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eil的英文意义是天花板,该方法就表示向上取整,Math.ceil(11.3)的结果为12,Math.ceil(-11.3)的结果是-11;
floor的英文意义是地板,该方法就表示向下取整,Math.floor11.6的结果为11,Math.floor(-11.6)的结果是-12;
最难掌握的是round方法,它表示“四舍五入”,算法为Math.floor(x+0.5),
即将原来的数字加上0.5后再向下取整,所以,Math.round(11.5)的结果为12,Math.round(-11.5)的结果
Math.round(double d):返回值为 long ;
Math.round(float f):返回值为 int;
Math.ceil 和Math.floor 返回值均为 double类型。
2、String 和StringBuffer的区别
JAVA平台提供了两个类:String和StringBuffer,它们可以储存和操作字符串,即包含多个字符的字符数据。
这个String类提供了数值不可改变的字符串。而这个StringBuffer类提供的字符串进行修改。
当你知道字符数据要改变的时候你就可以使用StringBuffer。
典型地,你可以使用StringBuffers来动态构造字符数据。
另外,String实现了equals方法,new String(“abc”).equals(new String(“abc”)的结果为true,
而StringBuffer没有实现equals方法,所以,new StringBuffer(“abc”).equals(new StringBuffer(“abc”)的结果为false。
String实现了equals方法,StringBuffer没有实现equals方法,!!!
3.interrupted() 和 isInterrupted()
方法interrupted()的确判断出当前线程是否是停止状态。测试当前线程是否已经中断。线程的中断状态由该方法清除。 换句话说,如果连续两次调用该方法,则第二次调用返回false。
isInterrupted()并未清除状态,所以打印了两个true。
注意:让线程中断的方法是Thread.currentThread().interrupt();
4.
List<Integer> ls = new ArrayList<>();
Vector<Integer> vector = new Vector<>();
List的初始化capacity为0,当第一次添加时才变为10;(可以用反射法查看)
Vector的初始化capacity为10;
总结:即Vector增长原来的一倍(oldCapacity*2),10,20,40,80,160
ArrayList增加原来的0.5倍(Capacity*1.5)。 0,10,15,22,33,49,73,109
5.一级缓存:
Hibernate默认是开启一级缓存的,一级缓存存放在session上,属于事务级数据缓冲。
二级缓存:
二级缓存是在SessionFactory,所有的Session共享同一个二级Cache。二级Cache的内部如何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采用哪种正确的缓存策略,
1:事务(Transaction)仅在受管理的环境中可用。它保证可重读的事务隔离级别,可以对读/写比例高,很少更新的数据采用该策略。
2:读写(read-write)使用时间戳机制维护读写提交事务隔离级别。可以对读/写比例高,很少更新的数据采用该策略。
3:非严格读写(notstrict-read-write)不保证Cache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库的一致性。使用此策略时,应该设置足够的缓存过期时间,否则可能从缓存中读出脏数据。当一些数据极少改变,并且当这些数据和数据库有一部份不量影响不大时,可以使用此策略。
4:只读(read-only)当确保数据永不改变时,可以使用此策略。
*Read-only: 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频繁读取却不会更新的数据,这是目前为止最简单和最有效的缓存策略
* Read/write:这种策略适用于需要被更新的数据,比read-only更耗费资源,在非JTA环境下,每个事务需要在session.close和session.disconnect()被调用
* Nonstrict read/write: 这种策略不保障两个同时进行的事务会修改同一块数据,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经常读取但是极少更新的数据
* Transactional: 这种策略是完全事务化得缓存策略,可以用在JTA环境下
6.hibernate 三种状态的转变
7.hibernate 并发机制
隔离级别
Serializable(串行化):可避免脏读、不可重复读、虚读情况的发生。
Repeatable read(可重复读):可避免脏读、不可重复读情况的发生。
Read committed(读已提交):可避免脏读情况发生。
Read uncommitted(读未提交):最低级别,以上情况均无法保证。
补充:关于事务,在面试中被问到的概率是很高的,可以问的问题也是很多的。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只有存在并发数据访问时才需要事务。当多个事务访问同一数据时,
可能会存在5类问题,包括3类数据读取问题(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和2类数据更新问题(第1类丢失更新和第2类丢失更新)。
第1类丢失更新:事务A撤销时,把已经提交的事务B的更新数据覆盖了。
第2类丢失更新:事务A覆盖事务B已经提交的数据,造成事务B所做的操作丢失。
隔离级别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第一类丢失更新第二类丢失更新
READ UNCOMMITED允许允许允许 不允许 允许
READ COMMITTED不允许允许允许 不允许 允许
REPEATABLE READ不允许不允许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SERIALIZABLE不允许不允许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8.Hibernate的五个核心接口
Configuration 接口:配置Hibernate,根据其启动hibernate,创建 SessionFactory 对象;
SessionFactory 接口:初始化Hibernate,充当数据存储源的代理,创建 session 对象,sessionFactory 是线程安全的,意味着它的同一个实例可以被应 用的多个线程共享,是重量级、二级缓存;
Session 接口:负责保存、更新、删除、加载和查询对象,是线程不安全的, 避免多个线程共享同一个session,是轻量级、一级缓存;
