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ISO 26262-2018:全面指南到汽车功能安全标准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ISO 26262-2018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道路车辆功能安全标准,涵盖了从汽车设计到退役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本指南深入探讨了功能安全概念、ASIL等级评估、软硬件测试要求、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开发过程、质量保证以及产品运行和服务阶段的安全问题。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汽车行业的制造商和开发者可以确保电子系统风险的降低,保障行车安全。

1. ISO 26262-2018标准概述

1.1 标准的起源与重要性

ISO 26262-2018是针对道路车辆电子系统的功能安全国际标准,旨在减少电气和电子系统故障带来的风险。其发展源于汽车行业对安全性的日益关注,尤其是在与电子系统相关的功能安全方面。该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成为产品开发的基石之一。

1.2 标准的核心内容

ISO 26262为设计和开发安全相关的车辆系统和组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它包括从规划和概念阶段,到产品开发、生产、运营、服务和最终的废除阶段,涵盖了整个车辆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

1.3 功能安全的行业影响

此标准对整个汽车行业,特别是对车用半导体和微控制器制造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必须确保其产品满足严格的汽车安全要求,从设计到生产每个环节都要符合ISO 26262标准,这对技术和工艺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功能安全概念与实施

2.1 安全生命周期的理论基础

2.1.1 安全生命周期模型介绍

ISO 26262标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流程,从产品概念到退役的整个生命周期,涉及风险管理、系统设计、验证、确认、生产、运营、维护、支持以及最终的退役。安全生命周期模型是整个过程的框架,其目的是确保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对功能安全需求的持续监控和管理。

安全生命周期模型通常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包括概念阶段、系统级别阶段、硬件和软件级别阶段、车辆集成阶段、运营阶段、以及最后的退役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活动和任务,以确保功能安全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安全生命周期模型不仅包括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活动,还包括后期的运营、维护和废弃,确保产品从开始到结束都能达到预定的安全标准。

2.1.2 安全生命周期的关键活动

在安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系列关键活动来保证功能安全。这些活动包括:

  • 风险分析和安全评估 :识别潜在的风险并确定它们对系统的安全影响。
  • 安全需求工程 :从风险评估的结果中提炼出功能安全需求。
  • 系统设计和集成 :确保这些安全需求在系统设计中得到实现。
  • 验证和确认 :对设计进行检查,以确保满足功能安全需求。
  • 生产、操作、维护和支持 :确保在这些阶段中继续维持功能安全。
  • 管理变更和配置 :监控对产品或系统的任何变更,并确保它们不会对功能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活动是迭代进行的,因为新的信息和变更可能会在任何时候出现,影响当前的安全措施。

2.2 功能安全需求的分析与定义

2.2.1 功能安全需求的提取方法

在确定功能安全需求时,关键在于如何从潜在的风险和危害中提取出具体的安全需求。这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1. 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 :识别产品可能遭遇的所有潜在危害,并对这些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2. 确定安全目标 :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整体的安全目标。
  3. 功能性安全需求定义 :将安全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功能安全需求。
  4. 非功能性安全需求定义 :包括系统必须满足的性能、可靠性、可用性等要求。
  5. 实施安全需求 :确保这些安全需求被集成到产品设计、生产和维护中。

在进行危害分析时,一个常用的工具是“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HARA)”。HARA有助于系统地识别和评估与产品相关的潜在危害,并确定适当的ASIL等级。

2.2.2 功能安全需求的表述规范

为了确保安全需求的一致性和明确性,ISO 26262提供了一系列用于表述功能安全需求的模板和规范。功能安全需求通常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 明确性 :需求应该清晰、明确,没有歧义。
  • 可测试性 :需求应该能够被测试和验证。
  • 可追踪性 :需求应能够追溯到上层的安全目标。
  • 完整性 :需求应涵盖所有相关的安全方面。
  • 可维护性 :需求应该易于理解和更新。

例如,需求可能会用如下的模板来表述:

[安全需求编号]: [产品]必须能够检测并响应[特定危害]以防止[具体风险]。

通过这种结构化的表述,可以确保每个需求都被清晰地理解和实现。

2.3 实施过程中的组织与流程

2.3.1 安全团队的组成与职责

为了有效地实施功能安全,组织内部需要建立专门的安全团队,负责安全相关的活动。安全团队通常包括:

  • 安全经理 :负责整体安全流程的实施和监督。
  • 安全工程师 :参与安全需求的提取、分析和验证。
  • 安全审核员 :对流程和产品进行定期的独立审核。
  • 项目经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确保项目的其他方面与功能安全要求保持一致。

