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撰写论文审核通过
2、制作论文对应的PPT
3、进行线下答辩通过
别人,是好几个通宵在打磨PPT和答辩稿的。
别人,是参加了线下高手营、创新训练营、游轮比赛,历经各种磨炼的。
别人,是积极地在请教,领教、助教、优秀学员讨教经验的。
别人,为了答辩准备了一年之久的。
感谢各位同学来参加答辩,也看到同学的辛苦付出。
这一次我们首次在线上举行,而且首次有300多人,确实复杂度非常高,走过来确实也不容易,这也是各位同学大力支持的结果,所以非常非常的感谢。
昨天到今天我这边事情都非常的多,也不太有时间能够顾得上群里的各种消息。
刚刚翻看了一下,有一些不同的思考,我觉得挺好的。
我主持了三届答辩工作,每一年都有人通过,有人不通过。
总有人认为收获很大,也总有人质疑公平,这非常正常。
当然了,质疑,我们要本着一个理性的思考。
在做出结论结论之前,
要思考这是一个价值判断?
还是一个事实判断?
事实判断桌上放了一台电脑?就是事实判断。
苹果电脑手机比安卓手机好,这就是价值判断。
比如说通过率,大家看到了总的成绩和最后通过的成绩,一相除是50%,于是你判断是50%的通过率。
如果下来是80%,是不是80%通过率?那是30呢?那是不是就是30%的通过率?
用一个后验的结果去推断先验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
让一个价值判断的事情去公诸于众,这本身就是有失公允的,你需要公平原则,那么你是不是也在去践行这个原则呢?
其实这个事实的判断非常简单,可以做推断,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多问一个why,为什么要这样?
假设就是如果让同学们更多的满意,那会怎么做?降低标准,如果让同学能真实知道自己的不足,那会怎样?严把标准。
我们有的只有标准而没有通过率。达到标准,自然通过,没达到自然不通过,那标准在哪里,无数次的宣讲会已经把标准讲了,又讲讲了又讲。
很多同学认为说我很辛苦啊,我很努力啊,我做了很多的准备,我还请教了很多人,所以我应该要通过答辩。
我们理性一点思考一个人的辛苦,努力和付出只能代表他的学习动机,并不能够证明他的学习结果。
有一定有相关性,但是丝毫没有因果性。
以比辛苦,情感的方式叠加在答辩的标准之上,我认为是最大的,不负责任。尽可能的把感情因素去除,这反而是我们重点做的事。
我和评审说,不能够,因为是我自己的学生,我认识的人,是分社的同事而降低标准。
开场我和答辩老师交代的时候,我一直重申的是我们没有通过率。大家凭着一种对标准的掌控而考量。对同学好,本质负责任。
我在的翰林组一共10位同学参加答辩,一次答辩只通过了一位,二次答辩增加了两位。
我给到每一位同学点评和以后他要迭代的方向,我相信他们是有收获的。
有的同学在说,其实答辩是玩套路的,对,任何事情都是有套路的,我们就是就是套路的,所谓的套路,就是思维模型,我们的套路,强迫大家用思维模型去做思考和创新实践。
模型不是一种事实,知识知道了就会了,而是要做到,这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所以说我学啦就证明我会了,我做了就证明我对了,我答了就证明我要通过了,我认为这是没有意义的。
混沌大学是教什么的?教认知升级。
升级4层楼,从感性到理性到第一性原理到理念世界。
晚上的优秀的答辩分享,教授还会再讲一遍,希望大家来听一听。
在6月份的这个答辩动员会上我就说。
学习成果的总结验收
创新实践的深度复盘
高手切磋的学习之旅
自我挑战的不断精进
混沌大学在说傻逼速率,如果你今年不觉得你去年的自己是一个蠢货的话,你这一年就白过了。
对所有人都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检验,其实不光是对同学,其实也是对我。
三年来我看过的答辩场子,数10场创新院,创商创训,思维模型,游轮年,答辩。
看过的同学的答辩案例少说也有上千个了。
我觉得我是在成长的,我得到了很多的滋养。
思维的遮蔽式,升级过程当中必须过的第一关,升级的过程,是一个从知道自己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断的破圈。
是从盲人摸象只看到局部到不断的接受外部信息,看到整体的过程。
每次的答辩工作,很多同学也也给我突破认知边界,受益匪浅。
最后还是感谢大家对答辩工作的支持。
我相信大家,依然会爱混沌,虽然我们有很多很多的需要迭代的问题,你们依然满腔热情地给我们提很多建议和意见,这一点会让我们无比的欣慰。
用实际的行动让大家看到我们的迭代,看到我们对同学的赤诚之心。
再感谢大家,祝大家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一切顺利。
附:2020年混沌大学年中答辩的结果: 本次全国参加答辩人数306人,通过人数152人,其中举人118人,进士31人,翰林3人。共评选出了19位优秀举人,6位优秀进士,1位优秀翰林。 2、动力我在准备答辩的期间,有一朋友问我,你参加的那个答辩,通过了,有啥好处呀?
我当时一愣,好像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好处的问题呢。
没有好处。又可以说有无限的好处,这个好处是无形的,是复利出来的。
结果真的那么重要吗?努力了就真的就结果吗?我们一定要一个结果吗?
我现在知道,有的时候根本就是没有结果的,唯一的只有过程,过程最重要。
我一好朋友,在阿里巴巴上班,他和我表达过一次,他这辈子都不可能达到阿里的P9等级的。我当时还不理解,怎么可能呢,一辈子还很长呢,加油,总有一天会达到的。
现在,我理解了,人之一生,有些高山的山顶,真的是一辈子都不可能到达的,但不影响我们一直攀登。
为什么要学思维模型,为什么要学创新,我想起了李善友教授的那句话:
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要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最后,以混沌大学在说的“傻逼速率”结尾吧:如果你今年不觉得你去年的自己是一个蠢货的话,你这一年就白过了。
要提升的还有好多好多。 2020下半年的自己,加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