Transaction 接口:管理事务;
Query 和Criteria 接口:执行数据库的查询。
9.spring的主要模块
10.在资源宝贵的移动设备或者基于 applet 的应用当中, BeanFactory 会被优先选择。否则,一般使用的是 ApplicationContext,除非你有更好的理由选择 BeanFactory。
Application Context 是 spring 中较高级的容器。和 BeanFactory 类似,它可以加载配置文件中定义的 bean,将所有的 bean 集中在一起,当有请求的时候分配 bean。 另外,它增加了企业所需要的功能,
ApplicationContext 包含 BeanFactory 所有的功能,一般情况下,相对于 BeanFactory,ApplicationContext 会更加优秀。当然,BeanFactory 仍可以在轻量级应用中使用,比如移动设备或者基于 applet 的应用程序。
最常被使用的 ApplicationContext 接口实现:
-
FileSystemXmlApplicationContext:该容器从 XML 文件中加载已被定义的 bean。在这里,你需要提供给构造器 XML 文件的完整路径。
-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该容器从 XML 文件中加载已被定义的 bean。在这里,你不需要提供 XML 文件的完整路径,只需正确配置 CLASSPATH 环境变量即可,因为,容器会从 CLASSPATH 中搜索 bean 配置文件。
- XmlWebApplicationContext:该容器会在一个 web 应用程序的范围内加载在 XML 文件中已被定义的 bean。
11.Spring 配置元数据
Spring IoC 容器完全由实际编写的配置元数据的格式解耦。有下面三个重要的方法把配置元数据提供给 Spring 容器:
-
基于 XML 的配置文件。
-
基于注解的配置
- 基于 Java 的配置
-
12. bean的作用域
当在 Spring 中定义一个 bean 时,你必须声明该 bean 的作用域的选项。例如,为了强制 Spring 在每次需要时都产生一个新的 bean 实例,你应该声明 bean 的作用域的属性为 prototype。同理,如果你想让 Spring 在每次需要时都返回同一个bean实例,你应该声明 bean 的作用域的属性为 singleton。
Spring 框架支持以下五个作用域,如果你使用 web-aware ApplicationContext 时,其中三个是可用的。
作用域 | 描述 |
---|---|
singleton | 在spring IoC容器仅存在一个Bean实例,Bean以单例方式存在,默认值 |
prototype | 每次从容器中调用Bean时,都返回一个新的实例,即每次调用getBean()时,相当于执行newXxxBean() |
request | 每次HTTP请求都会创建一个新的Bean,该作用域仅适用于WebApplicationContext环境 |
session | 同一个HTTP Session共享一个Bean,不同Session使用不同的Bean,仅适用于WebApplicationContext环境 |
global-session | 一般用于Portlet应用环境,该运用域仅适用于WebApplicationContext环境 |
13.自动装配模式
下列自动装配模式,它们可用于指示 Spring 容器为来使用自动装配进行依赖注入。你可以使用<bean>
元素的 autowire 属性为一个 bean 定义指定自动装配模式。
模式 | 描述 |
---|---|
no | 这是默认的设置,它意味着没有自动装配,你应该使用显式的bean引用来连线。你不用为了连线做特殊的事。在依赖注入章节你已经看到这个了。 |
byName | 由属性名自动装配。Spring 容器看到在 XML 配置文件中 bean 的自动装配的属性设置为 byName。然后尝试匹配,并且将它的属性与在配置文件中被定义为相同名称的 beans 的属性进行连接。 |
byType | 由属性数据类型自动装配。Spring 容器看到在 XML 配置文件中 bean 的自动装配的属性设置为 byType。然后如果它的类型匹配配置文件中的一个确切的 bean 名称,它将尝试匹配和连接属性的类型。如果存在不止一个这样的 bean,则一个致命的异常将会被抛出。 |
constructor | 类似于 byType,但该类型适用于构造函数参数类型。如果在容器中没有一个构造函数参数类型的 bean,则一个致命错误将会发生。 |
autodetect | Spring首先尝试通过 constructor 使用自动装配来连接,如果它不执行,Spring 尝试通过 byType 来自动装配。 |
可以使用 byType 或者 constructor 自动装配模式来连接数组和其他类型的集合。
自动装配的局限性
当自动装配始终在同一个项目中使用时,它的效果最好。如果通常不使用自动装配,它可能会使开发人员混淆的使用它来连接只有一个或两个 bean 定义。不过,自动装配可以显著减少需要指定的属性或构造器参数,但你应该在使用它们之前考虑到自动装配的局限性和缺点。
14.请解释Spring Bean的生命周期?
Spring Bean的生命周期简单易懂。在一个bean实例被初始化时,需要执行一系列的初始化操作以达到可用的状态。同样的,当一个bean不在被调用时需要进行相关的析构操作,并从bean容器中移除。
Spring bean factory 负责管理在spring容器中被创建的bean的生命周期。Bean的生命周期由两组回调(call back)方法组成。
- 初始化之后调用的回调方法。
- 销毁之前调用的回调方法。
Spring框架提供了以下四种方式来管理bean的生命周期事件:
- InitializingBean和DisposableBean回调接口
- 针对特殊行为的其他Aware接口
- Bean配置文件中的Custom init()方法和destroy()方法
- @PostConstruct和@PreDestroy注解方式
15.execute、executeQuery和executeUpdate之间的区别
1>方法executeQuery
用于产生单个结果集(ResultSet)的语句,例如:被执行最多的SELECT 语句。
这个方法被用来执行 SELECT 语句,但也只能执行查询语句,执行后返回代表查询结果的ResultSet对象。
2>方法executeUpdate
用于执行 INSERT、UPDATE 或 DELETE 语句以及 SQL DDL(数据定义语言)语句,例如 CREATE TABLE 和 DROP TABLE。
INSERT、UPDATE 或 DELETE 语句的效果是修改表中零行或多行中的一列或多列。
executeUpdate 的返回值是一个整数(int),指示受影响的行数(即更新计数)。
对于 CREATE TABLE 或 DROP TABLE 等不操作行的语句,executeUpdate 的返回值总为零。
3>方法execute:
可用于执行任何SQL语句,返回一个boolean值,表明执行该SQL语句是否返回了ResultSet。
