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国声琴行/国声音乐培训!
问题一 折 指
弹琴时手指的第一关节塌陷,我们称之为折指。一些儿童在弹钢琴时,有时手指的第一关节是塌陷的,有的孩子是食指,有的孩子是中指,也有的孩子五个手指都有折指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孩子年龄较小,手指软;二是孩子理解能力有限,一时不能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折指的弊端在于,手指呈凹状,致使手臂的力量不能顺畅地到达指尖,造成手指、手腕、手臂的局部紧张和僵硬,手指不能灵活地进行弹奏,进而直接影响弹琴的速度和力度,影响发音和音质。
对策
● 加强在放松情况下的断奏练习,即弹奏每一个音都采用手腕放松,似掉下来的动作,让孩子体会手腕的重量是如何自然地从手臂运到手指的。然后由手指第一关节在琴键上稳稳地“站住”,提高手指第一和第二关节支撑手臂重量的能力。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家长不妨与孩子一起练习。
● 在练习时,家长要和孩子强调,手指各关节要凸出,不能凹陷,如告诉孩子“手形应保持握球状,指尖要有向里抓东西的感觉”,逐渐增强指关节承受重量的能力。
● “指尖站立”。要想让孩子指尖在琴键上站立,在弹奏之前,家长要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力,先想好“站立的状态”,也就是说要意念在先,这样再慢慢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问题二 拇指僵直夹指
有些初学琴的儿童往往忽略大拇指的正确弹奏方法,加之心理紧张造成拇指紧紧地往里夹,不是突出第一、二关节自如地上下起落,而是*压腕子来弹奏。还有的儿童拇指一直是僵直地上下起落。如果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毛病,一定要孩子停下来不要再弹了,否则只能加重孩子的毛病,一旦养成习惯,日后改起来就非常困难。造成拇指僵直、夹指的原因是手的“虎口”处紧张地抽紧,致使拇指僵硬地“躺”在琴键上,形成用拇指关节或整个拇指外侧僵直、笨重地往下“压”奏的错误弹法。这种弹奏势必造成拇指和手腕的紧张,出现不均匀的重音现象。同时外翘的拇指尖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触到邻近的琴键,造成发音不干净。拇指僵直、夹指还会造成整个手掌开度不够,从而难于弹奏音程距离远、跨度大的音与和弦音。
对策
◎首先家长要尽量使孩子精神放松,并放松、拉开“虎口”,拇指掌关节(第二关节)作支点,第一、第二关节凸起, 拇指尖向里弯曲呈弧形。
◎用拇指尖的外侧点状触键,“站立”弹奏,而不应该用拇指关节甚至整个拇指侧面大面积地躺倒并弹奏。要注意孩子拇指弹奏的角度和触键点。
◎变换练习方式。暂时让孩子离开钢琴,坐在桌子旁边,让孩子心理、情绪处于放松状态,5个手指扣在桌面上,作握球状,掌关节和拇指第一关节凸出,腕子放平,有意识地训练拇指上下自如抬起,使拇指能够自如地、有所控制地进行弹奏。
问题三 无名指不独立
人的无名指的灵活程度比其他各指都差,无名指与小指、中指的肌肉互相牵连。孩子初学钢琴,家长不要过分地强调无名指独立、高抬等,这样势必造成孩子无名指的紧张,并连带其他各指乃至手腕、小臂、肘、肩等部位的紧张及连锁反应,使无名指所弹奏的音与相邻音衔接时,出现音与音之间距离不等,力度不均匀的“瘸腿”现象。
对策
◎在保持正确手型的基础上,训练无名指抬指时,可以允许相邻的手指自然地随着运动,让无名指松弛自如地起落。如,弹下中指,抬起无名指时,小指可随其自由抬起;弹下小指,抬起无名指时,食指、中指可随其自由抬起。
问题四 小指掌关节塌陷与僵立
大部分儿童弹钢琴时小指都不同程度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孩子不会放松地抬起掌关节,小指像小棍一样躺倒在琴键上站不起来;有的孩子的小指僵直并使劲压在琴键上;还有的孩子力量不能畅通地传递给小指,造成琴键弹下不去等……
对策
◎小指弹奏时,小指掌关节(第三关节)一定要鼓起,作为支点支撑住整个手的重量。小指的第一、二关节也要松弛自然凸出。任何一个关节的塌陷都会造成小指的紧张僵直。
◎在弹奏时,家长要强调孩子记住三个要点:放松、鼓起、站住,每做一个动作都要检查各部位是否正确。经过数次的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
问题五 颠腕
有些孩子在做手指连音弹奏或是快速手指跑动时,常常出现手腕一颠一颠的现象,让人感觉不是手指而是手腕在弹奏。颠腕的毛病是由于腕部紧张,使手腕的重量向下输送时被腕子截住,手在失去重心和力量来源后,就会软弱无力,被动、生硬地触键,而手腕不得不代替手指疲惫奔跑,致使小臂紧张,腕子笨重地上下颠动。这种弹奏方法的后果是指尖无力,致使弹奏的声音不实而发飘,从而影响手指的力度、速度。长此以往还会造成手臂、手腕肌肉的紧张与酸痛。
对策
◎家长要陪同孩子一同打好连奏基础。连奏如同手指在键盘上“走路”,一个手指弹下去支撑住以后,立即放松,然后把手臂重量转移到下一个手指尖,在第二个手指弹奏的同时,前面的手指就可以放开。指与指之间要衔接好,如同走路,一只脚迈出去,身体重量跟过去,另一只脚才能离开地面。如果前面弹奏的音没有站好,重量没有到指尖最好马上要调整好,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手指的弹奏。家长一定要检查孩子是否放松,力到指尖,弹奏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力量的转移。
◎手腕放松。手腕是手臂与手指连接的桥梁,是手指完成各种弹奏技巧的“调节纽带”。这一关键部位的松弛与否直接影响到手臂与手指的松弛程度和灵活程度,进而影响到整首乐曲的贯通流畅,因而,手腕一定要柔软放松。
◎手指独立。孩子到了连奏的程度,教师就会要求孩子手指独立连奏,这对于刚刚进入连奏的儿童来说是较困难的。如果不立刻让手臂跟着动,他们的手臂往往就会出现僵硬的情况,手腕容易帮着颠,这样效果不好。家长可以暂时允许孩子带一点手臂的动作去连奏,但要清楚的一点是,连奏时手指的动作是主动的,而手臂、手腕是被动的,不能以手臂、手腕代替手指去弹奏,然后一步步地逐渐要求孩子减少手臂的力量,逐渐加快连奏速度,直至达到手指独立自如地在琴键上跑动。
技巧、歌唱、音乐——钢琴演奏中的三大重要环节
“所谓钢琴演奏的歌唱性,是指使每个圆润的持续音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具有明确倾向性的乐句。”学习钢琴要讲求科学的方法,这当然不仅仅包括简单的识谱并弹奏,还要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今天,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李昕老师将从演奏钢琴的专业角度,围绕“技巧、歌唱、音乐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谈谈怎样突破钢琴演奏的歌唱性。
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主要包括手指的独立性、手指的均匀能力、快速跑动,在快速的手指运动中,手腕是否平稳,手臂、肩膀的力量是否能自然地放松、是否能在自然的状态下将力量传达到手指尖等;另外,手掌、手心、手指各关节是否能互相协作,把力量支撑好,送到手指尖。基本手指动作的技巧中,最重要的是手指能有一个最自然的状态,而不是把力量紧握在手臂、手腕或者手掌心,因为那样做会使手指运动起来受到限制。这些都属于基本技巧问题。随着学习程度的不断深入,乐曲不论在长度还是弹奏技巧上都会有相应的增加。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技巧随处可见。比如在练习曲作品车尔尼的“599、849”中,基本上每一首练习曲都包括单一的或是几个重叠的技术课题,例如其中存在的演奏技巧有音阶式的、琶音式的、回旋音式的、装饰音式的,双三度、连奏、断奏等等;到了车尔尼“299”以后程度的练习曲中,会涉及一些复合型演奏技巧,技巧也会更复杂一些。
另外,钢琴作为一件乐器本身中也存在一种技巧。钢琴的琴键是按照顺序排列的,但是作曲家们写的作品中的音型是各种各样的,所以我们的手指要适应这些跳动的、或远或近距离的音符,包括左右手交叉技巧等等。我们要把作曲家写出的顺序不完全规则的音符严谨地在有节奏、速度的要求下,在顺序规则的琴键上准确地演奏出来,也可以说是钢琴演奏中的一种独特的技巧。
实际上,弹钢琴的最终目的是让听众听到美好的声音,这种让钢琴来发出声音的过程就是我们演奏的过程。传达给观众的声音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呆板的、机械的,一种是有变化的赋予歌唱性的。当然我们要追求的是后者。因为这种歌唱性的声音能够在传达给听众后会使听众内心产生某种感受或者音乐的体验,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没有激发听众的灵感和想象力,那么这样的演奏就是我们所说的呆板的、单调的。
音乐其实就是等于歌唱。我们在弹奏中可以通过手指的触键来发出一种我们想要的声音,这声音或柔和,或抒情,或喜悦,或悲伤,或是具有一定的美感,人们在聆听到这样的音乐时会有审美感觉在其中,这样的音乐就是赋予歌唱性的。但是,往往有很多钢琴教育中忽视了“歌唱”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孩子最开始学习钢琴时就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歌唱”和怎样去“歌唱”,要强化歌唱性,强化技术要服从音乐的理念。在诸多钢琴文献中,作曲家早已为我们精心构架了通往赋予歌唱性演奏的一条道路,即使在一些有人认为是比较枯燥的练习曲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赋予歌唱性的片段,没有一首作品是单纯的为了技术而训练的。技巧,应该是为音乐服务的。
钢琴音乐的实际内涵就是使钢琴发出一种带有歌唱性的声音。这也是前不久我在《突破钢琴演奏的歌唱性》这套教材中课题研究重点。在钢琴演奏中歌唱性尤其重要,它可能会通过我们的手指、内心、感觉这三点合成一起,在演奏中共同表现出来,这种综合性的表现就是有音乐的、有歌唱性的。但往往我们在演奏中很难达到歌唱性,因为钢琴毕竟不像小提琴那样,钢琴是要用手指来敲击键盘来发出声音的,因此这就需要通过手指、手腕合理的动作搭配,来构架合理的乐句。做到了以上这些要求,注重“起点——发展——高点——起点”的乐句阐释过程,歌唱性便会更好的体现出来。
提高练琴效率的几个方法
和其他学科一样,钢琴的学习过程也遵循着一个普遍规律:由深入浅、循序渐进。随着程度的深入,练琴时间也要适度增加,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但是在中小学的业余钢琴学习过程中,文化课的分量、家庭作业在不断的增加,势必对中小学生的钢琴学习带来影响,甚至造成冲突,致使许多的孩子影响了钢琴的学习,最后不得不中途放弃钢琴的学习,家长、教师、学生为此深感遗憾。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造成的影响,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提高练琴效率的几个想法。