团队成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和资质,以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执行他们的职责。

2.3.2 安全流程的建立与执行

安全流程是确保产品符合功能安全标准的关键。流程应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活动、责任分配、时间安排和交付物。流程的建立应该包括:

  • 流程定义 :定义必要的步骤和活动。
  • 流程培训 :确保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接受了必要的安全流程培训。
  • 流程文档化 :详细记录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和检查点。
  • 流程执行与监控 :定期检查流程的执行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 流程评审和改进 :基于反馈和经验不断优化流程。

安全流程的建立和执行需要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和项目需求,同时,流程的灵活性也是很重要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要求。

安全流程的建立和执行需要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和项目需求,同时,流程的灵活性也是很重要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要求。

3. ASIL等级的评估和分解

3.1 ASIL等级的确定方法

3.1.1 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

在功能安全领域,ASIL等级的确定是确保产品安全性能的关键环节。ASIL代表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Automotive Safety Integrity Level),它反映了某一特定功能失效可能带来的风险等级。ASIL的确定基于ISO 26262标准,其评估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危害的严重性(Severity, S)、暴露概率(Exposure, E)以及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C)。这三个因素的组合被称为“SEV三角”,它们共同决定了ASIL等级的高低。

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在于综合分析潜在的危险情况,确定其对乘客、行人及其他道路使用者可能产生的最坏影响。根据危害的严重性,ASIL分为A到D四个等级,其中D代表最严重的风险,需要最高的安全要求;A代表较低的风险,相应的要求也就更低。

3.1.2 安全目标的设定与验证

在确定了ASIL等级之后,接下来的工作是根据等级设定相应的安全目标。安全目标应具体、明确,并且可验证。它们旨在减少或消除因系统失效而引发的危险情况的风险。具体来说,安全目标需要针对已经识别的危害和风险状况,制定出能够降低风险到可接受水平的措施。

在安全目标设定之后,必须进行验证和确认工作,以确保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满足ASIL要求。这通常包括一系列的测试和评估活动,如模拟、实车测试、数据分析等。一旦验证完成,安全目标的成功实施将成为整个功能安全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2 ASIL分解策略与应用

3.2.1 分解原则与限制

在复杂系统中,将ASIL级别分解可以降低单独组件的安全要求,从而更经济、高效地实现整体功能安全目标。ASIL分解是在满足特定条件的前提下,将原系统分解成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承担相应部分的安全责任。ASIL分解的策略遵循“系统分解不增加风险”的原则,即分解后,系统整体的风险水平不得高于分解前。

分解时需要考虑的限制条件包括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安全机制共享的可能性以及整体系统架构的容错性。如果子系统的失效会导致整个系统失效,那么这个子系统就不能分解,必须按照原系统最高的ASIL级别来处理。

3.2.2 实例分析:ASIL分解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

举例来说,考虑一个车载电子稳定程序(ESP)系统,该系统用于防止车辆在转弯时出现侧滑。该系统可能被分解成两个子系统:一个是电子控制单元(ECU),另一个是车轮速度传感器。假设ECU的失效对整个系统的安全影响较大,因此它被归为较高级别的ASIL C;而车轮速度传感器虽然也重要,但其失效可通过ECU的冗余逻辑来弥补,所以它可能被归为较低级别的ASIL B。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通过技术文件、系统架构图以及风险评估报告来具体分析系统的分解。此外,ASIL分解后,每个子系统都应有相应的安全机制,例如故障检测、故障报告和安全保护措施。通过这样的实例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ASIL分解策略,并最终实现系统安全性能的最优化。

4. 软硬件测试的要求和流程

4.1 硬件测试的理论与实践

4.1.1 硬件故障模式分析

硬件故障模式分析是识别潜在硬件缺陷和失效的关键步骤,这涉及对设备组件的深入理解以及它们在各种条件下如何可能出错。在功能安全的背景下,硬件故障模式分析有助于确保系统在硬件层面上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为进行硬件故障模式分析,工程师需采用一系列的策略,如:

  • 故障树分析(FTA)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评估系统可能故障原因的工具。FTA 使用逻辑门来表达不同硬件组件或过程失败的组合如何导致整个系统失败。
  •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FMEA 是一种更为详尽的方法,它评估单个组件的故障模式及其对整个系统的潜在影响,为每个故障模式分配严重性、发生概率和可检测性的风险优先级数值(RPN)。

