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口

《人口原理概论》第1章 人口

人口,是对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区,并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口问题,是当代世界组织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研究人口的发展规律,制定人口发展的方针政策,必须从对人口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分析着手。
一、古代人口
(一)人类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据科学家们测定,人类的起源大体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1、类人猿时期
大约在4000万年前,从哺乳动物中产生出一种新的动物——类人猿。种类有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长臂猿,体质特征与现代人类相近。如具有复杂的头脑、广阔的胸廓和扁平的胸骨等。与其他动物和猴类的主要区别是:没有尾巴和颊囊。类人猿不会直立行走,只是成群地栖息并生活在树上。这个时期的猿还不是人类。
2、古猿时期
大约在1400万年前,从类人猿中分化出一部分能够直立行走的古猿。古猿主要在林间草地上生活,躯干、四肢、头颅、感觉器官等身体构造,都有很大进步,与人的形状接近,但这时的猿还不是人类。
这个时期,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时期。
3、猿人时期
大约在400万年前,在大地上直立行走的古猿,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学会用粗糙的石器进行劳动,逐渐进化为猿人。这个时期,是完全形成的人的时期,这时的猿已变成了人,但由于其形体结构仍是猿形,所以称为猿人。猿人的发展又可分为两个时代:一是早期猿人时代,也称能人时代,大约在200万年前,这是人类的童年时代。二是晚期猿人时代,也称直立人时代,大约在100万年前,这是人类的幼年时代。这时猿人的脑容量扩大,从早期猿人的700毫升,增加到900毫升。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都处在旧石器时代早期。
4、古人时期
古人时期也称早期智人时期,大约处在30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的主要体质特征是:脑容量有很大扩展,男女平均为1440毫升;但脑的结构却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如眉嵴发达、前额倾斜、枕部突出、颜面很大、眼眶圆而大、两眶间距离大、鼻部扁宽。这些特征说明,古人虽较猿人有很大进步,但仍保留一些猿人的特征。古人的脑智力和四肢的灵敏度比猿人大有进步,对大自然的抗争已不是动物的本能行为,而是成为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5、新人时期
新人时期也称晚期智人时期,大约处在10万年至7千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个时期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时代。新人的主要体质特征是:头骨高而长,额部垂直,眉嵴微弱,颜面宽阔,眼眶低而短,眶间距离较窄,爱好鼻狭,脑容量大,身材高大。这些特征说明,新人的体质与现代人的体质基本相同。同时,新人已能够精制石器和骨器,爱好绘画、雕刻及艺术,依靠渔猎为生。至此,由猿到人的转变最终实现了。
在从类人猿到古猿、猿人、古人和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劳动改造了猿,使猿变成了人。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
(二)世界古代人口
世界古代人口是指从原始社会开始到公元1500年期间的人口。这一时期人口发展很慢,原始社会初期,世界总人口约1000万人,平均寿命10—16岁,最长寿命40岁,到公元元年达到25000万人。原始社会中人口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饥饿、野兽、自然灾害和人间的相互残害,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严重影响了人口的增长。从公元初年开始,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到公元1500年间,人口增长到4、6亿人。
世界古代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是不平衡的,经过几次大的迁移,变化很大。(1)欧洲在公元前3000年,人口约200万,到公元前1000年超过了1000万,公元初年人口达到3000万,到公元200年达到3600万。但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人口又迅速下降,到公元600年,人口减少到2600万。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又由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到公元1346年达到8100万左右。(2)非洲早在新石器时代,人口约125万,公元前1000年人口达到700万,到公元200年达到2000万左右,到公元1500年达到4600万。(3)北美洲以其他洲发展得较晚些,公元初年人口仅有30万。北美洲居民主要是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99%以上。(4)亚洲在公元前500年约有1300万人口,后来发展较快,到公元初年就达到11300万人,到公元1000年达到18100万人,公元1500年人口增到27500万。(5)拉丁美洲人口发展较晚较慢,公元初年仅有420万,主要是印第安人,从公元初年到公元1500年,人口增长率只有0、7%。(6)大洋洲公元1500年以前,只有本地人20多万,直到1788年以后才有欧洲人迁入。
世界古代人口的发展是曲线型的,有高有低,总的看发展是缓慢的。由于人们对洪水、干旱、严寒、野兽、疾病、饥饿的抗御能力低,死亡率非常高,有时生不抵亡,从公元前六、七千年开始计算,大约每千年只增长20%。在以血缘关系建立起的氏族公社,也就是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组织形式时,人口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到奴隶社会时,人口增长更加缓慢,主要原因是奴隶受奴隶主的主宰,奴隶主把奴隶作为战争掠夺和债务奴役的工具,婚姻上受到限制,死亡率很高,人口发展极慢。封建社会人口发展呈波浪起伏的状态。农民生活的困苦和瘟疫的蔓延,使人口多次出现大规模的反复。1348—1350年因鼠疫流行使殴洲人口死亡25%,意大利人口死亡一半之多。到封建社会晚期人口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人口