一、从基础教学着手强化学生的独立能力 学生的启蒙阶段对将来的钢琴学习进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在这—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家长的督促指导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长时间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为出发点是提高将来练琴效率的基础。如在识谱教学阶段,教师应着重于分析记谱原理的讲解,使学生对记谱法有理论的、科学的认识,最初的识谱教学可以在“无谱”或者用手画谱的情况下进行,实践证明事半功倍。如果急功近利逐个音符的施教或者分句教弹,势必对以后学生的识谱能力有着负面的影响,当然也影响了学习效率。另外,在基础教学中应当首先加强用耳朵学钢琴的概念,建立学生分辨什么是音量、音色、音质的能力的基础。先有了声音的正确概念然后进行技术训练,使技术练习具有方向感、目的性。这样的技术练习才不会单一、枯燥,声音为技术提供依据,声音为技术提供服务。换句话说:耳朵对手指提出要求,过程也不例外。单纯的讲钢琴技术(乐感除外)其实是乐器的发声原理,理解了发音的原理就不至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技术上的“毛病”。技术不是目的,但技术训练在基础阶段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其实说到底,钢琴练习中的基本技术就是建立学生的责任心:对待键子准确的责任心、节拍准确的责任心、用力合理科学的责任心等等,也就是说有了这些责任心以后,手指怎样使用、其它部位应该怎样协调等,学生自身也会主动养成钻研技术的能力。逐步地解决协调手指的第一关节、掌关节、腕关节,小臂、大臂、肩、身体各部位的相互关系。
二、学会“无琴”练习 建立“心中有琴”
钢琴大师罗宾斯坦罗的邻居。见到他,佩服地说:“你真不愧是伟大的钢琴家,每天都要练习八个小时以上。”罗宾斯坦罗回答说:“你错了,我每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在练琴。”是的,练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有琴练习和无琴练习。中国古代也有陶渊明演奏无弦琴的历史典故,在这里,我们不是来谈他的美学思想,从钢琴的学习或者广义的说是器乐练习的角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把它有益的一面应用到我们练习的过程中来。当然,要做到无琴练习,首先必须是心中有音乐,脑子里装有器乐。我们留心就可以发现,很多乐器上有造诣者他们的手指无时无刻都在动,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变成了乐器,桌子、椅子都变成了键盘。一个坚持业余学琴多年的高中生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他和老师的交流中说:“课间我在课桌上可以练琴,放学路上我哼着学习曲子,练琴的时候我是在寻找平时想要的声音效果。” 这样的练琴方式大大提高了练琴的效果。
三、以快速练习发现问题 慢速练习解决问题
练习的过程中,慢练几乎是所有教师敦给学生的“法宝”,这当然无可非议。对于由于功课紧张练习时间短的学生来说,往往急于完成作业很难静下心来大量的做慢练习,这样当然也很难保证作品完成的质量。教学中发现:一味的强调慢练会使学生的进度大大减缓。如果换一种形式,不去限制他们的练习速度,课堂上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自然也会降下速度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使其在快速练习中发现问题,这样慢练习的目的性更强,并非只知道放慢速度,而不明白慢速的目的。练习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发现学生的问题,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几乎所有的练习曲或者乐曲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同的难点。一味的用一个速度是不会解决这些问题的,必须用一些步骤和手段进行突破,而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速度的变化练习。单纯的从技术而言,假设五个手指都像二指这样灵活、都像大拇指那样有力的话,可能就不存在技术上的难点了。但恰恰相反,在键盘上还要让双手的配合再次出现难点,没有力量的指头(双手的小指或四指)要弹奏重要声部(高声部、低声部),而有力量的手指一般的情况下却是完成伴奏声部。单从基本练习来看双手五指的过程中不断的变化速度,发现他们之间的总问题、解决这些生理上造成的问题。
对于钢琴技术而言,速度和力度是永远都解决不了的矛盾,要通过慢练习寻找理想的声音是必不可少的阶段,但慢练习远远不能达到音乐本身的要求,还必须往返进行各种速度如中速、快速甚至是更细微的速度变化练习,不断调整各部位的松紧关系才会达到理想的速度要求。当然,真正的慢速和快速是一个演奏者技术能力的最佳体现。
四、“密林寻宝”式的练习 提高练琴质量
假如有一群伙伴出外郊游,走的是同一路线、去的是同一地点,回来的感触也决不是相同的,有的人会说:“荒山野林没有什么意思。”可是有的人却拣回了别致的树枝儿、奇特的树叶,还有很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等等。钢琴的练习也是这样需要用心的去发现。音乐作品的表达除了通过速度的变化来寻找,还必须要做到分手、分段、分声部来仔细探究。 1、分手练习
如果我们设想在钢琴演奏中有一只手不能正常给予配合,或者是双手互相凑合起来相互“关照”,这样的音乐作品一定是一堆“乱草”,到头来还要浪费大量时间重复练习。钢琴弹奏是以良好的单手弹奏为基础的,单手练习并非只为了读谱的准确,还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换个说法应是为了寻找合理的声音,通过声音表现合理的音乐。音乐进行的方向应该是横向的,而不应该是上下“对位”的纵向关系。分手练习是练习一件钢琴作品的重要环节,只有左右手具有独立演奏能力,然后通过双手协调配合的大量练习才能够完整的驾驭一首音乐作品。
2、 分段练习
任何一件钢琴作品都会有其或深或浅的难点,但在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全部是难点。挂术上的难点有可能只是几个段落或者几个小节,如果用一种从头到尾反复的来回练习,那就会大量的浪费时间。解决这些难点的方法除了进行分手练习之外,还需要把难点抽出来分段、分节的练习,使其速度、力度、音乐表现与其它段落统一,然后进行其前后的衔接训练,最终达到音乐作品完整的目的。当然,音乐作品的完整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开不矛盾,如果解决不好难点的演奏能力而去追求完整的作品表现,那是永远都不会做到的。 3、 分声部练习
周广仁教授在—次讲座中说过:钢琴演奏中,左右手的音色、音量都不会是相同的。当然我们在这里不能钻牛角尖,双手交替衔接共同表现同一旋律或单声部的作品或作品片段是相对较少的特例。绝大多数的钢琴作品都是以多声部的表现居多,起码具有旋律声部、伴奏声部的进行可能出现在左手也会是右手,分手练习是很难听出中声部的完整性的,必须首先分声部练习,分别进行两个声部练习之后,分别进行两个声部这间的配合、音色的对比,最后达到三个声部的层次清晰。即使有些作品是明显的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也不能忽视了伴奏声部的练习,使其以恰当的音色、清晰的和声进行与旋律声部默契的配合,共同完美的表现音乐作品。
总之,良好的练习方法、正确的练琴态度会大大提高练琴的效率。技术练习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是均等的,要看对待技术的方式、方法,正确认识其目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究,认真发现并解决问题,苦练加巧练使每一次的练习都有一定的突破,最终提高钢琴的演奏水平。
音乐感的培养——周铭孙
有人说:“音乐感是爹妈给的”,意思是说,有人生来就是音乐感好,天生就是学音乐的料,也有的人生来就不是学音乐的,是不具备培养可能的。我本人不太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每个人的先天素质确有很大差异,这要看到,要承认,但是后天的意识的培养,有目的地引导,有很积极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把一些在音乐方面天赋一般的学生引进音乐之门,使他们逐步提高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的能力,而逐步做到有音乐感的演奏。
从我们在教学中所接触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好的天赋,应该说这些学生都具备被培养、造就的条件。当然,我们不否认他们中有天赋特别突出的,也有特别不愿意和不适宜学习音乐的,但这两种情况都只是个别的,是极少数。我认识一个男孩子,脑子很清楚,很聪明,手的条件也非常好。耳朵的听力更是突出,别人在钢琴上任意按下一堆音,他能把一个个音名说出来(当然是在眼睛不看、全凭听觉的情况下)。这样的学生,无疑是有音乐天才的,但他花的努力一点也不比别人少。在初学阶段,他一星期要弹好、背出十至十五首曲子,而且曲曲完整,也有音乐表现。他不仅平时的练琴时间比同龄的孩子多。他还能随时有选择地欣赏一些自己喜欢的曲目,每天晚上他都在音乐伴随下上床入睡。他的家长也努力给他创造一个音乐的氛围,每天早上都用音乐叫醒他,放他喜欢的乐曲伴随他进人新的一天。有了这样的努力,又有这样的环境,他的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力不能不突出。可见,即使才能、条件都超乎一般的孩子,他的努力和追求也必须超过一般人,才可能走上成功之路,“天才出自勤奋”,这话说得太对了。
实践证明,那些学习钢琴半途而废的学生,往往都是平时不肯好好练琴的。每次上课错音连篇,经常谱子也不认识。键盘也找不到,往往上了许多次课. 连一个曲子也连贯不下来,错音、毛病总也不改。仔细分析起来,这些学生学不下去并不是因天赋不行,他们的问题在于不肯下功夫。其实只要下点功夫,他们马上会好一些的。往往这类学生在学校的功课也是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有些很聪明的孩子,被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耽误了,真让人惋惜。
也有一些很没有条件和“才能”的学生,经过努力,有了良好的表现。有一个女孩子,父母都是工人,且完全没有接触过音乐,所以在家中孩子可说没有任何音乐环境。这样的孩子学习起来的确很苦,往往在弹奏方法上、节拍上都对了,而音乐的感觉就是出不来。后来经过老师正确启发和指导和她自己的艰苦努力她终于有了一定的音乐感觉,并在考级中被评为优秀。这个成绩,老师和家长都深知是来之不易的。
我们面对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说是天才,但他们大都有正常的智力,且有学习钢琴的愿望。教师的责任是把这些学生带入音乐之门,引上音乐之路。
在这里,先谈谈从感性人手的培养。我想,多听、多看、多给人表演都是必须的。
学钢琴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音乐的环境。钢琴是一种外来乐器,大多数传统的优秀教材、乐曲来自欧洲,因此它的音乐语言也是外来的。这就跟学外语一样,要有语感,光靠音标、字母拼出来的外语,总让人觉得生硬,必须多听,多感受,潜移默化。
现在电台里经常有好的音乐节目,家长可以多留意、到时候录下来,并不限于钢琴,可广泛一些,其它乐器的、交响曲的、声乐的,都可以,经常积累一些资料。学生眼下功课都很多,不一定有专门的时间来欣赏音乐,家长不妨在进餐时、起床后、就寝前放上音乐,学生有意无意地便接受了音乐的熏陶。逐步对音乐语言、形象、气氛、音色等,有了感性的认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逐步地能从量变到质变,大凡音乐感好的学生,都得益过这种熏陶。
