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5年
从工作、学习、生活三个大的方面对自己的2015年做一个总结。
工作
项目
从年初开始,陆续不断的有人咨询一起做项目的意向。先是发小,为了促成一个项目,从老家来回奔波,虽然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但却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可能性。之后就是大学同学,从认识之初他就各种天马行空,没想到现在也融资成功,开创了自己的一个互联网公司。虽然在运行的过程中与期望有所偏差,但是在生存为第一目的的前提下,到后来竟也搞的有声有色,不禁更让人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行性。
其实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在按部就班的生活,这可能是我们中国人传统农耕文明的一种延续,也可能是近几十年以来一种特色教育方式的必然结果。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通讯技术已经很难让人们在明知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时还能够对现状保持无动于衷的态度,即使个人有此志向,但是在个人背后由亲友所组成的社会交际环境也很难让人独善其身。毕竟,我们不是朝鲜,而且我们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
所以对于已经近在眼前的差距我们都想有所改变,有所突破,但是出路在哪里呢?
财务自由
2011年的时候曾经因为一个开源项目接触过一个技术大牛,在中科院写过编译器,那个时候他说他已经年薪五十万了,吃穿不愁,所以想搞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只可惜后来去了阿里。当时我就在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种水平。现在,五年过去了,突然发现,虽然学历、经历上都不能和那些技术大牛想比,但是我们仍然有着实现财务自由的可能。
就以工作为例,每天上班八个小时,实际上真正有效率的工作时间能有多长?感觉自己碌碌无为,没想到还会有年终奖可以拿,于是更加助长了消极的态度,工作效率更加低下。其实想想,如果每天只工作两三个小时就能拿到现在的工资,那么如果真能满负荷的工作八个小时,长此以往,是不是得到的回报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翻倍呢?如果再考虑到你是给公司干活,肯定要创造出比你工资更高的价值公司才会雇佣你,那么实际上你能够创造的价值,应该是现有基础的三到四倍!想一想,如果现在把你的工资翻两番,那是什么概念?
虽然在学历和经历上没有办法和牛人相比,但是显然在提高工作效率上,我们还是和他们有得一拼的。大多数IT公司都加班,这只不过通过延长工作时间的方式获取更多的回报,但是显然,这并不是最佳选择,如果能把工作时间用来给自己直接创造价值,这才能够给自己带来持久的动力。
可能一说到这里,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创业,但是我却觉得创业风险太高,且太重量级,远没有寻求做一个自由职业者来的安全和快捷。
U盘化生存
前年刚开始关注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时,有一期讲“U盘化生存”,觉得他讲的很有道理,但是也只是觉得有道理而已,一直都没有实践的机会,因此也就感触并不是很深。几年身边发小和大学同学的经历一下让我开了窍,原来凭借一门手艺(技术)做一个自由职业者就是所谓的: 不依赖于某个组织,“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这里面的关键是要“自带信息”,即你得有某种特殊的价值,这样才能够和别人“自由协作”。就像我发小和大学同学之所以能够找到我,正是因为我具备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真实体验到了市场人员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市场,研发出来的软件再屌也是白搭。所以其实所谓“自由协作”,要求的是市场与技术人员能够通力合作,大家互相创造价值,才能够互惠互利。并不是说我们感觉研发人员加班加点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回报就应该百分比的归技术人员所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恐怕要等到分身乏术之时才会明白,在这个行业越分越细的时代,身兼数职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一个真正的自由职业者可能像一个螺丝钉,像一个U盘,不管到了哪里,只要有统一的接口,那么我就可以发挥作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在细分市场上个人的专业能力越来越强,标准会越来越趋于统一,从而为更多的人进行协作创造更便利的条件。 如今的大数据行业就正在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在这个细分市场上对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如果说在互联网2.0时代,各种网站促成了轻量级、企业级框架开发人员的井喷,那么在互联网3.0时代,基于海量数据去满足每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发力点。我们有这方面的背景,也有这方面的机会,只是在这方面的实践还应该再多一些。