4.1.2 硬件安全验证的测试方法

硬件的安全验证是确保产品满足ISO 26262安全标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硬件测试方法包括:

  • 环境应力筛选(ESS) :ESS通过在超出正常工作条件的压力下测试硬件来迫使潜在的制造缺陷暴露,从而提高硬件的可靠性。
  • 老化测试 :在高温等恶劣条件下进行长时间的硬件测试,确保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硬件不会出现过早的磨损。
  • 电磁兼容性(EMC)测试 :硬件必须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可靠运行,EMC测试确保硬件能够在各种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

4.1.3 硬件测试案例研究

在实际应用中,硬件测试会遵循一个严格的流程,并结合多种技术来确保测试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案例研究:

  1. 识别测试目标和需求 :根据硬件设计文档,确认测试的具体目标,如功能正确性、稳定性、耐久性等。
  2. 准备测试环境 :配置必要的测试设备,包括电源、传感器、测量仪器等。
  3. 设计测试用例 :依据硬件故障模式分析结果,设计能触发潜在故障的测试用例。
  4. 执行测试并记录结果 :运行测试用例,详细记录测试过程中的数据和硬件的表现。
  5. 分析和评估测试结果 :比较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对异常进行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进行硬件的迭代改进。

4.2 软件测试的理论与实践

4.2.1 软件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软件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SW-FMEA)类似于硬件的FMEA,侧重于识别软件模块的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对系统的可能影响。SW-FMEA 在软件开发早期阶段进行,有助于识别关键风险并实施预防措施。

SW-FMEA 的主要步骤包括:

  • 识别软件功能和模块 :列出软件功能,并定义每个功能的失效模式。
  • 评估失效影响 :分析软件失效对系统安全的影响并确定严重性。
  • 确定失效概率 :估计每种失效模式发生的概率。
  • 制定检测和缓解措施 :为可能的失效模式制定检测方法和缓解措施。

4.2.2 软件测试策略与案例研究

软件测试策略必须全面,能够覆盖从单元测试到系统集成测试的所有阶段。以下是一个软件测试策略的案例研究:

  1. 单元测试 :使用单元测试框架,如JUnit或pytest,对软件代码进行模块化测试。重点关注局部功能实现与期望结果的一致性。
  2. 集成测试 :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进行模块之间的集成测试。验证不同模块间的数据传递和接口兼容性。
  3. 系统测试 :模拟真实环境,测试软件系统整体功能的正确性、性能和可靠性。
  4. 用户接受测试(UAT) :在客户或最终用户的参与下进行测试,确保软件符合用户需求并能正确执行其预期功能。
  5. 回归测试 :在软件更新或修复后,确保原有功能没有引入新的缺陷。

4.2.3 代码块展示与逻辑分析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软件测试代码块示例,使用Python和pytest框架进行单元测试:

# test_example.py

def test_add_function():
    assert add(2, 3) == 5  # 预期 add(2, 3) 返回值为 5
    assert add(-1, 1) == 0  # 预期 add(-1, 1) 返回值为 0

def add(x, y):
    return x + y

此代码块实现了一个简单的 add 函数,并用 pytest 框架对其进行了两个测试用例的测试。第一个测试用例验证了两个正整数相加的结果,第二个测试用例验证了正负整数相加等于零的结果。每个 assert 语句都是一个测试点,如果函数返回值不符合预期,测试将失败。这是软件测试中非常基础的一个实例,实际项目中会涉及到更为复杂的逻辑和测试覆盖。

4.2.4 软件测试方法的扩展讨论

软件测试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涵盖多种测试方法和策略。除了上述的基本方法,还有更多高级的软件测试技术:

  • 探索性测试 :在没有明确的测试用例或脚本的情况下进行测试,依靠测试人员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即兴测试。
  • 模型检查 :使用形式化方法来验证软件模型是否满足特定的属性或规范。
  • 性能测试 :确保软件系统在各种工作负载下仍能保持稳定性和响应性。

4.2.5 软硬件测试的交互

软硬件测试是互相依赖和互相影响的,需要紧密协作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和可靠。硬件故障可能直接影响软件运行,而软件缺陷也可能导致硬件异常行为。

因此,软硬件测试之间需要有良好的交流机制,确保信息共享及时准确。例如,硬件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给软件团队,以便软件部分做出适应性调整;同样,软件测试中的某些需求可能需要硬件提供特定的支持。

