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驱动linux多线程,多路IO复用事件驱动的服务器模型比阻塞IO多线程服务器模型高在哪?...

本文深入探讨了Linux系统中的线程调度机制,包括进程调度的时机、线程与进程的关系以及多线程IO服务器模型对调度的影响。同时,文章分析了内存占用,指出线程相比事件驱动模型更消耗资源。最后,文章介绍了Go语言的goroutine调度,强调其基于多路IO复用和用户态线程调度,提供了性能与开发便利性的平衡。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 本文从两点进行分析:

* 线程调度

* 内存占用

* 文章很多内容都是仅凭个人认知推测, 并未进行实时考证, 不过个人感觉应该有参考价值(不然也不会写了)

## 线程调度

### `linux`进程调度的时机

* 进程不再处于`TASK_RUNNING`状态

* 如: 由于等待IO而阻塞(`TASK_UNINTERRUPTIBLE`),或者因等待资源和特定事件而休眠(`TASK_INTERRUPTIBLE`),又或者被debug/trace设置为`TASK_STOPPED`/`TASK_TRACED`状态。

* 周期性的时钟中断处理函数中, 判断进程被抢占(preemption)(取决于`preemption`算法)

```c

xxx_irq_xxx(){

...{

twd_handler(){

...{

update_process_times(){

scheduler_tick(){

...{

update_curr() //更新时间片计数

//检查是否被抢占(preemption)(取决于`preemption`算法)

//如:进程时间片达到最大值,有优先级更高的进程

//判断是否需要重新调度,需要则设置TIF_NEED_RESCHED标志

check_preempt_tick()

}

}

}

}

}

}

ret_to_user_from_irq (){

slow_work_pending (){

if TIF_NEED_RESCHED {

do_work_pending(){

schedule() //进程调度

}

}

}

}

}

```

* 新进程创建的时候, 判断进程被抢占(preemption)(取决于`preemption`算法)

* ......

### `linux`的线程

* 其实`linux`最初是不支持线程的, 好像`unix`标准中就没有线程, 线程是在`Posix`标准规定的(貌似,记不太得), `linux`中的线程其实就是进程(轻量级进程), 线程的概念最初来源于`windows`, 这里不作深究。

### 为什么多线程阻塞`io`服务器模型会频繁触发进程调度

* 每次`io`操作, 进程变为睡眠状态, 触发进程调度。

* 周期性的时钟中断处理函数中, 会判断进程是否被抢占(preemption), 这取决于`preemption`算法(个人推测 4 核 40个进程 肯定 比 4 核 16个进程触发的次数多)。

* 虽然使用了线程池, 但是还是免不了创建新线程, 可能会触发进程调度。

*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多线程阻塞`io`服务器模型不仅会频繁触发进程调度, 而且每次调度的进程数量(虽然有一部分进程处于`TASK_UNINTERRUPTIBLE`,`TASK_INTERRUPTIBLE`状态不需要被调度)要比事件驱动服务器模型的进程数量要多很多, 那么调度的时间是否也会变长, 当然这取决于进程调度算法,这里不作深究。

## 内存占用

* 一个线程至少要占用固定大小的内存作为函数栈, 还有一些内核结构体, 相对来说事件驱动模型更节省内存占用

## `Golang`- 用户态线程(`goroutine`)调度

* 问题: `goroutine`是如何进行调度的呢?

* 首先`linux`进程调度执行时机:

* 从系统调用(`syscall`)返回用户态时

* 从中断返回用户态时

* 显然`golang`程序不可能基于时钟中断, 系统调用, 那么go语言在什么时候进行进程调度呢?

* 个人认为, go语言的所有`io`操作在底层实现都采用多路**`IO`多路转接**,而并非 **阻塞`IO`**(因为这会触发系统进程调度), 当`goroutine`进行`io`操作, `channel`读写时(可能还有其他操作)时, 触发`goroutine`调度。

* 所以`goroutinue`没有强制的调度方式, 此时拿 多路IO复用事件驱动的服务器模型 做一下对比, 神似, 事件分发 换成 用户态线程调度, `goroutinue`没有强制的调度方式, 在一些文章中也有体现:

P与M一般也是一一对应的。他们关系是: P管理着一组G挂载在M上运行。当一个G长久阻塞在一个M上时,runtime会新建一个M,阻塞G所在的P会把其他的G 挂载在新建的M上。当旧的G阻塞完成或者认为其已经死掉时 回收旧的M。

* 个人结论:

* go语言的服务器模型是基于多路`io`复用以及用户态线程(`goroutine`)调度的高并发服务器模型。

* 用户态线程调度比系统进程调度好在哪里呢, 我觉得是非强制的调度方式, 操作系统时钟中断的抢占调度算法是为了尽量公平的分配`cpu`资源, 而非强制的调度方式, 不在乎公平, 更多在乎性能, 使`cpu`占用更多的跑在功能代码上, 提高并发。

* 我认为, 这种用户态的线程调度在性能上还是比不过事件驱动, 是两种服务器模型的折中, 提高了性能,降低了开发难度, 非常复杂的设计, 不愧为 为编写高性能高并发服务器设计的语言。

## 内容参考

* [Linux进程调度浅析](https://blog.csdn.net/zhoutaopower/article/details/86290196)

* https://blog.csdn.net/zhoutaopower/article/details/86290196

* [Go语言基础之并发](https://www.liwenzhou.com/posts/Go/14_concurrence/)

* https://www.liwenzhou.com/posts/Go/14_concurrence

有疑问加站长微信联系(非本文作者))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找出图像中所有感兴趣的目标(物体),并确定它们的类别和位置。以下是对目标检测的详细阐述: 一、基本概念 目标检测的任务是解决“在哪里?是什么?”的问题,即定位出图像中目标的位置并识别出目标的类别。由于各类物体具有不同的外观、形状和姿态,加上成像时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干扰,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二、核心问题 目标检测涉及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分类问题:判断图像中的目标属于哪个类别。 定位问题:确定目标在图像中的具体位置。 大小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大小。 形状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形状。 三、算法分类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 Two-stage算法:先进行区域生成(Region Proposal),生成有可能包含待检物体的预选框(Region Proposal),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样本分类。常见的Two-stage算法包括R-CNN、Fast R-CNN、Faster R-CNN等。 One-stage算法:不用生成区域提议,直接在网络中提取特征来预测物体分类和位置。常见的One-stage算法包括YOLO系列(YOLOv1、YOLOv2、YOLOv3、YOLOv4、YOLOv5等)、SSD和RetinaNet等。 四、算法原理 以YOLO系列为例,YOLO将目标检测视为回归问题,将输入图像一次性划分为多个区域,直接在输出层预测边界框和类别概率。YOLO采用卷积网络来提取特征,使用全连接层来得到预测值。其网络结构通常包含多个卷积层和全连接层,通过卷积层提取图像特征,通过全连接层输出预测结果。 五、应用领域 目标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安全监控:在商场、银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