中国从原始社会起,人口在世界上所占比重就很大,人口总数比其他国家多。但按中国总人口的增长比例计算,人口的增长速度不算快。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差,加上内外战争的摧残,人口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公元前的2000年时间,人口只增加了600多万,平均年递增3000人。从公元前221年起,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到公元2年(西汉元始2年),总人口由公元221年的2000万增长到5959万。但是到了东汉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战争的消耗,以及瘟疫的流行,人口急剧下降。从公元2年到公元57年的55年间,总人口由5959万减少到2100万。一直到公元157年,经过100年的缓慢发展,人口才恢复到5648万。公元157年到1578年间人口发展基本是平稳的,没有大的起伏,1300多年的时间,人口仅增加不到1000万,达到6500万。1578年到1655年间是中国人口波动较大的时期,这一时期自然灾害较重,瘟疫较多,战争频繁,人口生不抵亡,仅70多年的时间,人口减少到4666万。到1734年(清朝雍正12年)前,人口增长速度仍十分缓慢。1735年(清朝乾隆元年)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1741年(清朝乾隆6年)达到1、43亿,1762年达到2亿,1790年达到3、01亿,1833年达到3、98亿,1840年达41281万。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每年以10%的比例递增,是中国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
中国人口较大的迁移有四次:第一次是公元三世纪末期到公元五世纪初期,当时晋朝从洛阳迁都健康(现在的南京),因此,大量人口随之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公元十世纪,宋朝从开封迁都临安(现在的杭州),大量的人口又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中下游流域和珠江流域;第三次是公元十三世纪,大量人口南迁,;第四次是公元十七世纪后,清朝政府统治时期,大量居民从黄河流域迁往东北地区,一直到二十世纪上半期,迁居东北的人口有2900万之多。
中国人口历史上的分布情况是:秦以前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从汉代起逐渐向长江以南发展,到唐代时南北方各占一半,到南宋时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明清以后的人口分布比例趋于现在。
二、近代人口
(一)世界近代人口
世界近代人口的统计年限主要是1600年到1900年的人口数字。在这300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是稳步迅速地向前发展的,人口增长比较快。促进人口发展的原因是,从十五世纪开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开始在欧美一些国家萌芽和发展。到了十七世纪以后,许多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医药保健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也促进了人口的发展。公元1600年世界总人口为57900万,到公元1700年达到67900万,增加1亿人,增长比例为2、51%。公元1700年到公元1750年人口增长率为4、29%。1800到1850年人口增长率为5、27%。1850到1900年人口增长率提高到5、51%。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是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这三个洲合起来,1900年比1700年增长2、86倍,而处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口,1900年比1700年只增长了1、34倍,比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慢一半。
世界近代人口的迁移波动主要是在1445年到1870年的400年时间里,由于奴隶主贩卖黑奴活动,造成了大量的人口迁移,当时非洲人口就减少4000—8000万。到十九世纪,世界性的迁移更是十分广泛,其中移民量最多的是欧洲,占移民总数的80%左右,仅从1846年到1939年的93年时间里,就向外移民5159万人。
世界各大洲近代人口的变化情况是:(1)欧洲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人口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都有所下降,其增长率不高,一般在9‰至13‰之间。(2)亚洲从1500年开始,人口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1600年达到36900万,到1700年达到40800万,到1800年达到61600万,到1900年达到94500万。亚洲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南亚、西亚地区。中国和南亚地区合计占亚洲人口的比重一直很大,相当长的时期
均占77%以上。(3)非洲到公元十五世纪末,人口达到4600万。此后受欧州的侵略,非洲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人口大量被贩卖。从1500年到1900年的400年间,从非洲贩运出去的人口达几千万之多。(4)
拉丁美洲从十六世纪起,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欧洲殖民者侵入后,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到十七世纪中期,拉丁美洲的人口从十六世纪的1300万下降到1000万左右,但从1800年到1900年间,由于从非
洲贩运到拉丁美洲的黑奴增加,人口又迅速增加到6370万。拉丁美洲人口的种族构成比较复杂,世界上的三大人种及其混血种族都有,其中印第安人占全洲人口的9、5%,黑人占4%,白人占28%,混血种族占
58、5%。(5)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788年澳大利亚有20—30万人。新西兰十八世纪末为20—25万人,到1871年因流行病和军事冲击等原因,减少到3、7万人。(6)北美洲十七世纪初,欧州移民逐渐迁入,到18世纪末,人口总数达到65万,外来居民一直占总人口的90%以上。
(二)中国近代人口
1840年到1949年为中国近代人口的统计年限。1840年以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獠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国近代人口的发展是极为缓慢的。从1840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时间,人口增加了6219万,年平均增加59万人,年增长率为1、3%。总的趋势是,1840年到1910年的70年时间,人口没有大的增长,总是在4亿之内,增长幅度仅在2000万左右。1911年到1913年间,人口趋于下降,受流行病、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口减少5000至6000万。1919年是中国人口的高峰期,达到62767万人,超过6亿。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人口最多的时期。1919年后,人口又有所下降,到1949年达到47500万。
