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

转自:http://oilobserver.com/case/article/1300?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0-qzone-1-36020-d020d2d2a4e8d1a374a433f596ad1440

 

地震技术结合多学科高新技术发展最新成果,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核心支撑作用。在遵循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下,借助于先进仪器装备和各种采集新技术的不断推出,地震采集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明显加快,正向着适应更恶劣地表条件、更复杂地下构造和更隐蔽含油气圈闭勘探需求的精细采集方向发展。

采集理念由过去的追求共中心点叠加次数向“以记录波场为中心”转变,采用24位超万道地震仪、数字检波器加网络技术支撑,精细表层调查和模型驱动的采集设计,进行单点接收、大动态范围、无线化传输、超多道记录、小面元网格、高覆盖次数、高品质震源、多分量接收、全方位信息、环保型作业的高密度三维地震全波场采集,不断提高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和有效信息的精确度。多源地震等高效地震采集技术的出现,提高了采集效率并给数据处理技术带来变革。

本文从采集理念、新型传感器、多源高效地震、海上地震新技术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动态,展望采集技术的发展方向。限于篇幅,没有详细介绍目前在采集中已普遍使用的一些方法技术,如采集前的模拟技术(局部照明分析、振幅分析等),激发接收条件的分析与改进,地震采集脚印的模拟与采集效应的消除,山前带、沙漠、滩海等特殊环境的采集等。

一些新的技术在采集中的应用,如稀疏采样(包括随机采样、压缩采样等在空间、时间域中突破采样定理要求的采集)、光纤传输等,文中也没有涉及。

 

1 “以记录波场为中心”的采集新理念

以往精确的波场记录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没有这种需求,当时有效的改善信号质量的方法是增加冗余度,共中心点覆盖次数便成为衡量标准。

“以记录波场为中心”新理念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炮检点的间隔能够无假频地记录噪声波场,从而可以滤波出地质环境的地表噪声;炮检点的分布(大偏移距和全方位角)能够记录到大部分对地质目标有影响的资料。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还是不可能实现“在整个测量范围内纵横向密集分布源、检点以记录全波场”这种观测系统。鉴于此,人们必须做出某些折衷。

数值模拟结果说明,改变常规采集后,具有下列益处:

非均衡源—检数目(如采用少量、稀疏分布的震源和非常多的、高密度分布的检波器,反之亦然)可能比均衡源—检采集更好;

高密度二维检波器组合在滤除强的地表噪声时,可能比覆盖次数更重要;

较好的陆地采集观测系统是分布式的二维检波器或震源组合(以滤除地表噪声),加上较稀疏的二维面积型网格分布的震源或检波器(以提供长偏移距和宽方位角),炮点、检波点的二维间距与高密度组合的长度基本接近。

在“记录波场”的理念下,低覆盖资料的处理结果比高覆盖资料更好。下图表明稀疏炮的成像比常规采集宽方位资料的成像照明更好,噪声也更小,后者资料的炮数是前者的4倍。这说明非均衡的震源、检波器数量的采集比均衡采集要好。稀疏炮成像的改进,归因于密集的检波器更好地衰减了噪声,大的检波偏移距产生了更好的照明。

“记录波场”的观念,有助于针对特定地区、特定的地质目标,依据全波场数据的子集的重要性确定其优先次序,设计合理高效的观测系统。

Image title

(a) SEAM模型宽方位资料(带有多次波)的RTM后的NS向剖面,Y=17220,所用数据共11172炮(间距为600m×150m)。检波线偏移距范围:纵测线为420~8430m,间距为30m;横测线为-4140~4140m,间距为120m。每炮的总道数为70×268=18760(据ChristofStork,2011)

Image title

(b) SEAM模型稀疏炮资料(带有多次波)的RTM结果,Y=17,220,成像好于(a)图的WAZ NS向剖面料,而炮数要少得多。所用数据共2793炮(间距为600m×600m)。采集的偏移距范围在x、y方向都是-9800~9800m,间距为30m。每炮的总道数为661×661=436921(据Christof Stork,2011)

SEAM模型宽方位资料RTM结果与SEAM模型稀疏炮资料RTM结果对比((据ChristofStork,2011)

 

