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收到了一位咨询者的留言:
我和他分手了,我觉得他好渣。刚跟我提分手就和别的女生在一起了,这不就是无缝衔接吗!无缝衔接就是出轨啊,他是不是出轨成瘾啊!我刚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他和他前任刚分开的时候,当时我还觉得我和他是正当关系,现在想想,我当初可能是被当小三了吧!
“无缝衔接就是出轨”这句话我不能肯定,但至少,你的伴侣有“恋爱成瘾症”。我们身边不乏有一些异性缘不错的人,你会发现他们身边的伴侣频繁更换,每次带出来见朋友的都不是一个人,问他们为什么总是换人,上一段感情为什么分?他们总是以“无法和一个人在一起太久”、“不会维护长期关系”为由。
这样的人会给我们一种花心、海王、拿恋爱当消遣的感觉,虽然刚在一起的时候确实会很开心,但作为一个想好好维系恋爱关系的人来说,这样的人似乎不太靠谱?

恋爱还有成瘾的?这和有人离不开奶茶、有人离不开酒精、有人离不开尼古丁、有人离不开火锅、有人离不开香水是一样的。有的人认为自己永远需要怀抱和亲吻,需要被照顾和被关注。
心理学家发现,人群中有一种特殊的人,即对多巴胺、苯乙胺和后叶催产素等爱情激素“上瘾”的人。这样的人一旦体内的多巴胺等激素水平消退,就会通过另寻新欢再次获得刺激源,从而享受激素高分泌带来的极度愉悦兴奋,心理学上称为爱情成瘾症。
“恋爱成瘾”的表现其实就是痴迷一个人、或是痴迷亲密的感觉、再或者是对亲密关系断不了的执迷。比如渴望遇到一个自己完全满意的人,并且认为爱情可以化解生活中其他的烦恼(爱情不能是带来烦恼的)、希望另一半可以拯救自己。
有一部《恋爱成瘾》的纪录片中,导演把恋爱成瘾描述为一种对于获得和猎捕爱人的痴迷行为。女主角Eliza疯狂的喜欢上了一个几乎不知道她存在的男人,并且无限地想象他们有可能发生的故事和未来关系,她会逐渐以这个人的活动范围作为自己的生活轨迹,无法克制地关注、记录对方的一点一滴。这样的痴迷和想象不光影响着她的生活,也影响着她在亲密关系里的态度和她的爱情观。

影片把这样的心态称为“幻想的宇宙”,也就是我们犯瘾的时候,会通过想象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认为只要有了这样的人或感情,一切都会改变,并依赖这样的幻想来维持生活。
当然,每一个“恋爱成瘾”的人的表现可能是不同的。你可能会像Eliza一样,把所有的关注给一个人,想象对方和自己的无限可能;你也可能不断地更换伴侣来满足自己的幻想。
为了方便大家更具体的了解自己是不是“恋爱成瘾”,我们花1分钟做一个简单的思考:
1.你是否一旦失去新鲜感,就难以保持亲密关系,想尽快结束这段关系。
2.你是否难以忍受一个人的独处,需要人给你甜蜜的感觉;或不愿意去解决情感中的问题,遇到问题就想分手。
3.不恋爱时,时常幻想亲密关系,渴望快速结束单身。
4.你需要大量的关注和注意力,但无法给予对方同样的感情。
5.你曾试图用频繁的承诺、性、诱惑或是操纵来捆绑伴侣。
6.在恋爱中拼命取悦对方,并把爱情视为最重要的东西。
7.相信“对的人”和“对的感情”可以修复自己。
不要急着给这样表现的人下定论“渣”或是怎么样,频繁地更换伴侣其实与人品或靠不靠谱关系并不大。也许“离不开爱情”的表现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很多人以为“恋爱成瘾”的根源是对当下亲密关系的不满意,迫切希望有一段不会破裂的关系,所以才会有“瘾”。其实,“成瘾”来源于早年的经历。
《老友记》中,在Phoebe的原生家庭中,父亲离去,母亲自杀,她不得不从小就一个人在街上讨生活。所以虽然她向往亲密持久的感情,却无法维持这样的关系。一方面可能是确实没有遇到对的人,另一方面也是随着失败的感情,她会更迫切地希望被爱、被关注、被认可,并去寻找下一个怀抱,从而变成了一种无效的循环。