如果执行后第一个结果是ResultSet,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但它执行SQL语句时比较麻烦,通常我们没有必要使用execute方法来执行SQL语句,而是使用executeQuery或executeUpdate更适合。
但如果在不清楚SQL语句的类型时则只能使用execute方法来执行该SQL语句了
16.JDBC-Statement,prepareStatement,CallableStatement的比较
1. Statement对象
Statement对象用于执行静态SQL语句和获得SQL产生的结果。定义了三种执行SQL语句的方法,用来处理返回不同结果的SQL命令:
-
-
- executeUpdate(String sql):执行SQL INSERT,UPDATE或DELETE语句,返回受影响行的数目或零;
返回值为int型 - executeQuery(String sql):执行返回单个ResultSet的SQL语句;
返回类型ResultSet - execute(String sql):执行可以返回多个结果的SQL语句。
返回类型为boolean,如果返回的是更新的数目,则返回false,如果返回ResultSet,则返回true。2. PreparedStatement语句
PreparedStatement是java.sql包下面的一个接口,用来执行SQL语句查询,通过调用connection.preparedStatement(sql)方法可以获得PreparedStatment对象。
数据库系统会对sql语句进行预编译处理(如果JDBC驱动支持的话),预处理语句将被预先编译好,这条预编译的sql查询语句能在将来的查询中重用,这样一来,它比Statement对象生成的查询速度更快。
-
1)PreparedStatement可以写动态参数化的查询
-
2)PreparedStatement比 Statement 更快
-
3)PreparedStatement可以防止SQL注入式攻击
-
PreparedStatement的局限性:尽管PreparedStatement非常实用,但是它仍有一定的限制。
为了防止SQL注入攻击,PreparedStatement不允许一个占位符(?)有多个值,在执行有**IN**子句查询的时候这个问题变得棘手起来。 -
3. CallableStatement
允许从Java应用程序中调用数据库存储过程。CallableStatement对象包含了对存储过程的调用;但不包含存储过程本身,这是由于存储过程是存储在数据库中的。
使用方法:CallableStatement cStmt = conn.prepareCall("{call 存储过程名(参数表列)}");
- executeUpdate(String sql):执行SQL INSERT,UPDATE或DELETE语句,返回受影响行的数目或零;
-
15.mysql varchar 和 char的区别 VARCHAR型和CHAR型数据的这个差别是细微的,但是非常重要。
VARCHAR型和CHAR型数据的这个差别是细微的,但是非常重要。他们都是用来储存字符串长度小于255的字符。
假如你向一个长度为四十个字符的VARCHAR型字段中输入数据Bill Gates。当你以后从这个字段中取出此数据时,你取出的数据其长度为十个字符——字符串Bill Gates的长度。假如你把字符串输入一个长度为四十个字符的CHAR型字段中,那么当你取出数据时,所取出的数据长度将是四十个字符。字符串的后面会被附加多余的空格。
当你建立自己的站点时,你会发现使用VARCHAR型字段要比CHAR型字段方便的多。使用VARCHAR型字段时,你不需要为剪掉你数据中多余的空格而操心。
VARCHAR型字段的另一个突出的好处是它可以比CHAR型字段占用更少的内存和硬盘空间。当你的数据库很大时,这种内存和磁盘空间的节省会变得非常重要。
16.Oracle 中varchar2 为什么要加上2?
1.varchar2把所有字符都占两字节处理(一般情况下),varchar只对汉字和全角等字符占两字节,数字,英文字符等都是一个字节; 2.VARCHAR2把空串等同于null处理,而varchar仍按照空串处理; 3.VARCHAR2字符要用几个字节存储,要看数据库使用的字符集, 大部分情况下建议使用varchar2类型,可以保证更好的兼容性
17.
Http中Get与Post两种请求方式的差异
Get和Post在面试中一般都会问到,一般的区别:
(1)post更安全(不会作为url的一部分,不会被缓存、保存在服务器日志、以及浏览器浏览记录中)
(2)post发送的数据更大(get有url长度限制)
(3)post能发送更多的数据类型(get只能发送ASCII字符)
(4)post比get慢
(5)post用于修改和写入数据,get一般用于搜索排序和筛选之类的操作(淘宝,支付宝的搜索查询都是get提交),目的是资源的获取,读取数据
虽然在开发中经常用get或者post请求,但是由于我们资历经验的欠缺,或许就重来没有深究过什么场合用get请求,什么场合用post请求,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当看到第4,5条的时候,就会明白为什么面试官对我们的回答不满意,也明白了自己对get或post用法理解的欠缺,那么get比post更快,究竟快多少呢?表现在那些方面?
18.SERVLET API中forward() 与redirect()的区别?
答:前者仅是容器中控制权的转向,在客户端浏览器地址栏中不会显示出转向后的地址;后者则是完全的跳转,浏览器将会得到跳转的地址,并重新发送请求链接。这样,从浏览器的地址栏中可以看到跳转后的链接地址。所以,前者更加高效,在前者可以满足需要时,尽量使用forward()方法,并且,这样也有助于隐藏实际的链接。在有些情况下,比如,需要跳转到一个其它服务器上的资源,则必须使用
sendRedirect()方法。
详见:https://www.cnblogs.com/lukelook/p/9570027.html
1. 跳转方式
运用forward方法只能重定向到同一个Web应用程序中的一个资源。而sendRedirect方法可以让你重定向到任何URL。
表单form的action= "/uu ";sendRedirect( "/uu ");表示相对于服务器根路径。
如http://localhost:8080/Test应用(则提交至http://localhost:8080/uu);
Forward代码中的 "/uu "则代表相对与WEB应用的路径。如http://localhost:8080/Test应用(则提交至http://localhost:8080/Test/uu);
2.forward重定向后,浏览器url地址不变,sendRedirect转发后,浏览器url地址变为目的url地址。
forward()无法重定向至有frame的jsp文件,可以重定向至有frame的html文件, 同时forward()无法在后面带参数传递,
比如servlet?name=frank,这样不行,可以程序内通过response.setAttribute( "name ",name)来传至下一个页面.
