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CHE
评分系统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
APACHE
Ⅱ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
是目前临床上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最广泛、
最具权威的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
它经对入
ICU
的患者的病情评定和病死率的预测可以客观地制订和修正医疗护理计划,
为提高医疗质量、
合理利用医
疗资源以及确定最佳出院时机或选择治疗的时间,
提供了客观、
科学
的依据。
既可用于单病种患者的比
较,也可用于混合病种。
1981
年由
Knaus
等
[
Knaus WA
,
Draper EA
,
Wanger D P
,
et al. APACHE
Ⅱ
: a severity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 Crit Care Med
,
1985
,
13 (40): 818-829
]
提出的
APACHE
Ⅱ评分系统可作为评估
ICU
患者病情和预
后的指标。
APACHE
Ⅱ评分系统是由急性生
理学
评分
(
APS
)
、
年龄评分、
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3
部分组成,
最后得分为三者之和。理论最高分
71
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其中
APS
包含
12
项生理参数,并提出
了
计算
死亡危险度(
R
)的公式,每位患者
R
值相加除以患者总数即可得出该群体患者的预计病死率
Knaus
等认为
,
加强治疗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检测和治疗急性生理学的异常变化
;
疾病严重程度分
类系统必须建立在客观的生理学参数之上
,
且尽可能地不受治疗的影响
.
疾病严重程度分类系统应当适
用于多病种
,
易于使用
,
所选参数在大多数医院均能获得
;
急性疾病的严重度可以通过对多项生理学参数
异常程度进行量化而加以评定。为此
,
他们于
1985
年提出了
APACHE
的修改本——
APACHE-II
。
APACHE
由
APS
、年龄及
CPS
三部分组成
。
APS
将
APACHE
的
34
项参数中不常用或意义不大者如血浆渗透压、
血乳酸浓度、
BUN
、
GLu
、
ALb
、
CVP
及尿量等删去
,
变为
12
项参数
(
均为入
ICU
后前
24
小时内最差者
),
每项分值仍为
0
~
4
分
,
总分值
0
~
60
分。年龄分值
0
~
6
分
,CPS2
~
5
分。
APACHE
的总分值为
0
~
71
分。
与
APACHE
不同的是
,APACHE
要求
12
项
APS
必须全部获得
,
以排除因将所缺参数项视为正常所
带来的误差。
此外
,APACHE
还提出了计算每一个患者死亡危险性
(R)
的公式
:In(R/1-R) =+(APACHE
得分
×
0 .146 ) +0 .603 (
仅限于急诊手术后患者
)+
患者入
ICU
的主要疾病得分。将每一患者
R
值相加
,
再除
以患者总数即可求出群体患者的预计病死率判断一种疾病的严重度分类系统是否有效
,
取决于其能否
准确地预计患者的病死率。
Knaus
等将
APACHE
用于
1 3
所医院的
5815
例
ICU
患者
,
发现
APACHE
分
值与病死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
即分值越高
,
病死率也越高。其预测病死率的正确率达
86%
。
这表明
APACHE
是一种较好的疾病严重度分类系统。尽管
APACHE
仍采用了患者入
ICU
后第
1
个
24
小时最差的
12
项
APS
分值
,
但
Knaus
等认为
,
如果
APACHE
能在急诊室或患者入
ICU
时进行评定
,
意慢性
健康评分
Glasgow
昏迷及年龄评分义更大
,
因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治疗对评分结果的影响
,
因此他
们推荐使用患者入
ICU
时的
APS
。
究竟是患者入
ICU
后的最初
APS
更有意义
,
还是前
24
小时内最差的
APS
更有价值
,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自
APACHII
评分系统问世以来,便以其简便和可靠的特点倍受医学界的认可。目前已成为世界
范围内
ICU
普遍使用的评分系统。
在我国虽然发展较晚,
但在北京、
上海等地已经引入并开始使用该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