4.2.6 软硬件测试的未来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软硬件测试也在不断地发展。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崛起,自动化测试和智能化测试正在逐渐成为测试工作的新趋势。测试工具和方法正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了测试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CI/CD)流程的广泛应用,也正在改变传统的软件测试流程。在这种环境下,测试活动需要更加灵活和迅速地适应快速变化的代码库和需求。

在硬件方面,传统的物理测试方法正在被基于模型的仿真技术所补充,这使得可以在产品实际制造之前就进行广泛的风险评估和测试。这种趋势预示着软硬件测试将朝着更加高效、全面的方向发展。

5. 系统工程的管理方法

系统工程是确保产品和系统从概念到退役全生命周期内都满足既定功能、性能、成本和时间要求的关键学科。在功能安全环境下,系统工程的管理方法需要特别关注安全要求的实现,确保系统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章将深入探讨系统工程流程的整合以及在项目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风险管理与缓解措施方面。

5.1 系统工程流程的整合

5.1.1 需求管理与追踪

系统工程的第一步是有效地管理需求。需求管理是指识别、记录、分析、跟踪、控制和报告需求的过程。所有需求应从上到下进行追踪,确保每个开发阶段和组件都满足需求。

graph LR
A[需求识别] --> B[需求记录]
B --> C[需求分析]
C --> D[需求跟踪]
D --> E[需求控制]
E --> F[需求报告]
代码块与解释

需求管理通常涉及到需求追踪工具,比如IBM的DOORS或者开源的ReqIF Studio。以下是一个使用ReqIF Studio追踪需求的简单例子:

// 伪代码示例,展示如何使用ReqIF Studio API追踪需求
ReqIFStudio reqIFStudio = new ReqIFStudio("project.właściw");
ReqIF reqif = reqIFStudio.open("requirements.reqif");
Specification spec = reqif.getSpecification("Product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for (Requirement req : spec.getRequirements()) {
    System.out.println("Requirement ID: " + req.getId() + " - " + req.getText());
    // 更多的追踪逻辑
}

这段代码展示了一个简单的逻辑,即如何通过ReqIF Studio的API打开一个REQIF文件,并遍历其中的“Product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规格说明,打印出每个需求的ID和文本。

5.1.2 系统设计与架构的安全性

设计与架构的安全性是系统工程流程整合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阶段就需要考虑到潜在的风险,并将其整合进系统架构中。

安全性设计原则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 防御深度 :在多个层次上实施安全措施。
  • 故障安全 :系统设计应考虑故障情况下的安全状态。
  • 最小权限 :系统组件只应拥有执行任务所必需的最小权限。
// 伪代码示例,展示如何在设计时应用最小权限原则
public class AccessController {
    private Map<String, Set<String>> permissions = new HashMap<>();

    public boolean checkPermission(String user, String action) {
        Set<String> userActions = permissions.get(user);
        if (userActions == null) {
            return false;
        }
        return userActions.contains(action);
    }

    // 添加权限方法,展示权限的最小化分配
    public void addPermission(String user, String action) {
        ***puteIfAbsent(user, k -> new HashSet<>()).add(action);
    }
}

在这个代码块中,一个简单的访问控制器被用来确保每个用户对系统的访问权限是根据需要严格限制的。只有当用户被明确赋予某项操作权限时,他们才能够执行它。

5.2 管理方法在项目中的应用

5.2.1 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

在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保证了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符合质量标准。这通常涉及到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监控系统开发过程,并实施适当的纠正措施。

质量保证活动

质量保证活动可以包括:

  • 审查与审计 :定期进行设计和代码审查,确保符合标准和要求。
  • 测试策略 :全面的测试计划,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 过程改进 :采用敏捷、DevOps等方法,促进持续改进。

5.2.2 风险管理与缓解措施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风险识别、评估、缓解和监控。每个项目都需要一个综合的风险管理计划,其中应包含风险缓解措施。

风险管理活动

风险管理活动通常包括:

  • 风险评估矩阵 :一个用于确定风险影响和可能性的工具。
  • 风险缓解计划 :定义风险缓解措施和责任分配。
  • 风险监测和报告 :持续跟踪风险,并及时向项目利益相关者报告。
graph LR
A[风险识别] --> B[风险评估]
B --> C[风险优先级排序]
C --> D[风险缓解策略]
D --> E[风险监控]
E --> F[风险报告]