3. 使用forward重定向的过程,是浏览器先向目的Servlet发送一次Request请求,然后再服务器端由Servlet再将请求发送到目的url,再由服务器端Servlet返回Response到浏览器端。浏览器和服务器一次请求响应。
使用sendRedirect转发的过程,浏览器先向目的Servlet发送一次请求,Servlet看到sendRedirect将目的url返回到浏览器,浏览器再去请求目的url,目的url再返回response到浏览器。浏览器和服务器两次请求响应。
4. forward方法的调用者与被调用者之间共享Request和Response
sendRedirect方法由于两次浏览器服务器请求,所以有两个Request和Response。
如果使用request.setAttribute传递一些属性就需要用forward,如果想要跳转到别的应用的资源,就需要用sendRedirect。
5.无论是forward方法还是sendRedirect方法调用前面都不能有PrintWriter输出到客户端。
forward方法报错: Java.lang.IllegalStateException: Cannot forward after response has been committed
sendRedirect报错:java.lang.IllegalStateException
at org.apache.catalina.connector.ResponseFacade.sendRedirect(ResponseFacade.java:435)19.
19. jsp有哪些内置对象?作用分别是什么? 分别有什么方法?
答:JSP共有以下9个内置的对象:
request 用户端请求,此请求会包含来自GET/POST请求的参数
response 网页传回用户端的回应
pageContext 网页的属性是在这里管理
session 与请求有关的会话期
application servlet 正在执行的内容
out 用来传送回应的输出
config servlet的构架部件
page JSP网页本身
exception 针对错误网页,未捕捉的例外
20、数据库三范式是什么?
第一范式(1NF):字段具有原子性,不可再分。所有关系型数据库系统都满足第一范式)
数据库表中的字段都是单一属性的,不可再分。例如,姓名字段,其中的姓和名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无法区分哪部分是姓,哪部分是名,如果要区分出姓和名,必须设计成两个独立的字段。
第二范式(2NF):
第二范式(2NF)是在第一范式(1NF)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满足第二范式(2NF)必须先满足第一范式(1NF)。
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每个实例或行必须可以被惟一地区分。通常需要为表加上一个列,以存储各个实例的惟一标识。这个惟一属性列被称为主关键字或主键。
第二范式(2NF)要求实体的属性完全依赖于主关键字。所谓完全依赖是指不能存在仅依赖主关键字一部分的属性,如果存在,那么这个属性和主关键字的这一部分应该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实体,新实体与原实体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为实现区分通常需要为表加上一个列,以存储各个实例的惟一标识。简而言之,第二范式就是非主属性非部分依赖于主关键字。
第三范式的要求如下:
满足第三范式(3NF)必须先满足第二范式(2NF)。简而言之,第三范式(3NF)要求一个数据库表中不包含已在其它表中已包含的非主关键字信息。
所以第三范式具有如下特征:
1,每一列只有一个值
2,每一行都能区分。
3,每一个表都不包含其他表已经包含的非主关键字信息。
例如,帖子表中只能出现发帖人的id,而不能出现发帖人的id,还同时出现发帖人姓名,否则,只要出现同一发帖人id的所有记录,它们中的姓名部分都必须严格保持一致,这就是数据冗余。
21.Spring MVC(详见:https://www.cnblogs.com/lukelook/p/9625914.html Spring MVC详解)
前配置前端控制器:在 web.xml 文件中进行配置: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DispatcherServlet
配置处理器映射器:在 springmvc.xml 文件中配置。通俗来讲就是请求的 URL 怎么能被 SpringMVC 识别,从而去执行我们上一步所编写好的 Handler:
BeanNameUrlHandlerMapping 和 SimpleUrlHandlerMapping
第一种方法:
<!-- 配置Handler --> <bean name="/hello.do" class="com.ys.controller.HelloController2" /> <!-- 配置处理器映射器 将bean的name作为url进行查找,需要在配置Handler时指定bean name(就是url)-->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handler.BeanNameUrlHandlerMapping" />
这样配置的话,那么请求的 URL,必须为 http://localhost:8080/项目名/hello.do
第二种方法:
<!-- 配置Handler --> <bean id="hello1" class="com.ys.controller.HelloController" /> <bean id="hello2" class="com.ys.controller.HelloController" /> <!-- 第二种方法:简单URL配置处理器映射器 -->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handler.SimpleUrlHandlerMapping"> <property name="mappings"> <props> <prop key="/hello1.do">hello1</prop> <prop key="/hello2.do">hello2</prop> </props> </property> </bean>
这种配置请求的 URL可以为 http://localhost:8080/项目名/hello1.do,或者http://localhost:8080/项目名/hello2.do
配置处理器适配器:用来约束我们所需要编码的 Handler类。
SimpleControllerHandlerAdapter 和 HttpRequestHandlerAdapter
第一种配置:编写 Handler 时必须要实现 Controller
<!-- 配置处理器适配器,所有适配器都得实现 HandlerAdapter接口 -->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mvc.SimpleControllerHandlerAdapter" />
第二种配置:编写 Handler 时必须要实现 HttpRequestHandler
<!-- 配置处理器适配器第二种方法,所有适配器都得实现 HandlerAdapter接口 ,这样配置所有Handler都得实现 HttpRequestHandler接口-->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mvc.HttpRequestHandlerAdapter" />
面两种配置分别编写两个 Handler
package com.ys.controller;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ModelAndView;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mvc.Controller;
public class HelloController implements Controller{
@Override
public ModelAndView handleReque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ModelAndView modelView = new ModelAndView();
//类似于 request.setAttribute()
modelView.addObject("name","张三");
modelView.setViewName("/WEB-INF/view/index.jsp");
return modelView;
}
}
第二种:实现 HttpRequestHandler 接口
package com.ys.controller;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Exception;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HttpRequestHandler; public class HelloController2 implements HttpRequestHandler{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request.setAttribute("name", "张三");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WEB-INF/view/index.jsp").forward(request, response); } }
总结:通常我们使用第一种方式来编写 Handler ,但是第二种没有返回值,我们可以通过 response 修改相应内容,比如返回 json 数据。
