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学学习中,关键点就是积累足够多的基础知识,为今后更高级的学习奠定基础。今天小学基础知识库就为大家分享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8.1~8.6)微课视频 | 练习,希望对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转发、分享、收藏哦~
往期回顾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升和毫升(1)
第2课、升和毫升(2)
第3课、升和毫升(3)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4课、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第5课、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估算和笔算
第6课、除数是整十数除法应用
第7课、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第8课、连除的实际问题
第9课、试商后需要调商的笔算除法(1)
第10课、试商后需要调商的笔算除法(2)
第11课、商不变的规律
第12课、商不变的规律的应用
第13课、简单的周期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14课、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
第15课、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第16课、拼搭和观察不规则立体图形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17课、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第18课、数据的分段整理
第19课、平均数
第20课、运动与身体变化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2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1)
第22课、解决问题的策略(2)
第六单元、可能性
第23课、可能性(1)
第24课、可能性(2)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5课、三步混合运算
第26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第27课、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请点底部8.1《认识射线、直线和角》
微课视频第一课时
微课视频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教材第77~78页的内容。
1.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
3.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难点:建立射线的概念,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建立角的概念。
一根长线、直尺、课件。
今天我们要在这节课上认识线段、直线、射线、角。生活中有很多的线段、直线、射线和角,大家能举例说一说吗?
1.教学直线。
教师拿出一根长线,用手把一部分拉直。提问:这是一根什么线?(直线)我们已经学过直线,那么直线有什么特点呢?(直线是无限长的,不管延伸多么长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
板书:直线 不可测量 没有端点
2.教学线段。
老师在直线上点两个点,板书:
提问: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什么?(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线段也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长度是有限的,它是直线的一部分)
板书:线段 可以测量 两个端点 是直线的一部分
3.教学射线。
教师先画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
。
提问:这个图形是什么?(射线)它有什么特点?(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
板书:射线 不可测量 一个端点 是直线的一部分
4.做一做。
(1)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
(2)从一点可以画出几条射线?
学生动手画,可以画无数条。
5.建立角的概念。
(1)以一点为端点,画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启发学生自己举例,哪些图形是角?角有几条边?角的边是直线、射线还是线段?
(2)教师在黑板上画角,画角的步骤如下:
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
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
③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启发学生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角通常用符号“∠”表示。下图的角可以记作∠1,读作角一。
6.练一练。
下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8.2《角的度量》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1.(1)度 ° (2)1 1° (3)中心 顶点
2.∠2<∠1<∠3
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
教材第79~80页的内容及第83页思考题。
1.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重点: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课件、量角器、三角尺。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关于角,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
2.要想知道角到底有多大,就要会量角。那么,量角的工具是什么?怎样量一个角的大小?这些都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
量角器中心的一点叫作量角器的中心,量角时,我们要把中心与角的顶点对齐。
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是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增大;内圈刻度是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增大。
观察量角器的内圈刻度,找出教师所指度数的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
(1)看教材第80页,根据刚才对量角器的了解,自学量角的方法,并量一量。
(2)提问:量角要分哪几步?教师作具体指导。
(3)指出,在量角时,什么情况下读内圈刻度,什么情况下读外圈刻度。
(4)指名说说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3.重点指导。
指导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关键是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然后使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找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是多少,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教材第80页练一练。
第1题,看量角器上的刻度,说出各个角是多少度。题中已经画出了量角器的位置和刻度,要求学生正确读出角的度数即可。指名让学生口答,集体订正。让学生思考:这几个角的位置一样吗?不同位置的角,我们应该怎样来量?
第2题,用量角器在书上量一量。
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量的。
第3题,角的估计和测量。
(1)先估计一下,这三个角的大小一样吗?
