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两条曲线相似度_【药物分析】一文了解美国和日本溶出曲线相似性评价

本文对比分析了美国FDA与日本在仿制药溶出曲线相似性评价上的方法,包括非模型依赖法(差异因子f1、相似因子f2)和模型依赖法。美国主要采用f1和f2判定,要求f1<15且f2>50。日本则采用直接比较法和f2法,规定特定时间点溶出量的差值范围。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记得点击上方 铭研医药 关注我们哦

本文主要对美、日有关仿制药指导原则中溶出曲线相似性方法内容进行介绍,希望通过对两者的解读,能为我国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固体口服制剂体外评价方法提供借鉴。

d5b0f2b58bfec36fe92f2200813dc10a.png

1 美国溶出曲线相似性判定方法

FDA 在 1997 年发布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中,采用非模型依赖法和模型依赖法进行溶出曲线的比较。

1. 1 非模型依赖法(Model Independent Approaches)

差异因子(f 1 )和相似因子(f 2 )是一种简单的模型非依赖方法用于溶出曲线的比较{A simple model in-dependent approach uses a difference factor(f 1 ) and a similarity factor(f 2 ) to compare dissolution profiles}。

差异因子(f 1 )法是计算两条溶出曲线在每一时间点差异,是衡量两条曲线相对偏差的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f 1 ={[∑nt =1|R t - T t |]/[∑nt =1 R t ]} ×100

其中 n 为取样时间点个数,R t 为参比制剂(或变更前产品)在 t 时刻的溶出度值,T t 为试验批次(变更后样品)在 t 时刻的溶出度值。

相似因子(f 2 )是衡量两条溶出曲线相似度的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f 2 =50 × log{[1 + (1/n)∑nt =1 (R t- T t ) 2 ]0. 5×100

其中 n 为取样时间点个数,R t 为参比制剂(或变更前产品,后面统称为参比制剂)在 t 时刻的溶出度值,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