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的核心是什么

你要是真的想学好软件开发,你就必须要知道的程序的核心

程序的核心就是逻辑,这个很明显的了。你如果知道楚泽,我相信你会更加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其中值得提的很关键的一个点是:计算机帮我们完成的其中的一点就是数据的转化,说好理解一点浅一点就是Unicode码互换,这个虽然不是我们现在学编程的一个必须知道的,但是,Unicode是我们进行程序编程的依托,没有Unicode,我不敢想象程序应该怎么实现逻辑部分。

在上面这段话里的Unicode码,说再白一点,再简单一点就是二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等等的转换

 

计算机会逻辑吗?

会,奇怪,逻辑一般不是和思维联系在一起的吗?有思维的都是动物啊?

没有错,但是计算机逻辑是人这种高等的动物强加给计算机的,通过一定的语法格式来给计算机强加的一个规则。就像法律是人给人定的规则一样。

说到人强加给计算机的,很奇怪,你说法律强加给人,人会思维,计算机不会怎么强加给他呢?

说到重点了,这就涉及很多的知识了,我想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深入的把它搞懂。

为什么这么说了,没有一个人能它搞懂,那计算机是怎么造出来的呢?这个说到重点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先说一下后面这个重点,这个重点就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这个我想大家都知道,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历史,人类文化的积累应该比我还更清楚。这个重点就到这里。

下面我们来说说第一个重点:

计算机一共涉及到哪些方面的知识:

首先就是:

哲学(二进制,大家一看到这个第一反应应该是计算机或者是数学,但是二进制的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哲学。(PS:想想八卦、天人合一这都是哲学)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名字叫做: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PS:大家可以百度百科看人物简介,这里就不过多赘述,因为后面还有很多精彩内容,避免篇幅过长,看的大家想吐,就此跳过)

下来来说我为什么会提到这一个人,他就一哲学家能和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呢?

哲学家,我们大家听起来就觉和我们国家的和尚佛祖之类的有点联系吧,(PS:也差不多吧?我也不太懂这个哲学。哈哈)

另外,大家也看到我前面写上了二进制,对了,是,二进制就是他发明的,他不光是哲学家还是一个数学家。

说二进制之前,我要说说哲学,和一个和哲学家无关(有关,无关,管他的反正是有关系)的一个词叫做科幻

给大家说说这个科幻,它到底和这个哲学有什么渊源的关系呢?看完了大家就明白了。请看:

科幻小说,写科幻小说的都是文人雅士,其思想活跃度很高,敢于冲破牢笼,冲破现实既定空间 、时间、制度……的限制,并根据现有的知识、制度、技术与科技加以遐想所虚拟出来的一些人、物和事。所以人们看到之后都有一种很惊讶的表情,对了你想的不错,就是你发现了新事物的表情是一样的,很震惊,很惶恐,很兴奋,很害怕,知道最后慢慢的接受就完了(PS:有些人过去了就过去了,有些人兴奋了,就也去搞它,一直都很兴奋,直到把他搞出来(PS:搞出来之后会有两种反应,1,这样搞的啊!2,这还能这样搞啊我们想要的是后面这种结果,为什么呢,又有新东西出来了啊!又要兴奋了啊!)。我把这叫着兴奋持久)。)

科幻小说的由来,首先大家都会想到的是我们的上古传说,像我们熟悉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八仙过海、白蛇娘子、七仙女等等。这些上古传说是文学的基础,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方向。那我们就想了,什么为科幻小说提供了土壤呢?

通过百度百科我们可以知道:

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英国有工业革命和 达尔文进化论导致真正科学幻想小说的兴起;
2、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相对论带来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 核裂变宇宙航行、彩色电视机、 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说的繁荣;
4、经过二三十年的繁荣,科幻小说家从科幻作品的主题、情节,到艺术的方法进行新的探索。
 

看到这里我们也许就知道了人们常说为什么科幻电影中的很多东西在现实世界得到了实现,因为他的鼻祖就是科技。科技为科幻小说提供了土壤。

上面的例子,说到底就是人们对新知识的欲望和渴望,但是只有那些敢说敢做的人,敢去实践的人获得到了真理(但是也不知道有多少牺牲了性命)的人,而不是那些科幻小说家(畏首畏尾,不敢向前的人,当然这种人不包括前面的科幻小说家。人家是分工不同而已。^_^)。