2 采集新装备

2.1 声波多普勒传感器

为了获取更完整、质量更好的地震资料,一方面大幅增加检波器道数和检波点数,一方面努力使检波器与地面间良好耦合。尽管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是这些措施都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工作量。如果传感器不需要耦合到地面,则可以大大简化地震采集的野外工作。非耦合型声波检波器的出现,为解决这一困难带来了一线曙光,声波多普勒传感器就是其中一种,这种检波器由超声波发射—接收系统组成,借助多普勒频移可以精确地测量出地表的纳米级震动。

声波多普勒检波器的原理如下图所示。超声波发射换能器T发出频率为f0的调制信号,信号向振动的不光滑面传播并发生多普勒频移,背向散射,返回的信号被换能器R所接收。不光滑面散射回信号的横向覆盖范围由第一菲涅尔带决定,约为厘米量级。根据Rayleigh准则,如果不规则反射面的厚度小于载波信号波长的1/8,则该界面可视作平滑的。对于50kHz的载波频率、330m/s的空气速度,其能反映的镜面反射的不规则层厚度可小于1mm。

Image title

声波多普勒传感器的示意图 (据E.Poggiagliolmi,2013)

载频与振动表面发生多普勒频移并背向散射到检波器

下图为50kHz的连续声波多普勒传感器测量反射面的峰值位移的结果。科研人员用示波器进行了3次不同的实验,示波器根据波的频率用不同颜色显示波的扩散。左图是11g重的小球从玻璃上方25cm高处坠落后在玻璃上产生的波形,其最大扩散为1870ns对应于峰值位移0.6mm,这与计算结果相近。右图玻璃面作20Hz正弦运动,测得的位移为0.19mm,也与计算结果相近。在极安静的条件下进行的测试表明传感器的本底噪声约为40~50nm。有理由相信,随着传感器设计的改进,本底噪声有望下降到纳米级别。

Image title

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反映的地面扰动(据E.Poggiagliolmi,2013)

蓝线为波在振动周期内在示波器时间轴上的变化,由该时间变化可求出地面运动的峰值

由于不需要考虑地面耦合,声波多普勒传感器的布设非常方便,可实行机械化布置,从而省略了人工埋设检波器并使其与地面耦合良好的工作量。传感器采集的资料质量也较高,噪声小,特别适合于疏松砂层、雪地、永久冻土带、水陆过渡带和碳酸盐层出露区等耦合困难地区,进行超多道采集时,其效率提升更为明显。

2.2 百万道地震采集系统

业界期待已久的百万道地震采集系统终于初见端倪。2013年,Sercel基于宽带单分量数字检波器DSU1(频率为0~800Hz)、“分布式混合采集网络”的理念,发布了508XT仪器系统,预计2014年底交付商用。

Sercel公司发布的508XT陆地采集系统能够实时记录百万道地震信号,将地震成像的分辨率提高到新水平。508XT是Sercel计划旨在提高生产率、操作灵活性与数据品质的新一代高级陆地地震采集系统的首个产品。

508XT使用Sercel新的系统构架X-TechTM(简称XT),结合最先进的有缆和无线采集技术,集成了许多新性能。归功于新一代的智能网络技术,X-Tech可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实时存取数据。508XT减轻了质量及对电池组的需求量,提高了生产率并明显降低了采集成本。508XT能使用多种检波器(1C或多分量,数字或模拟),适用于各类地形、气候与环境条件,可应用于我国山前带地震采集,提高资料质量。

2.3 旋转分量的测量

陆上地震采集一般测量波场传播时质点运动的垂向分量,使用的是速度和加速度传感器,三分量检波器则记录质点振动速度向量的3个分量,同时记录纵波、横波、转换波。海底地震采集,则测量压力及海底质点运动的3个分量中的一个,压力和垂向分量资料相结合获得不含海面反射波的地震波场。

2012年以来,旋转速率检波器引起地震业界的注意。这种检波器与传统检波器相结合,可以测量波场垂向分量及其水平导数,具有完成陆地地震采集的潜力。其不足在于尚未达到大规模地震测量所要求的高灵敏度和稳定性。国内地震勘探研究可以关注这方面的进展。