response.setCharacterEncoding("utf-8"); response.set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charset=utf-8"); response.getWriter().write("json字符串");
第三种使用注解的方法编写Handler
package com.ys.controll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Controll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ModelAndView; //使用@Controller注解表示这个类是一个Handler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Hello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注解括号里面的表示访问的URL @RequestMapping("hello") public ModelAndView hello(){ ModelAndView modelView = new ModelAndView(); //类似于 request.setAttribute() modelView.addObject("name","张三"); //配置返回的视图名,由于我们在springmvc.xml中配置了前缀和后缀,这里直接写视图名就好 modelView.setViewName("index"); //modelView.setViewName("/WEB-INF/view/index.jsp"); return modelView; } }
配置视图解析器:InternalResourceViewResolver
第一种配置:
<!-- 配置视图解析器 进行jsp解析,默认使用jstl标签,classpath下得有jstl的包-->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InternalResourceViewResolver" />
如果这样配,那么在 Handler 中返回的必须是路径+jsp页面名称+".jsp"
第二种配置:
<!--配置视图解析器 -->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InternalResourceViewResolver"> <!-- 返回视图页面的前缀 --> <property name="prefix" value="/WEB-INF/view"></property> <!-- 返回页面的后缀 --> <property name="suffix" value=".jsp"></property> </bean>
DispatcherServlet.propertie
上面我们讲解了各种配置,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多配置,万一少配置了一样,那不就不能运行了,那我们能不能不配置呢?
答案是肯定的,SpringMVC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 DispatcherServlet.properties 文件。系统会首先加载这里面的配置,
如果我们没有配置,
那么就默认使用这个文件的配置;如果我们配置了,那么就优先使用我们手动配置的。
在 SpringMVC 运行之前,会首先加载 DispatcherServlet.properties 文件里面的内容,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里面都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上面得出,如果我们不手动进行各种配置,那么也有会默认的
①、处理器适配器默认: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mvc.HttpRequestHandlerAdapter
②、处理器映射器默认: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handler.BeanNameUrlHandlerMapping
③、视图解析器默认: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InternalResourceViewResolver
在使用注解时,springmvc.xml 文件中配置处理器映射器,处理器适配器,视图解析器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beans xmlns="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mlns:mvc="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mvc" xmlns:context="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 xmlns:aop="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aop" xmlns:tx="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tx" xsi:schemaLocation="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spring-beans-4.2.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mvc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mvc/spring-mvc-4.2.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context/spring-context.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aop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aop/spring-aop-4.2.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tx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tx/spring-tx.xsd"> <!--注解处理器映射器 -->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mvc.metho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HandlerMapping"></bean> <!--注解处理器适配器 -->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mvc.metho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HandlerAdapter"></bean> <!--使用mvc:annotation-driven可以代替上面的映射器和适配器 这里面会默认加载很多参数绑定方法,比如json转换解析器就默认加载,所以优先使用下面的配置 --> <!-- <mvc:annotation-driven></mvc:annotation-driven> --> <!--单个配置Handler --> <!-- <bean class="com.ys.controller.HelloController"></bean> --> <!--批量配置Handler,指定扫描的包全称 --> <context:component-scan base-package="com.ys.controller"></context:component-scan> <!--配置视图解析器 -->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InternalResourceViewResolver"> <!-- 返回视图页面的前缀 --> <property name="prefix" value="/WEB-INF/view/"></property> <!-- 返回页面的后缀 --> <property name="suffix" value=".jsp"></property> </bean> </beans>
22.hibernate的session方法总结:详见Hibernate Session 用法详解
1)load()与get()方法
0.get()方法直接返回实体类,如果查不到数据则返回null。load()会返回一个实体代理对象(当前这个对象可以自动转化为实体对象),但当代理对象被调用时,如果没有数据不存在,就会抛出个org.hibernate.ObjectNotFoundException异常
a.get在查询的时候首先到一级缓存(session级缓存)中查找,没有的话进入二级缓存(介于内存与硬盘之间) 如果二级缓存还没有
则直接进入数据库中查询!查询到并将查询的结果放入二级缓存!查询不到不会报错
如果查询同一条数据,get会出现在第一次查询的时候会出查询数据库 但是第二次的时候会直接沿着一级缓存、二级缓存查找可以找到!
b.load在查询的时候也是先到一级缓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则不会查询数据库,如果找不到则依次到二级缓存查找,如果二级缓存中没有查找的数据,
get方法会根据是否要立即利用查询的结果,load 如果不利用的话
则停止查找;如果要立即使用的话则会进入数据库中查找;查询到并将查询的结果放入二级缓存!查询不到则会报错!