展望
2016年在工作方面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效率太低下的工作简直就是在浪费生命。其次希望能够在大数据方面更多的实践自己的几个想法,多思考,多实践,多积累。
学习
《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一年断断续续又看了不少的书,人文社科、历史、数学、计算机,哪个方面的都有。不过如果说把书也按照“道”和“术”来划分的话,那么我得隆重提一下这本书-《如果阅读一本书》。
当我把《如何阅读一本书》推荐给已经是CEO的大学同学时,他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应该是个对它最好的评价:“光看书名就知道是本很牛逼的书”。
没错,这本首次出版于1940年的书的确是本相当牛逼的书,当然,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而且这里还有个前提,起码你要爱看书,即使这点你不满足,但是最起码,你要爱思考,如果这两点你都不满足,那么可能这本书暂时来说对你还不太合适,或者说,你和它的缘分未到。
之所以我觉得它很牛逼,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读书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它给你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不仅仅可以用来读书。
慎读书
首先是慎读书。现在一本书动辄三四百页,利用早晚的时间,要看完一本书至少也要一周的时间,如果看完之后并没有什么收获,那么这一周的时间基本上就算是浪费了,而这些时间,其实你是可以用来做很多其它事情。而且现在很多书各种哗众取宠,各种歌功颂德,各种危言耸听,各种博人眼球,这里我想《货币战争》应该算是最符合这些特征的书了。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看书之前对其有所甄别,不要被一些垃圾耽误时间。同样,做人做事也是如此。
现在各个行业日新月异,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面临着一些诱惑,尤其是一些别人的成功经验总是很容易让我们心潮澎湃,但是我不得不说,每个人和每个人都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别人的成功可能你并不能复制,而别人的失败或许正是你的契机。所以如果真想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很有必要在事前进行适当的调查分析,不然仅凭一腔热情,可能会说:即使失败了也会收获一些经验教训,但是流逝的时间就再也回不来了。
其实交友亦是如此,和一些酒肉朋友交往再过密切,如果他们对于你以后要从事的事业没有丝毫帮助,或者甚至还在用他们消极的态度影响着你,那么我觉得像这种人还是远离为妙。虽然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与太多的人维持亲密关系,至于与什么样的人走到什么样的程度,那就要看自己的选择了。
精读书
其次是精读书。虽然在各个行业各个分类下有很多经典图书,但是想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并不容易,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适合接受某本书的时段也不同,而唯有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段,你才会感受到某本书的价值。所以一旦找到了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那就需要对其精读,反复的读,唯有如此,才能够最大化的吸收它的价值。同样,做人做事也是如此。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想必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擅长及要从事的方向逐渐明晰,那么现在就需要我们在这些事情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现在不仅仅要求广度,还要求深度。就好比我现在所从事的大数据行业,我认定它是自己未来从事的方向,对于相关技术也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深度如何呢?有没有对其中某一个技术框架、业务场景、典型需求有过详尽细致的分析和思考呢?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个短板,同样,大家也可以沿着这个思路看看在自己的方向上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再看交友方面,如果能碰到一个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其实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换了这么多的公司,唯有在上家公司的数据团队认识的一帮同事让我对“同事”这个字眼有了新的认识,唯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长久的一起共“事”。而且他们对我的帮助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上,可能他们天性如此,或者我们志趣相投,但工作近十年以来,唯有这帮同事让我有了这种感觉。所以,我要不断的和他们加强沟通,以期待我们这个过去的团队即使不在一个公司也能为彼此创造更多的价值。