同时,P.Edme等注意到,旋转资料对应于地面波围绕3个正交轴的旋转速率,等效于波场的旋度,由此推导出用常规检波器记录求取旋转分量R的方法:

Image title

式中x,y,z——分别代表主测线、横测线、垂向方向;

Az=δvz/δt——垂向加速度;

Px=δt/δx,Py=δt/δy——分别为主测线、横测线的水平慢度。

用该公式可以直接由各分量之间的比求出局部的视相速度,求取时无需长排列的检波器组合,只要用间距不大的单点(垂向)检波器资料即可。从该公式可以看出,在旋转资料上,快同相轴(典型的为反射)比慢波(典型的为地滚波)要弱。该方法能用视传播速度局部化地表达垂向波场,可用于波场内插、波场分解、近地表描述及消除地滚波。

 

3 多源地震采集

从最大限度地降低采集成本(经费、作业时间等)的需求出发,基于高保真可控震源滑动扫描技术,以及采集设计、野外施工和资料处理等方面的共同改进,使得多震源采集从设想逐步走向了实现。最近出现的距离分隔的同时源技术(DSSS)、独立同时扫描(ISS)同时源技术和伪随机扫描同时源技术(SPST),大大提高了地震采集的效率,同时大幅降低采集费用。

从采集效率来看,在已进行的多震源采集试验中,每天完成的炮数达45000炮左右(而且是有实时质量控制的采集,100000道的采集系统,24台震源车,每天可采集到6TB的数据)。多震源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是炮分离,而炮分离技术的不尽完善也是当前同时源技术的不足。

目前多采用加抖动震源和带有效稀疏约束性的分离算法。多震源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应是不再进行炮分离,而直接处理各炮同时采集的巨量道数的记录(超级道),近来研究比较活跃的最小二乘法偏移(LSM)技术是一种可能的选择。

 

4 海上地震新技术

海上地震新技术的主要进展是双圆形采集、双源双检彻底压制鬼波(完全去除鬼波)、OBN等。

4.1 双圆形采集技术

常规三维海上地震勘探通常沿一组相邻的平行直线进行采集,通过沿一个方向排列的地震路径对地下构造成像。这种常规三维地震技术不能适应复杂地质构造和折射程度较高的地层。宽方位角(WAZ)采集的地震资料能够更清楚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都较高,适用于各种复杂地质条件,如构造体比较复杂的大型盐下构造。在深水区采用WAZ技术进行勘探时,需要几艘采集船并肩作业。

圆形(螺旋、环形)采集技术(Coil Shooting)是一种比拖缆WAZ更先进的技术,它使用一条船沿环线或曲线连续激发,采集全方位的资料,有效解决复杂地质环境下的成像问题。海上圆形采集技术缩短了非生产所用时间(从而增加了生产所用时间占总体时间的百分比),降低了加密观测等的工作量,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近年来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

目前,圆形采集技术的形式主要有单船圆形采集、双船圆形采集、多船圆形采集、多船双圆形采集,最大偏移距已达14km左右,采集效率和资料质量也不断提高。未来还有望出现多船多圆形采集等形式。

双圆形采集技术采用多条船只在互相连接的环线内航行,并提供超长偏移距数据及全方位数据,采用增强的环形采集技术获得超长偏移距、全方位数据。下图为双圆形采集的示意图。

Image title

双圆形采集示意图(据MM..Nick,2012)

下图为照明分析结果的比较,双圆形采集整体照明更加均匀,特别是在盐体中央部分,从根本上改变了宽方位资料照明几乎缺失的情况。这主要是得益于双圆形采集时有了更大的、达到12km的偏移距,当然,震源、检波器分布的情况也有助于得到更全面的照明。

Image title

照明分析结果的比较(据TimBrice,2011)

圆形采集技术本是用来解决墨西哥湾面临的一些成像难题的,但也同样适用于世界上其他成像困难的地区,如玄武厚层区或是地震射线路径畸变的碳酸盐地区。

4.2 完全去除鬼波技术

PGS公司开发的GeoStreamer GS技术,达到了全部消除虚反射(伴随波、水面伴随波、鬼波、ghost wave)的水平。GeoSource采用分布式震源技术,震源在时间上有延迟,在深度上分布在特定的位置上,从而消除震源产生的虚反射。以往开发的双检技术,可消除接收点处的虚反射。两项技术联合运用,达到了全面消除虚反射的目的。