2)save()和persist()方法
持久化transient实例。这个方法和session.save()方法一样,都是保存对象到数据库。但是不能设置id属性,否则抛出异常。
3)merge()方法
a. 保存未设置id属性的User对象,执行insert把User对象保存到数据库中,同时返回保存后的User对象。
b.保存设置id属性的User对象,首先执行select查询数据库。若数据库中存在此id的记录,并且与数据库中记录不一致,则执行update操作,
4)replicate()
a) 可以选择复制的模式,OVERWRITE模式为如果存在此记录,则覆盖
b)可以选择复制的模式,IGNORE模式为如果存在此记录,则不进行更新
c)可以选择复制的模式,EXCEPTION模式为如果存在此记录,则抛异常
此语句执行SQL insert,ReplicationMode.EXCEPTION 始终都会执行SQL insert。
使用数据库自身约束抛出异常,因为使用的是native主键生成方式,所以此处不抛异常,会插入成功
5)flush()方法强制同步数据到数据库
System.out.println(session.getFlushMode()); //默认模式为AUTO
可以设置FlushMode, 如果设置为NERVER,且不手动执行session.flush(), 提交事务也不会执行SQL update。
@Test public void testFlush() {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Id(1); //假设id为1的记录存在 user.setBirthday(new java.sql.Date(0)); user.setName("binyulan3"); session.update(user); session.flush(); //强制执行SQL update }
6)refresh()方法
同步数据库中数据到java对象,session.refresh(Object user);
7)session.evict(obj):会把指定的缓冲对象进行清除;
session.clear():把缓冲区内的全部对象清除,但不包括操作中的对象。
返回值问题
save返回值为 Serializable 可串行化的Id persist 返回值为void; update 返回值为void; saveOrUpdate 返回值为void;
delete 返回值为void;
merge 返回值为 Obj
replicate 返回值为 void
flush 返回值为 void
refresh 返回值为 void
23集合框架:
java集合框架综述
1)ArrayList:动态数组,线程不安全,初始容量为10,每次扩容1.5倍,即增加原来的1.5倍;
//三个构造方法以及用法 //1 public ArrayList(int initialCapacity) List<String> myList = new ArrayList<String>(7); //2 public ArrayList(Collection<? extends E> c) Set<Integer> set = new HashSet<>(); set.add(1); set.add(2); set.add(3); set.add(4); Array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set); //3 public ArrayList() List<String> myList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是如何动态增长
当我们像一个ArrayList中添加数组的时候,首先会先检查数组中是不是有足够的空间来存储这个新添加的元素。如果有的话,那就什么都不用做,直接添加。
如果空间不够用了,那么就根据原始的容量增加原始容量的一半。
ArrayList如何实现元素的移除
我们移除元素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是指定下标,二是指定对象
一是指定下标: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我们看到源码中,首先检查下标是否在可用范围内。然后调用System.arrayCopy方法将右边的数组向左移动,并且将size减一,并置为null。
二是指定对象
remove方法会移除数组中第一个符合的给定对象,如果不存在就什么也不做,如果存在多个只移除第一个。 fastRemove 可以理解为简化版的remove(index)方法。
2)Vector:
动态数组,线程安全,初始容量为10,每次扩容2倍,即增加原来的1倍;
实现过程和ArrayList相似,只不过有些方法多添加了同步模块 synchronized关键字。
3)LinkedList:
双向链表,线程不安全,
底层是基于双向链表(双向链表的特点,可以看下我的另外一篇博文:https://blog.csdn.net/cb_lcl/article/details/81217972),链表在内存中不是连续的,
而是通过引用来关联所有的元素,所以链表的优点在于添加和删除元素比较快,因为只是移动指针,并且不需要判断是否需要扩容,缺点是查询和遍历效率比较低。
/** * 空构造器 */ public LinkedList() { } /** *传入集合参数的构造器 */ public LinkedList(Collection<? extends E> c) { this();//调用当前类的构造函数 addAll(c); }
这里面主要是两个方法: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xtends E> c),这里面首先是判断了是否会出现索引越界的坑你,然后定义pred和succ两个Node对象,
用于标识要插入元素的前置节点和后置节点,这段代码的工作原理,可以理解为一根筷子切成A,B两根,A的末尾处的节点为新插入元素的前置节点,
B的开始出的节点为新插入元素的后置节点,新插入的元素集合依次放在A,B之间,然后把前置节点和后置节点连接上,就插入完成了。
node(int index):这个方法的主要功能是找到index位置的Node节点,源码上利用折半查询进行优化,即使这样,遍历和查询效率还是比较差。
以上列出了一些常用的方法,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后面再行补充吧。
前文深入了解了一下ArrayList的原理,现在对比一下ArrayList和LinkedList。
ArrayList的底层是数组;LinkedList的底层是双向链表。
对于随机访问get和set,ArrayList优于LinkedList,因为ArrayList可以通过下标位置定位数据而LinkedList要遍历链表,移动指针
对于新增和删除操作add和remove,LinkedList比较占优势,因为只需移动指针而不需要移动数据,但是ArrayList使用System..arraycopy进行数据拷贝以移动数据
4)HashMap
初始容量initialCapacity为 16,负载因子loadFactor为 0.75,数组长度为 2 的 n 次幂
HashMap 是基于哈希表的 Map 接口的非同步实现。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使用 null 值和 null 键。
