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进程线程协程,进程、线程和协程 – 进程 - Python 之旅

进程(process)是正在运行的程序的实例,但一个程序可能会产生多个进程。比如,打开 Chrome 浏览器程序,它可能会产生多个进程,主程序需要一个进程,一个网页标签需要一个进程,一个插件也需要一个进程,等等。

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地址空间,内存,数据栈以及其他记录其运行状态的辅助数据,不同的进程只能使用消息队列、共享内存等进程间通讯(IPC)方法进行通信,而不能直接共享信息。

fork()

在介绍 Python 的进程编程之前,让我们先看看 Unix/Linux 中的 fork 函数。在 Unix/Linux 系统中,fork 函数被用于创建进程。这个函数很特殊,对于普通的函数,调用它一次,返回一次,但是调用 fork 一次,它返回两次。事实上,fork 函数创建了新的进程,我们把它称为子进程,子进程几乎是当前进程(即父进程)的一个拷贝:它会复制父进程的代码段,堆栈段和数据段。

对于父进程,fork 函数返回了子进程的进程号 pid,对于子进程,fork 函数则返回 0,这也是 fork 函数返回两次的原因,根据返回值,我们可以判断进程是父进程还是子进程。

下面我们看一段 C 代码,它展示了 fork 的基本使用: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int argc, char const *argv[])

{

int pid;

pid = fork(); // 使用 fork 函数

if (pid < 0) {

printf("Fail to create processn");

}

else if (pid == 0) {

printf("I am child process (%d) and my parent is (%d)n", getpid(), getppid());

}

else {

printf("I (%d) just created a child process (%d)n", getpid(), pid);

}

return 0;

}

其中,getpid 用于获取当前进程号,getppid 用于获取父进程号。

事实上,Python 的 os 模块包含了普遍的操作系统功能,该模块也提供了 fork 函数,把上面的代码改成用 Python 来实现,如下:

import os

pid = os.fork()

if pid < 0:

print 'Fail to create process'

elif pid == 0:

print 'I am child process (%s) and my parent is (%s).' % (os.getpid(), os.getppid())

else:

print 'I (%s) just created a child process (%s).' % (os.getpid(), pid)

运行上面的代码,产生如下输出:

I (86645) just created a child process (86646).

I am child process (86646) and my parent is (86645).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子进程复制了父进程的代码段和数据段等,但是一旦子进程开始运行,子进程和父进程就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不再共享任何数据。

多进程

Python 提供了一个 multiprocessing 模块,利用它,我们可以来编写跨平台的多进程程序,但需要注意的是 multiprocessing 在 Windows 和 Linux 平台的不一致性:一样的代码在 Windows 和 Linux 下运行的结果可能不同。因为 Windows 的进程模型和 Linux 不一样,Windows 下没有 fork。

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该例子演示了在主进程中启动一个子进程,并等待其结束,代码如下:

import os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 子进程要执行的代码

def child_proc(name):

print 'Run child process %s (%s)...' % (name, os.getpid())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 'Parent process %s.' % os.getpid()

p = Process(target=child_proc, args=('test',))

print 'Process will start.'

p.start()

p.join()

print 'Process end.'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从 multiprocessing 模块引入了 Process,Process 是一个用于创建进程对象的类,其中,target 指定了进程要执行的函数,args 指定了参数。在创建了进程实例 p 之后,我们调用 start 方法开始执行该子进程,接着,我们又调用了 join 方法,该方法用于阻塞子进程以外的所有进程(这里指父进程),当子进程执行完毕后,父进程才会继续执行,它通常用于进程间的同步。

可以看到,用上面这种方式来创建进程比直接使用 fork 更简单易懂。现在,让我们看下输出结果:

Parent process 7170.

Process will start.

Run child process test (10075)...

Process end.

multiprocessing 与平台有关

import random

import os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num = random.randint(0, 100)

def show_num():

print("pid:{}, num is {}".format(os.getpid(), num))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pid:{}, num is {}".format(os.getpid(), num))

p = Process(target=show_num)

p.start()

p.join()

在 Windows 下运行以上代码,输出的结果如下(你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也是对的):

pid:6504, num is 25

pid:6880, num is 6

我们发现,num 的值是不一样的!

在 Linux 下运行以上代码,可以看到 num 的值是一样的:

pid:11747, num is 13

pid:11748, num is 13

使用进程池创建多个进程

在上面,我们只是创建了一个进程,如果要创建多个进程呢?Python 提供了进程池的方式,让我们批量创建子进程,让我们看一个简单的示例:

import os, time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ool

def foo(x):

print 'Run task %s (pid:%s)...' % (x, os.getpid())

time.sleep(2)

print 'Task %s result is: %s' % (x, x * x)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 'Parent process %s.' % os.getpid()

p = Pool(4) # 设置进程数

for i in range(5):

p.apply_async(foo, args=(i,)) # 设置每个进程要执行的函数和参数

print 'Waiting for all subprocesses done...'

p.close()

p.join()

print 'All subprocesses done.'

在上面的代码中,Pool 用于生成进程池,对 Pool 对象调用 apply_async 方法可以使每个进程异步执行任务,也就说不用等上一个任务执行完才执行下一个任务,close 方法用于关闭进程池,确保没有新的进程加入,join 方法会等待所有子进程执行完毕。

看看执行结果:

Parent process 7170.

Run task 1 (pid:10320)...

Run task 0 (pid:10319)...

Run task 3 (pid:10322)...

Run task 2 (pid:10321)...

Waiting for all subprocesses done...

Task 1 result is: 1

Task 0 result is: 0

Run task 4 (pid:10320)...