上述的做法,我想对任何家庭都不难,因为收音、录音的件是每个家庭都具备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去买一些录音带和激光唱片,选择一些重要的经典曲目。在学生学到一定程度时,音乐欣赏可更有目的地进行,让其比较专题化。如学生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或变奏曲,平时就可以集中听莫扎特的各种类型作品,让其对莫扎特的风格、特点有专门的感受。亦可把音乐分为大的时期来欣赏,如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等等。譬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属于古典时期,就可以有意识地放在一起听听,感受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对初学的学生来讲,除了广泛的听和感觉外,更应着重对自己所学教材的熟悉和模仿。这方面,教师的要求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明确音乐形象、情绪,并明确通过哪些弹奏方法来达到动听鲜明的弹奏。全国学习钢琴非常普及,而好的教师又不是到处都有,这时候则应借助于音像制品来促进教学。现在一些基本的主要钢琴教材都有示范的录音带甚至带讲解的录像带,这些音像带对教学能起到广泛的指导作用。
学生通过熟悉、模仿,逐步到有自己的独立音乐见解,具有主动的音乐感、表现欲,这就需要不断的听和熏陶。居住在大中城市的学生,有条件的要争取多听各种音乐会,因为钢琴是表演艺术,必须多看,多听现场的演奏。要是没有听现场音乐会的条件,也可注意收看电视中的音乐会转播。现在,这种机会还是经常有的。只要有心,是不会错过的。
再进一步,就是多给学生提供给别人表演的机会。练了那么长时间,给人表演能否把自己的音乐感发挥、表现出来,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人人迟早都要面对的。在学生中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况,有的人性格放得开,不在乎,甚至越有人看越得意,越来劲。这样的学生一般都喜欢上台表演,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因过分兴奋、激动而失控,弹得过快,在演奏时既要保持投入、兴奋的优点,但又要从容不迫,头脑清楚。对于一些性格较内向、胆子比较小而又容易紧张的学生,一定要让他们在演奏前多弹给人听,家里有客来,就让学生为客人表演,也可以带学生去别人家给人表演,也可组织几个学生一起开小演奏会,互相观摩比较,这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钢琴作为表演艺术,难在表演时就这一遍。平时练百遍、千遍,也许自己在家里弹得很不错,但是要别人承认你弹得不错,就必须在演奏这一遍时发挥好。有时我们很羡慕搞美术的,画一幅画,可以在家里一点点地去琢磨,去修改。一旦画好了,这幅画就永远不会再变化,除非作者想对其再加工。而我们的演奏,每次都要重新开始,在家弹好了,不一定上台演奏就能一样好。有的学生弹错了,会说“我在家弹得挺好的”,这样解释没有用,因为你在家弹好的那一遍,并无法弥补你这一遍的错误。也有学生说“我第二遍就能弹好”,那也不行,因为无论是表演,还是考级、考试所承认的永远是那个第一遍,为了弹好这一遍,我们要做很多努力,除了练习充分外,很主要地不放过任何一次锻炼的机会。除了给别人弹,也可借助录音、摄像,录下来自己听,看看优、缺点,因为在有录音或摄像的情况下,比较接近演奏的感觉,与一个人无拘无束地弹心理上大不一样。经过这一些锻炼,学生在演奏或考级中,就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保证临场时把自己的音乐感觉比较自如地不打折扣的表现出来。
练琴的秘诀
大家都知道,弹钢琴需要花上大量地时间练习,但是有的人却反映练琴没有效果。那就很可能是练琴的方法出了问题。好的练琴科学的练琴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自己学琴来的心得体会介绍给大家,主要是介绍一天练琴的内容及方法:
1----基本功。本人的基本功练习就用哈农。无论你是初级学员还是钢琴专业人员。哈农无疑都是最最重要的练习。我每天假如有时间的话都会把哈农的前10条弹上四遍(共40遍)中间不休息。弹累了就放慢速度,但是决不停。 有些人觉得哈农和我们弹的曲子没有关联,而且枯燥无味。我倒不觉得。哈农其实和我们弹的曲子息息相关,甚至比曲子更重要。哈农就象手指的长跑锻炼,跑的久了,速度和驾驭力就强了。 如果我每天只练一小时琴,我一定会保证哈农练半小时。
2----曲子的练习(上)
初学者(599以下):初学者由于学琴时间还比较短,可能还涉及不到一些较复杂的曲子和技巧。那么练琴的重点就是要注意基本功、手型等基础学习的技巧上了。由于曲子较短,学生练琴很容易弹熟,便以为自己没有什么可练了。其实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手型--比如有没有手指没有高抬指;手指指尖有没有站住;大指、四指、五指的指尖;节奏---有没有休止、切分、弱起、三连音等弹奏的错误等;音准----一般集中在升降号有没有看错的问题。当然依据每个学生不同情况还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那么我建议初学者要多慢练,不要快。要一条一条的弹清楚。要注意:1音准2节奏3手型4技巧(主要是跳音、连音、乐句等有没有做到等)
另外初学者如果觉得弹哈农有些困难的话,也可以弹些再简单些的手指练习,但要注意------每个手指要平均对待,左右手要平均对待
还有一点也必须提出为了训练学生的音乐流畅性,短小的曲子如果有地方弹错,建议从头再弹,养成好的习惯。这点很重要。
中级和高级学者:中级以上的钢琴学习主要在于技巧和音乐理解的提高上。那么训就更要注重效率,否则没有效率的弹琴就几乎等同于没有弹琴。
举例:
1 假如曲子有地方老是弹错,那么一定是出了问题了,你就不要在把曲子从头弹到尾不中断的练。我本人独创一种叫五小节纠错法。假如我曲子中有个小节老是出错,第一步:先把这小节单独的拿出来练熟。(一小节)第二步:接上前一小节和本小节再练熟(二小节)第三步:在把第二步接上后一小节练习(三小节)。第四步:在将第三步分别向前向后再延伸两小节(四、五小节)。
2 假如遇到技术难点不能攻破,比如八度等,那么只需把哈农找出来,在哈农后半部分的专项练习中找到你相应技巧的那一条,坚持练上几星期。比起你在曲子中去练习这些难点要有用的多。
3 假如出现的是情感、表现力方面的问题,这个要比上两个问题难解决一些。单也是能解决的。假如你弹的是复调曲子,就需要单手多练习,把句子搞清楚。另外一些别的问题也需要学员自己多体会。当然也要和老师多交流。
手型问题
这是初学者最关注的问题,其实当你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要再拘泥于手型,而且也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手型,手型总是随着音型在变化的。而且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各人的手指状况不一样,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手型。总之放松自然能支撑手臂的手型就是好的。对初学者提供一些具体标准------1、用指尖弹奏,指尖支撑住手臂重量。2、手掌在用手指尖演奏的前提下,尽量自然舒展(切不可缩着手弹,如果真的握着鸡蛋,手就会缩起来,建议用皮球或苹果,这样会好些,因为鸡蛋太小)3、手腕平,使臂上的力量能畅通的传递到指尖上,手腕低会阻断这种传递,致使手指没有重量可支撑,(初学者)手腕太高会影响手指的活动能力(直接影响抬指)。4、手掌在键盘上的位置是正的,也就是手指生长的方向和琴键应该平行,手指触键的方向应该和琴键表面垂直或接近垂直。当然演奏过程中会有所变化,但至少放下去的时候应该保持这种形状。(这一点会经常被忽略)5、肘部稍往外荡,不要夹住身体,这点可从手背上看出来。肘部太夹或太往外,整个手背面就会歪。6、坐姿也顺便提一提。坐于琴凳一半处,两脚放于钢琴左右踏板旁,双脚也要支撑一部分身体重量。
如何使孩子喜欢弹琴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不喜欢弹琴,从家长认为,本来弹琴是一件即开发智力又很有趣的过程,可孩子却十分的不喜欢。学琴之初孩子还比较喜欢,可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就一点点减弱,很多学生就是由于极度的没兴趣而中断学琴的。目前孩子学琴的兴趣问题几乎困扰每一个学琴的家庭,绝大部分的家庭如果不是父母极力坚持,孩子早就中断学琴了。
谈到兴趣首先我们要明确兴趣的作用,兴趣是一种愿望,而实现愿望可以使人享受所带来的喜悦,而喜悦可以使人的注意力更集中。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有兴趣的做事情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方向。
相比之下人对于陌生的事物要比熟悉的事物有兴趣,人类天生就对陌生的事物有征服感,因为不熟悉而产生征服的欲望,所以有句话叫物以希为贵。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天天呼吸的空气,当空气质量没问题时,我们从来就没意识到空气的重要,当空气质量很差时,我们就会觉得清新的空气很珍贵。对于不熟悉的人,因为有一种想了解的兴趣而相处谨慎,而十分熟悉的人我们就会不以为然,比如夫妻。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很实际的问题,由于孩子天天弹琴,当对钢琴、弹法、家长辅导的方式等熟悉了之后,对弹琴的行为是不会有很大兴趣的,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有的孩子性格活跃,对陌生的事物有征服欲望,由于钢琴学习中可以不断的练习新的乐曲而产生兴趣,表面上这类孩子是挺喜欢弹琴的,实际上钢琴的技术训练是很细腻的,要完整演奏一首乐曲不仅需要弹下来,还需要各种各样的要求。而对于这类孩子,如果要求松懈,虽然容易有兴趣但没有技术能力,学到一定程度技术能力不够时就会停滞不前,学不下去。如果要求严格兴趣就淡漠。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对陌生的事物缺少征服感,就容易对任何事情都兴趣寡然,学琴过程中要求严不严格都容易没有兴趣。
我觉得孩子不喜欢弹琴是很正常的,在学琴过程中,每天至少45分钟的练琴对于任何人都是很难忍耐的,对于成人来讲,我们能够耐心做事的原因大多不是兴趣,而是责任和利益,我们可能把做事当作是一种过程,我们更多的时关注于结果,就像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有收入,我们可以用这些收入去享受生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而对于工作本身只是实现兴趣的手段。可对于孩子来说弹琴不仅不会给其带来很大的利益,天天的练琴是很难坚持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要求家长每周拿出孩子练琴时间的十四分之一,也就是15-20分钟来练琴,虽然绝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坚持过一个月,但家长心里是明白的,学琴真的很不容易。
