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文件初探一

  最近一直在学习PE文件的相关知识。随着了解的增多,我不得不改变之前的学习方式。以前总是再理解更进一步后, 才总结上一层的知识。而且理解知识的时候总是喜欢从难到易得方式去理解知识。因为如果漫无目的的去学习,实在是 一个体力活。如果把一系列相关的知识比作一颗倒置的二叉树的话,我总是喜欢从根节点开始,然后再去遍历每个叶子 节点。只可惜我并没有掌握非递归算法。好吧,再没有处理尾递归的情况下,随着二叉树深度的增加。我的堆栈也果断溢 出。并导致一度中断学习过程。。。。。。。。。虽然我不断地去增加堆栈空间。但是总会有不能再增加的时候。好吧, 就是现在。该让我好好处理这个尾递归的问题。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目的了。

  闲话扯得太多了。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DLL的载入过程分析。以下部分主要来自《windows核心编程》和一些网上资料。 当然,如果想仔细理解相关内容。那么这3篇文章你是不该错过的。http://msdn.microsoft.com/zh-cn/magazine/cc301727(en-us).aspxhttp://msdn.microsoft.com/en-us/magazine/cc301808.aspxhttp://msdn.microsoft.com/en-us/magazine/cc301805.aspx 事实上,你可能 还需要非常非常多的延伸知识需要帮助理解。如果对这部分知识不是很了解。而且英文也不是很好的话,《软件加密 技术内 幕》中的前几章的相关讲解,可能会更加易懂,还有老罗的书《Windows环境下32位汇编语言》,当然。这里讲的是最最基础 的部分。而且事实上,那3篇英文的分量对我来说还是很重的。这也是造成我堆栈溢出的原因。而且我脑子现在还没从错误中 恢复过来。。。。。

1.1 简短的背景知识

在操作系统中,执行的代码在载入内存之前,是以文件的方式存放在磁盘中。为了灵活的使用代码,在代码之前增加 一个文件头,在文件头中包括各种数据,文件入口,重定位表等信息。操作系统根据给定的信息,将部分代码载入内存,初始 化必要数据后,最后从指定位置开始执行。

1.2 开始了解PE

PE文件基本结构如下图。

在PE文件中,代码、资源,导入表等信息被按照属性(可读,可读写,可执行等)分类放到了不同的节(section)中(上图是段)。每一个section的属性和位置用IMAGE_SECTION_HEADER结构描述。许多的IMAGE_SECTION_HEADER组成一个节表。由于数据是按照属性在节中放置,不同用途的数据可能被放在同一个节中。但是我们更关心数据的用途而属性是操作系统更为关心的。所以又有一个IMAGE_DATA_DIRECTORY来指明这些数据的位置。

PE文件是如何映射到内存的

windows并不在一开始将整个文件读入内存。windows在装载程序时,仅仅建立好虚拟地址和PE文件之前的映射关系,只有执行 到某个内存页中的指令或访问某页数据时,页面才会被提交到物理内存。这个机制类似于内存映射文件。但是不同的是,装载 可执行文件时,有些数据会被重新处理,装入到的数据相对位置也不一样,而且也有些数据是不会载入到内存中。

原因

         windows按照节的属性载入,同一个节中所对应的内存页有相同的页属性。而windows对内存属性的设置是以页为单位进行,所以也在内存中的对齐单位至少是一个页的大小。在32位下,为默认为4KB。

        磁盘文件并没有这个设置,文件的对齐单位一般为200h。具体数据在IMAGE_OPTIONAL_HEADER32结构体中的SectionAlignment和FileAlignment设定。PE文件中的重要概念RVA(Relative Virtual Address)RVA是相对虚拟地址。由于数据可能发生重定向,所以所有数据都是保存为相对地址,而为了在运行时效率最大化,PE文件中保存的地址都是在内存中的虚拟地址偏移量。如果PE文件装入0x40000000h中的内存,而某个节中的某个数据被装入了0x40001000h,那么这个数据的RVA为1000h。下面了解下DLL的静态信息。