Task 3 result is: 9

Task 2 result is: 4

Task 4 result is: 16

All subprocesses done.

进程间通信

进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管道(Pipe),队列(Queue)等多种方式来实现。Python 的 multiprocessing 模块封装了底层的实现机制,让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进程间的通信。

下面以队列(Queue)为例,在父进程中创建两个子进程,一个往队列写数据,一个从对列读数据,代码如下:

# -*- coding: utf-8 -*-

from multiprocessing import Process, Queue

# 向队列中写入数据

def write_task(q):

try:

n = 1

while n < 5:

print "write, %d" % n

q.put(n)

time.sleep(1)

n += 1

except BaseException:

print "write_task error"

finally:

print "write_task end"

# 从队列读取数据

def read_task(q):

try:

n = 1

while n < 5:

print "read, %d" % q.get()

time.sleep(1)

n += 1

except BaseException:

print "read_task error"

finally:

print "read_task end"

if __name__ == "__main__":

q = Queue() # 父进程创建Queue,并传给各个子进程

pw = Process(target=write_task, args=(q,))

pr = Process(target=read_task, args=(q,))

pw.start() # 启动子进程 pw,写入

pr.start() # 启动子进程 pr,读取

pw.join() # 等待 pw 结束

pr.join() # 等待 pr 结束

print "DONE"

执行结果如下:

write, 1

read, 1

write, 2

read, 2

write, 3

read, 3

write, 4

read, 4

write_task end

read_task end

DONE

小结

进程是正在运行的程序的实例。

由于每个进程都有各自的内存空间,数据栈等,所以只能使用进程间通讯(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IPC),而不能直接共享信息。

Python 的 multiprocessing 模块封装了底层的实现机制,让我们可以更简单地编写多进程程序。

参考资料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1 目标检测的定义 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的任务是找出图像中所有感兴趣的目标(物体),确定它们的类别和位置,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各类物体有不同的外观、形状和姿态,加上成像时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干扰,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目标检测任务可分为两个关键的子任务,目标定位和目标分类。首先检测图像中目标的位置(目标定位),然后给出每个目标的具体类别(目标分类)。输出结果是一个边界框(称为Bounding-box,一般形式为(x1,y1,x2,y2),表示框的左上角坐标和右下角坐标),一个置信度分数(Confidence Score),表示边界框中是否包含检测对象的概率和各个类别的概率(首先得到类别概率,经过Softmax可得到类别标签)。 1.1 Two stage方法 目前主流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类:Two stage和One stage。Two stage方法将目标检测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Region Proposal 生成阶段,主要用于生成潜在的目标候选框(Bounding-box proposals)。这个阶段通常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从输入图像中提取特征,然后通过一些技巧(如选择性搜索)来生成候选框。第二个阶段是分类和位置精修阶段,将第一个阶段生成的候选框输入到另一个 CNN 中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对候选框的位置进行微调。Two stage 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度较高,缺点是速度相对较慢。 常见Tow stage目标检测算法有:R-CNN系列、SPPNet等。 1.2 One stage方法 One stage方法直接利用模型提取特征值,并利用这些特征值进行目标的分类和定位,不需要生成Region Proposal。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因为省略了Region Proposal生成的过程。One stage方法的缺点是准确度相对较低,因为它没有对潜在的目标进行预先筛选。 常见的One stage目标检测算法有:YOLO系列、SSD系列和RetinaNet等。 2 常见名词解释 2.1 NMS(Non-Maximum Suppression) 目标检测模型一般会给出目标的多个预测边界框,对成百上千的预测边界框都进行调整肯定是不可行的,需要对这些结果先进行一个大体的挑选。NMS称为非极大值抑制,作用是从众多预测边界框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结果,这样可以加快算法效率,其主要流程如下: 设定一个置信度分数阈值,将置信度分数小于阈值的直接过滤掉 将剩下框的置信度分数从大到小排序,选中值最大的框 遍历其余的框,如果和当前框的重叠面积(IOU)大于设定的阈值(一般为0.7),就将框删除(超过设定阈值,认为两个框的里面的物体属于同一个类别) 从未处理的框中继续选一个置信度分数最大的,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有框处理完毕 2.2 IoU(Intersection over Union) 定义了两个边界框的重叠度,当预测边界框和真实边界框差异很小时,或重叠度很大时,表示模型产生的预测边界框很准确。边界框A、B的IOU计算公式为: 2.3 mAP(mean Average Precision) mAP即均值平均精度,是评估目标检测模型效果的最重要指标,这个值介于0到1之间,且越大越好。mAP是AP(Average Precision)的平均值,那么首先需要了解AP的概念。想要了解AP的概念,还要首先了解目标检测中Precision和Recall的概念。 首先我们设置置信度阈值(Confidence Threshold)和IoU阈值(一般设置为0.5,也会衡量0.75以及0.9的mAP值): 当一个预测边界框被认为是True Positive(TP)时,需要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Confidence Score > Confidence Threshold 预测类别匹配真实值(Ground truth)的类别 预测边界框的IoU大于设定的IoU阈值 不满足条件2或条件3,则认为是False Positive(FP)。当对应同一个真值有多个预测结果时,只有最高置信度分数的预测结果被认为是True Positive,其余被认为是False Positive。 Precision和Recall的概念如下图所示: Precision表示TP与预测边界框数量的比值 Recall表示TP与真实边界框数量的比值 改变不同的置信度阈值,可以获得多组Precision和Recall,Recall放X轴,Precision放Y轴,可以画出一个Precision-Recall曲线,简称P-R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