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对美、日有关仿制药指导原则中溶出曲线相似性方法内容进行介绍,希望通过对两者的解读,能为我国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固体口服制剂体外评价方法提供借鉴。
1 美国溶出曲线相似性判定方法
FDA 在 1997 年发布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中,采用非模型依赖法和模型依赖法进行溶出曲线的比较。
1. 1 非模型依赖法(Model Independent Approaches)
差异因子(f 1 )和相似因子(f 2 )是一种简单的模型非依赖方法用于溶出曲线的比较{A simple model in-dependent approach uses a difference factor(f 1 ) and a similarity factor(f 2 ) to compare dissolution profiles}。
差异因子(f 1 )法是计算两条溶出曲线在每一时间点差异,是衡量两条曲线相对偏差的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f 1 ={[∑nt =1|R t - T t |]/[∑nt =1 R t ]} ×100
其中 n 为取样时间点个数,R t 为参比制剂(或变更前产品)在 t 时刻的溶出度值,T t 为试验批次(变更后样品)在 t 时刻的溶出度值。
相似因子(f 2 )是衡量两条溶出曲线相似度的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f 2 =50 × log{[1 + (1/n)∑nt =1 (R t- T t ) 2 ]0. 5×100
其中 n 为取样时间点个数,R t 为参比制剂(或变更前产品,后面统称为参比制剂)在 t 时刻的溶出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