学以致用
最后当然是学以致用。曾经给自己制定过有些难度的写作计划,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连开头都写的很困难,为什么?后来我在看这本书时对它提到的观点深有体会。一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在它的背后有一个阅历相当丰富的作者,他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组织出来一本书来帮助别人成长。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相关的丰富阅历,你就不会把一件事情娓娓道来。现在可能我们会很随意的为一个毕业生提供一堆的建议,但是要让我们给同龄人出谋划策,就会觉得每个事情都并不简单,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经历都差不多,我们并不能为别人提供超越自己能力的建议。而一本好书就好像一个长者,一个智者,用他的人生经历为你提供建议,我们唯有不断实践,不断回顾,才能不不断加深对它的理解。就好比从一入行就被强调算法的重要性,但唯有到了自己要设计推荐系统时才会有所领悟;就好比每次面试都被问到职业规划,但唯有到了触碰到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时才会明白。
想想上中学的时候,每篇课文都要讲好几节课的时间,从作者的写着背景、动机、效果上进行综合的分析,所以即使到了现在,我们还会对某些课文的某些情节记忆犹新。但是现在看看我们做人做事有达到当年那种庖丁解牛态度的十分之一吗?非常遗憾,并没有。如果我们对待朋友待人以诚,对待工作细心负责,相信暂时难免低落彷徨,但终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如何变得有思想》
这本书的名字看上去就更加唬人了,但是其实它是一个博客文集,书名来自其中的一篇文章。如果作者不是阮一峰,对于这种靠标题来唬人的书可能我就不会看了。以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来作为书名的做法很常见,但唯有这本会让我觉得,恰如其分。阮一峰的个人博客在程序员中非常知名,原因就在于他写了很多文章来研究一些人们都有所注意,但是并没有去深究原因的现象,即他有着一种刨根问底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现在的人们所广泛欠缺的。
按照以前的印象,我以为里面会是很多有关技术分析的文章,但是没想到,里面有很多有关社会人文方面的思考,如果单看内容,很难想像这些内容会在大陆被允许出版,但是你又不得不叹服:正是这些被很多人看做是无可奈何无法改变的事情,在他的笔下,分析出了原因,也找到了解决办法。由此我就发现,原来他的这些文章都是和《如何变得有思想》这篇文章的内容相呼应的,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了这本书的名字。
那么如何才能变得有思想呢?如何才能让自己并不只是一台挣钱的机器呢?如何才能让自己并不只是一具按部就班为人处世的行尸走肉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了解足够多的背景知识,长时间的深入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从某个层面来讲,这本书和上面那本其实讲的是相同的东西,只不过它们的视角不同,但是本质上都在强调思考的作用,而我们中国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把思考花在如何挣钱这件事情上最多的人。
他的博文中提到的很多中国社会上的现象,其实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警示世人;也提到了很多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事件,本来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彻底的反思以避免重蹈覆辙,但是在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人们都已经达成了普遍的共识,它们成了不可触碰的红线。就像前不久我回家,看到家里的墙上还贴着伟人像,也不知道是哪年的春节当年画贴上去的。过年贴伟人像,不得不说,鸭绿江那边的养殖集团并不孤单。从小我就听老妈经常讲小时候因为家里是地主成分高,姥爷被戴上白纸糊的帽子游街,她和我二姨都不允许上学,家里的东西也被村里的人一抢而空,甚至有时候跟她一起去赶集,走到一家的墙外时,她还会说起当年就是这家抢了我姥姥的一件大衣。但是即使是这样的经历,也并没有妨碍她贴上这张伟人像。我尝试着问是不是可以撕下来烧掉,老妈竟然立马变了脸色对我一顿训斥。当我不断的罗列这个画像人物的恶行时,老妈只是问了我一句话:“那你能改变吗?”