所以我们所期待的以天然的兴趣来学琴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这也是许许多多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半途而废的主要原因。按我目前的教学经验和效果,孩子弹琴没兴趣没关系,我们是可以训练弹琴的兴趣的。而训练的办法就是对人的调整,在学琴的初期一切按能够产生兴趣的方式进行训练。我们知道兴趣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人以很专著的状态做事,那么我们就训练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从而达到同有兴趣一样的效果,具体的办法详见钢琴教学篇。这仅仅是开始,学生一般需要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进行技术训练和稳定,使其达到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并且在训练基本结束之后,就可进行音乐表现的训练。当孩子能够以真实自然的情感表现音乐的时候,那种音乐给她带来的兴奋和刺激会使他为了再次寻求那种情绪而不断的努力,这种对结果追求的动力就是我们所寻求的兴趣。所以当某一学生在弹琴中找到音乐感时,我会告诉他:你已经入门了,你以后会学下去的。
注:真正的音乐不是演奏者故意的表现,也不是练习强弱就能实现的。音乐是一种语言,当你能够掌握这种语言并能够通过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时,你才能感觉到什么是音乐。你问那些感受到音乐的孩子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孩子大多会很兴奋得的告诉你:痛快、舒服、发泄。
这也许就是音乐真正神奇的地方。
指尖的坚强和积极
要让学生学会放松固然很重要,但有时候学生会走另一个极端就是懈怠,整个状态懒洋洋的。所以必须提示他们弹琴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状态,就象立正,不能紧张也不能完全放松。特别表现在手指尖上就更应如此。手指尖应该足够强大,足以支撑住手臂的重量,要觉得指尖热力四射的感觉。我这里特别分享一点,手指尖应该有一种“抓住”琴键的感觉。当然不是真的抓住,而是那种感觉,这样能使手指和琴键建立起一种更为紧密的关系,而我们通常的弹奏就好像手指和琴键没有任何关系似的,只是敲下去就了事了。如果能建立一种“抓”的感觉,那么就会找到控制琴键的感觉,从而反过来也会带动整个的表现情绪。
落提的问题
其实落提的问题就是重心转移的问题,就是利用手臂的帮助动作使重心在手指上顺利转移。这是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在小汤第三册或大汤第一册就已经出现这个课题了,可惜很多老师自己没有理解或者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正确的落提是弹出优美分句的必要前提。我通常以打水漂或者朗读、歌唱来启发学生。就像打水漂,一个力量甩出去,能打出好多个水漂。或者像朗读、歌唱,一口气读(唱)好几个字(音)。我个人认为用朗读或歌唱来做比方会更好些,因为钢琴就像朗读或唱歌,也是一句句的,也有标点符号,这样对学生养成以句为单位的演奏是有好处的。但是要注意,有时候刚好一句是一个落提,有时候却一句有好几个落提,甚至有时候有音断意不断的现象(就是中间有休止,却是一个落提)。
手指的结构
在进行高抬指训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手指的结构,这在很多人眼里可能是一个简单到可以被忽略的问题,然而了解这些却是我们科学运指的前提。
正常情况下,一只手有五个手指,分别称为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每个手指的生理特性不尽相同,其共性与差异一目了然。
共性方面,手指有三个关节,从指尖往回数,分别称为第一关节、第二关节、第三关节,而第三关节就是我们常说的指根。手指间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其性状以及外部特征上:拇指粗短有力,食指修长同时兼具力量与灵活性,中指最长,无名指与小指最弱。正因为五个手指中,无名指与小指较其他三指弱,因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弹奏技术是为了加强无名指与小指的弹奏能力了。
钢琴的质量与价格
想购钢琴者对质量、价格很关心,已拥有钢琴者对此也同样关心。因此,关于选购钢琴的文章及说法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想购琴的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所谓"会听"即是对别人的文章、说法进行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 什么琴最好
凡了解钢琴的人都会说,欧洲名牌琴最好。但是欧洲名牌琴每年产量不过四五千台,而其它琴年产约一百万台,为何最好的琴生产这么少?不是说只要质量好就不怕没有市场吗?事实并非如此。名牌琴少的原因很简单:太贵。 这就涉及到质量价格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判断一个"东西"好坏,会有这种现象:当你不想买时,你会说:"太棒了!"当你想买时,你又会感慨:"太贵了!"在这里,质量和价格发生了矛盾,你确实的会去判断,这东西值不值? 好的钢琴有4个标准:
1)坚固耐用。这个指标是最难判断的,即使是高级钢琴技师也难以把握。因为钢琴所用材料有些用眼睛是看不到的质量问题。短时间又反映不出来。我们的建议是买名牌。因为名牌的历史就证明了它质量的可靠。名牌也有不同档次,高、中、低档琴都有名牌,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济能力选择。
2)音质好坏。音质是乐器最主要的也是最难的指标。一把提琴有的卖几百元,有的上百万,主要是音质的差别。音质好坏难以判别是因为它太抽象,多数人对此都没有信心,而易被他人误导。其实,对音质美感的感受人人都有,也因人而异,有所差别。有的人喜欢柔和的声音,有人喜欢明亮的声音,这似很难把握,其实只要你有信心,你自己去比较是最可靠的。提琴若你不会拉,根本没法听。而钢琴只要用心,用同等力度去一个键一个键的弹,就能听出差别。在鉴别中就能找出你认为好听的琴。但有一原则是不变的:音量大的不一定是好琴,但是好琴一定有很大的音量。音量很小的一定不是好琴。有人会说声音大了吵人,这纯属误导。
3)是否好弹。好弹是指琴键的反应能力、键的轻重,反映敏感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对琴键轻重,则不同人有不同要求。我国钢琴教师有喜欢较重琴键的倾向。美国普遍对琴键要求较轻。键太轻不易控制,键太重易疲劳,应以适中为好。若担心帮忙挑琴的人会误导,不妨找个会弹琴的孩子帮忙。
4)款式造型。钢琴外观造型很重要,很能体现琴的装饰风格,但是它毕竟仅仅是装饰功能,不能舍本求末、主次颠倒。因为钢琴毕竟不是家具,即使是家具其功能也是主要的。
二、价格
钢琴的价格是放开的,暴利和赔本都由厂家和商家确定,这就给购琴者带来了麻烦。于“砍价”盛行,似乎"砍"下来几千元就不会吃亏了。其实可以想想"砍"下来几千还肯卖给你,这价格定得还有谱吗?有的厂生产的国际名牌大型立式琴才卖1.5万元,有的琴木匠活做得是不错,但竟然卖1.8万乃至更高,这其中必有欺诈。 有些进口立式琴质量是不错,但价位买到5-6万,有的还要高。而国产中型三角琴采用全套进口名牌机芯才卖到4万多,哪个价格合理不言自明。可能有人会说国产三角琴也不如进口立式琴,相信这种话的人毕竟是太少了。就此市场上5-6万的进口立式琴很少很难卖。 怎样才能买到价格合理的琴?这也很简单。那就是买名牌。市场上的商品通常是名牌卖得贵,而钢琴却很怪,名牌便宜,杂牌反而贵。原因是名牌价格透明度高,卖不上价。不断冒出来的洋名字的杂牌琴由于大家不了解其真实价格,所以卖得很贵。其中还存在介绍人作"托儿"拿回扣的问题。在成熟的国际市场上钢琴的品牌并不多,每个品牌都有其顾客群,即使给介绍人佣金也是半公开而合理的。琴行为了自己的声誉而不敢蒙骗顾客。
三、调音与调整
钢琴的调音与调整可以决定琴的好坏。笔者赴日本参加国际钢琴技师大会时亲眼看到:一台价值百万人民币的钢琴可以在展厅让人们弹好几天。而我们国产琴在很多地方,销售商说:开了箱,顾客就不要了,这样的琴顾客怎么能满意?还有的经销商把别人经销代理的品牌弄来一台,有意把音调得很差,有些键子都不起,还标上很低的价格…… 这无疑是误导顾客。 钢琴的调音和调整不是因为出了问题才调,而是正常的现象。世界上凡是以弦发音为音源的乐器,调音都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多数是由演奏者自己调音,如提琴、六弦琴、古筝、竖琴、洋琴等,由于钢琴弦轴太紧,必须使用专用工具,还因钢琴是十二平均率定音,掌握起来很难,所以调音成了一种专门的带有艺术性质的技能。 钢琴有8000多个零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些是用胶粘合,有的用螺丝紧固,因而较少变化。但其机芯部分由于都是木制的,传动过程中为减少杂音还加了很多呢毡衬垫,这些部件在湿度影响下都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说:钢琴的调律与调整是钢琴质量保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卖电器要为顾客试听、试看、试用,卖钢琴要为顾客调音、调整。顾客买了电器使用时要花电费,买了钢琴要花调音调整费。电器没电不能用,钢琴(包括其他乐器)不调音、调整也不能用。
音乐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
孩子热爱音乐,并发自内心地感到自在和快乐,这比任何形式上的第一,都值得珍惜。
一开始爸爸妈妈让孩子学音乐,差不多都是希望孩子多学习一些对美好事物的体验。但是,时间一长,忘了为什么学音乐,是为了参加比赛还是要成为音乐家?家长有太多的期望、太多的要求,才会有太多的失望。
学习音乐是为了给生命寻求一条心灵宁静的出路,而不是制造更多的不安和混乱。如果一些急于把孩子推上顶峰的家长,有机会冷静地重新思考一下,回头看看这条路孩子是怎样走过来的,就很容易了解由于错误的引导,使孩子失去了人生真正应该习得的宝贵经验。相信很多人都对孩子不认真练琴,遭受父母的打骂的事时有耳闻;孩子参加比赛,由于对比赛排名不满,家长破口大骂、老师大打出手的闹剧也时有发生。由此我们不禁要怀疑,孩子学音乐到底学到了什么?
音乐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进孩子的审美观念,使身心得到平衡的发展,丰富人生体验,学习做人的道理与生命的奥妙。如果学习音乐最后成为用来炫耀的工具的话,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起不了什么好的作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包含了太多太多重要的因素。但是启蒙者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如果在成长的关键期,爸爸妈妈不能给予正确而良好的引导的话,对孩子的损害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所以爸爸妈妈应该知道,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技能来看待,就像学习工艺、书法、劳技、绘画等,需要的环境和心态标准都是一样的。让孩子学习任何一种技艺,到头来都是为了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思考与审美的观念。
音乐智能是什么
音乐智能是指觉察、辨别、表现与表达、创造音乐的能力,包括对音高、节奏、音长和音色的敏感性。通常需要音乐智能的几种职业,如作曲家、演奏家、演唱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他们具有很好的歌喉,或是能轻易辨别出音调准确与否,对节奏很敏感,常常一面工作,一面听音乐,至少会弹一种乐器,一首新歌只要听过几次,就可以正确无误地唱出来,对音高的辨别能力强.