中国近代人口的出生率不低而死亡率偏高。进入三十年代,人口出生率平均在35‰左右,死亡率平均在25‰左右,婴儿死亡率平均在270‰左右。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致使人口年龄呈成年人口型。据
三十年代的抽样调查表明,在全国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占33%,15—49岁的人口占52%,50岁以上的人口占15%。近代人口平均寿命较短,据学者估计在30—50岁之间。结婚年龄男的平均在21、4岁,女的平均在19岁,普遍比欧洲一些国家早几岁。文化结构趋于低水平,全国识字人口约占20%,文盲约占80%,15岁以上的文盲约占53、15%。到1933年全国专科以上学生有42700人,全国平均每万人有0、9人,与同时期欧美国家的教育事业比,相差甚远,这也是旧中国长期受侵略受压迫的结果。
三、当代人口
(一)世界当代人口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世界当代人口有了迅速发展,年平均比近代时期增加4倍之多,其中北美洲和大洋洲人口比近代时期增加10倍,欧洲人口增力加2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从近代时期的8人增加到33人。到1987年7月11日,全世界人口总数为50亿。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占
世界人口总数的22%。
世界人口的分布情况是:亚洲为26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58、1%;欧洲为7、5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6、8%;非洲为4、9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0、8%;拉丁美洲为3、7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8、1%;北美洲为2、5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5、7%;大洋洲为0、2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0、5%。发达国家地区有人口11、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5、4%;发展中国家地区有人口33、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74、53%。(根据1981年统计和估计数字)
世界上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有7个,即中国、印度、苏联、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日本。这7个国家的总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7%左右。
世界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比较高,平均出生率为28‰,发达地区为16‰,发展中国家为32‰,欧洲为14‰,北美洲为16‰,大洋洲为21‰,亚洲为29‰,非洲为46‰,拉丁美洲为32‰,苏联为18‰。按1981年统计,出生率最高的国家是东非肯尼亚,达53‰,出生率最低的国家是西德,只有10‰。世界人口死亡率平均为11‰,发达地区为9‰,发展中国家为12‰,欧洲为10‰,北美洲为9‰,大洋洲为8‰,亚洲为11‰,非洲为17‰,拉丁美洲为9‰,苏联为10‰。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是埃塞俄比亚和也门,高达25‰;死亡率最低的国家是文莱和斐济,为4‰。
全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为17‰,发达地区为6‰,发展中国家为21‰,欧洲为4‰,北美洲为7‰,大洋洲为13‰,亚洲为18‰,非洲为29‰,拉丁美洲为23‰,苏联为8‰。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肯尼亚,达39‰,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是西德为—2‰,奥地利为—1‰,卢森堡、东德均为零。
世界人口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33人。除南极洲尚无定居人口以外,世界各洲有定居人口的陆地面积为13583平方公里。其中,欧洲(不含苏联)的人口比较稠密,平均为每平方公里154人,超过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非洲各国的人口比较稀少,大多数国家每平方公里不足50人,并有7个国家每平方公里不足5人;亚洲各国的人口密度,有三分之二的国家平均为每平方公里在50至100人左右;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仅在20人上下。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是,欧洲的摩纳哥平均为每平方公里17500人,亚洲的新加坡每平方公里4021人。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是,亚洲的蒙古,非洲的利比亚、毛里塔尼亚、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等,每平方公里只有1人。
世界人口的年龄构成情况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人口总数的35%,64岁以上的老人占6%,16至63岁中成年人口占59%。发达地区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人口总数的24%,64岁以上的老人占11%;发展中地
区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人口总数的39%,64岁以上的老人占4%。
世界人口平均寿命60岁,但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有的国家偏高,有的国家偏低。欧洲72岁,北美74岁,大洋洲69岁,拉丁美洲64岁,亚洲60岁,非洲为49岁。人口寿命最高的地区是日本,高达77岁,寿命最低的地区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仅39岁。