在实际操作中,风险管理计划可能会用到某些专用的软件工具,例如RiskLens或Deltek Cobra。使用这些工具可以系统地评估风险,并生成风险缓解策略。

通过上述章节,我们已经探讨了系统工程管理方法在整合系统工程流程和项目应用中的关键方面。这些内容为IT专业人员提供了系统工程的深入理解,并指出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确保项目成功和符合功能安全要求。

6. 安全管理的生命周期覆盖

在当今的IT行业中,功能安全已经成为了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高度依赖技术的系统中,例如汽车、航空航天和医疗设备,功能安全的管理与覆盖已经成为了法律与行业标准所要求的必要内容。ISO 26262-2018标准为安全管理的生命周期提供了详尽的覆盖指导。本章节将深入探讨安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并分析安全评估与持续改进的机制和策略。

6.1 安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

6.1.1 定义阶段的安全管理

在安全生命周期的定义阶段,关键的活动包括识别潜在的危险和危害、评估风险以及确定安全目标。这一过程是构建整个功能安全基础的过程,它将直接影响后续阶段的执行和成果。

危险识别和危害分析

首先,团队需要进行一个全面的危险识别,这通常涉及跨学科的专家团队来开展。危害分析(HA)是这个过程的核心,其目的是确定可能危害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了进行HA,可以利用如下方法:

graph TD;
    A[开始危险识别和危害分析] --> B[收集系统信息];
    B --> C[进行危害和风险分析];
    C --> D[确定安全目标];
    D --> E[设计安全机制和措施];
    E --> F[结束定义阶段的安全管理]

在上述流程中,团队可以使用故障树分析(FTA)或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来识别潜在的风险。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团队理解可能的故障模式和它们对系统的影响。

安全目标的定义

基于危险识别和危害分析的结果,团队需要设定明确的安全目标。这些目标应当是SMART(具体、可测量、可实现、相关、时限性)的,以便于在后续的阶段中进行验证和确认。

6.1.2 实现阶段的安全验证与确认

在实现阶段,团队需要确保所有的安全目标都已经得到了适当的考虑和实施。这一阶段中,安全验证与确认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过程包括了安全设计审查、验证测试,以及确认产品或系统的功能安全是否满足既定的安全目标。

安全设计审查

审查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需要对安全相关的设计和实施进行详尽的检查。以下是审查的一些关键步骤:

  1. 审查设计文档,确认安全目标是否已经反映在设计中;
  2. 使用安全分析方法(比如HA和FTA)来验证设计是否能够满足安全目标;
  3. 确认设计中没有引入新的危险源;
  4. 保证设计满足所有相关的功能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验证测试

在实施阶段的后期,团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验证测试来确保产品的实际安全性能与预期的性能相符。测试过程可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测试需要覆盖所有的安全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测试报告来证明安全目标的达成。

6.2 安全评估与持续改进

6.2.1 安全评估的方法与标准

安全评估是对产品或系统安全性进行量化和定性分析的过程。该过程需要遵循特定的方法和标准,比如ISO 26262标准中所规定的评估方法。

评估过程中,团队需要收集所有相关的数据和证据,并运用风险矩阵来确定剩余风险的可接受程度。若剩余风险过高,则需要对系统进行重新设计或采取额外的缓解措施。

6.2.2 持续改进的机制与策略

即使产品已经成功完成评估并上市,安全管理的工作也并未结束。持续改进是确保长期功能安全的关键。ISO 26262-2018标准鼓励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模型来实现持续改进的循环。

以下是使用PDCA模型进行持续改进的一个简单示例:

graph TD;
    A[开始PDCA循环] --> B[计划:识别改进机会];
    B --> C[执行:实施改进措施];
    C --> D[检查:评估改进效果];
    D --> E[行动:将有效的改进措施标准化];
    E --> F[更新安全管理体系];
    F --> G[回到计划阶段,重新开始循环];

通过这个循环,企业能够不断地收集反馈,并将其转化为改进产品安全性的行动。这样可以确保系统工程活动与安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能够适应环境变化,持续提高产品的功能安全水平。

在功能安全的管理与覆盖过程中,企业需始终关注法规要求的变更、技术进步、以及用户反馈,并将这些因素纳入改进计划中。通过这样的策略,企业不仅能保证产品满足当前的法规和市场需求,还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ISO 26262-2018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道路车辆功能安全标准,涵盖了从汽车设计到退役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本指南深入探讨了功能安全概念、ASIL等级评估、软硬件测试要求、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开发过程、质量保证以及产品运行和服务阶段的安全问题。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汽车行业的制造商和开发者可以确保电子系统风险的降低,保障行车安全。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