此类不保证映射的顺序,特别是它不保证该顺序恒久不变。
此实现假定哈希函数将元素适当地分布在各桶之间,可为基本操作(get 和 put)提供稳定的性能。
a.从上图中可以看出,HashMap 底层就是一个数组结构,数组中的每一项又是一个链表。当新建一个 HashMap 的时候,就会初始化一个数组
b.当我们 put 的时候,如果 key 存在了,那么新的 value 会代替旧的 value,并且如果 key 存在的情况下,该方法返回的是旧的 value,如果 key 不存在,那么返回 null。
c.当我们往 HashMap 中 put 元素的时候,先根据 key 的 hashCode 重新计算 hash 值,根据 hash 值得到这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即下标),
如果数组该位置上已经存放有其他元素了,那么在这个位置上的元素将以链表的形式存放,新加入的放在链头,最先加入的放在链尾。
如果数组该位置上没有元素,就直接将该元素放到此数组中的该位置上。
d.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 hash 值对数组长度取模运算,这样一来,元素的分布相对来说是比较均匀的。但是,“模”运算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在 HashMap 中是这样做的:调用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方法来计算该对象应该保存在 table 数组的哪个索引处。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方法的代码如下:
/** * Returns index for hash code h. */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从 HashMap 中 get 元素时,首先计算 key 的 hashCode,找到数组中对应位置的某一元素,然后通过 key 的 equals 方法在对应位置的链表中找到需要的元素。
e.Fail-Fast 机制:
我们知道 java.util.HashMap 不是线程安全的,因此如果在使用迭代器的过程中有其他线程修改了 map,那么将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这就是所谓 fail-fast 策略。
这一策略在源码中的实现是通过 modCount 域,
f.遍历
//效率高 Map map = new HashMap(); Iterator iter = map.entrySet().iterator(); while (iter.hasNext()) { Map.Entry entry = (Map.Entry) iter.next(); Object key = entry.getKey(); Object val = entry.getValue(); } //效率低 以后少用 Map map = new HashMap(); Iterator iter = map.keySet().iterator(); while (iter.hasNext()) { Object key = iter.next(); Object val = map.get(key); }
g。jdk1.8
在JAVA8里我们仍然需要一个数组,但现在这个数组被用来存储Node对象,它含有与Entry相同的信息,因此,实际上也是一个链表。
Node是HashMap的一个内部类,实现了Map.Entry接口,本质是就是一个映射(键值对)。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reeNode是红黑树的数据结构实现,它存储了更多的信息,因此能够在O(log(n))的时间复杂度之内完成增加、删除或者获取元素的操作。
使用红黑树的主要好处在于但大量数据被放在了同一个bucket中的时候,对树的搜索总能在对数时间内完成而不是使用链表时的O(n)复杂度。
红黑树会比链表消耗更多空间。
h.通过继承机制,HashMap的内部数组能够同时存放Node对象(作为链表)和TreeNode对象(作为红黑树)。Oracle决定按以下规则使用这两种数据结构:
Iterator是一个接口,它是集合的迭代器。集合可以通过Iterator去遍历集合中的元素。Iterator提供的API接口如下:
boolean hasNext():判断集合里是否存在下一个元素。如果有,hasNext()方法返回 true。
Object next():返回集合里下一个元素。
void remove():删除集合里上一次next方法返回的元素。
注意:
(1)Iterator只能单向移动。
(2)Iterator.remove()是唯一安全的方式来在迭代过程中修改集合;如果在迭代过程中以任何其它的方式修改了基本集合将会产生未知的行为。而且每调用一次next()方法,remove()方法只能被调用一次,如果违反这个规则将抛出一个异常。
ListIterator是一个功能更加强大的迭代器, 它继承于Iterator接口,只能用于各种List类型的访问。可以通过调用listIterator()方法产生一个指向List开始处的ListIterator, 还可以调用listIterator(n)方法创建一个一开始就指向列表索引为n的元素处的ListIterator.
由以上定义我们可以推出ListIterator可以:
(1)双向移动(向前/向后遍历).
(2)产生相对于迭代器在列表中指向的当前位置的前一个和后一个元素的索引.
(3)可以使用set()方法替换它访问过的最后一个元素.
(4)可以使用add()方法在next()方法返回的元素之前或previous()方法返回的元素之后插入一个元素.
(1)ListIterator有add()方法,可以向List中添加对象,而Iterator不能
(2)ListIterator和Iterator都有hasNext()和next()方法,可以实现顺序向后遍历,但是ListIterator有hasPrevious()和previous()方法,可以实现逆向(顺序向前)遍历。Iterator就不可以。
(3)ListIterator可以定位当前的索引位置,nextIndex()和previousIndex()可以实现。Iterator没有此功能。
(4)都可实现删除对象,但是ListIterator可以实现对象的修改,set()方法可以实现。Iierator仅能遍历,不能修改。
因为ListIterator的这些功能,可以实现对LinkedList等List数据结构的操作。其实,数组对象也可以用迭代器来实现。
24.类的装载
Java加载Class文件的原理机制
1.Java中的所有类,必须被装载到jvm中才能运行,这个装载工作是由jvm中的类装载器完成的,类装载器所做的工作实质是把类文件从硬盘读取到内存中
2.java中的类大致分为三种:
1.系统类
2.扩展类
3.由程序员自定义的类
3.类装载方式,有两种
1.隐式装载, 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当碰到通过new 等方式生成对象时,隐式调用类装载器加载对应的类到jvm中。
2.显式装载, 通过class.forname()等方法,显式加载需要的类
隐式加载与显式加载的区别?两者本质是一样?