可能我们这一代人并不能对其有所改变,但是我想可能我们的思考,我们这代人的对国家的思考,能让我们的下一代过的更好。
展望
2016年在学习方面希望自己能放慢脚步,如上所述:慎读书、精读书、学以致用,把之前看过的并且感觉很不错的书重读一遍并形成笔记,最重要的是,不仅仅了解那些知识、事件,更要思考它们产生的背景、过程、影响。
生活
骑车
今年的元旦运动腕表到货,专门骑车出去尝试了一把,当时差点一时冲动想在朋友圈发个“年度骑行三千公里”的目标。还好在掂量了掂量自己这点实力之后,我还是忍住了,就好像还在住地下室的时候,吵吵着要骑行三环一圈,还在班级群里发帖子得瑟,但是最终没有成行。一直以来都在面对比较大的目标时显得信心不足,总是想着:理性,一定要理性。在骑行这件事上表现的就更加明显了。看网上文章说骑行妙峰山是终极目标,就一直以难度太大为由往后拖,老是认为自己锻炼的还不够,储备的经验和体能还不够,即使是有同事说妙峰山他想啥时候去就啥时候去根本就不用准备,也没有让我达到从心理上蔑视这个目标的程度。没有为之所动,也一直打算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但是最后却不了了之。直到后来看到两个大学同学的马拉松计划,我才发现,原来即使是很高的目标,只要合理计划,也是可以实现的。
说实话,因为经常踢球,所以对自己的体力很有信心,但是这种信心还不足于支撑我敢于报个马拉松跑跑。而对于两个大学同学的体能印象,还停留在大学时期,在知道他们要报马拉松时对于我来说是相当震撼的,更没有想到的是,北马他们竟然全都坚持跑下来了,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真是万万没有想到,两个人前期坚持在奥森进行十公里跑的准备活动真的起了这么大的作用,相对来说,我现在的骑行反倒成了玩票活动。由此可见,面对一个较高的目标,合理的计划安排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我把骑行妙峰山也像北马一样定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如果我能把骑行潭柘寺当成像他们奥森十公里跑的准备活动,那么其实我应该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事实是:我没有做到。
购物
前几年开始光棍节成了购物节,剁手一词开始流行,网上各种段子,一直都只是感觉很搞笑,没有想到今年自己也中招了。
首先是因为一个网站,最开始知道它是因为上面有各种购物达人在上面晒物,各种使用心得,所以打算购买什么东西了一般会先在上面看看晒物和评价。自从海淘开始兴起之后,国外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那是相当具有诱惑力,基本上是国内五折的价格,只是繁琐的流程以及各种问题让人望而却步。而这个网站适时的推出了各种海淘攻略,以及各种购物达人的经验贴,看的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心里越来越痒。恰好在这个时候,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购买哪些商品后显著提供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看到下面各种具有诱惑力的回答后,终于忍不住开始了海淘剁手之旅。
双十一因为各种商家宣传的优惠活动,自然更要在这个网站上查看购物攻略,然后在双十一前就收到了有关床品的一个推荐,而小编整的理由也很充分:每天人的睡眠时间大概在七八个小时,如此计算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因此很有必要在床品上为自己精挑细选一些好的产品。然后就是各种国际五星级酒店直供商的产品介绍,更提供了网友对某些产品的评价:睡在上面就好像睡在云朵里一样。。。。。。文案整的太有诱惑力了,实在是让我忍不住又剁了一把。羽绒床垫、羽绒被芯和羽绒枕头,一下剁了将近五千块钱。。。。。。
回家后给老婆一说,老婆说我简直就是疯了,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过了一个月之后我才冷静下来,好在当时近两千块钱的床垫因为里面杂色羽毛太多给退货了,羽绒被芯因为太热也退货了,不然这一趟折腾下来,我这还真是被忽悠的不浅。
由此我便开始意识到,对于一个需要盈利才能活下去的公司来说,为用户提供价值是一方面,但忽悠用户为它创造价值肯定也是它的经营目的之一。像这样的导购类网站,通过它的链接跳转到电商的购物页面,提成是多少这可就真的不好说了。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应该是确定的,那就是同样是跳转链接,它的转化率肯定是高于浏览器的起始页。它是一种无形的广告,甚至比各种托儿还要高级,因为它向你传递的是一种理念,当你相信了它的这套理论之后,购物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你会持续不断的购物,因为消费已经成为了你的一种理念。
