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路演君走过一趟港珠澳大桥,叹为观止,那样的海,那样的桥,那样的拉索结构……

突然想到,大桥不能只是造一造就好了,也有个检测、保养的需求吧。
从20多年前开始至今,中国建成的各种拉索结构大桥至少在5000座以上,这里面,会不会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
没想到,这么一想一问,还真的发现了一个蓝海市场。
而且,20年下来,这些大桥正在陆续进入维修期,如果不做高质量的保养和检测,就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塌桥未必,但是断几根索,大桥没事随风飘逸,抖上一抖,那也让人受不了。
妥妥的刚需啊!
伴随着需求,当然就是供给。
路演君发现,已经有科技型公司开始投身这一领域,开始了耕耘和开拓——广州市开博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据说,开博为cable音译,也寓意开放创新、博通共赢。
作为公司的技术顾问,林阳子在业界已经是小有名气。看中了索桥检修领域的即将到来的爆发期,他辞掉了原国有单位的职务,开始了创业路。
说起来这个人确实有点料,哈工大的博士,从读本科到博士毕业,只用了七年……才七年啊,而且还全程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这个牛逼也可以吹一辈子。
圆规正传

说说容易,那么究竟要怎么去检修索缆?
原来,以前就是靠人,弄个篮子,把工人们送上去,一节一节地进行检测。

无疑,效率很低,安全风险巨大。
所以,还是得有技术解决方案。
林阳子说,围绕着桥梁检修这一细分领域,他们做了一系列的技术研发,形成了检索机器人、内部锈蚀断丝检测技术等技术成果。
一旦开展检测工作,机器人攀附在索缆上,按照速度的设定,向上攀升,全方位摄像头对索缆进行360度的拍摄。
那形象,很拉风。
然后,通过分析和判断,可以准确定位缆索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问题会有哪些?不少。
污垢等是小事,如果老化或刮伤后出现裂缝,然后雨水进入后锈蚀内部的钢丝,那可能就会出现缆索断裂。
公司的愿景是要成为缆索桥梁检修领域的首选合作伙伴。使命是为共同保障缆索桥梁的安全运营持续创新、提供优质服务。
拉索桥梁检修这块蛋糕有多大?
不完全统计每年大概在几十个亿,而且随着大桥数量的增加而增减。不算大,也不算小。
“如果仅仅占有其中1%的份额,对于我们小团队就已经足够了。”林阳子是这么说的,不过貌似目标定的小了。
检测完,包修么?
那还用问。
所以,在团队中成员都有丰富的检测维修等多方面综合能力。
另一位合伙人——官幼平,1987年同济大学的桥梁专业毕业生,还有成立运营缆索制造厂的经验,所以不仅精通桥梁缆索的设计、制造和检测施工,也精通电子、机械和机电领域。
因此,整个创业团队定下的氛围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不过,这是个有趣的公司,机器人等精密设备是自己研发制造的,维修施工的特殊工装和施工技术是自己开发的,但是却不太热衷于申请专利。

对于这一点,林阳子的解释是,不太需要。
因为他们没有打算做产品的销售,研发出来的东东,都是用在自己的业务上,所以,并不担心专利保护的事情。
从业务模式上,也并不复杂。
缆索桥梁界毕竟是个小圈,主要靠口碑。目前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各地的龙头企业,林阳子认为团队生存的方式就是努力把技术和服务做得最好,与合作伙伴合作共赢。
不过,路演君细想了一下,虽然这个领域还没有什么人进入,但是想进去却并不容易。即使大厂想砸钱进去,也未必激起多少浪花。
因为一是存在技术上的难题,二是更重要的,你有没有在这个行业中的人脉和资源的问题。
嗯……毕竟中国还是讲关系和人情的社会嘛!
另外,
关于拉索桥梁检修还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标准,目前作为参考的主要是交通部颁发的《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等。
所以,如何检测,如何保养,5000+的桥梁维修保养还处于没有细化的标准可直接参照执行的状态。
这给了小公司以机会,当然,也对他们的技术实力提出了要求。
路演记:发现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