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很多论文题目都采用从“×ב视域’
/
‘视阈’下„„”的格式,多半是从某一理论视
域(视阈)下来分析现实问题。如靳涌韬《教育学视域下我国现代学校变革有效性研究》
,张
扬《网络舆论监督视阈下的廉政建设研究》„„二词在表示“视野”语义上使用无别,实际
上有同有异。本文就“视域”
、
“视阈”二词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分析其语义异同,以便对其
规范使用提出建议。
一、
“域”和“阈”的文字源流考察
分析“视域”和“视阈”二词,重点放在“域”和“阈”两字上。两字声符相同,■,
或又从土,阈,从门或声,都读作
y
ù,只是形符不同,
“域”从土,
“阈”从门。
(一)
“或”
、
“国”
、
“域”
《说文
?
戈部》
:
“■,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或又从土。
”段玉裁注:
“既从口从一矣,又从土,是后起之俗字。
”可见“域”是“或”的后起字。
“或”
(
y
ù)本是
个会意字,
“或”的甲骨文写法是■:左边是“戈”
,中间的“囗”表示城墙,并有武器守卫。
“或”
字的本义是
“区域”
,
吴大徵
《说文古籀补》
:
“或,
古国字,
以戈守囗,
象城有外垣”
,
后来由区域引申为“邦国”的“国”
。后世
“或”假借为无定代词,
邦国义分化出在“或”
之外再套上个“囗”的形声字“
??
”
(国)
。
“
??
”
(国)
,
《说文》
:
“国,邦也。从口,从或。
”
高鸿缙在《中国字例》说:
“国之初字,从囗,一为地区之通象,合之为有疆界之地区之意为
通象,
故为象形意而属指事符
;
益之以戈声,
故为指示符加声之形声字。
周时借用为或然之或,
乃加囗(即围字)为意符作国„„徐灏曰:
‘邦谓之国,封疆之界谓之域,古但以域字为之’
是也”
。
从中看出
“国”
的本义是
“区域”
,
更早以前写作
“或”
字。
“或”
是古字,
“国”
、
“域”
都是“或”的后起字。现示例如:
(
1
)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地域广轮之数。
(
《周礼
?
地官
?
大司徒》
)
(
2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
《诗
?
商颂
?
玄鸟》
)
(
3
)葛生蒙棘,敛蔓于域。郑玄笺:
“域,茔域也”
。
(
《诗
?
唐风
?
葛生》
)
(
4
)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
(
《庄子
?
德充符》
)
(
5
)人域是域,士君子也。
(
《史记
?
礼书》
)
第一例可看出域的本义是“区域”
,后引申为邦国、葬地、界限、居处义。再后来引申为
近代一个抽象数学概念,如“值域”
,
数学名词,函数经典定义中,因变量改变而改变的取
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
(二)
“阈”
《说文》
:
“阈,门榍也。从门,或声。
《论语》曰:
‘行不履阈’
。■,古文从阈从洫。
”
可知,
“阈”的本义是门槛。
《尔雅
?
释宫》
:
“
?
晃街
?
阈。
”邢
?m
疏:
“
?
徽撸
?
孙炎云:
‘门限也。
’经传诸注皆以阈为
门限,谓门下横木为内外之限也。
”如:
(
6
)不践阈。
(
《礼记
?
曲礼》
)
随后过了这个门槛,到了门外,自然就可以看到整个“门楣”了,如(
7
)仰瞻城阈,俯
惟阙庭。
(三国魏
?
曹植《应诏》
)
后来由门限就引申出后来的
“界限”
之意。
(
8
)
宜其咽喉九州,
阃阈中夏。
(唐
?
贾至
《虎
牢关铭序》
)
所以“阈”字最初是指门槛,因为门槛之意分出门内门外,故而有门限之意。后来慢慢
引申出界限的意思。
王力指出“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
,表示相
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
”
[1]
他在
《同源字典》
中指出
“阈”
、
“限”
(亦作□)
、
“
?y
”
(亦作
“阃”
)
是一组同源字。
《说文》
:
“限,阻也,一曰门榍。从阜,艮声。
”又:
“榍,限也。
”
《广韵
?
产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