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王石

【人物春秋】报人王石
 
  ●本报记者 江菲(中国青年报 20041201)

  一位71岁的老人,多年重病缠身。他似乎感觉到了什么,11月19日,他把儿子叫到床边,说丧事从简,不发讣告,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或者追悼会,不留骨灰。他说,八宝山那么远,同事和朋友大多年龄较大,腿脚不便,接到讣告不去不好;去了又堵车、又劳累,不需要让大家这样麻烦。骨灰随便处理掉算了。第二天傍晚,他躺在沙发上安静地去世。


  一位报人走了。他是中国青年报原总编辑王石。


  几乎没有哪位读者知道他,因为他最著名的报道只署了"本报记者";但他又有大名,只要提起《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全中国至少有几亿人会喊起来:啊,我读过那篇文章!


  那是1960年春节前夕发生的故事。很多人还依稀记得文章的开头:


  在首都王府井大街,车水马龙……突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了十分急促的铃声,一个戴近视眼镜的业务员,一把抓起听筒:


  "喂,哪里?"


  "长途!我是中共山西平陆县委,我们这里有六十一名民工发生食物中毒,急需一千支'二巯基丙醇',越快越好,越快越好!"


  《北京晚报》里的这条简讯,因此文全国皆知。


  这篇文章被排成话剧,拍成电影;连续40年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其时空交错、蒙太奇组合的精妙结构,几代记者都心向往之。这是一个记者最大的荣誉了。然而44年后,作者之一王石对一位后辈说,这篇文章"是时代的产物,有局限"。


  采写那篇文章时,他只有27岁,梦想着要当一名剧作家,想考电影学院,满脑子都是蒙太奇,便把这种手法用在了报道中。
     .........[省略]
 --------------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rexhost/archive/2004/12/02/72218.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