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印象

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 数据结构来组织、 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五十年前,随着 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 数据存储的大型 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简介

定义1

 

 
数据库,简单来说是本身可视为电子化的 文件柜——存储电子 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截取、更新、删除等操作。
数据库指的是以 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为多个用户共 、具有尽可能小的 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 集合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的“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 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 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 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 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定义2

数据库是依照某种 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 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 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 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 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发展的 历史看, 数据库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是由 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

数据整体

数据库是一个 单位或是一个应用领域的通用 数据处理系统,它存储的是属于企业和事业部门、 团体和个人的有关数据的 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从全局观点出发建立的,按一定的 数据模型进行组织、描述和存储。其结构基于数据间的自然联系,从而可提供一切必要的存取 路径,且数据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化特征。

数据共享

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为众多用户所 共享其信息而建立的,已经摆脱了具体 程序的限制和制约。不同的用户可以按各自的用法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即不同的用户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同一个数据。数据共享性不仅满足了各用户对信息内容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各用户之间信息通信的要求。

基本结构

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分三个层次,反映了 观察数据库的三种不同角度。
以内模式为 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库叫做物理数据库;以概念模式为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叫概念数据库;以外模式为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库叫用户数据库。
⑴物理 数据层
它是数据库的最内层,是物理存贮设备上实际存储的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 原始数据,是用户加工的对象,由内部模式描述的 指令操作处理的位串、字符和字组成。
⑵概念 数据层
它是数据库的中间一层,是数据库的整体 逻辑表示。指出了每个数据的逻辑定义及数据间的逻辑联系,是存贮记录的集合。它所涉及的是数据库所有对象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它们的物理情况,是 数据库管理员概念下的数据库。
⑶逻辑 数据层
它是用户所看到和使用的数据库,表示了一个或一些特定用户使用的数据集合,即 逻辑记录的集合。
数据库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映射进行转换的。

主要特点

⑴实现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可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包括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
⑵减少数据的冗余度
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
⑶数据的独立性。
数据的独立性包括逻辑独立性(数据库中数据库的 逻辑结构应用程序相互独立)和物理独立性(数据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结构)。
⑷数据实现集中控制。
文件管理方式中,数据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同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处理中其文件之间毫无关系。利用数据库可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 数据模型表示各种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间的联系。
数据一致性 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主要包括:①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数据丢失、错误更新和越权使用;② 完整性控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③ 并发控制:使在同一时间 周期内,允许对数据实现多路存取,又能防止用户之间的不正常交互作用。
⑹故障恢复。
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时发现故障和修复故障,从而防止数据被破坏。 数据库系统能尽快恢复数据库系统运行时出现的故障,可能是物理上或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对系统的误操作造成的数据错误等。

数据种类

数据库通常分为层次式数据库、网络式数据库和关系式数据库三种。而不同的数据库是按不同的 数据结构来联系和组织的。
1. 数据结构模型
所谓 数据结构是指数据的组织形式或数据之间的联系。如果用D表示数据,用R表示 数据对象之间存在的关系集合,则将DS=(D,R)称为 数据结构。例如,设有一个电话号码簿,它记录了n个人的名字和相应的电话号码。为了方便地查找某人的电话号码,将人名和号码按字典顺序排列,并在名字的后面跟随着对应的电话号码。这样,若要查找某人的电话号码(假定他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是Y),那么只须查找以Y开头的那些名字就可以了。该例中,数据的集合D就是人名和电话号码,它们之间的联系R就是按字典顺序的排列,其相应的 数据结构就是DS=(D,R),即一个 数组
数据结构种类
数据结构又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的物理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逻辑的角度(即数据间的联系和组织方式)来观察数据,分析数据,与数据的存储位置无关。数据的物理结构是指数据在计算机中存放的结构,即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实现形式,所以物理结构也被称为存储结构。这里只研究数据的逻辑结构,并将反映和实现数据联系的方法称为 数据模型
比较流行的 数据模型有三种,即按 图论理论建立的 层次结构模型和网状结构模型以及按关系理论建立的关系结构模型。
  1. 2.层次、网状和 关系数据库系统
层次结构 模型
层次结构模型实质上是一种有根结点的定向有序树(在数学中"树"被定义为一个无回的 连通图)。下图是一个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图。这个组织结构图像一棵树,校部就是树根(称为根结点),各系、专业、教师、学生等为枝点(称为结点),树根与枝点之间的联系称为边,树根与边之比为1:N,即树根只有一个,树枝有N个。
按照层次模型建立的 数据库系统称为层次模型数据库系统。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System)是其典型代表。
⑵网状结构模型
按照网状 数据结构建立的 数据库系统称为网状数据库系统,其典型代表是DBTG(Data Base Task Group)。用 数学方法可将网状 数据结构转化为层次数据结构。
⑶关系结构模型
关系式 数据结构把一些复杂的数据结构归结为简单的二元关系(即 二维表格形式)。例如某单位的职工关系就是一个二元关系。
由关系 数据结构组成的 数据库系统被称为 关系数据库系统
关系数据库中,对数据的操作几乎全部建立在一个或多个关系表格上,通过对这些关系表格的分类、合并、连接或选取等运算来实现数据的管理。dBASEⅡ就是这类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典型代表。对于一个实际的应用问题(如人事管理问题),有时需要多个关系才能实现。用dBASEⅡ建立起来的一个关系称为一个数据库(或称 数据库文件),而把对应多个关系建立起来的多个数据库称为 数据库系统。dBASEⅡ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建立 命令文件来实现对数据库的使用和管理,对于一个 数据库系统相应的命令序列文件,称为该数据库的应用系统。因此,可以概括地说,一个关系称为一个数据库,若干个数据库可以构成一个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可以派生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助文件和建立它的应用系统。