当然想核裂变、宇宙航行、彩色电视机都和电子计算机是人类文化的积累的结果,在上面加个计算机讲过了。

科幻小说进入荧屏,我们说看科幻电影,不如看科幻小说,为什么了,因为科幻电影把一个人的思维附加给了N个人,这种超聚合的思维,我是不提倡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个人的思维。要看最好事在看完小说之后再去看,这样就可以有两种思维了。(PS:就和我们小时候说的交换秘密差不多,得到的多了,,思维方式上。)

中国科幻小说,科幻这个词语是由梁启超、鲁迅引入中国的,具体的内容看以下链接:

http://news.ifeng.com/a/20150824/44502640_0.shtml#

注意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影响,影响到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说明了文化受到了限制,也说明国民思想受到了压制,有压制就有反抗,文化大革命才会结束。

文化大革命后我们就进入了哲学,啊!呸!是科幻说完了,我们来说说哲学。

说道哲学我们中国就热闹了,像:儒家崇尚道德,道家崇尚自然,墨家崇尚功利,法家崇尚规则,佛教崇尚空灵。哲学是一个种思维思考方式,所以哲学家也叫思想家,哲学的出现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西方的更是可以看出,哲学对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

下面是看一段莱布尼茨百度百科节选(方便不想去搜索的人,都自己去看看吧,这么牛的一个人物)

人物轶事编辑

  •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
莱布尼茨是最早接触中华文化的欧洲人之一,曾经从一些曾经前往中国传教的教士那里接触到中国文化,之前应该从马可·波罗引起的东方热留下的影响中也了解过中国文化。法国 汉学大师若阿基姆·布韦(Joachim Bouvet,汉名 白晋,1662-1732年)向莱布尼茨介绍了《 周易》和八卦的系统。在莱布尼茨眼中,“阴”与“阳”基本上就是他的 二进制的中国版。他曾断言言:“二进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今天在德国 图林根,著名的郭塔王宫图书馆(Schlossbibliothek zu Gotha)内仍保存一份莱氏的手稿,标题写着“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
1701年白晋给莱布尼茨的周易图 1701年白晋给莱布尼茨的周易图
事实上,说莱布尼茨看到阴阳才发明二进制完全是断章取义,相反手稿标题全文是:《1 与 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范,因为,一切无非都来自上帝。》,而且莱布尼茨自己写给若阿基姆·布韦的信中莱布尼茨写到的是:“第一天的伊始是 1,也就是上帝。第二天的伊始是 2,……到了第七天,一切都有了。所以,这最后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因为,此时世间的一切都已经被创造出来了。因此它被写作‘7’,也就是‘111’(二进制中的111等于十进制的7),而且不包含0。只有当我们仅仅用 0 和 1 来表达这个数字时,才能理解,为什么第七天才最完美,为什么 7 是神圣的数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第七天)的特征(写作二进制的111)与三位一体的关联。”。
中国有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来自于中国的八卦,但这早已被证明是一个神话。对这一错误,郭书春在《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一书461页指出:“中国有所谓《周易》创造了二进制的说法,至于莱布尼兹受《周易》八卦的影响创造二进制并用于计算机的神话,更是广为流传。事实是,莱布尼兹先发明了二进制,后来才看到传教士带回的宋代学者重新编排的《周易》八卦,并发现八卦可以用他的二进制来解释。”因此,并不是莱布尼茨看到阴阳八卦才发明二进制。梁宗巨著《数学历史典故》一书14~18页对这一历史公案有更加详尽考察,想进一步了解者可参考。
更进一步,二进制具有加减乘除运算,具有与其他进制的换算,而阴阳八卦根本没有加减乘除,与其他进制的换算。因此,它们仅仅具有表面的相似,本质上是不同的。