高抬指的问题
高抬指的问题。很多老师都很热衷于高抬指,实际上高抬指只是一种过程,特别对于初学者,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种目标那就很有问题了。有的学生,他们运用高抬指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几乎令人发疯!一个个的象爆豆子一样,似乎跟钢琴在搏斗似的,毫无Legato可言,更别说美感。之所以有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人以为弹钢琴就是靠手指拼命击打琴键,实际上这是一种很错误的认为。可能这在古钢琴时代是可行的,或许那时的很多钢琴家也是这么弹的,但现在不行了。弹钢琴的最主要的力量来源是手臂的重量,当然除了手臂重量有时候还需要上身力量的补充,也有的时候只用手指本身的肌肉力量。说白了弹琴不应该是“弹”而应该是“按”,就是让手指支撑住手臂的重量(当然会有轻重的变化),然后让重心在各个手指上不断转移。这样获得的音色厚实而柔和,而且能弹出Legato的效果。我们一开始让初学者学习掉手臂就是为了让他们学会用手指支持手臂,用手臂的自然力量来演奏。
钢琴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功的训练,始终是钢琴教学中最基本同时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即使你是一个天才,如果没有经过扎实而系统的基本功训练,你的手指依然不可能做到灵巧、有力。多年钢琴教学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缺乏基本功训练的人无法承担乐曲的基本演奏,更谈不上做到完美地表现音乐了。
每当欣赏顶尖高手的演奏时,职业的习惯会驱使我试着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化境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深厚的功力。所谓“功力”,显然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堪称一代宗师的傅聪先生,每日练琴十多个小时,且常年不断;其所练曲目在外人看来多半是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小儿科”的练习曲。殊不知正是这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小儿科”的练习曲成就了不少大钢琴家。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羡慕别人所表现的优美音乐意境而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也有一部分钢琴教师一上来就要求学生掌握高难度的技巧……分析其中的原因,或出于美好的愿望,或迫于参赛的压力……总之,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想要培养一名好的琴手,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成功地培养一名优秀的钢琴手,学生的自身的资质固然是一方面,而后天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后天培养而言,基本功的训练较之其他方面的训练,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占主导地位的,总之,想要发展艰深的技术,基础练习不可偏废。
问题一 折 指
弹琴时手指的第一关节塌陷,我们称之为折指。一些儿童在弹钢琴时,有时手指的第一关节是塌陷的,有的孩子是食指,有的孩子是中指,也有的孩子五个手指都有折指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孩子年龄较小,手指软;二是孩子理解能力有限,一时不能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折指的弊端在于,手指呈凹状,致使手臂的力量不能顺畅地到达指尖,造成手指、手腕、手臂的局部紧张和僵硬,手指不能灵活地进行弹奏,进而直接影响弹琴的速度和力度,影响发音和音质。
对策
● 加强在放松情况下的断奏练习,即弹奏每一个音都采用手腕放松,似掉下来的动作,让孩子体会手腕的重量是如何自然地从手臂运到手指的。然后由手指第一关节在琴键上稳稳地“站住”,提高手指第一和第二关节支撑手臂重量的能力。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家长不妨与孩子一起练习。
● 在练习时,家长要和孩子强调,手指各关节要凸出,不能凹陷,如告诉孩子“手形应保持握球状,指尖要有向里抓东西的感觉”,逐渐增强指关节承受重量的能力。
● “指尖站立”。要想让孩子指尖在琴键上站立,在弹奏之前,家长要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力,先想好“站立的状态”,也就是说要意念在先,这样再慢慢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问题二 拇指僵直夹指
有些初学琴的儿童往往忽略大拇指的正确弹奏方法,加之心理紧张造成拇指紧紧地往里夹,不是突出第一、二关节自如地上下起落,而是*压腕子来弹奏。还有的儿童拇指一直是僵直地上下起落。如果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毛病,一定要孩子停下来不要再弹了,否则只能加重孩子的毛病,一旦养成习惯,日后改起来就非常困难。造成拇指僵直、夹指的原因是手的“虎口”处紧张地抽紧,致使拇指僵硬地“躺”在琴键上,形成用拇指关节或整个拇指外侧僵直、笨重地往下“压”奏的错误弹法。这种弹奏势必造成拇指和手腕的紧张,出现不均匀的重音现象。同时外翘的拇指尖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触到邻近的琴键,造成发音不干净。拇指僵直、夹指还会造成整个手掌开度不够,从而难于弹奏音程距离远、跨度大的音与和弦音。
对策
◎首先家长要尽量使孩子精神放松,并放松、拉开“虎口”,拇指掌关节(第二关节)作支点,第一、第二关节凸起, 拇指尖向里弯曲呈弧形。
◎用拇指尖的外侧点状触键,“站立”弹奏,而不应该用拇指关节甚至整个拇指侧面大面积地躺倒并弹奏。要注意孩子拇指弹奏的角度和触键点。
◎变换练习方式。暂时让孩子离开钢琴,坐在桌子旁边,让孩子心理、情绪处于放松状态,5个手指扣在桌面上,作握球状,掌关节和拇指第一关节凸出,腕子放平,有意识地训练拇指上下自如抬起,使拇指能够自如地、有所控制地进行弹奏。
问题三 无名指不独立
人的无名指的灵活程度比其他各指都差,无名指与小指、中指的肌肉互相牵连。孩子初学钢琴,家长不要过分地强调无名指独立、高抬等,这样势必造成孩子无名指的紧张,并连带其他各指乃至手腕、小臂、肘、肩等部位的紧张及连锁反应,使无名指所弹奏的音与相邻音衔接时,出现音与音之间距离不等,力度不均匀的“瘸腿”现象。
对策
◎在保持正确手型的基础上,训练无名指抬指时,可以允许相邻的手指自然地随着运动,让无名指松弛自如地起落。如,弹下中指,抬起无名指时,小指可随其自由抬起;弹下小指,抬起无名指时,食指、中指可随其自由抬起。
问题四 小指掌关节塌陷与僵立
大部分儿童弹钢琴时小指都不同程度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孩子不会放松地抬起掌关节,小指像小棍一样躺倒在琴键上站不起来;有的孩子的小指僵直并使劲压在琴键上;还有的孩子力量不能畅通地传递给小指,造成琴键弹下不去等……
对策
◎小指弹奏时,小指掌关节(第三关节)一定要鼓起,作为支点支撑住整个手的重量。小指的第一、二关节也要松弛自然凸出。任何一个关节的塌陷都会造成小指的紧张僵直。
◎在弹奏时,家长要强调孩子记住三个要点:放松、鼓起、站住,每做一个动作都要检查各部位是否正确。经过数次的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
问题五 颠腕
有些孩子在做手指连音弹奏或是快速手指跑动时,常常出现手腕一颠一颠的现象,让人感觉不是手指而是手腕在弹奏。颠腕的毛病是由于腕部紧张,使手腕的重量向下输送时被腕子截住,手在失去重心和力量来源后,就会软弱无力,被动、生硬地触键,而手腕不得不代替手指疲惫奔跑,致使小臂紧张,腕子笨重地上下颠动。这种弹奏方法的后果是指尖无力,致使弹奏的声音不实而发飘,从而影响手指的力度、速度。长此以往还会造成手臂、手腕肌肉的紧张与酸痛。
对策
◎家长要陪同孩子一同打好连奏基础。连奏如同手指在键盘上“走路”,一个手指弹下去支撑住以后,立即放松,然后把手臂重量转移到下一个手指尖,在第二个手指弹奏的同时,前面的手指就可以放开。指与指之间要衔接好,如同走路,一只脚迈出去,身体重量跟过去,另一只脚才能离开地面。如果前面弹奏的音没有站好,重量没有到指尖最好马上要调整好,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手指的弹奏。家长一定要检查孩子是否放松,力到指尖,弹奏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力量的转移。
◎手腕放松。手腕是手臂与手指连接的桥梁,是手指完成各种弹奏技巧的“调节纽带”。这一关键部位的松弛与否直接影响到手臂与手指的松弛程度和灵活程度,进而影响到整首乐曲的贯通流畅,因而,手腕一定要柔软放松。
◎手指独立。孩子到了连奏的程度,教师就会要求孩子手指独立连奏,这对于刚刚进入连奏的儿童来说是较困难的。如果不立刻让手臂跟着动,他们的手臂往往就会出现僵硬的情况,手腕容易帮着颠,这样效果不好。家长可以暂时允许孩子带一点手臂的动作去连奏,但要清楚的一点是,连奏时手指的动作是主动的,而手臂、手腕是被动的,不能以手臂、手腕代替手指去弹奏,然后一步步地逐渐要求孩子减少手臂的力量,逐渐加快连奏速度,直至达到手指独立自如地在琴键上跑动。
技巧、歌唱、音乐——钢琴演奏中的三大重要环节
“所谓钢琴演奏的歌唱性,是指使每个圆润的持续音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具有明确倾向性的乐句。”学习钢琴要讲求科学的方法,这当然不仅仅包括简单的识谱并弹奏,还要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今天,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李昕老师将从演奏钢琴的专业角度,围绕“技巧、歌唱、音乐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谈谈怎样突破钢琴演奏的歌唱性。
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主要包括手指的独立性、手指的均匀能力、快速跑动,在快速的手指运动中,手腕是否平稳,手臂、肩膀的力量是否能自然地放松、是否能在自然的状态下将力量传达到手指尖等;另外,手掌、手心、手指各关节是否能互相协作,把力量支撑好,送到手指尖。基本手指动作的技巧中,最重要的是手指能有一个最自然的状态,而不是把力量紧握在手臂、手腕或者手掌心,因为那样做会使手指运动起来受到限制。这些都属于基本技巧问题。随着学习程度的不断深入,乐曲不论在长度还是弹奏技巧上都会有相应的增加。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技巧随处可见。比如在练习曲作品车尔尼的“599、849”中,基本上每一首练习曲都包括单一的或是几个重叠的技术课题,例如其中存在的演奏技巧有音阶式的、琶音式的、回旋音式的、装饰音式的,双三度、连奏、断奏等等;到了车尔尼“299”以后程度的练习曲中,会涉及一些复合型演奏技巧,技巧也会更复杂一些。
另外,钢琴作为一件乐器本身中也存在一种技巧。钢琴的琴键是按照顺序排列的,但是作曲家们写的作品中的音型是各种各样的,所以我们的手指要适应这些跳动的、或远或近距离的音符,包括左右手交叉技巧等等。我们要把作曲家写出的顺序不完全规则的音符严谨地在有节奏、速度的要求下,在顺序规则的琴键上准确地演奏出来,也可以说是钢琴演奏中的一种独特的技巧。
实际上,弹钢琴的最终目的是让听众听到美好的声音,这种让钢琴来发出声音的过程就是我们演奏的过程。传达给观众的声音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呆板的、机械的,一种是有变化的赋予歌唱性的。当然我们要追求的是后者。因为这种歌唱性的声音能够在传达给听众后会使听众内心产生某种感受或者音乐的体验,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没有激发听众的灵感和想象力,那么这样的演奏就是我们所说的呆板的、单调的。
音乐其实就是等于歌唱。我们在弹奏中可以通过手指的触键来发出一种我们想要的声音,这声音或柔和,或抒情,或喜悦,或悲伤,或是具有一定的美感,人们在聆听到这样的音乐时会有审美感觉在其中,这样的音乐就是赋予歌唱性的。但是,往往有很多钢琴教育中忽视了“歌唱”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孩子最开始学习钢琴时就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歌唱”和怎样去“歌唱”,要强化歌唱性,强化技术要服从音乐的理念。在诸多钢琴文献中,作曲家早已为我们精心构架了通往赋予歌唱性演奏的一条道路,即使在一些有人认为是比较枯燥的练习曲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赋予歌唱性的片段,没有一首作品是单纯的为了技术而训练的。技巧,应该是为音乐服务的。