版本信息

Database Browser万能数据库查看器:
数据一般都保存在数据库中,而要打开相对应的数据库必须使用打开该数据库的相应软件,例如:Access、MS SQL、MY SQL等,而Database Browser这款小小工具可以实用能够查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号称是万能数据库查看器,你可以用它连接到任何一个数据库,然后进行修改或者浏览,该软件打开查询的速度也非常的快。他支持表的浏览,数据浏览,数据导出可以是CSV,Excel和HTML文件,执行历史记录时,SQL生成器导出与广泛支持的数据库,执行日志和增量表搜索,可以说这款Database Browser万能数据库查看器是我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有利工具。

2发展简史

技术发展

使用 计算机后,随着数据处理量的增长,产生了数据 管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硬件(主要是外部存储器)系统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的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阶段和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
数据管理的诞生
数据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那时的 数据管理非常简单。通过大量的分类、比较和表格绘制的机器运行数百万穿孔卡片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其运行结果在纸上打印出来或者制成新的穿孔卡片。而 数据管理就是对所有这些穿孔卡片进行物理的储存和处理。然而,1 9 5 0 年 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 Rand Inc)的一种叫做Univac I 的计算机推出了一种一秒钟可以输入数百条记录的磁带 驱动器,从而引发了 数据管理的革命。1956 年 IBM生产出第一个 磁盘驱动器—— the Model 305 RAMAC。此 驱动器有50 个盘片,每个盘片直径是2 英尺,可以储存5MB的数据。使用 磁盘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机地存取数据,而穿孔卡片和磁带只能顺序存取数据。
1951: Univac系统使用磁带和穿孔卡片作为 数据存储
数据库系统的萌芽出现于60 年代。当时计算机开始广泛地应用于 数据管理,对数据的共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文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能够统一管理和共享数据的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应运而生。 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各种DBMS 软件都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所以通常也按照 数据模型的特点将 传统数据库系统分成 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关系数据库三类。
最早出现的是网状 DBMS,是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Bachman等人在1961年开发成功的IDS(Integrated DataStore)。1964年 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Co.)的Charles Bachman ;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网状DBMS也是第一个 数据库管理系统—— 集成数据存储(Integrated DataStore IDS),奠定了网状数据库的基础,并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发行和应用。IDS ;具有数据模式和 日志的特征。但它只能在GE 主机上运行,并且数据库只有一个文件,数据库所有的表必须通过手工 编码来生成。之后,通用电气公司一个 客户——BF Goodrich Chemical 公司最终不得不重写了整个系统。并将重写后的系统命名为集成 数据管理系统(IDMS)。
网状 数据库模型对于层次和非层次结构的事物都能比较自然的拟,在 关系数据库出现之前网状DBMS要比层次DBMS用得普遍。在数据库发展史上,网状数据库占有重要地位。
层次型DBMS是紧随网络型数据库而出现的,最著名最典型的 层次数据库系统是IBM 公司在1968 年开发的IM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一种适合其主机的 层次数据库。这是IBM公司研制的最早的大型 数据库系统 程序产品。从60年代末产生起,如今已经发展到IMSV6,提供群集、N路数据共享、 消息队列共享等先进特性的支持。这个具有30年历史的数据库产品在如今的WWW应用连接、商务智能应用中扮演着新的角色。
1973年Cullinane公司(也就是后来的Cullinet 软件公司),开始出售Goodrich公司的IDMS改进版本,并且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