二进制和易经的相互印证编辑

一直以来关于莱布尼茨提出的二进制是否是受到中国易经的启发多有争论,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他们之间并没有从属关系,我认为它们是一种相互印证的关系。
我认为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是从数学和数的角度出发研究并发现的一种本已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规律和现象,而易经更多的是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探究,他们都是对同一规律和现象进行研究只是方向和角度不同而已,他们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莱布尼茨认为2进制具有特殊的含义——说不定它是连接哲学、神学与数学的重要枢纽。
以下是两个例证:
首先,莱布尼茨自己写给若阿基姆·布韦的信中莱布尼茨写到的是:“第一天的伊始是 1,也就是上帝。第二天的伊始是 2,……到了第七天,一切都有了。这个里第七天可以理解为一件事情发展到了好的极致,7用二进制表示是“111”,在易经八卦里代表好的极致的是乾卦符号表示为“☰”,从符号的形状和哲学含义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一个站着一个躺着——这里开一个小小的玩笑。
其次,莱布尼茨对2进制的记载读来有些奇怪。有些部分很清晰实用——而且仍显得十分现代。但还有些部分非常有17世纪的风格——比如讨论2进制证明了万物都是来自虚无,其中1可被视为上帝,而0则象征着无。[1]   而在易经中万物始于太一(类似于虚无的混沌),并且八卦中一条直线“ ——”代表阳,“— —”中间断开了代表阴,且所有的64卦都全部由这两种符号表示,是不是可以看到两者有很明显类似的哲学逻辑在里面。
易经是中华名族的瑰宝,是一门科学的方法论和严谨的哲学,希望大家可以客观的看待它存在的意义。

看出来了吗?哲学和二进制的关系了吗?有了哲学才有了二进制。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相信了解计算机史的同学就不需要我再说二进制和计算机的关系了吧!也不用讲密码机了吧!好了,哲学说完了,我们继续。

然后是:

数学()

建筑学()

力学()

运动学()

动力学()

机械学()

电学()

磁学()

电子信息学()

热学()

光学()

化工学()

 …………

有多少我也不太清楚。当然上面所举学科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列出只是为了更明显的为各位展示出来。后面括号的内容和省略的内容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填一下哦!特别是各个专业的大神们!加油啊!中国就靠我们的后代冲出宇宙了啊!我们在这里闲聊的时候就为我们的后代总结一下,给他们打好基础啊!

第一个就算我给出的一个范例!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直到我们大家把最上面的那个问题“说到人强加给计算机的,很奇怪,你说法律强加给人,人会思维,计算机不会怎么强加给他呢?”,如果大家都明白了那就不枉我看到下面这段文字了:

六十年来计算机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发明,最终把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这些重大发明起码有:存储程序概念计算机和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基本框架(1945年),晶体管(1947年),集成电路(1959年),微处理器(1971年),第一台存储程序概念的计算机EDSAC I(1949年),磁芯存储器(1950年),第一台商用计算机UNIVACI(1951年),微程序(1953年),虚拟存储器(1961年),系列化架构和相应的系统软件(1946年IBM360),磁盘存储系统IBM RAMAC(1966年),软磁盘技术(1967年),高级编程语言Fortran(1959年),面向对象语言Simula(1967年),Pascal语言(1969年),C语言(1972年),C++语言(1985年),Java语言(1995年),第一个分时系统CTSS(1961年),UNIX操作系统(1969年),数据库(1969年),关系数据库模型(1970年),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1974年),Winchester硬盘(1973年),第一台个人电脑Alto(1973年),鼠标(1964年),图形用户界面(1973年),所见即所得的文字处理(1974年),页面描述语言PostScript(1983年),Internet的前身ARPANET(1969年),以太网(1973年),万维网WWW(1990年),互联网通信协议TCP/IP(1975年),路由器(1986年),互联网浏览器(1990年),互联网搜索引擎(1993年),开放源代码的LINUX操作系统(1991年),电子商务(1995年)等。
上面列出的所有这些重大发明均来源于一个、二个或三个杰出科学家的奇妙构想,当然这些发明实现过程中需要一个往往规模不大的团队,但在商品化、尤其是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大的资金投入和庞大的团队,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企业承担的。这些重大发明的提出者大多为30多岁的年轻人,有的仅20多岁,只有冯·诺依曼年龄最大,他1945年提出存储程序概念时已经42岁了,但是冯·诺依曼作为数学家,17岁开始发表论文,20多岁时已在多个领域成果显著,30岁成为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最年轻的教授。
分析和研究上述重大发明的产生过程对我国科技发展将带来有益的启迪。
两个最前沿指的是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和需求(包括当前和未来市场的需求)的最前沿。
1941年夏,Mauchly 34岁时去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机工程学院任讲师,遇到了22岁的研究生Eckert。此前Mauchly已有多年用手摇计算机作天气预报计算的经验,深知快速计算的重要性,他数学功底很好,又从Atanasoft那里听到了电子计算机的初步构思。Eckert才华横溢,精通电子学,有能力领导实现近20000个电子管组成的庞大系统,这在当时属电子系统的最前沿。这两人合起来已站在技术和需求的最前沿,1942年Mauchly提出了ENIAC的构思,并和Eckert逐步完善这一设计,最终取得成功。
冯·诺依曼参加过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介入了计算物理学。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中的大量计算是靠手摇计算机的人海战术和一台以继电器为主要元件的Mark I计算机,苦不堪言。1944年夏的某一天冯·诺依曼在美国东部一个火车站站台上遇到了并不认识的的H. H. Goldstine上尉,Goldstine向冯·诺依曼谈到了他作为军方代表正在参与研制的ENIAC,冯·诺依曼很快就去了莫尔学院,看到了ENIAC这一庞然大物,他问Eckert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ENIAC的逻辑结构,真是一针见血,令Eckert大为钦佩。很快在莫尔学院组织了电子计算机和存储程序概念的讨论班,探讨了超声延迟线作为内存储器的可能性。冯·诺依曼早就感到快速计算机的极端重要性,但在看到ENIAC实体和参加讨论班之前,他还不了解当时电子技术的最前沿。冯·诺依曼在数理逻辑方面的巨大成就,加上接触到了两个最前沿,使他于1945年6月写出了长达101页的《关于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的草案》,提出了程序和数据一样存放在计算机内存储器中,并给出了通用电子计算机的基本架构,后来这些思想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按照冯·诺依曼的构思,只用ENIAC十分之一的元件就可以得到更高的性能,这是很吸引人的。六十年来计算机经历了巨大发展,但仍然没有脱离冯·诺依曼结构。
上述例子给我们的启发是:中国的年轻优秀人才在打好深厚的基础后,要努力进入两个最前沿。

