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钟答辩稿_“混沌大学”打怪之旅举人答辩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混沌大学答辩过程中的观察和感悟,强调答辩并非只关乎结果,而是个人认知升级和思维模型锻炼的重要环节。作者指出,辛苦和努力不代表学习成果,答辩的核心在于遵循标准,而非预设的通过率。同时,文章提到混沌大学的教学目标是认知升级,鼓励学员在不断挑战中成长,认为学习过程中收获的成长比结果更重要。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我的混沌大学 大概2年前,接触到的混沌大学,她讲创业,讲创新,讲思维模型。 然后,就买了她线上的:研习团,商学院,创新学院。参加了她线下的:新生营,高手营。也报过游轮,由于时间冲突没去。 从杭州分社到南京分社。 成长很多。 拼命听课,做题,写案例,追过李善友教授的大课,也考到过辅导员。 学分早已超过了举人答辩的88分要求,但一直没敢去答辩,听说很残酷。今年,终于鼓起勇气,决定参加她的年中答辩,一是 想去看看混沌大学答辩 是个啥,二来想 对自己来个刻意练习 的锻炼。 答辩虽然没有通过,但我很享受答辩的过程,也认识到了和优秀的差距。   二、学位 混沌大学的学位有3个:创新举人、创新进士和创新翰林。 获得学位的条件为:
  • 1、撰写论文审核通过

  • 2、制作论文对应的PPT

  • 3、进行线下答辩通过

学分是怎么来的? 学完一门课,完成自测题和练习通过后,可以得到学分。满88学分可以提交创新举人论文,满268学分可以提交创新进士论文,满508分可以提交创新翰林论文。 论文通过后,可以制作PPT,准备答辩。 获得上一级的学位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学位。   答辩的12大思维模型:

9fc702dd5ca344393bf1af13b1b64a37.png

三、撰写论文 大概3个晚上,写完、改完了论文。 论文部分内容摘要:

9275bfd99d8f6e1d81f19341e83d08d6.png

论文审核结果: 通过。 混沌导师团老师给的评价:

84eda467bf358bcc144b19017969309e.png

四、制作PPT 制作PPT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自己修改+和混沌助教讨论,前后改了有5、6稿。最后,还不太满意,但是时间很紧,很有限,只能这样了。 下面为PPT终稿的全文:

2decd1c5c9ed0aebddf57d0dc444da3e.png

f71ccded8626b8faf5db267b3db6d52a.png

15c191a1a097622deba69590514177db.png

1f7be1de3d0e0096752a4127246976de.png

fc7dbd23f6943b20c9d3b8be494b55f5.png

0d11ccb2754e19f444095986a7b2dd78.png

7abcb2f8537ac1403bb7c0d447f0f9da.png

2365e7d52dde7a426cbecf73323345bb.png

a5aff3ab2dd00f843bca924f729c3543.png

b764fccdce87d8672bcf1d3461d96d96.png

3fb3d95e88aeb92bedce2153444a2405.png

五、预答辩 南京分社组织了一次线上的预答辩,和别人一比较,感觉自己好一般,还要打磨,还要加油。

bb93bfe0f2d485d16430ab0133f6cd45.png

  六、进行答辩 7月4号上午正式开始答辩。8分钟答辩,2分钟提问,一名领教、二名助教担当评委。 20人一组,我在举人3组60号。我是最后一个上场答辩,还小欣喜了一下,最后一个,还可以有很多时间来打磨自己的答辩稿,同时还可以听听别人怎么答辩的。 改了几版后的答辩稿:  

d2401e17deda702f8310d537ec3a3ba7.png

早上6点起床改稿子,一上午,都是在紧张和高压下度过的,已经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七、思考 1、失落 刚得知自己答辩结果,不通过时,很不甘心,怎么自己熬夜+周末,写论文,写PPT,写答辩稿,进行预答辩,付出了这么多还不通过呢。 后来,我释然了。因为:
  • 别人,是好几个通宵在打磨PPT和答辩稿的。

  • 别人,是参加了线下高手营、创新训练营、游轮比赛,历经各种磨炼的。

  • 别人,是积极地在请教,领教、助教、优秀学员讨教经验的。

  • 别人,为了答辩准备了一年之久的。

我的付出,远远没有别人多。我的重视,也是不够的。我的心态,也是试试看的。我对思维模型的理解,还只停留在理论比较多。 记录下沈攀老师在微信群里面的原话,放在这 激励自己:

感谢各位同学来参加答辩,也看到同学的辛苦付出。

这一次我们首次在线上举行,而且首次有300多人,确实复杂度非常高,走过来确实也不容易,这也是各位同学大力支持的结果,所以非常非常的感谢。

昨天到今天我这边事情都非常的多,也不太有时间能够顾得上群里的各种消息。

刚刚翻看了一下,有一些不同的思考,我觉得挺好的。

我主持了三届答辩工作,每一年都有人通过,有人不通过。

总有人认为收获很大,也总有人质疑公平,这非常正常。

当然了,质疑,我们要本着一个理性的思考。

在做出结论结论之前,

要思考这是一个价值判断?