钢琴音乐的实际内涵就是使钢琴发出一种带有歌唱性的声音。这也是前不久我在《突破钢琴演奏的歌唱性》这套教材中课题研究重点。在钢琴演奏中歌唱性尤其重要,它可能会通过我们的手指、内心、感觉这三点合成一起,在演奏中共同表现出来,这种综合性的表现就是有音乐的、有歌唱性的。但往往我们在演奏中很难达到歌唱性,因为钢琴毕竟不像小提琴那样,钢琴是要用手指来敲击键盘来发出声音的,因此这就需要通过手指、手腕合理的动作搭配,来构架合理的乐句。做到了以上这些要求,注重“起点——发展——高点——起点”的乐句阐释过程,歌唱性便会更好的体现出来。
提高练琴效率的几个方法
和其他学科一样,钢琴的学习过程也遵循着一个普遍规律:由深入浅、循序渐进。随着程度的深入,练琴时间也要适度增加,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但是在中小学的业余钢琴学习过程中,文化课的分量、家庭作业在不断的增加,势必对中小学生的钢琴学习带来影响,甚至造成冲突,致使许多的孩子影响了钢琴的学习,最后不得不中途放弃钢琴的学习,家长、教师、学生为此深感遗憾。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造成的影响,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提高练琴效率的几个想法。
一、从基础教学着手强化学生的独立能力 学生的启蒙阶段对将来的钢琴学习进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在这—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家长的督促指导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长时间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为出发点是提高将来练琴效率的基础。如在识谱教学阶段,教师应着重于分析记谱原理的讲解,使学生对记谱法有理论的、科学的认识,最初的识谱教学可以在“无谱”或者用手画谱的情况下进行,实践证明事半功倍。如果急功近利逐个音符的施教或者分句教弹,势必对以后学生的识谱能力有着负面的影响,当然也影响了学习效率。另外,在基础教学中应当首先加强用耳朵学钢琴的概念,建立学生分辨什么是音量、音色、音质的能力的基础。先有了声音的正确概念然后进行技术训练,使技术练习具有方向感、目的性。这样的技术练习才不会单一、枯燥,声音为技术提供依据,声音为技术提供服务。换句话说:耳朵对手指提出要求,过程也不例外。单纯的讲钢琴技术(乐感除外)其实是乐器的发声原理,理解了发音的原理就不至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技术上的“毛病”。技术不是目的,但技术训练在基础阶段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其实说到底,钢琴练习中的基本技术就是建立学生的责任心:对待键子准确的责任心、节拍准确的责任心、用力合理科学的责任心等等,也就是说有了这些责任心以后,手指怎样使用、其它部位应该怎样协调等,学生自身也会主动养成钻研技术的能力。逐步地解决协调手指的第一关节、掌关节、腕关节,小臂、大臂、肩、身体各部位的相互关系。
二、学会“无琴”练习 建立“心中有琴”
钢琴大师罗宾斯坦罗的邻居。见到他,佩服地说:“你真不愧是伟大的钢琴家,每天都要练习八个小时以上。”罗宾斯坦罗回答说:“你错了,我每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在练琴。”是的,练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有琴练习和无琴练习。中国古代也有陶渊明演奏无弦琴的历史典故,在这里,我们不是来谈他的美学思想,从钢琴的学习或者广义的说是器乐练习的角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把它有益的一面应用到我们练习的过程中来。当然,要做到无琴练习,首先必须是心中有音乐,脑子里装有器乐。我们留心就可以发现,很多乐器上有造诣者他们的手指无时无刻都在动,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变成了乐器,桌子、椅子都变成了键盘。一个坚持业余学琴多年的高中生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他和老师的交流中说:“课间我在课桌上可以练琴,放学路上我哼着学习曲子,练琴的时候我是在寻找平时想要的声音效果。” 这样的练琴方式大大提高了练琴的效果。
三、以快速练习发现问题 慢速练习解决问题
练习的过程中,慢练几乎是所有教师敦给学生的“法宝”,这当然无可非议。对于由于功课紧张练习时间短的学生来说,往往急于完成作业很难静下心来大量的做慢练习,这样当然也很难保证作品完成的质量。教学中发现:一味的强调慢练会使学生的进度大大减缓。如果换一种形式,不去限制他们的练习速度,课堂上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自然也会降下速度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使其在快速练习中发现问题,这样慢练习的目的性更强,并非只知道放慢速度,而不明白慢速的目的。练习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发现学生的问题,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几乎所有的练习曲或者乐曲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同的难点。一味的用一个速度是不会解决这些问题的,必须用一些步骤和手段进行突破,而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速度的变化练习。单纯的从技术而言,假设五个手指都像二指这样灵活、都像大拇指那样有力的话,可能就不存在技术上的难点了。但恰恰相反,在键盘上还要让双手的配合再次出现难点,没有力量的指头(双手的小指或四指)要弹奏重要声部(高声部、低声部),而有力量的手指一般的情况下却是完成伴奏声部。单从基本练习来看双手五指的过程中不断的变化速度,发现他们之间的总问题、解决这些生理上造成的问题。
对于钢琴技术而言,速度和力度是永远都解决不了的矛盾,要通过慢练习寻找理想的声音是必不可少的阶段,但慢练习远远不能达到音乐本身的要求,还必须往返进行各种速度如中速、快速甚至是更细微的速度变化练习,不断调整各部位的松紧关系才会达到理想的速度要求。当然,真正的慢速和快速是一个演奏者技术能力的最佳体现。
四、“密林寻宝”式的练习 提高练琴质量
假如有一群伙伴出外郊游,走的是同一路线、去的是同一地点,回来的感触也决不是相同的,有的人会说:“荒山野林没有什么意思。”可是有的人却拣回了别致的树枝儿、奇特的树叶,还有很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等等。钢琴的练习也是这样需要用心的去发现。音乐作品的表达除了通过速度的变化来寻找,还必须要做到分手、分段、分声部来仔细探究。 1、分手练习
如果我们设想在钢琴演奏中有一只手不能正常给予配合,或者是双手互相凑合起来相互“关照”,这样的音乐作品一定是一堆“乱草”,到头来还要浪费大量时间重复练习。钢琴弹奏是以良好的单手弹奏为基础的,单手练习并非只为了读谱的准确,还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换个说法应是为了寻找合理的声音,通过声音表现合理的音乐。音乐进行的方向应该是横向的,而不应该是上下“对位”的纵向关系。分手练习是练习一件钢琴作品的重要环节,只有左右手具有独立演奏能力,然后通过双手协调配合的大量练习才能够完整的驾驭一首音乐作品。
2、 分段练习
任何一件钢琴作品都会有其或深或浅的难点,但在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全部是难点。挂术上的难点有可能只是几个段落或者几个小节,如果用一种从头到尾反复的来回练习,那就会大量的浪费时间。解决这些难点的方法除了进行分手练习之外,还需要把难点抽出来分段、分节的练习,使其速度、力度、音乐表现与其它段落统一,然后进行其前后的衔接训练,最终达到音乐作品完整的目的。当然,音乐作品的完整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开不矛盾,如果解决不好难点的演奏能力而去追求完整的作品表现,那是永远都不会做到的。 3、 分声部练习
周广仁教授在—次讲座中说过:钢琴演奏中,左右手的音色、音量都不会是相同的。当然我们在这里不能钻牛角尖,双手交替衔接共同表现同一旋律或单声部的作品或作品片段是相对较少的特例。绝大多数的钢琴作品都是以多声部的表现居多,起码具有旋律声部、伴奏声部的进行可能出现在左手也会是右手,分手练习是很难听出中声部的完整性的,必须首先分声部练习,分别进行两个声部练习之后,分别进行两个声部这间的配合、音色的对比,最后达到三个声部的层次清晰。即使有些作品是明显的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也不能忽视了伴奏声部的练习,使其以恰当的音色、清晰的和声进行与旋律声部默契的配合,共同完美的表现音乐作品。
总之,良好的练习方法、正确的练琴态度会大大提高练琴的效率。技术练习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是均等的,要看对待技术的方式、方法,正确认识其目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究,认真发现并解决问题,苦练加巧练使每一次的练习都有一定的突破,最终提高钢琴的演奏水平。
音乐感的培养——周铭孙
有人说:“音乐感是爹妈给的”,意思是说,有人生来就是音乐感好,天生就是学音乐的料,也有的人生来就不是学音乐的,是不具备培养可能的。我本人不太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每个人的先天素质确有很大差异,这要看到,要承认,但是后天的意识的培养,有目的地引导,有很积极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把一些在音乐方面天赋一般的学生引进音乐之门,使他们逐步提高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的能力,而逐步做到有音乐感的演奏。
从我们在教学中所接触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好的天赋,应该说这些学生都具备被培养、造就的条件。当然,我们不否认他们中有天赋特别突出的,也有特别不愿意和不适宜学习音乐的,但这两种情况都只是个别的,是极少数。我认识一个男孩子,脑子很清楚,很聪明,手的条件也非常好。耳朵的听力更是突出,别人在钢琴上任意按下一堆音,他能把一个个音名说出来(当然是在眼睛不看、全凭听觉的情况下)。这样的学生,无疑是有音乐天才的,但他花的努力一点也不比别人少。在初学阶段,他一星期要弹好、背出十至十五首曲子,而且曲曲完整,也有音乐表现。他不仅平时的练琴时间比同龄的孩子多。他还能随时有选择地欣赏一些自己喜欢的曲目,每天晚上他都在音乐伴随下上床入睡。他的家长也努力给他创造一个音乐的氛围,每天早上都用音乐叫醒他,放他喜欢的乐曲伴随他进人新的一天。有了这样的努力,又有这样的环境,他的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力不能不突出。可见,即使才能、条件都超乎一般的孩子,他的努力和追求也必须超过一般人,才可能走上成功之路,“天才出自勤奋”,这话说得太对了。
实践证明,那些学习钢琴半途而废的学生,往往都是平时不肯好好练琴的。每次上课错音连篇,经常谱子也不认识。键盘也找不到,往往上了许多次课. 连一个曲子也连贯不下来,错音、毛病总也不改。仔细分析起来,这些学生学不下去并不是因天赋不行,他们的问题在于不肯下功夫。其实只要下点功夫,他们马上会好一些的。往往这类学生在学校的功课也是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有些很聪明的孩子,被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耽误了,真让人惋惜。
也有一些很没有条件和“才能”的学生,经过努力,有了良好的表现。有一个女孩子,父母都是工人,且完全没有接触过音乐,所以在家中孩子可说没有任何音乐环境。这样的孩子学习起来的确很苦,往往在弹奏方法上、节拍上都对了,而音乐的感觉就是出不来。后来经过老师正确启发和指导和她自己的艰苦努力她终于有了一定的音乐感觉,并在考级中被评为优秀。这个成绩,老师和家长都深知是来之不易的。
我们面对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说是天才,但他们大都有正常的智力,且有学习钢琴的愿望。教师的责任是把这些学生带入音乐之门,引上音乐之路。
在这里,先谈谈从感性人手的培养。我想,多听、多看、多给人表演都是必须的。
学钢琴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音乐的环境。钢琴是一种外来乐器,大多数传统的优秀教材、乐曲来自欧洲,因此它的音乐语言也是外来的。这就跟学外语一样,要有语感,光靠音标、字母拼出来的外语,总让人觉得生硬,必须多听,多感受,潜移默化。
现在电台里经常有好的音乐节目,家长可以多留意、到时候录下来,并不限于钢琴,可广泛一些,其它乐器的、交响曲的、声乐的,都可以,经常积累一些资料。学生眼下功课都很多,不一定有专门的时间来欣赏音乐,家长不妨在进餐时、起床后、就寝前放上音乐,学生有意无意地便接受了音乐的熏陶。逐步对音乐语言、形象、气氛、音色等,有了感性的认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逐步地能从量变到质变,大凡音乐感好的学生,都得益过这种熏陶。