4.类加载的动态性体现
一个应用程序总是由n多个类组成,Java程序启动时,并不是一次把所有的类全部加载后再运行,它总是先把保证程序运行的基础类一次性加载到jvm中,其它类等到jvm用到的时候再加载,这样的好处是节省了内存的开销,因为java最早就是为嵌入式系统而设计的,内存宝贵,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机制,而用到时再加载这也是java动态性的一种体现
5.java类装载器
Java中的类装载器实质上也是类,功能是把类载入jvm中,值得注意的是jvm的类装载器并不是一个,而是三个,层次结构如下:
Bootstrap Loader - 负责加载系统类
|
- - ExtClassLoader - 负责加载扩展类
|
- - AppClassLoader - 负责加载应用类
为什么要有三个类加载器,一方面是分工,各自负责各自的区块,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委托模型,
类装载器就是寻找类或接口字节码文件进行解析并构造JVM内部对象表示的组件,在java中类装载器把一个类装入JVM,经过以下步骤:
1、装载:查找和导入Class文件
2、链接:其中解析步骤是可以选择的
(a)检查:检查载入的class文件数据的正确性
(b)准备:给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存储空间
(c)解析:将符号引用转成直接引用
3、初始化:对静态变量,静态代码块执行初始化工作
25.简单的内存分析
基础数据类型(Value type)直接在栈(stack)空间分配,方法的形式参数,直接在栈空间分配,当方法调用完成后从栈空间回收。
引用数据类型,需要用new来创建,既在栈空间分配一个地址空间(reference),又在堆空间分配对象的类变量(object) 。方法的引用参数,在栈空间分配一个地址空间,并指向堆空间的对象区,当方法调用完成后从栈空间回收。局部变量 new 出来时,在栈空间和堆空间中分配空间,当局部变量生命周期结束后,栈空间立刻被回收,堆空间区域等待GC回收。
26.GC是垃圾收集的意思(Gabage Collection)
Java语言没有提供释放已分配内存的显示操作方法。程序员可以手动执行System.gc(),通知GC运行,但是Java语言规范并不保证GC一定会执行。
垃圾回收器通常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低级别的线程运行,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对内存堆中已经死亡的或者长时间没有使用的对象进行清楚和回收,程序员不能实时的调用垃圾回收器对某个对象或所有对象进行垃圾回收
。回收机制有分代复制垃圾回收和标记垃圾回收,增量垃圾回收。
27.maven的scope
Dependency Scope
在POM 4中,<dependency>中还引入了<scope>,它主要管理依赖的部署。目前<scope>可以使用5个值:
* compile,缺省值,适用于所有阶段,会随着项目一起发布。
* provided,类似compile,期望JDK、容器或使用者会提供这个依赖。如servlet.jar。
* runtime,只在运行时使用,如JDBC驱动,适用运行和测试阶段。
* test,只在测试时使用,用于编译和运行测试代码。不会随项目发布。
* system,类似provided,需要显式提供包含依赖的jar,Maven不会在Repository中查找它。
依赖范围控制哪些依赖在哪些classpath 中可用,哪些依赖包含在一个应用中。让我们详细看一下每一种范围:
compile (编译范围)
compile是默认的范围;如果没有提供一个范围,那该依赖的范围就是编译范围。编译范围依赖在所有的classpath 中可用,同时它们也会被打包。
provided (已提供范围)
provided 依赖只有在当JDK 或者一个容器已提供该依赖之后才使用。例如, 如果你开发了一个web 应用,你可能在编译 classpath 中需要可用的Servlet API 来编译一个servlet,但是你不会想要在打包好的WAR 中包含这个Servlet API;这个Servlet API JAR 由你的应用服务器或者servlet 容器提供。已提供范围的依赖在编译classpath (不是运行时)可用。它们不是传递性的,也不会被打包。
runtime (运行时范围)
runtime 依赖在运行和测试系统的时候需要,但在编译的时候不需要。比如,你可能在编译的时候只需要JDBC API JAR,而只有在运行的时候才需要JDBC
驱动实现。
test (测试范围)
test范围依赖 在一般的编译和运行时都不需要,它们只有在测试编译和测试运行阶段可用。
system (系统范围)
system范围依赖与provided 类似,但是你必须显式的提供一个对于本地系统中JAR 文件的路径。这么做是为了允许基于本地对象编译,而这些对象是系统类库的一部分。这样的构件应该是一直可用的,Maven 也不会在仓库中去寻找它。如果你将一个依赖范围设置成系统范围,你必须同时提供一个 systemPath 元素。注意该范围是不推荐使用的(你应该一直尽量去从公共或定制的 Maven 仓库中引用依赖)。
①拦截器是基于java的反射机制的,而过滤器是基于函数回调。
②拦截器不依赖与servlet容器,过滤器依赖与servlet容器。
③拦截器只能对action请求起作用,而过滤器则可以对几乎所有的请求起作用。
④拦截器可以访问action上下文、值栈里的对象,而过滤器不能访问。
⑤在action的生命周期中,拦截器可以多次被调用,而过滤器只能在容器初始化时被调用一次。
⑥拦截器可以获取IOC容器中的各个bean,而过滤器就不行,这点很重要,在拦截器里注入一个service,可以调用业务逻辑。
触发时机
有个专业词语叫触发时机
1.过滤器和拦截器触发时机不一样:
过滤器是在请求进入容器后,但请求进入servlet之前进行预处理的。请求结束返回也是,是在servlet处理完后,返回给前端之前。
总结:过滤器包裹住servlet,servlet包裹住拦截器。
详见:Redis 数据类型
Redis支持五种数据类型:string(字符串),hash(哈希),list(列表),set(集合)及zset(sorted set:有序集合)。
String(SET GET)
string是redis最基本的类型,你可以理解成与Memcached一模一样的类型,一个key对应一个value。
string类型是二进制安全的。意思是redis的string可以包含任何数据。比如jpg图片或者序列化的对象 。
string类型是Redis最基本的数据类型,一个键最大能存储512MB。
Hash(哈希)(HMSET,HGETALL)
每个 hash 可以存储 232 - 1 键值对(40多亿)
List(列表)(lpush lrange)(start 和 end 偏移量都是基于0的下标,有序先进的在后边,后进的在前边)
Redis 列表是简单的字符串列表,按照插入顺序排序。你可以添加一个元素到列表的头部(左边)或者尾部(右边)。
列表最多可存储 232 - 1 元素 (4294967295, 每个列表可存储40多亿)。
sadd 命令(sadd smembers )
添加一个string元素到,key对应的set集合中,成功返回1,如果元素以及在集合中返回0,key对应的set不存在返回错误。) "redis"
注意:以上实例中 rabitmq 添加了两次,但根据集合内元素的唯一性,第二次插入的元素将被忽略。
集合中最大的成员数为 232 - 1 (4294967295, 每个集合可存储40多亿个成员)。
zset(sorted set:有序集合)(zadd zrangebyscore)
zadd 命令
添加元素到集合,元素在集合中存在则更新对应s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