4.3 OBN技术

相对于海底电缆OBC、海底地震系统OBS等技术,OBN技术加入了更多的自动化成分,更能适应海底观测系统的布设要求。OBN技术的应用只有短短三四年的历史,是一项较新的有待继续深入研究应用的技术。

作为三维高分辨率拖缆地震的补充,2008—2009年TOTAL公司在安哥拉深水区进行了大规模的OBN采集以监测油藏开采。采集时节点的位置是由ROV(水下机器人)定位的,在某些预定的目标位置上,ROV报告难以完全植入传感器,根据操作人员发出的指令,ROV在目标位置20m的范围内自行搜寻软地面,确定检波点的替代位置。

ROV定位的精度取决于ROV声学仪器的内在限制,可在处理时用拾取初至时间的办法克服这一限制,保证足够的精度;而震源的定位则没有利用海上拖缆采集获得的冗余。OBN资料的处理结果满足了地质任务的要求。

 

5 展望:下一代的地震采集技术DSA

同震源类型都有最优间距,低频震源最优间距最大,高频震源最优间距最小。将这种混合震源的配置类型称为分布式震源组合(DSA)。用简单分布式窄带震源排列取代复杂局部宽带震源排列,可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DSA有3个显著特点:单频或窄带震源(易于实现,且易轻便化);宽频检波器;源、检的随机分布(采集非常方便)。

DSA的理念于2011年提出,并进行了论证。下图为当时的海上、陆上采集设想图,每个源有其自己的频宽,是无人操作的独立装置,属于“自动化的混合采集”。

设想在未来的海上采集中,可用数条小船,每条船装载一个简单的窄频激发源,这就意味着将传统的气枪组合“拆分”为单一的气枪[下图(a)]。这些船是独立的USV(无人地面装置)。

对于这些大量的低频源来讲,其采样的需要与高频源大不相同,每个低频源只需一两个USV即可;而对于高频源则需要更多的USV。陆上采集时,建议采用大小不同的可控震源,与传播的带宽相匹配。就是说底板的尺寸不再折中,对低频可以用大底板,对高频采用小底板,需要的高频源要比低频源要多。下图(b)为沙漠自动化混合采集施工中自动装置震源的示意图。

Image title

2011年的未来海上、陆上采集设想图((据A.J.Berkhout,2011)

2013年,Delft科技大学GuusBerkhout深化了“分布式混合采集网络”理念,并提出了百万道自动控制系统,指出未来分布式的采集可能在地震数据采集方式上带来一场革命。常规体系结构中,一个中心震源与N个检波器间是N个单程关系,接收到的信息随N线性增加。而在分布式网络体系结构中,每个元素兼具震源和检波器的功能,接收到的信息随N的平方增加(下图)。

Image title

未来分布式的采集与目前采集方式的比较(据A.J.Berkhout,2012)

(a)为常规体系结构,每一中心震源与N个检波器间是N个单程关系;(b)为分布式网络体系结构,每个元素兼具震源和检波器的功能;(c)常规模式下,接收到的信息随N线性增加,而分布式震源接收到的信息随N的平方增加

A.J.Berkhout指出,理想震源间距应小于1/2最小波长。在不同震源类型情况下,如低频、中频、高频震源,每个类型都有自己的最优间距,低频震源的最优间距最大,高频震源的最优间距最小。将这种混合震源的配置类型称为分布式震源组合(DSA),并给出了一个海上百万道采集的设想图(下图)。

Image title

海上百万道采集设想图(据A.J.Berkhout,2012)

在A.J.Berkhout的海上百万道采集设想中,每只小船拖一条短缆,按图示方式排布在一个大的探区中。如果使用一群由100个简单震源—检波器子系统组成的采集网络,其中每个子系统包含一个DSA(震源组合)拖拽一个短的100个检波器的电缆,那么每个混合激发记录的总道数为一百万道(100×1002)。

