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内核与多内核

1.单内核(执行效率)

单内核也叫集中式操作系统。整个系统是一个大模块,可以被分为若干逻辑模块,即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其模块间的交互是通过直接调用其他模块中的函数实现的。

单内核模型以提高系统执行效率为设计理念,因为整个系统是一个统一的内核,所以其内部调用效率很高。

单内核的缺点也正是由于其源代码是一个整体而造成的,通常各模块之间的界限并不特别清晰,模块间的调用比较随意,所以进行系统修改或升级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工作量加大,使其难于维护。

 

2.微内核(模块化,可移植性)

微内核是指把操作系统结构中的内存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等高级服务功能尽可能地从内核中分离出来,变成几个独立的非内核模块,而在内核只保留少量最基本的功能,使内核变得简洁可靠,因此叫微内核。

微内核实现的基础是操作系统理论层面的逻辑功能划分。几大功能模块在理论上是相互独立的,形成比较明显的界限,其优点如下:

  ·充分的模块化,可独立更换任一模块而不会影响其他模块,从而方便第三方开发、设计模块。

  ·未被使用的模块功能不必运行,因而能大幅度减少系统的内存需求。

  ·具有很高的可移植性,理论上讲只需要单独对各微内核部分进行移植修改即可。由于微内核的体积通常很小,而且互不影响,因此工作量很小。

 

在众多常用操作系统之中,除了QNX和基于Mach的UNIX等个别系统外,几乎全部采用单内核结构,例如大部分的Unix、Linux(也有人说Linux是基于单内核的混合型内核),以及Windows(微软声称Windows NT是基于改良的微内核架构的,尽管理论界对此存有异议)。微内核和超微内核结构主要用于研究性操作系统,还有一些嵌入式系统使用外核。

 

还有其他两种内核:

  混合内核

    混合内核实质上是微内核,只不过它让一些微核结构运行在用户空间的代码运行在内核空间,这样让内核的运行效率更高些。

  外内核

    也被称为纵向结构操作系统,是一种比较极端的设计方法。现在仍处于研究阶段。         参考:维基百科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MuyouSome/archive/2012/11/28/2793457.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