世界许多国家对人口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对人口的控制比较得力,人口增长趋于稳定。特别是发达国家,把发展国民经济同发展人口一致起来,协调发展。如日本,从1949年起就提出了“优生保护法”,允许人工流产,同时对多子女的家庭以种种限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效果十分明显。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47年的21、6‰降到1957年的8、9‰,十年下降了一半以上,以后的二十年也始终保持在10‰左右。他们还设想用30年的时间达到人口静止状态,进而从控制人口数量转移到提高人口素质上来。当然,有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或多或少地带有自发性和无计划性,对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没有采取强硬措施,导致人口增长过快,超越了社会经济的承受力,造成人为的人口稠密。反之,也有的国家极力地发展人口,而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不起来。如苏联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出生率一直很低,因而劳动力短缺成了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苏联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人口的政策和必要的手段,但仍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总和生育率仍然很低。
(二)中国当代人口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截止1989年4月14日,我国大陆人口己达11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经过了多次变动。初期人口增长过猛,1949-1952年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这一时期属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时期。1953年出生率提高到37‰,死亡率下降到14‰,自然增长率上升到23‰,人口转入了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阶段。1953-1958年,人口发展一直很快,是建国后的第一个人口增长的高潮时期。1959-1961年期间,是人口增长的低谷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策上的失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发生困难,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1962-1970年期间,是人口再生产的第二个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人口出生率高达43、37‰,死亡率降到10‰,自然增长率提高到33、33‰。从1971年起,党和国家开始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控制,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和法规,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到1979年,人口出生率降到17、82‰,死亡率为6、21‰,自然增长率降到11、01‰。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社会流动人口较多,造成计划生育工作在一些地方难以落实,特别是流动人口超生过多,人口生育率提高。据1987年7月11日人口抽样调查计算,1987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上升到21、2‰,死亡率为6、4‰,自然增长率上升到14‰。
建国以来总的看,人口生育低潮持续的时间短,生育高潮持续的时间较长,多数年份处于生育高潮。据测算,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的有18年,出生率在20‰-30‰以上的有8年,出生率在20‰以下的有十几年的时间。平均出生率为28、85‰。从人口的发展来看,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状况。
我国民族构成比较复杂,全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3、3%,少数民族人口占6、7%。55个少数民族中超过百万人口的有15个,人口超过十万的有13个,人口超过五万的有7个。
建国40多年来,人口婚姻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初婚年龄呈上升趋势。五十年代的妇女初婚年龄平均为19岁,六十年代为19、8岁,七十年代为21、6岁,八十年代初己上升到22岁。近年来,我国青年平均
初婚年龄,城市上升到25岁,农村一般在23岁。
人口分布不均衡和密度高是中国人口状况的一个特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5人,比世界人口平均密度高出2倍多。有的地区每平方公里高达400-500人;有的地区每平方公里少到1-2人。全国大约有90%的人口集中在大兴安岭到腾冲一线以东的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省是江苏,每平方公里高达580人;其次,台湾为486人,山东为482人。人口密度最低的新疆为8人,青海为5人,西藏只有2人。
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黄河、长江下游地区迁入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我国人口1979年比1949年增长0、8倍。其中,东北地区增长1、28倍,西北地区增长1、24,北部和西部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迁入,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三省区迁入人口约占净增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此专著出版于1990、9、25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主编王振岳、聂鸣、石永利。获佳木斯市委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获佳木斯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黑龙江省党干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获中国人口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佳作奖,获佳木斯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社联市图书馆优秀科研成果奖。)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wzy52413616/p/4517710.html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