(2)动手量一量。
(3)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
4.完成教材第83页思考题。
经过纸上两个点可以画1条直线;经过3个点中的每两个点最多可以画3条直线;经过4个点中的每两个点最多可以画几条直线?经过5个、6个……点呢?画一画、数一数,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任意3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
点数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n |
直线数 | 1 | 3 | 6 | 10 | 15 | 21 | 28 | …… | n(n-1)÷2 |
如果把点的数目记作n,根据推算可以得到经过每两点画一条直线的直线数为n(n-1)÷2,这是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以后会学到它的计算方法。
5.讲解教材第83页“你知道吗?”。
放风筝比赛时,规定用30米长的线。比哪个风筝放得最高,只要把每根风筝线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分别量出它们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度数。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
观察上图,AA'=BB'=CC'=30米,∠1>∠2>∠3,三个风筝由高到低分别是A'、B'、C',由此可知,风筝线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度数越大,风筝飞得越高。
8.3《用量角器量角》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1.② ③④ ①⑤
2.4 4 9
3.105° 75°
教学设计
教材第81~83页的内容。
1.进一步理解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
2.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会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
难点: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与量角。
量角器、直尺、三角尺、一张方纸片。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忆这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说一说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什么是角?怎样量角和画角呢?下面我们大家一起翻开教材第81页,在做练习十三的过程中,共同复习学过的知识。
1.基础练习。
第1题,在直线上画线段,便出现了线段、射线与直线。重点要理解和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根据前面讲过的知识点,可把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总结成一个图表:
第3题,过每两点画一条直线,共可以作6条线段,然后分别量出其长度。
教师在黑板上画4个点,可以分为三种情况:①4个点在一条直线上,经过每两点画一条直线,所画的直线都重合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只能画1条直线;②4个点有3个点在一条直线上,另外一点在3点所在的直线外,此时,经过每两点画一条直线,可以画4条;③4个点中每3个点均不在一条直线上,此时可以画6条。
第5题和第6题,按题中的要求把各个角量一量。第6题可以得出结论:每块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和均是180°,因此,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第9题和第10题,角的测量。让学生动手量角,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时应注意些什么。
2.课后练习。
将练习十三其他的练习题,留给学生在课后完成。
8.4《角的分类和画角》
微课视频第一课时
微课视频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
角的分类和画角
教材第84~85页的内容。
1.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和90°的角。
2.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及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角的分类,根据所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根据所指定度数画角。
量角器、两根钉在一起的硬纸条、一张方纸片和一张圆纸片、一把圆形折扇。
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也知道了怎样量角的度数。角的度数有大有小,我们可以根据角的度数的大小把角分成几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1.认识直角。
(1)学生动手,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
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量一量这个角有多少度。
从而得出:直角是90°。板书:直角90°
(2)你能说一说身边有哪些角是直角吗?(教材封面的角、黑板的四个角……)
2.认识平角。
(1)学生动手,把刚才折成的直角纸打开来,如右图,两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个角有什么特点?(角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2)请你指出这个新的角的边和顶点各在哪里。(顶点没有变动,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了)
(3)这个角是多少度?(180°,因为是两个直角组成的)
(4)教师指出:角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作平角。平角等于180°。
(5)请你们用自己的活动角操作,旋转一根硬纸条,使其成为直角,再旋转成平角。
(6)你能说说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吗?(1个平角等于两个直角)
板书:1平角=2直角
(7)右面图形哪个是平角?
引导学生明确:图①是一条直线,它没有顶点,也就不是平角;图②的两边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且有一个顶点,所以它是平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教师演示。
先出示直角,然后将角的一条边按顺时针旋转,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小于90°,可以得到60°、30°……
再将角的一条边按逆时针旋转,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大于90°,可以得到120°、150°……但一定不超过180°。
(2)学生操作。
利用自己的活动角,同样把角的一条边按顺时针、逆时针旋转,观察移动后角的大小。
(3)通过操作,旋转角的一条边后,这些角的度数与90°角相比,可以分成几类?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类是小于90°的角;一类是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
教师明确指出并板书:小于90°的角叫作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作钝角。
提问:钝角必须符合哪两个条件?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钝角的概念。
4.认识周角。
(1)教师演示。
把圆形折扇慢慢打开,让学生看清扇子把儿转动了一周,也就是两条边重合了。
(2)教师画图。
让学生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便是周角的画法。
(3)学生操作。
把自己的活动角的一条边旋转一周,两条边重合了。
(4)教师指出: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作周角。周角等于360°。(板书:周角360°)
让学生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条边重合了。
(5)你能说说周角、平角、直角有什么关系吗?
引导学生明确:1周角=2平角=4直角(板书)
5.用量角器画一个50°的角。
(1)想一想,50°在哪里出现过。
(2)可以怎么画?