  如果需要调用DLL中的函数,那么DLL的imag必须映射到调用线程的进程地址空间中,我们可以通过2种方法处理。

1、在源代码中引入DLL的符号。当应用程序启动运行时,loader会隐式加载链接需要的DLL。

2、在程序运行时显示加载需要的DLL(调用LoadLibraryEx or LoadLibrary 卸载FreeLibrary),并显示链接到需要的输出符

(GetProcAddress)。

3、延迟加载DLL。这部分后面会解释。

另外还有一些了解DLL必须的知识。这里罗列出来。

2、导入表

我们在编写程序的时候,几乎全部用到了导入函数的概念。导入函数就是程序执行的这段代码不在程序中,这些程序在

一个或多个DLL中,而调用者仅仅保留一些必要的信息。主要是函数名和DLL名等。

但是对于存储在磁盘上的PE文件来说,是无法得知导入函数会在内存的那个地方。只有PE文件被装入内存的时候,

windows loader将DLL装入,并将执行导入函数的指令和函数真正的地址联系起来。有些抽象。让我们来看下代码真正执行

的情况。

让我们来试下最简单的Win32 HelloWorld,但是很让我“失望”,不得不佩服现在的vs,以前的可能影响效率的问题可能

现在不是很重要了。 不过如果创建的是DLL文件,那么vs不会改变。依然是通过跳转表来实现。这里有一点不同是因为

int symbol(char *);
__declspec(dllimport) int symbol2(char*);
.text:10001000                 push    offset aBar     ; "bar"
.text:10001005                 call    ?symbol@@YAHPAD@Z_0 ; 10001020
.text:1000100A                 push    offset aBaz     ; "baz"
.text:1000100F                 call    ds:__imp_?symbol2@@YAHPAD@Z ; symbol2(char *)
.text:10001020                 jmp     ds:__imp_?symbol@@YAHPAD@Z ; symbol(char *).idata:10002080                 
extrn __imp_?symbol2@@YAHPAD@Z:dword.idata:10002084                 
extrn __imp_?symbol@@YAHPAD@Z:dword

我们告诉了编译器,symbol2是一个外部的函数调用,那么编译器将不生成跳转,而直接找到函数的入口地址。而symbol并

没有指定是外部定义 函数,那么编译器默认生成一个跳转表,然后再跳转到真正执行的函数入口地址。看来vs还不是无

所不能的。至于为什么.exe和.DLL vs的对待方式不同。没有想明白。不过,在dll中使用__declspec将大大缩短代码量,也

不会降低缓存性能。而且如果我们需要共享一个变量(好吧,我承认这个的确不是一个好的主意)也只能使用__declspec,

因为变量访问是不可能通过jmp来实现的。

注:DLL的理解。为什么DLL默认不被优化。

        编译器在编译DLL文件的时候,为了提高效率,遇到调用函数的地方,并不回去查找这个函数是普通的内部函数,

还是外部导入的函数,编译器统一生成一个指令 call xxxxxxx。而xxxxxx指令的地址将被linker修改。而对于外部导入函数

的地址在载入内存的时候添入,而且还有可能要被修改。为了效率,而且linker不能随便修改compiler的数据,所以这些需

要修改的函数入口需要集中放在一起,那么在每个call xxxxx指令下,最快速,简单的方法就是jmp到那个集中在一起的表

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下面提到的IAT表。如果使用__declspec(dllimport)来标示函数,那么编译器将知道这个函数是由

外部导入,那么生成的代码则是call    ds:__imp_funcname, 而:__imp_funcname在IAT表中也存在一样的函数符号。那么

call    ds:__imp_funcname将直接找到函数的真正入口。由于DLL是可以分开编译的,所以编译器不可能直接生成优化后的

代码(再考虑效率的情况下),在不加__declspec(dllimport)标号情况下。

TODO:那么为什么.exe文件编译器会默认直接优化呢?

好在使用一个老的编译器,在写好一段MessageBox(…); 会汇编成如下代码

.text:00401000                 public start
.text:00401000 start           proc near
.text:00401000                 push    0               ; uType
.text:00401002                 push    offset Caption  ; "A MessageBox !"
.text:00401007                 push    offset Text     ; "Hello, World !"
.text:0040100C                 push    0               ; hWnd
.text:0040100E                 call    MessageBoxA     ; 0040101A
.text:00401013                 push    0               ; uExitCode
.text:00401015                 call    ExitProcess
.text:0040101A MessageBoxA     proc near               ; CODE XREF: start
.text:0040101A                 jmp     ds:__imp_MessageBoxA; jmp 00402008
.text:0040101A MessageBoxA     endp.idata:00402008                 
extrn __imp_MessageBoxA:dword ;MessageBoxA

在老的编译器下,会生成2步去调用MessageBox。首先跳转到一个“跳转表”中,再根据跳转指令后,才能找到真正的

函数入口。没有优化。

但是现在的vs(我使用的是vs2008),很不好,它把这一部分直接给优化掉了。我们看到的代码是直接

call    ds:__imp__MessageBoxW@16。

vs真不是一个用来学习的编译器,太有进取心了。不过用来开发倒是不错。 :)。

回到正题,虽然这里有些改变,但是核心的东西并没有改变。

#include <windows.h>
int WINAPI WinMain (HINSTANCE hInstance, HINSTANCE hPrevInstance,PSTR szCmdLine, int iCmdShow) 
{
  TCHAR *t=L"HelloWorld";
  TCHAR *t2=L"hello";MessageBox(NULL,t,t2,NULL);
  return 0;
}