关系由来

网状数据库和 层次数据库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集中和共享问题,但是在 数据独立性和抽象级别上仍有很大欠缺。用户在对这两种数据库进行存取时,仍然需要明确数据的 存储结构,指出存取路径。而后来出现的 关系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1970年, IBM的研究员E.F.Codd博士在刊物《Communication of the ACM》上发表了一篇名为“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论文,提出了 关系模型的概念,奠定了关系 模型的理论基础。尽管之前在1968年Childs已经提出了面向集合的模型,然而这篇论文被普遍认为是 数据库系统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里程碑。Codd的心愿是为数据库建立一个优美的 数据模型。后来Codd又陆续发表多篇文章,论述了 范式理论和衡量 关系系统的12条标准,用数学理论奠定了 关系数据库的基础。关系模型有严格的数学基础,抽象级别比较高,而且简单清晰,便于理解和使用。但是当时也有人认为关系模型是理想化的 数据模型,用来实现 DBMS是不现实的,尤其担心 关系数据库的性能难以接受,更有人视其为当时正在进行中的网状数据库规范化工作的严重威胁。为了促进对问题的理解,1974年ACM牵头组织了一次研讨会,会上开展了一场分别以Codd和Bachman为首的支持和反对 关系数据库两派之间的辩论。这次著名的辩论推动了 关系数据库的发展,使其最终成为现代数据库产品的主流。
1969年Edgar F.“Ted” Codd发明了 关系数据库
1970年关系模型建立之后, IBM公司在San Jose实验室增加了更多的研究人员研究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就是著名的System R。其目标是论证一个全功能关系DBMS的可行性。该项目结束于1979年,完成了第一个实现 SQL的 DBMS。然而IBM对IMS的承诺阻止了System R的投产,一直到1980年System R才作为一个产品正式推向市场。IBM产品化步伐缓慢的三个原因: IBM重视信誉,重视质量,尽量减少故障; IBM是个大公司,官僚体系庞大,IBM内部已经有 层次数据库产品,相关人员不积极,甚至反对。
然而同时,1973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ichael Stonebraker和Eugene Wong利用System R已发布的信息开始开发自己的 关系数据库系统Ingres。他们开发的Ingres项目最后由 Oracle公司、 Ingres公司以及硅谷的其他厂商所商品化。后来,System R和Ingres系统双双获得ACM的1988年“ 软件系统奖”。
1976年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开发了第一个商用 关系数据库系统——Multics Relational Data Store。 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以 关系代数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其代表产品有 Oracle、IBM公司的 DB2、 微软公司MS SQL Server以及Informix、ADABASD等等。

结构语言

1974年IBM的Ray Boyce和Don Chamberlin将Codd 关系数据库的12条准则的 数学定义以简单的关键字 语法表现出来,里程碑式地提出了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语言。 SQL语言的功能包括查询、操纵、定义和控制,是一个综合的、通用的 关系数据库语言,同时又是一种高度非过程化的语言,只要求用户指出做什么而不需要指出怎么做。SQL集成实现了 数据库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操作。SQL提供了与 关系数据库进行交互的方法,它可以与标准的 编程语言一起工作。自产生之日起,SQL语言便成了检验 关系数据库的试金石,而SQL语言标准的每一次变更都指导着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发展方向。然而,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关系理论才通过SQL在商业数据库Oracle和DB2中使用。
1986年,ANSI把 SQL作为关系数据库语言的 美国标准,同年公布了标准SQL文本。SQL标准有3个版本。基本SQL定义是ANSⅨ3135-89,“Database Language - SQL with Integrity Enhancement”[ANS89],一般叫做SQL-89。SQL-89定义了 模式定义、数据操作和 事务处理。SQL- 89和随后的ANSⅨ3168-1989,“Database Language-Embedded SQL”构成了第一代SQL标准。ANSⅨ3135-1992[ANS92]描述了一种增强功能的SQL,叫做SQL-92标准。SQL-92包括模式操作,动态创建和SQL语句动态执行、网络环境支持等增强特性。在完成SQL-92标准后,ANSI和ISO即开始合作开发SQL3标准。SQL3的主要特点在于 抽象数据类型的支持,为新一代对象 关系数据库提供了标准。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jsjblc/p/3565397.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