上述的做法,我想对任何家庭都不难,因为收音、录音的件是每个家庭都具备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去买一些录音带和激光唱片,选择一些重要的经典曲目。在学生学到一定程度时,音乐欣赏可更有目的地进行,让其比较专题化。如学生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或变奏曲,平时就可以集中听莫扎特的各种类型作品,让其对莫扎特的风格、特点有专门的感受。亦可把音乐分为大的时期来欣赏,如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等等。譬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属于古典时期,就可以有意识地放在一起听听,感受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对初学的学生来讲,除了广泛的听和感觉外,更应着重对自己所学教材的熟悉和模仿。这方面,教师的要求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明确音乐形象、情绪,并明确通过哪些弹奏方法来达到动听鲜明的弹奏。全国学习钢琴非常普及,而好的教师又不是到处都有,这时候则应借助于音像制品来促进教学。现在一些基本的主要钢琴教材都有示范的录音带甚至带讲解的录像带,这些音像带对教学能起到广泛的指导作用。
学生通过熟悉、模仿,逐步到有自己的独立音乐见解,具有主动的音乐感、表现欲,这就需要不断的听和熏陶。居住在大中城市的学生,有条件的要争取多听各种音乐会,因为钢琴是表演艺术,必须多看,多听现场的演奏。要是没有听现场音乐会的条件,也可注意收看电视中的音乐会转播。现在,这种机会还是经常有的。只要有心,是不会错过的。
再进一步,就是多给学生提供给别人表演的机会。练了那么长时间,给人表演能否把自己的音乐感发挥、表现出来,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人人迟早都要面对的。在学生中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况,有的人性格放得开,不在乎,甚至越有人看越得意,越来劲。这样的学生一般都喜欢上台表演,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因过分兴奋、激动而失控,弹得过快,在演奏时既要保持投入、兴奋的优点,但又要从容不迫,头脑清楚。对于一些性格较内向、胆子比较小而又容易紧张的学生,一定要让他们在演奏前多弹给人听,家里有客来,就让学生为客人表演,也可以带学生去别人家给人表演,也可组织几个学生一起开小演奏会,互相观摩比较,这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钢琴作为表演艺术,难在表演时就这一遍。平时练百遍、千遍,也许自己在家里弹得很不错,但是要别人承认你弹得不错,就必须在演奏这一遍时发挥好。有时我们很羡慕搞美术的,画一幅画,可以在家里一点点地去琢磨,去修改。一旦画好了,这幅画就永远不会再变化,除非作者想对其再加工。而我们的演奏,每次都要重新开始,在家弹好了,不一定上台演奏就能一样好。有的学生弹错了,会说“我在家弹得挺好的”,这样解释没有用,因为你在家弹好的那一遍,并无法弥补你这一遍的错误。也有学生说“我第二遍就能弹好”,那也不行,因为无论是表演,还是考级、考试所承认的永远是那个第一遍,为了弹好这一遍,我们要做很多努力,除了练习充分外,很主要地不放过任何一次锻炼的机会。除了给别人弹,也可借助录音、摄像,录下来自己听,看看优、缺点,因为在有录音或摄像的情况下,比较接近演奏的感觉,与一个人无拘无束地弹心理上大不一样。经过这一些锻炼,学生在演奏或考级中,就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保证临场时把自己的音乐感觉比较自如地不打折扣的表现出来。
练琴的秘诀
大家都知道,弹钢琴需要花上大量地时间练习,但是有的人却反映练琴没有效果。那就很可能是练琴的方法出了问题。好的练琴科学的练琴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自己学琴来的心得体会介绍给大家,主要是介绍一天练琴的内容及方法:
1----基本功。本人的基本功练习就用哈农。无论你是初级学员还是钢琴专业人员。哈农无疑都是最最重要的练习。我每天假如有时间的话都会把哈农的前10条弹上四遍(共40遍)中间不休息。弹累了就放慢速度,但是决不停。 有些人觉得哈农和我们弹的曲子没有关联,而且枯燥无味。我倒不觉得。哈农其实和我们弹的曲子息息相关,甚至比曲子更重要。哈农就象手指的长跑锻炼,跑的久了,速度和驾驭力就强了。 如果我每天只练一小时琴,我一定会保证哈农练半小时。
2----曲子的练习(上)
初学者(599以下):初学者由于学琴时间还比较短,可能还涉及不到一些较复杂的曲子和技巧。那么练琴的重点就是要注意基本功、手型等基础学习的技巧上了。由于曲子较短,学生练琴很容易弹熟,便以为自己没有什么可练了。其实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手型--比如有没有手指没有高抬指;手指指尖有没有站住;大指、四指、五指的指尖;节奏---有没有休止、切分、弱起、三连音等弹奏的错误等;音准----一般集中在升降号有没有看错的问题。当然依据每个学生不同情况还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那么我建议初学者要多慢练,不要快。要一条一条的弹清楚。要注意:1音准2节奏3手型4技巧(主要是跳音、连音、乐句等有没有做到等)
另外初学者如果觉得弹哈农有些困难的话,也可以弹些再简单些的手指练习,但要注意------每个手指要平均对待,左右手要平均对待
还有一点也必须提出为了训练学生的音乐流畅性,短小的曲子如果有地方弹错,建议从头再弹,养成好的习惯。这点很重要。
中级和高级学者:中级以上的钢琴学习主要在于技巧和音乐理解的提高上。那么训就更要注重效率,否则没有效率的弹琴就几乎等同于没有弹琴。
举例:
1 假如曲子有地方老是弹错,那么一定是出了问题了,你就不要在把曲子从头弹到尾不中断的练。我本人独创一种叫五小节纠错法。假如我曲子中有个小节老是出错,第一步:先把这小节单独的拿出来练熟。(一小节)第二步:接上前一小节和本小节再练熟(二小节)第三步:在把第二步接上后一小节练习(三小节)。第四步:在将第三步分别向前向后再延伸两小节(四、五小节)。
2 假如遇到技术难点不能攻破,比如八度等,那么只需把哈农找出来,在哈农后半部分的专项练习中找到你相应技巧的那一条,坚持练上几星期。比起你在曲子中去练习这些难点要有用的多。
3 假如出现的是情感、表现力方面的问题,这个要比上两个问题难解决一些。单也是能解决的。假如你弹的是复调曲子,就需要单手多练习,把句子搞清楚。另外一些别的问题也需要学员自己多体会。当然也要和老师多交流。
手型问题
这是初学者最关注的问题,其实当你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要再拘泥于手型,而且也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手型,手型总是随着音型在变化的。而且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各人的手指状况不一样,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手型。总之放松自然能支撑手臂的手型就是好的。对初学者提供一些具体标准------1、用指尖弹奏,指尖支撑住手臂重量。2、手掌在用手指尖演奏的前提下,尽量自然舒展(切不可缩着手弹,如果真的握着鸡蛋,手就会缩起来,建议用皮球或苹果,这样会好些,因为鸡蛋太小)3、手腕平,使臂上的力量能畅通的传递到指尖上,手腕低会阻断这种传递,致使手指没有重量可支撑,(初学者)手腕太高会影响手指的活动能力(直接影响抬指)。4、手掌在键盘上的位置是正的,也就是手指生长的方向和琴键应该平行,手指触键的方向应该和琴键表面垂直或接近垂直。当然演奏过程中会有所变化,但至少放下去的时候应该保持这种形状。(这一点会经常被忽略)5、肘部稍往外荡,不要夹住身体,这点可从手背上看出来。肘部太夹或太往外,整个手背面就会歪。6、坐姿也顺便提一提。坐于琴凳一半处,两脚放于钢琴左右踏板旁,双脚也要支撑一部分身体重量。
如何使孩子喜欢弹琴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不喜欢弹琴,从家长认为,本来弹琴是一件即开发智力又很有趣的过程,可孩子却十分的不喜欢。学琴之初孩子还比较喜欢,可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就一点点减弱,很多学生就是由于极度的没兴趣而中断学琴的。目前孩子学琴的兴趣问题几乎困扰每一个学琴的家庭,绝大部分的家庭如果不是父母极力坚持,孩子早就中断学琴了。
谈到兴趣首先我们要明确兴趣的作用,兴趣是一种愿望,而实现愿望可以使人享受所带来的喜悦,而喜悦可以使人的注意力更集中。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有兴趣的做事情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方向。
相比之下人对于陌生的事物要比熟悉的事物有兴趣,人类天生就对陌生的事物有征服感,因为不熟悉而产生征服的欲望,所以有句话叫物以希为贵。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天天呼吸的空气,当空气质量没问题时,我们从来就没意识到空气的重要,当空气质量很差时,我们就会觉得清新的空气很珍贵。对于不熟悉的人,因为有一种想了解的兴趣而相处谨慎,而十分熟悉的人我们就会不以为然,比如夫妻。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很实际的问题,由于孩子天天弹琴,当对钢琴、弹法、家长辅导的方式等熟悉了之后,对弹琴的行为是不会有很大兴趣的,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有的孩子性格活跃,对陌生的事物有征服欲望,由于钢琴学习中可以不断的练习新的乐曲而产生兴趣,表面上这类孩子是挺喜欢弹琴的,实际上钢琴的技术训练是很细腻的,要完整演奏一首乐曲不仅需要弹下来,还需要各种各样的要求。而对于这类孩子,如果要求松懈,虽然容易有兴趣但没有技术能力,学到一定程度技术能力不够时就会停滞不前,学不下去。如果要求严格兴趣就淡漠。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对陌生的事物缺少征服感,就容易对任何事情都兴趣寡然,学琴过程中要求严不严格都容易没有兴趣。
我觉得孩子不喜欢弹琴是很正常的,在学琴过程中,每天至少45分钟的练琴对于任何人都是很难忍耐的,对于成人来讲,我们能够耐心做事的原因大多不是兴趣,而是责任和利益,我们可能把做事当作是一种过程,我们更多的时关注于结果,就像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有收入,我们可以用这些收入去享受生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而对于工作本身只是实现兴趣的手段。可对于孩子来说弹琴不仅不会给其带来很大的利益,天天的练琴是很难坚持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要求家长每周拿出孩子练琴时间的十四分之一,也就是15-20分钟来练琴,虽然绝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坚持过一个月,但家长心里是明白的,学琴真的很不容易。
所以我们所期待的以天然的兴趣来学琴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这也是许许多多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半途而废的主要原因。按我目前的教学经验和效果,孩子弹琴没兴趣没关系,我们是可以训练弹琴的兴趣的。而训练的办法就是对人的调整,在学琴的初期一切按能够产生兴趣的方式进行训练。我们知道兴趣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人以很专著的状态做事,那么我们就训练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从而达到同有兴趣一样的效果,具体的办法详见钢琴教学篇。这仅仅是开始,学生一般需要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进行技术训练和稳定,使其达到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并且在训练基本结束之后,就可进行音乐表现的训练。当孩子能够以真实自然的情感表现音乐的时候,那种音乐给她带来的兴奋和刺激会使他为了再次寻求那种情绪而不断的努力,这种对结果追求的动力就是我们所寻求的兴趣。所以当某一学生在弹琴中找到音乐感时,我会告诉他:你已经入门了,你以后会学下去的。
注:真正的音乐不是演奏者故意的表现,也不是练习强弱就能实现的。音乐是一种语言,当你能够掌握这种语言并能够通过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时,你才能感觉到什么是音乐。你问那些感受到音乐的孩子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孩子大多会很兴奋得的告诉你:痛快、舒服、发泄。
这也许就是音乐真正神奇的地方。
指尖的坚强和积极
要让学生学会放松固然很重要,但有时候学生会走另一个极端就是懈怠,整个状态懒洋洋的。所以必须提示他们弹琴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状态,就象立正,不能紧张也不能完全放松。特别表现在手指尖上就更应如此。手指尖应该足够强大,足以支撑住手臂的重量,要觉得指尖热力四射的感觉。我这里特别分享一点,手指尖应该有一种“抓住”琴键的感觉。当然不是真的抓住,而是那种感觉,这样能使手指和琴键建立起一种更为紧密的关系,而我们通常的弹奏就好像手指和琴键没有任何关系似的,只是敲下去就了事了。如果能建立一种“抓”的感觉,那么就会找到控制琴键的感觉,从而反过来也会带动整个的表现情绪。