之前在网上也曾看到过各种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关于生活与消费的段子,鼓励消费、零储蓄、拉动内需,对于消费主义可以找到各种理由。对于一个网站,它是将高端品牌与高品味结合在一起来宣扬一种消费文化,认可这种文化的人们就成为了它的忠实用户;对于一个国家,它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来鼓励人们消费,从而拉动内需使其成为调节经济的杠杆。由此可见,对于消费,高端的手法都是宣传一种理念,相比于广告来说,那可真是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
于是我就又联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2016年的元旦,罗振宇在水立方搞了一场“时间的朋友2015”跨年演讲,而第二天各种公众号集体评论这场演讲才让我关注这件事情,没想到,之前我一直认为只是利用自媒体的方式给大家荐书讲书的罗胖子,竟然如此的不简单。
海淘时想注册一个转运公司,但是它要求必须有邀请码才能注册,有的网站五百积分送一个邀请码,于是只要注册帐号发帖或评论攒够积分即可,实在不行每天在APP端签到也可以攒够。但是罗胖玩的可就狠多了,加入会员,20年的VIP套票,各种不讲理的玩法,却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了大批的忠实拥趸。为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他在各期脱口秀中不断宣讲的“有种、有趣、有料”这种理念,正是这种理念让大家对他“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的行为非常认可,进而对他这个人非常认可,以至于当他提出各种新奇(不讲理)的玩法时,大家对这种玩法也认可,以至于到最后一个跨年演讲的20年联票都可以卖数万元的高价。
罗胖子大家也都有所了解,对他的行为我也不做过多的评论,主要还是通过回顾“罗辑思维”这个个人品牌的建立过程,我觉得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错的借鉴。这就好像有的人上大学是通过高考,一张试卷定终身,有的人则是通过参加各种竞赛获得保送。其实就已经非常说明问题,因为你没有在这个行业内形成自己的品牌,所以你只能通过最传统的方式来让对方对你有所了解。如果你也曾有过竞赛的奖牌,或者网站上每期几千万的访问量,那么你就可以免去这场考试,你就可以靠着自己的品牌效应直接免试通过。
所以,如果能像导购网站一样用消费理念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如果能像罗振宇一样用一期又一期的“有种、有趣、有料”的内容吸引用户,如果能像竞赛奖牌的获得者一样在升学考场之外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我们其实也可以不用再担心职业生涯的问题。而实现的手段,不管是个人博客还是个人微信公众号,技术和平台都已经非常成熟、方便,难点主要在于自己是否能够坚持做到把有价值的思考转述成文字并加以传播,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个人品牌。
展望
2016年在生活方面希望自己能够切实行动起来,骑行上,端午节的时候挑战一把妙峰山,中秋节的时候挑战一把107国道。至于个人品牌方面,希望自己能经营好自己的博客和微信公众号,少玩点游戏,多思考,多记录。
总结
2015年已经过去了,雾霾还是非常严重,各种有头无尾的新闻还是很多,虽然个人可以非常努力,但是如果整个社会都给人一种不安全感,那么这就成了一件然并卵的事情。然而我们还是应该感到庆幸,虽然我们一年下来认真看过的书并没有几本,但还有很多人对硬件和外设不断升级的网吧流连忘返;虽然对于实现财务自由还是一种妄想,但是还有很多一直靠着补贴撑到现在的国企要再次面临下岗难题。我们更应该感到庆幸的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并没有在长江的那条沉船上,所以我们不用面对那些无谓的蜡烛;我们的亲人朋友并没有在天津爆炸的附近小区,所以我们也不用理会什么狗屁的“世界上最帅的逆行”;我们更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响应新闻联播的炒股总动员,所以我们可以笑对后来的各种股票段子而并不是真的欲哭无泪。
正因为我们只是一介屁民,所以对于史(lao)无(min)前(shang)例(cai)的奥运会大满贯,我们唯有举手称快;对于连小摊小贩都禁止营业的九三大阅兵,更是吓得我出去骑了一天的自行车。只不过等到了年底,深圳泥石流那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让我有点担心,在这样一个国家,有些事情你可以选择不参与,但是有更多的事情会让你不得不参与。尤其是在阅读了《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本书之后,换个视角去看网易新闻客户端打开后总是排在第一位的新闻,我不禁为自己和这个国家的未来而深感忧虑。
但愿,2016能够更好。
附个人微信公众号:暴风雨之夜(a_stormy_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