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 pipline 和 事务

1. Pipeline:“管道”,和很多设计模式中的“管道”具有同样的概念,pipleline的操作,将明确client与server端的交互,都是“单向的”:你可以将多个command,依次发给server,但在此期间,你将无法获得单个command的响应数据,此后你可以关闭“请求”,然后依次获取每个command的响应结果。

    从简单来说,在IO操作层面,对于client而言,就是一次批量的连续的“write”请求,然后是批量的连续的“read”操作。其实对于底层Socket-IO而言,对于client而言,只不过是多次write,然后一次read的操作;对于server端,input通道上read到数据之后,就会立即被实施,也会和非pipeline一样在output通道上输出执行的结果,只不过此时数据会被阻塞在网络缓冲区上,直到client端开始read或者关闭链接。神秘的面纱已被解开,或许你也能创造一个pipeline的实现。

    非pipleline模式:

    Request---->执行

    ---->Response

    Request---->执行

    ---->Response
    Pipeline模式下:

    Request---->执行,Server将响应结果队列化

    Request---->执行,Server将响应结果队列化

    ---->Response

    ---->Response

    Client端根据Redis的数据协议,将响应结果进行解析,并将结果做类似于“队列化”的操作。


  不过需要明确一下,pipeline和“事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pipeline只是表达“交互”中操作的传递的方向性,pipeline也可以在事务中运行,也可以不在。无论如何,pipeline中发送的每个command都会被server立即执行,如果执行失败,将会在此后的相应中得到信息;也就是pipeline并不是表达“所有command都一起成功”的语义;但是如果pipeline的操作被封装在事务中,那么将有事务来确保操作的成功与失败(事实上,Redis的事务,仍然不像严格意义上的事务,稍后介绍)。


Pipeline在某些场景下非常有用,比如有多个command需要被“及时的”提交,而且他们对相应结果没有互相依赖,而且对结果响应也无需立即获得,那么pipeline就可以充当这种“批处理”的工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大的提升性能,性能提升的原因主要是TCP链接中较少了“交互往返”的时间。

    不过在编码时请注意,pipeline期间将“独占”链接,此期间将不能进行非“管道”类型的其他操作,直到pipeline关闭;比如在上述代码中间,使用jedis.set(key,value)等操作都将抛出异常。

 
  

    如果你的pipeline的指令集很庞大,为了不干扰链接中的其他操作,你可以为pipeline操作新建Client链接,让pipeline和其他正常操作分离在2个client中。不过pipeline事实上所能容忍的操作个数,和socket-output缓冲区大小/返回结果的数据尺寸都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意味着每个redis-server同时所能支撑的pipeline链接的个数,也是有限的,这将受限于server的物理内存或网络接口的缓冲能力。

 
  

 

 
  

    使用场景举例:因为业务需要,我们需要把用户的操作过程记录在日志中以方便以后的统计,每隔3个小时生成一个新的日志文件,那么后台处理线程,将会扫描日志文件并将每条日志输出为“operation”:1,即表示操作次数为1;如果每个operation都发送一个command,事实上性能是很差的,而且是没有必要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pipeline批量提交即可。

2.Transaction(事务):

    Redis提供了简单的“事务”能力,MULTI,EXEC,DISCARD,WATCH/UNWATCH指令用来操作事务。

    1) MUTIL:开启事务,此后所有的操作将会添加到当前链接的事务“操作队列”中。

    2) EXEC:提交事务

    3) DISCARD:取消事务,记住,此指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事务回滚”,只是表达了“事务操作被取消”的语义,将会导致事务的操作队列中的操作不会被执行,且事务关闭。

    4) WATCH/UNWATCH:“观察”,这个操作也可以说是Redis的特殊功能,但是也可说是Redis不能提供“绝对意义上”的事务能力而增加的一个“补充特性”(比如事务隔离,多事务中操作冲突解决等);在事务开启前,可以对某个KEY注册“WATCH”,如果在事务提交后,将会首先检测“WATCH”列表中的KEY集合是否被其他客户端修改,如果任意一个KEY 被修改,都将会导致事务直接被“DISCARD”;即使事务中没有操作某个WATCH KEY,如果此KEY被外部修改,仍然会导致事务取消。事务执行成功或者被DISCARD,都将会导致WATCH KEY被“UNWATCH”,因此事务之后,你需要重新WATCH。WATCH需要在事务开启之前执行。

    WATCH所注册的KEY,事实上无论是被其他Client修改还是当前Client修改,如果不重新WATCH,都将无法在事务中正确执行。WATCH指令本身就是为事务而生,你或许不会在其他场景下使用WATCH;

    Redis中,如果一个事务被提交,那么事务中的所有操作将会被顺序执行,且在事务执行期间,其他client的操作将会被阻塞;Redis采取了这种简单而“粗鲁”的方式来确保事务的执行更加的快速和更少的外部干扰因素。

 
  

     EXEC指令将会触发事务中所有的操作被写入AOF文件(如果开启了AOF),然后开始在内存中实施这些数据变更操作;Redis将会尽力确保事务中所有的操作都能够执行,如果redis环境故障,有可能导致事务未能成功执行,那么需要在redis重启后增加额外的校验工作。

 
  

    如果在EXEC指令被提交之前,Redis-server即检测到提交的某个指令存在语法错误,那么此事务将会被提前标记为DISCARD,此后事务提交也将直接被驳回;但是如果在EXEC提交后,在实施数据变更时(Redis将不会预检测数据类型,比如你对一个“非数字”类型的key执行INCR操作),某个操作导致了ERROR,那么redis仍然不会回滚此前已经执行成功的操作,而且也不会中断ERROR之后的其他操作继续执行。对于开发者而言,你务必关注事务执行后返回的结果(结果将是一个集合,按照操作提交的顺序排列,对于执行失败的操作,结果将是一个ERROR)。

 
  

    Redis的事务之所以如此设计,它为了确保本身的性能,同时不引入“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复杂度;你不能完全希望Redis能为你交付完美的事务操作,只能说,你选择了错误的工具。

 

 

参考:https://shift-alt-ctrl.iteye.com/blog/1863790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liuwei0824/p/10400500.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