落提的问题
其实落提的问题就是重心转移的问题,就是利用手臂的帮助动作使重心在手指上顺利转移。这是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在小汤第三册或大汤第一册就已经出现这个课题了,可惜很多老师自己没有理解或者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正确的落提是弹出优美分句的必要前提。我通常以打水漂或者朗读、歌唱来启发学生。就像打水漂,一个力量甩出去,能打出好多个水漂。或者像朗读、歌唱,一口气读(唱)好几个字(音)。我个人认为用朗读或歌唱来做比方会更好些,因为钢琴就像朗读或唱歌,也是一句句的,也有标点符号,这样对学生养成以句为单位的演奏是有好处的。但是要注意,有时候刚好一句是一个落提,有时候却一句有好几个落提,甚至有时候有音断意不断的现象(就是中间有休止,却是一个落提)。
手指的结构
在进行高抬指训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手指的结构,这在很多人眼里可能是一个简单到可以被忽略的问题,然而了解这些却是我们科学运指的前提。
正常情况下,一只手有五个手指,分别称为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每个手指的生理特性不尽相同,其共性与差异一目了然。
共性方面,手指有三个关节,从指尖往回数,分别称为第一关节、第二关节、第三关节,而第三关节就是我们常说的指根。手指间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其性状以及外部特征上:拇指粗短有力,食指修长同时兼具力量与灵活性,中指最长,无名指与小指最弱。正因为五个手指中,无名指与小指较其他三指弱,因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弹奏技术是为了加强无名指与小指的弹奏能力了。
钢琴的质量与价格
想购钢琴者对质量、价格很关心,已拥有钢琴者对此也同样关心。因此,关于选购钢琴的文章及说法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想购琴的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所谓"会听"即是对别人的文章、说法进行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 什么琴最好
凡了解钢琴的人都会说,欧洲名牌琴最好。但是欧洲名牌琴每年产量不过四五千台,而其它琴年产约一百万台,为何最好的琴生产这么少?不是说只要质量好就不怕没有市场吗?事实并非如此。名牌琴少的原因很简单:太贵。 这就涉及到质量价格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判断一个"东西"好坏,会有这种现象:当你不想买时,你会说:"太棒了!"当你想买时,你又会感慨:"太贵了!"在这里,质量和价格发生了矛盾,你确实的会去判断,这东西值不值? 好的钢琴有4个标准:
1)坚固耐用。这个指标是最难判断的,即使是高级钢琴技师也难以把握。因为钢琴所用材料有些用眼睛是看不到的质量问题。短时间又反映不出来。我们的建议是买名牌。因为名牌的历史就证明了它质量的可靠。名牌也有不同档次,高、中、低档琴都有名牌,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济能力选择。
2)音质好坏。音质是乐器最主要的也是最难的指标。一把提琴有的卖几百元,有的上百万,主要是音质的差别。音质好坏难以判别是因为它太抽象,多数人对此都没有信心,而易被他人误导。其实,对音质美感的感受人人都有,也因人而异,有所差别。有的人喜欢柔和的声音,有人喜欢明亮的声音,这似很难把握,其实只要你有信心,你自己去比较是最可靠的。提琴若你不会拉,根本没法听。而钢琴只要用心,用同等力度去一个键一个键的弹,就能听出差别。在鉴别中就能找出你认为好听的琴。但有一原则是不变的:音量大的不一定是好琴,但是好琴一定有很大的音量。音量很小的一定不是好琴。有人会说声音大了吵人,这纯属误导。
3)是否好弹。好弹是指琴键的反应能力、键的轻重,反映敏感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对琴键轻重,则不同人有不同要求。我国钢琴教师有喜欢较重琴键的倾向。美国普遍对琴键要求较轻。键太轻不易控制,键太重易疲劳,应以适中为好。若担心帮忙挑琴的人会误导,不妨找个会弹琴的孩子帮忙。
4)款式造型。钢琴外观造型很重要,很能体现琴的装饰风格,但是它毕竟仅仅是装饰功能,不能舍本求末、主次颠倒。因为钢琴毕竟不是家具,即使是家具其功能也是主要的。
二、价格
钢琴的价格是放开的,暴利和赔本都由厂家和商家确定,这就给购琴者带来了麻烦。于“砍价”盛行,似乎"砍"下来几千元就不会吃亏了。其实可以想想"砍"下来几千还肯卖给你,这价格定得还有谱吗?有的厂生产的国际名牌大型立式琴才卖1.5万元,有的琴木匠活做得是不错,但竟然卖1.8万乃至更高,这其中必有欺诈。 有些进口立式琴质量是不错,但价位买到5-6万,有的还要高。而国产中型三角琴采用全套进口名牌机芯才卖到4万多,哪个价格合理不言自明。可能有人会说国产三角琴也不如进口立式琴,相信这种话的人毕竟是太少了。就此市场上5-6万的进口立式琴很少很难卖。 怎样才能买到价格合理的琴?这也很简单。那就是买名牌。市场上的商品通常是名牌卖得贵,而钢琴却很怪,名牌便宜,杂牌反而贵。原因是名牌价格透明度高,卖不上价。不断冒出来的洋名字的杂牌琴由于大家不了解其真实价格,所以卖得很贵。其中还存在介绍人作"托儿"拿回扣的问题。在成熟的国际市场上钢琴的品牌并不多,每个品牌都有其顾客群,即使给介绍人佣金也是半公开而合理的。琴行为了自己的声誉而不敢蒙骗顾客。
三、调音与调整
钢琴的调音与调整可以决定琴的好坏。笔者赴日本参加国际钢琴技师大会时亲眼看到:一台价值百万人民币的钢琴可以在展厅让人们弹好几天。而我们国产琴在很多地方,销售商说:开了箱,顾客就不要了,这样的琴顾客怎么能满意?还有的经销商把别人经销代理的品牌弄来一台,有意把音调得很差,有些键子都不起,还标上很低的价格…… 这无疑是误导顾客。 钢琴的调音和调整不是因为出了问题才调,而是正常的现象。世界上凡是以弦发音为音源的乐器,调音都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多数是由演奏者自己调音,如提琴、六弦琴、古筝、竖琴、洋琴等,由于钢琴弦轴太紧,必须使用专用工具,还因钢琴是十二平均率定音,掌握起来很难,所以调音成了一种专门的带有艺术性质的技能。 钢琴有8000多个零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些是用胶粘合,有的用螺丝紧固,因而较少变化。但其机芯部分由于都是木制的,传动过程中为减少杂音还加了很多呢毡衬垫,这些部件在湿度影响下都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说:钢琴的调律与调整是钢琴质量保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卖电器要为顾客试听、试看、试用,卖钢琴要为顾客调音、调整。顾客买了电器使用时要花电费,买了钢琴要花调音调整费。电器没电不能用,钢琴(包括其他乐器)不调音、调整也不能用。
音乐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
孩子热爱音乐,并发自内心地感到自在和快乐,这比任何形式上的第一,都值得珍惜。
一开始爸爸妈妈让孩子学音乐,差不多都是希望孩子多学习一些对美好事物的体验。但是,时间一长,忘了为什么学音乐,是为了参加比赛还是要成为音乐家?家长有太多的期望、太多的要求,才会有太多的失望。
学习音乐是为了给生命寻求一条心灵宁静的出路,而不是制造更多的不安和混乱。如果一些急于把孩子推上顶峰的家长,有机会冷静地重新思考一下,回头看看这条路孩子是怎样走过来的,就很容易了解由于错误的引导,使孩子失去了人生真正应该习得的宝贵经验。相信很多人都对孩子不认真练琴,遭受父母的打骂的事时有耳闻;孩子参加比赛,由于对比赛排名不满,家长破口大骂、老师大打出手的闹剧也时有发生。由此我们不禁要怀疑,孩子学音乐到底学到了什么?
音乐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进孩子的审美观念,使身心得到平衡的发展,丰富人生体验,学习做人的道理与生命的奥妙。如果学习音乐最后成为用来炫耀的工具的话,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起不了什么好的作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包含了太多太多重要的因素。但是启蒙者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如果在成长的关键期,爸爸妈妈不能给予正确而良好的引导的话,对孩子的损害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所以爸爸妈妈应该知道,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技能来看待,就像学习工艺、书法、劳技、绘画等,需要的环境和心态标准都是一样的。让孩子学习任何一种技艺,到头来都是为了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思考与审美的观念。
音乐智能是什么
音乐智能是指觉察、辨别、表现与表达、创造音乐的能力,包括对音高、节奏、音长和音色的敏感性。通常需要音乐智能的几种职业,如作曲家、演奏家、演唱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他们具有很好的歌喉,或是能轻易辨别出音调准确与否,对节奏很敏感,常常一面工作,一面听音乐,至少会弹一种乐器,一首新歌只要听过几次,就可以正确无误地唱出来,对音高的辨别能力强.
高抬指的问题
高抬指的问题。很多老师都很热衷于高抬指,实际上高抬指只是一种过程,特别对于初学者,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种目标那就很有问题了。有的学生,他们运用高抬指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几乎令人发疯!一个个的象爆豆子一样,似乎跟钢琴在搏斗似的,毫无Legato可言,更别说美感。之所以有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人以为弹钢琴就是靠手指拼命击打琴键,实际上这是一种很错误的认为。可能这在古钢琴时代是可行的,或许那时的很多钢琴家也是这么弹的,但现在不行了。弹钢琴的最主要的力量来源是手臂的重量,当然除了手臂重量有时候还需要上身力量的补充,也有的时候只用手指本身的肌肉力量。说白了弹琴不应该是“弹”而应该是“按”,就是让手指支撑住手臂的重量(当然会有轻重的变化),然后让重心在各个手指上不断转移。这样获得的音色厚实而柔和,而且能弹出Legato的效果。我们一开始让初学者学习掉手臂就是为了让他们学会用手指支持手臂,用手臂的自然力量来演奏。
钢琴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功的训练,始终是钢琴教学中最基本同时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即使你是一个天才,如果没有经过扎实而系统的基本功训练,你的手指依然不可能做到灵巧、有力。多年钢琴教学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缺乏基本功训练的人无法承担乐曲的基本演奏,更谈不上做到完美地表现音乐了。
每当欣赏顶尖高手的演奏时,职业的习惯会驱使我试着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化境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深厚的功力。所谓“功力”,显然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堪称一代宗师的傅聪先生,每日练琴十多个小时,且常年不断;其所练曲目在外人看来多半是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小儿科”的练习曲。殊不知正是这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小儿科”的练习曲成就了不少大钢琴家。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羡慕别人所表现的优美音乐意境而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也有一部分钢琴教师一上来就要求学生掌握高难度的技巧……分析其中的原因,或出于美好的愿望,或迫于参赛的压力……总之,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想要培养一名好的琴手,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成功地培养一名优秀的钢琴手,学生的自身的资质固然是一方面,而后天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后天培养而言,基本功的训练较之其他方面的训练,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占主导地位的,总之,想要发展艰深的技术,基础练习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