(3)用量角器画,怎么画?
(4)边画边总结画角的方法:
①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②从0°起在量角器上找到50°刻度线的地方点上一个点。
③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6)在画角时应注意什么?
注意:内外圈刻度的区别。
8.5《认识垂直、点到直线的距离》
微课视频第一课时
微课视频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
垂直
教材第89~91页的内容。
1.结合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并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3.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难点: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直尺、三角尺、课件、小棒、配套光盘。
请同学们拿出两根钉在一起的小棒,旋转其中的一根小棒,两根相交的小棒组成的4个角都是直角时,你有什么发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认识垂直。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6的图片,学生思考:图片中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
如果学生回答是相交,或直接回答出来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是直角”,可以再引导他们用三角尺的直角在图片中的角上比一比,明确构成的角是直角。
(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图上的两条直线分别从图中抽象出来。再让学生回答,抽象出来的每一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点?从而揭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作垂足。
(3)结合板书,教师在垂足上用红笔强调。
学生自己解释“互相垂直”,并用“谁是谁的垂线”的格式叙述。
2.点到直线的距离。
(1)从点P向已知直线画一条垂直的线段和几条不垂直的线段。量一量所有画出的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②学生自己量一量各线段的长度,比一比,然后小组间交流各自
的发现。
③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得出所有的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最短。教师
出示: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叫作这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作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2)练一练。
量出点A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互相垂直,你们能够自己作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
生:我们可以借助手中的三角尺、直尺、量角器、方格纸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
师:如果只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该怎样画呢?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步骤。
①将直尺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②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已知直线平移,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直线上的点重合。
③沿着这条直角边过这点画一条直线并标上垂直符号。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遍画图过程。
8.6《认识平行线》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
平行
教材第92~93页的内容。
1.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4.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直尺、三角尺、小棒若干、课件、配套光盘。
1.同桌之间摆一摆小棒,观察每两根小棒落地后形成的图形。
2.记录下活动中形成的图形,然后投影展示。
3.让学生把下面的四种情况分分类,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为什么这样分类,初步感知相交和不相交。
4.如果把这两条线段想象成直线,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先在脑子里面想象一下,再说一说。
5.电脑演示延长的过程。
观察后让学生第二次分类,说说为什么与刚才的分类不同。
6.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相交与不相交的概念。
1.平行线的认识。
(1)出示教材第92页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思考:这些画面在哪里见到过,找一找相交的直线和不相交的直线。
(2)移去图片留下三组直线,让学生再次感受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用手比画它们的位置关系,为提炼互相平行的概念做准备。
(3)提炼概念:像刚才我们认识的生活中的跑道线、跳高架等这样的在同一平面内,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特设计如下几个小环节:
①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②针对“同一平面内”进行阐述,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如利用教室中墙壁上的线段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同一平面和不同平面内的直线的位置关系。
③理解“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出示一组平行线,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关系。如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
(4)头脑中对互相平行有了一定的概念以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对新知识有一个认知的时间和空间过程。
(5)回归生活,找找在生活里见到过的互相平行的线。
2.平行线的画法。
(1)让学生想办法创造出一组平行线。
(2)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结合学生介绍的方法,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如果要画一组间隔是10厘米的平行线,或者更宽(更窄)的平行线,我们的直尺没有那么宽,方格纸也没有正好是间隔10厘米的,该怎么办?
(4)自学后说一说用直尺和三角尺怎样画出任意一组平行线。
(5)提炼方法:①画(线)。②靠(直尺)。③平移。
(6)用这种方法自由地画出一组平行线,再说一说画的方法。
(7)了解图形的平移。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平移(某一基本的平面图形沿着一定的方向平行移动,这种图形的平行移动简称为平移),平移后的图形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并且图形经过平移后,对应点连线平行并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平行并且相等。
3.教材第93页练一练。
第1题,平行线的判断。熟悉了平行线的特点,直接就可以看出哪组不是平行线,也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是平行线。让学生把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延长(已相交的除外),如果两条直线不相交,即可判断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了,即可判断这两条直线不平行。
第3题,过已知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指名让学生板演,说一说作图步骤:
①首先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②然后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再平移三角尺。
③当三角尺的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时,沿此直角边画线,则此线即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小语
基础知识库
精彩呈现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图文、音视频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