让我们看下现在编译器的结果

.text:00401000                 push    0               ; uType
.text:00401002                 push    offset Caption  ; "hello"
.text:00401007                 push    offset Text     ; "HelloWorld"
.text:0040100C                 push    0               ; hWnd.text:0040100E                 
call    ds:__imp__MessageBoxW@16 ; 004020AC.idata:004020AC                 
extrn __imp__MessageBoxW@16:dword

很简单的代码,让我们先看看他的二进制文件。自己也可以做一个查看PE文件头信息的小程序。

Machine 0000014C
SecNum  00000005
prop    00000102
ImageBase       00400000
**********************************************************
session name            .text
session size            0000087E
session VirtualAddress  00001000
session SizeOfRawData   00000A00
session Raw_offset      00000400
session prop            60000020
**********************************************************
session name            .rdata
session size            0000062E
session VirtualAddress  00002000
session SizeOfRawData   00000800
session Raw_offset      00000E00
session prop            40000040
**********************************************************
session name            .data
session size            00000384
session VirtualAddress  00003000
session SizeOfRawData   00000200
session Raw_offset      00001600
session prop            C0000040
**********************************************************
session name            .rsrc
session size            000002B0
session VirtualAddress  00004000
session SizeOfRawData   00000400
session Raw_offset      00001800
session prop            40000040
**********************************************************
session name            .reloc
session size            00000192
session VirtualAddress  00005000
session SizeOfRawData   00000200
session Raw_offset      00001C00
session prop            42000040
**********************************************************

也可以查看DLL的数据,特别是kernel32.dll user32.dll等信息,会发现这些系统DLL加载的默认位置是不同的。 kernel32.dll 位于0x77DE0000 user32.dll 0x77D10000。定义不同的默认值将不会减慢载入的速度。具体会在重定位节中说明。 默认载入的地址是0x00400000,所以函数004020AC的RVA为AC,查看各节数据后发现,这段数据位于.rdata段, (VirtualAddress  00002000),而Raw_offset      00000E00,那么我们查看下 E00+AC = 0EAC在PE文件中的值是00002330。 这个显然不可能是函数的入口,但是如果把这个数字继续当成RVA来看,那么00002330-00002000=0330,再加上Raw_offset 0E00, 为1130,再跳过2个字节,那么正好是“MessageBoxW”。是个巧合么?当然不是。为什么后面会说明。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在call   ds:__imp__MessageBoxW@16时,得到的东西是一个跳过2个字节然后是这个函数名。 这个显然不能正确执行。当然我们这里是在硬盘的文件,没有载入内存。在我们这个情况下,在载入内存中的时候, windows loader 会根据这个地址,并找到这个函数名,然后找到这个函数的真正地址,并写入004020AC位置,那么程序 就能正确运行了。那么问题似乎回到原点了,windows loader如何能够根据函数名来找到函数的真正地址呢? 导入表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首先找到导入表的信息

PE文件的导入表的位置和大小可以从PE文件头中IMAGE_OPTIONAL_HEADER32结构的数据目录字段中获取,对应的项目是DataDirectory字段的第2个IMAGE_DATA_DIRECTORY结构。

导入表是通过一系列的IMAGE_IMPORT_DESCRIPTOR结构组成。每一个结构描述一个DLL。最后以一个全0为这个结构 数组的结束。

typedef struct _IMAGE_IMPORT_DESCRIPTOR {
    union {
        DWORD   Characteristics;            // 0 for terminating null import descriptor
        DWORD   OriginalFirstThunk;         // RVA to original unbound IAT (PIMAGE_THUNK_DATA)
    } DUMMYUNIONNAME;
    DWORD   TimeDateStamp;  // 0 if not bound,
                                            // -1 if bound, and real date\time stamp
                                            //     in IMAGE_DIRECTORY_ENTRY_BOUND_IMPORT (new BIND)
                                            // O.W. date/time stamp of DLL bound to (Old BIND)

    DWORD   ForwarderChain;                 // -1 if no forwarders
    DWORD   Name;
    DWORD   FirstThunk;                     // RVA to IAT (if bound this IAT has actual addresses)
} IMAGE_IMPORT_DESCRIPTOR;
typedef IMAGE_IMPORT_DESCRIPTOR UNALIGNED *PIMAGE_IMPORT_DESCRIPTOR;