看完上面的有没有很激动啊!

 

有了这样的想法,才有现在的所说的智能…………加油!

 

运算逻辑和转换是程序的核心。

 

 

PS喜欢中国几句话:混沌初开、技多不压身(现在社会人必须的掌握的,其实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真的是很丰富的,但是要实现一个词变现,这里说的变现不是说的是变成现金变成金钱。说的是要顺应时代潮流,把原来的思维新解。中国教育很失败吗?也不全然,记得上学的时候学文言文(很重要),解释意思,考试最多也是说翻译这一句话,为什么不加上下面一行呢(或者换成下面这样)?觉得这句话在中国当代最具代表的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文化教育是最高深的是锻炼人的思维,而不是人的记忆力。也许有很多人会自己往那方面想,但是,我想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更想做的是把这句的的意思怎么记下来,浪费了多少时间啊!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时间。中国人有多少人浪费了多少时间。这些时间的价值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统计学、经济学的专家计算过。就像给文化大革命算账一样!算账不代表和原来过不去,意思是要避免走弯路。在中国有几个大学生中学生没有走过弯路的)

中国教育必须要改革,不然,中国怎能出现创新,虽然中国现在很牛(很多技术也还是从国外窃取的,大家都是都是明人,都是自己人,都是中国人,不说暗话(南斯拉夫)),但是再很多关键性技术上与日,美、英等欧洲国家差的还很远。真的是我们笨吗?不是,是教育。中国的传统式教育,特别是唐朝建立的科举制(当时也许很好),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把中国的思维固化了。我们中国人受压迫了几千年不是因为外国列强,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想想中国国内现在顶尖的科技人物在多少领域里面有(中国泱泱大国啊!),在这里不说科技人物有多少,说的是在多少领域里顶尖的人物(PS:也许是我不太了解,太天真了)。思维固化,所有我们现在真正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业人才?科技人才?是创新人才,是,更重要的是发散性思维人才(复合型人才)!

希望博客园主看在我这么用心上面,给上首页!

希望各位中国网人给顶,顶到教育部去!顶到至少让他把文言文那道题给改了!^_^

(PS:教你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资源!^_^)

LZ提议在七年级加一门必修课,叫学科分类。但不参加考试(必须要排课),不必多厚,10页足够。讲学科的分类及其简介和院校学科设置(好像10页不够哈,排院校都排不过来)。等到高考结束,都全部知道清华北大,有几个在短时间能很清楚了解那个院校的那个专业(专业型人才啊,各个领域的牛人的摇篮啊,不要被抹杀了)牛叉的!,这种事情必须是强制性的。给你6年时间让你去想,结合自己6年来的兴趣和爱好。(十一二岁的孩子后面几年是最最关键的几年啊!,不赞成的举手,顶上!)在大学走过弯路的举手,顶上!大学记得多选几门选修课啊!不要只知道恋爱和游戏啊!知道双11快到了!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singlesoar/p/4927694.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