与可见光照射到物体上,不同部位反射不一样成像的原理差不多,不过电子显微镜不是人眼直接观察到的,而是通过仪器把电子信号转换到荧屏上才能够成为可见图像。

普通光学显微镜观物体时,可见光打在物体上当然也有冲击,但这种冲击对细菌来说是非常弱的,因为细菌类物质已经属于宏观物质了,微弱的可见光根本不会改变其形态。

而在更小的粒子层面,这种观测相对它们的动量就大了。

比如要观测一个电子,不但用可见光无法观测,就是电子束也没法子观测,需要用更小波段的射线,如X射线和γ射线来观测。

光波波长越短能量越大。

7c825a04195f0b70e7e942ad79033fdb.png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一些实验来论证的。

前面说了没有光就不可能观测世界上的任何物质。

在微观世界观测粒子,也需要将光照射到一个粒子上,一部分光波被粒子散射开来,从而来测定其位置和速度。

当然这个光再也不可能是可见光,因为可见光波长太长了。

人们不可能将粒子位置确定到比光的两个波峰之间更小的距离,因此测定粒子必须用更短波长的光。

电子的直径约10^-15m,如果测量一个电子,就需要比电子波长还要小的光。而波长越小的光,能量就越大。

164f3a03ba59176d7a895fb99c230802.png

海森堡设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坐标,这种显微镜的分辨率也受到波长λ的限制,而所用光波长λ越短,显微镜分辨率越高,电子坐标的不确定性程度△q就越小。

因此:△q∝λ;

另一方面,任何小的光照射到电子,至少要一个光量子,波长越短,伽马射线加在电子上的动量越大,则会改变电子运动速度和方向,因此无法测准其动量。

由此得出:△q∝1/λ。

这就是量子观测的矛盾处,这个矛盾导致了测不准定律的成立。

这个世界除了光,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够测量微观粒子,当然这个光已经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可见光了,而是人眼不可见的射线。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