IMAGE_THUNK_DATA 是一个DWORD大小的共用体,包括以下含义。

typedef struct _IMAGE_THUNK_DATA32 {
    union {
        DWORD ForwarderString;      // //转发函数字符串的RVA
        DWORD Function;             //     导入函数的内存地址
        DWORD Ordinal;              // 导入函数的序数
        DWORD AddressOfData;        // IMAGE_IMPORT_BY_NAME和导入函数名称的RVA

    } u1;
} IMAGE_THUNK_DATA32;

IMAGE_THUNK_DATA  如何判断是序号还是RVA呢? 通过IMAGE_THUNK_DATA的最高位来判断,如果为1, 那么就是导入函数的序数否则就是RVA。IAT 指向的IMAGE_THUNK_DATA 有2种。导入函数的序号数和IMAGE_IMPORT_BY_NAME结构的RVA

typedef struct _IMAGE_IMPORT_BY_NAME {
    WORD    Hint;     //告诉loader带入函数的序号可能是什么。loader会在加载的时候检测这个值。并根据值来做查找

字符串比较。
    BYTE    Name[1]; //指向DLL名字字符串
} IMAGE_IMPORT_BY_NAME, *PIMAGE_IMPORT_BY_NAME;

INT和IAT的内容一致,当文件没有加载进内存时。当文件加载进内存时(这个其实也不是很准确,后面会解释),他并不覆盖INT。而IAT则会被覆盖成函数真正的地址。但是程序运行的时候是不需要INT的(我们只关心地址)。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绑定的概念,当绑定失败后,则需要根据INT中的信息,重新构建IAT OriginalFirstThunk 和FirstThunk在文件中指向同一地方。但是当载入内存中FirstThunk指向了函数真正的入口地址。

 

我们看到的FirstThunk指向的位置,其实就是之前看到的jmp指令跳到的位置。是一个个顺序排列的"__impxxxx的函数入口地址,这部分数据也被IMAGE_DIRECTORY_ENTRY_IAT指向。在IMAGE_DIRECTORY的12号索引。

2、导出表

  

同导入表类似,当PE文件导出函数或变量的时候,这些信息被保存在了导出表中。这里导出的函数和变量统称为“符号”。

typedef struct _IMAGE_EXPORT_DIRECTORY {
    DWORD   Characteristics;
    DWORD   TimeDateStamp;
    WORD    MajorVersion;
    WORD    MinorVersion;
    DWORD   Name;                                //RVA to 导出的DLL名字字符串
    DWORD   Base;                                  //导出符号的起始值
    DWORD   NumberOfFunctions;           //导出函数的总数
    DWORD   NumberOfNames;              // 名称导出的函数总数
    DWORD   AddressOfFunctions;     // RVA to 导出函数EAT   
    DWORD   AddressOfNames;         // RVA to 导出函数名EAT
    DWORD   AddressOfNameOrdinals;  // RVA to 导出函数序号表
} IMAGE_EXPORT_DIRECTORY, *PIMAGE_EXPORT_DIRECTORY;

让我们模拟下如何找到函数的入口地址。通过函数名来查找,AddressOfNames遍历的函数名称地址表,并根据字符串找到对应的在AddressOfNames的序数,在根据这个序数,作为AddressOfFunctions的index,然后找到对应函数的RVA,在和dll的基地址相加,就得到了函数的真实地址。当然直接通过函数序数来查找函数将得到最快的性能。但是MS并不推荐这么做。因为函数导出的序数很可能在以后的系统中被改写。那么这个程序就不能在日后的操作系统下运行。导出表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导出转发。 必须在windows 2000 windows XP中,kernel32 的HeapAlloc函数执行是被转发到了NTDLL中的RtlAllocHeap函数上。也就是说当执行HeapAlloc函数是,其实函数的真实地址不在kernel32 中,而是需要再次查找到NTDLL中的RtlAllocHeap,才能找到真正地址。而这实现着一切也很简单。只要把导出函数的RVA位于导出表中就可以。当转发一个符号时,首先找到的RVA指向了一个由DLL和转发的符号名称组成的字符串。比如“NTDLL.RtlAllocateHeap”。然后在通过递归的方式,在NTDLL的导出表中的RtlAllocateHeap找到真实地址。