还是一个事实判断?

事实判断桌上放了一台电脑?就是事实判断。

苹果电脑手机比安卓手机好,这就是价值判断。

比如说通过率,大家看到了总的成绩和最后通过的成绩,一相除是50%,于是你判断是50%的通过率。

如果下来是80%,是不是80%通过率?那是30呢?那是不是就是30%的通过率?

用一个后验的结果去推断先验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

让一个价值判断的事情去公诸于众,这本身就是有失公允的,你需要公平原则,那么你是不是也在去践行这个原则呢?

其实这个事实的判断非常简单,可以做推断,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多问一个why,为什么要这样?

假设就是如果让同学们更多的满意,那会怎么做?降低标准,如果让同学能真实知道自己的不足,那会怎样?严把标准。

我们有的只有标准而没有通过率。达到标准,自然通过,没达到自然不通过,那标准在哪里,无数次的宣讲会已经把标准讲了,又讲讲了又讲。

很多同学认为说我很辛苦啊,我很努力啊,我做了很多的准备,我还请教了很多人,所以我应该要通过答辩。

我们理性一点思考一个人的辛苦,努力和付出只能代表他的学习动机,并不能够证明他的学习结果。

有一定有相关性,但是丝毫没有因果性。

以比辛苦,情感的方式叠加在答辩的标准之上,我认为是最大的,不负责任。尽可能的把感情因素去除,这反而是我们重点做的事。

我和评审说,不能够,因为是我自己的学生,我认识的人,是分社的同事而降低标准。

开场我和答辩老师交代的时候,我一直重申的是我们没有通过率。大家凭着一种对标准的掌控而考量。对同学好,本质负责任。

我在的翰林组一共10位同学参加答辩,一次答辩只通过了一位,二次答辩增加了两位。

我给到每一位同学点评和以后他要迭代的方向,我相信他们是有收获的。

有的同学在说,其实答辩是玩套路的,对,任何事情都是有套路的,我们就是就是套路的,所谓的套路,就是思维模型,我们的套路,强迫大家用思维模型去做思考和创新实践。

模型不是一种事实,知识知道了就会了,而是要做到,这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所以说我学啦就证明我会了,我做了就证明我对了,我答了就证明我要通过了,我认为这是没有意义的。

混沌大学是教什么的?教认知升级。

升级4层楼,从感性到理性到第一性原理到理念世界。

晚上的优秀的答辩分享,教授还会再讲一遍,希望大家来听一听。

在6月份的这个答辩动员会上我就说。

学习成果的总结验收

创新实践的深度复盘

高手切磋的学习之旅

自我挑战的不断精进

混沌大学在说傻逼速率,如果你今年不觉得你去年的自己是一个蠢货的话,你这一年就白过了。

对所有人都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检验,其实不光是对同学,其实也是对我。

三年来我看过的答辩场子,数10场创新院,创商创训,思维模型,游轮年,答辩。

看过的同学的答辩案例少说也有上千个了。

我觉得我是在成长的,我得到了很多的滋养。

思维的遮蔽式,升级过程当中必须过的第一关,升级的过程,是一个从知道自己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断的破圈。

是从盲人摸象只看到局部到不断的接受外部信息,看到整体的过程。

每次的答辩工作,很多同学也也给我突破认知边界,受益匪浅。

最后还是感谢大家对答辩工作的支持。

我相信大家,依然会爱混沌,虽然我们有很多很多的需要迭代的问题,你们依然满腔热情地给我们提很多建议和意见,这一点会让我们无比的欣慰。

用实际的行动让大家看到我们的迭代,看到我们对同学的赤诚之心。

再感谢大家,祝大家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一切顺利。

附:2020年混沌大学年中答辩的结果: 本次全国参加答辩人数306人,通过人数152人,其中举人118人,进士31人,翰林3人。共评选出了19位优秀举人,6位优秀进士,1位优秀翰林。 2、动力

我在准备答辩的期间,有一朋友问我,你参加的那个答辩,通过了,有啥好处呀?

我当时一愣,好像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好处的问题呢。

没有好处。又可以说有无限的好处,这个好处是无形的,是复利出来的。

结果真的那么重要吗?努力了就真的就结果吗?我们一定要一个结果吗?

我现在知道,有的时候根本就是没有结果的,唯一的只有过程,过程最重要。

我一好朋友,在阿里巴巴上班,他和我表达过一次,他这辈子都不可能达到阿里的P9等级的。我当时还不理解,怎么可能呢,一辈子还很长呢,加油,总有一天会达到的。

现在,我理解了,人之一生,有些高山的山顶,真的是一辈子都不可能到达的,但不影响我们一直攀登。

为什么要学思维模型,为什么要学创新,我想起了李善友教授的那句话:

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要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最后,以混沌大学在说的“傻逼速率”结尾吧:如果你今年不觉得你去年的自己是一个蠢货的话,你这一年就白过了。

要提升的还有好多好多。 2020下半年的自己,加油!!! 「 end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