可以预计,下一代地震采集技术可能以正在发展中的DSA为代表,其涉及的技术主要包括8类:①宽频带扫描可控震源、窄频带可控震源;②不同频带震源的组合激发——宽频带反射子波设计;③宽频带响应的检波技术(数字、光纤等);④大容量长时间记录的检波器;⑤无线数据传输技术;⑥巨量(百万道)检波器接收的同步控制技术;⑦随机采样方法;⑧随机采样资料的数据处理,巨量资料的处理。

可以看出,前6类技术已经具备或者基本具备,基本能够满足DSA的需要,核心的随机采样方法、随机采样巨量数据处理技术还需要发展。现有随机采样数据处理技术主要是针对时间域随机采样,而DSA采集的特点是时间域连续或随机,空间域随机。空间域随机采样数据的处理,有待研究。此外,DSA的数据量无疑是巨大的,巨量数据的处理技术也有待研究。

多源地震技术可以认为是DSA地震的初始形态。随机激发、随机记录的空间、时间上随机采样的巨量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将是DSA研究的核心问题。

DSA的实现,将大大提高地震的经济性,通过数据的冗余,提高地震资料反映地质情况的能力。

 

6 结语

我国存在多种复杂地形地貌和复杂地下地质条件,山前带、沙漠、黄土塬、石灰岩等地区的采集是地震勘探技术重点攻关内容。

当前,我国地震采集多采用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技术,以照明分析为主的地震采集前的分析处理方法和观测系统设计评价方法得到良好的应用;

信号激发多采用***震源,也有可控震源和***震源与可控震源联合激发的形式;

信号接收尚采用检波器组合,多研究如何改善激发、检波的耦合条件。国外地震采集已普遍使用了数字检波器、遥测地震仪、合适的可控震源,采集实时监控评价及效果后评估等方法技术,逐步适应各种复杂地表和复杂地下目标勘查的数据采集要求;

经济、快速、环境友好地获得高保真、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野外资料。采集正在融入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物探发展趋势中。

纵观全球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和技术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摆脱了长期缓慢发展的状态,可控震源采集、多源地震、无线采集系统、高密度地震、随机稀疏采样等技术进步,实现了长久以来的诸多设想,带来了采集理念、观测方式、地震资料数量和质量上的深刻变化。同时,我国地震采集技术基本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成果达到先进水平,但离生产实际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本文期望通过调研获得的国外先进采集技术能够给国内地震采集业一些启示。

“以记录波场为中心”的理念逐步替代了传统的追求共中心点叠加次数的采集设计思想,力求记录到大部分对地质目标有影响的资料、无假频地记录噪声波场,为成像和噪声识别打好基础。

以声波多普勒传感器为代表的新型传感器不再强调与地面的耦合,可大幅减少采集工作量,如果在我国山前带、沙漠、黄土塬等复杂地区使用这种新型检波器将带来很大效益;

百万道地震系统也有望用于山前带地震采集,从而提高资料质量;

而旋转分量传感器提供了波场的更多信息。随着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的进步,传统的逐炮激发、接收的非连续采集方式演化为多震源按计划独立激发、不同炮连续重叠记录,提高了采集效率,增加了地震记录的数据量。

海上地震也出现了双圆形采集、完全去伴随波、OBN等新技术。海洋地震是一个我国地震方法技术中相对薄弱的方面,应该吸收外国先进方法,为发展我国的深海地震技术打好基础。未来地震采集将向着以DSA为代表的窄带震源宽频带全自动增量采集发展。

新技术提高了地震采集的施工效率和采集质量,保证了资料和后续的处理能达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要求。采集技术为以更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震方法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提供了资料基础。

未来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仍将继续吸收集成各学科的新成果,并加以创新。适应各种复杂条件,低采集成本,高施工效率,以合理的时间、空间采样密度获取适量数据,实时、近实时、高分辨率地揭示地下目标的形态和物性,是地震采集技术持续追求的目标。多样化的震源,轻便、灵活、低耗能的检波器和新物理量的传感器,超大规模(百万道)采集系统,采集设计与后评估,高效、环保的采集技术,采集的质量监控与实时控制等,是地震采集技术研究应用的热点。(原载《石油科技论坛》,其他作者为汪忠德 杨瑞娟 李霞 周小慧)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guosj/p/4154637.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