3、重定位。

在IMAGE_OPTIONAL_HEADER32 结构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字段ImageBase,他指明了可执行文件最希望载入的地址,而且任何涉及到直接操作地址的操作(比如全局变量,函数调用),所涉及到的地址都是根据这个imageBase算出来的。但是如果载入到内存的时候,ImageBase上已经有了其他的映射。那么必须要重新修正这些地址。而重定位表正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保存了这些需要修正的代码的地址。如果直接存储地址,在32位下。要花费4个字节,n个重定向,需要4n个字节。这将会大大的增加文件的长度,并浪费更多的空间。所以重定位表存储地址做了优化。在一组靠近的代码,32位中的高位地址总是相同,所以可以将高位地址统一标示来节省空间。当按照一个内存页来分隔时,一个页面寻址空间为4K,12位。把这12位凑齐16位并放入一个字类型数据,在加一个双字保存页的起始地址。 另一个双字表示重定位项数,那么大小会是4+4+2*n。

typedef struct _IMAGE_BASE_RELOCATION {
    DWORD   VirtualAddress; //RVA to页面起始
    DWORD   SizeOfBlock;    //重定位块长度,包括IMAGE_BASE_RELOCATION自身的大小
//  WORD    TypeOffset[1];
} IMAGE_BASE_RELOCATION; 

这个结构后面,将是n个重定位项,n可以根据SizeOfBlock算出。当然,根据一贯的设计风格,那高4位,不会被浪费。他被用来描述重定项种类。看过了以上的介绍,那么就初步明白了一个DLL是如何被载入的。而且这里面中有很多降低效率的部分。如,字符串比较,重定位数据,修改数据所引发的copy on write等。所以这引出了下面的部分。(我这里的资料都比较旧,以下的2个部分,MS可能又做了新的优化,所以可能和实际情况有些出入)首先解决重定位数据。可以使用Rebase.exe程序,它将修正多个DLL数据的imageBase。关于更多详细的介绍。MSDN。还剩下一个问题是字符串的比较。而这个处理的原因是在导入表中查到了DLLName,然后再在导出表中找到响应的函数名。最后把地址写入IAT中。好的。如果能找到一个方式在载入之前就把IAT建好,那么就不用载入的时候算这些数据了。而这个过程就是绑定。将.exe和DLL绑定起来,将会大大减少程序载入的时间。当然这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何能够确定是被正确绑定的呢?windows loader载入的时候会判断绑定的合法性,如果不合法,他会根据之前的INT表重新查找那些地址再填入IAT中。而这一切和未绑定数据的情况一样,也就是没有额外的开销。

typedef struct _IMAGE_BOUND_IMPORT_DESCRIPTOR {
    DWORD   TimeDateStamp;                     //导入dll的时间
    WORD    OffsetModuleName;                 //指向导入DLL名字字符串偏移地址的值,这个值相对于首个结构体
    WORD    NumberOfModuleForwarderRefs; //指向转发的DLL信息 //reserved?
// Array of zero or more IMAGE_BOUND_FORWARDER_REF follows
} IMAGE_BOUND_IMPORT_DESCRIPTOR,  *PIMAGE_BOUND_IMPORT_DESCRIPTOR;

typedef struct _IMAGE_BOUND_FORWARDER_REF {
    DWORD   TimeDateStamp;
    WORD    OffsetModuleName;
    WORD    Reserved;
} IMAGE_BOUND_FORWARDER_REF, *PIMAGE_BOUND_FORWARDER_REF;

当然,构建一个正确的binding,需要的条件还是相当苛刻的。

1、DLL需要加载到期望加载的基地址上。

2、绑定成功后,DLL的导出表中的符号位置不能变。而且每个DLL的时间也必须和绑定时写入的时间一致。

哦,差点忘记一个重要的话题,延迟加载DLL。这个概念依然是围绕如何加快程序载入速度这个问题上来的。当使用多个DLL的时候,由于loader需要把所有的需要的DLL映射到进程的地址空间中,那么它的初始化时间会变长。当然,我们可以手动控制DLL的装入,当他需要执行的时候。当然这么做会增加程序的复杂度。而延迟加载就是MS提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案。而且它的控制也很方便,在DLL载入失败时,可以由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想隐式加载而直接down掉。它的思想是,首先在载入的时候,添入一些基本信息,当这个DLL被真正调用时,根据这些添入的代码,去加载DLL。当完毕后将信息保存下来。那么下次加载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找到函数的地址。而这个整个过程,最有趣的是这个过程是由编译器加入的代码完成。所以操作系统是不会分别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遍历整个导入表的项目。但这并没结束。这里需要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下一篇一定要好好理解下函数导入的整个过程。我查到的PE文件的资料是在1994年,而直到现在从32位到64位数据执行文件加载,到.net的metadata IL,都有它的身影。能够经得起10多年的变化。真是不得不佩服。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studentdeng/archive/2010/10/06/1844828.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