所以说,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性侵、被抛弃等,有可能演化成以下几种心态,从而对亲密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1、“爱我的人越多,我就越有价值”
在童年时期不幸福的生活经历常常使人感到不被爱、不被接受,很多小孩把自己被爱与否和自己的价值挂钩。常常通过不断地“让人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在这之中拥有基本平衡的生活。
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即使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是不是也会想起以前有一些同学家庭生活不和睦,但TA自己的恋爱经历很丰富,不断地换对象,还总惹得其他同学羡慕?!
2、“感到危机,主动抛弃”
早期经历中有被抛弃过的惨痛经历的人,常常在亲密关系中充满焦虑和回避。只要在感情里稍有不顺,或感觉到对方的一点点走神,他们就很容易开启自我保护机制,选择先放弃或是回避,使得每一段感情稍有碰壁就走不下去。

他们的思维里:我可以抛弃别人,但别人不能抛弃我。这样的人在热恋期的时候根本看不出来有什么异样,但稍有矛盾,立马就要逃跑。
3、“你一定就是我的救星”
有些人会把另一半当成自己的“救星”,认为另一半可以满足TA的所有需求,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物质上,也寄希望于另一半,来解决自己生活里的不安。所以他们对伴侣的态度不是共同成长,而是不断地索求。如果求而不得,就会怀疑和失望,然后迅速找下一个可以满足TA的人。

即便“恋爱成瘾”不是你的人品问题,但也不能以这个为借口去耽误自己和别人的时间,真正渴望亲密关系但又“恋爱成瘾”的人,可以通过以下认识来帮助自己“戒瘾”。当然,过程是痛苦又漫长的,因为这和你之前的认知是相冲击的,你可能会因为不习惯,吃不消而放弃,那你就永远也无法有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
1、爱不是自我满足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其名为《爱的多重奏》的公开访谈录中,巴迪欧非常强调“去自我化”对于爱情的重要性。他在第一章就提出,爱是一个生命命题:以一种非中心化的观点来建构一个世界,而不仅仅是为了我的生命冲动或者我的利益。用大白话说就是,爱情不是用来自我满足的,它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小世界。

每当你想让对方满足你的各种需求时,先想想你能为你们的关系带来什么,以及你的不断索取会给对方带来什么影响。不要认为爱你就应该为你付出,爱的付出是相互的。
2、共同的价值观远比共同兴趣重要
不难发现,当我们遇到一个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的人时,我们会异常兴奋,甚至觉得这个人就是我们“理想伴侣”,认为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在一起会很有幸福感和满足感,也不会出现问题。但事实上,三观相同的两个人才有可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有人会说,有相同的兴趣爱好难道不是三观相同吗?这就是你们掉进了“价值观标签化”的陷阱。有时候价值观和个人兴趣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
“价值观标签化”是什么?就是一个普通生活习惯可以代表每个个体的整体三观。但仅仅因为两个人喜欢同样的电影、相近的音乐或是在豆腐脑甜咸上达成一致,并不能代表你们是同路人。想要真正了解对方的三观,唯一的方法只有直接去问大问题。
比如:
1.关于未来生活,怎么处理来自双方父母的干涉?
2.设想如果以后两个人之间有矛盾,该如何调和或者你们的态度是什么?
3.如果以后要结婚,你们的财产将如何分配?
3、相较于激情,陪伴更珍贵
“恋爱成瘾”的人总是给人一种需要激情,恋爱时也离不开激情的样子。但健康的亲密关系,除了要有激情,更重要的是陪伴感。我们都知道爱情三要素包含:激情、亲密和承诺、三者缺一不可,过分放大激情的重要性,只会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很空虚。

试着让自己不过分关注“激情”带来的刺激感,也不要抗拒亲密关系中发生的矛盾。因为没有一段关系是不发生矛盾的,你和你的父母还会有矛盾呢,就更不要说和一个跟自己生长环境完全不同的异性。
4、与自己和解
之前也说了,“恋爱成瘾”很大原因是早年的经历过于不幸。那你可以尝试回溯过往的经历,可以和亲人或朋友聊一聊,尝试寻找自己需求的源头是什么,也许是未被处理的创伤、逃避多年的回忆,找到自己上瘾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走出迷雾。
最重要的是,学会与自己相处。不要急着寻求别人的陪伴,培养一个新的爱好,比如每周看一部电影、每天画一幅画,建立一些属于只自己的生活习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找到独处的乐趣。
“恋爱成瘾”本不是一个涉及道德感的问题,但请不要用这个借口放纵自己变身“恋爱达人”。
“成瘾”不渣,抗拒“戒瘾”你就是“渣”。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咨询师,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评论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