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e耳机信号断续_三分天下,地表最强主动降噪耳机之争

最近降噪耳机圈有两件事,一是索尼全新的 WH-1000XM4 发布,另一件是苹果的首款头戴式降噪耳机即将推出的情报再次流传出来。

1abe96546ef960f6ea256f31e9b14df0.png

索尼新的头戴式降噪耳机 WH-1000XM4 在延续上一代外观的前提下,从硬件和软件层面进行了升级,加入了新的传感器、升级了蓝牙芯片,改进了结构和部分材质,让新款耳机降噪运算速度有所提升,提升通话质量,还增加了摘下暂停、谈话自动环境声模式、地点模式切换功能等,并支持双设备的同时连接。

而苹果的首款头戴式降噪耳机或许被名命为 AirPods Studio,也许将会在 10 月份发布,售价 349 美金;配置方面,AirPods Studio 或许会搭载比 H1 更强劲的芯片,支持主动降噪、高质量蓝牙音频传输,还支持佩戴检测功能,还会有白、深空灰两种颜色可选。

从 BOSE 推出世界上首款主动降噪耳机,后来索尼加入分蛋糕,到其它厂商入场小打小闹,到苹果入局充当搅局者,主动降噪耳机这个市场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01

先驱:BOSE

「主动降噪技术」和「主动降噪耳机」都是 BOSE 研发的。

传说研发降噪耳机的灵感,是来源 BOSE 创始人 Amar G. Bose 一次飞行之旅上,发现飞机引擎噪声能干扰他用耳机听音乐的兴致,便有了研发降噪耳机的想法 —— 那时是 1978 年。

6136c0f9e1c0320ea370d1769fbf8ac0.png

■ Amar G. Bose 博士

直到 1989 年,BOSE 正式量产主动降噪耳机,提供给飞行员使用,有效保护了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的听力,降低听力损害。直至现在,机场中不少地勤人员使用的「机务降噪耳机」就是 BOSE 的。

直到 2000 年,BOSE 推出了 QuietComfort(后被人简称为 QC1),才正式将主动降噪这项技术推向消费市场,为民享用,而它是一款有线的头戴式主动降噪耳机。

6e4007ef70c195ef9cff54735027d3bb.png

■ BOSE QC1(图片来源:Tamchan0069)

主动降噪的基本原理很简单,除了需要基础的发声单元,还需要有拾音器和处理芯片。拾音器也就是麦克风,拾取外部的声音,交由芯片处理生成反向的声波传送到耳道,借助波的「相消干涉」原理,反向声波跟外界噪声在耳道里相融抵消,便实现了降噪。

2812061eaadd203341a01cddf5ac6147.png

■ 降噪原理示意(图片来源:安声科技)

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实际想要做好,得软硬兼施,设计、用料、芯片、软件算法,每一步都非常重要。

主动降噪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需要配合入耳式、耳罩式(头戴式)使用,物理隔绝部分噪声,主动 + 被动降噪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最好的降噪效果。

68882d38566aa0886300432601f0eec1.png

主动降噪的原理是确定的,但实现的方式可能会有不同,在这项技术量产的初期,大部分耳机都是采用「前反馈式降噪」的方式实现。

BOSE 的 QC1 采用的就是「前馈式(Feed-Forward)降噪」技术,拾音器外置,可以说是整个系统的最前端,能尽可能快地、完整地接收到外界噪声,并交由芯片处理,生产反向声波传到单元发出。

d7164deaa2726cc7df1dd44de733b1ad.png

■ 前馈式降噪技术示意(图片来源:Daniel Gniazdo / Jabra )

另一种实现方式是「反馈式(Feedback)降噪」技术,拾音器内置,能直接感知耳朵听到的声音,优点能尽可能地跟用户听到的声音同步,而且处理的噪声频率相对较广,低音过滤能力比前馈式降噪要强;当然,这种技术,只用作反馈,实际中并不能独立使用。

b0fcbb07beab99933e2ff1968cdd1da2.png

■ 反馈式降噪技术示意(图片来源:Daniel Gniazdo / Jabra )

而现在大部分较高端的主动降噪耳机,是将前馈式和反馈式两种技术整合使用,能综合两种技术的优点,不过两种技术整合使用,对拾音器的质量和算法要求较高,做得不好容易产生白噪声,这就考验音频厂商的软硬件能力了。

1591d974e9e2483e57af5c5bdd483d48.png

■ 前馈式 + 反馈式混合降噪技术示意(图片来源:Daniel Gniazdo / Jabra )

从 2000 年的 QC1 起至今,BOSE 的主动降噪耳机形态已经覆盖了有线头戴式、有线入耳式,还有无线蓝牙头戴式、无线蓝牙入耳式(颈挂式) ... BOSE 垄断了消费级主动降噪耳机市场十多年,至今却还没推出真无线主动降噪耳机(只针对睡眠的 Sleepbuds 不算)。

02

二分天下者:Sony

索尼降噪耳机的出现,才打破了 BOSE 的垄断地位,大众对索尼降噪耳机的印象主要在无线的 1000X 系列上,有头戴式的 WH-1000X 系列、颈挂式的 WI-1000X,和真无线的 WF-1000X 系列。

ace5cdb5261d96c13c4d52845891da45.png

当中的 WF-1000X 降噪豆,是世界上首款支持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只不过降噪效果一般、续航短、延时大、连接不稳定等问题,让这款产品的口碑大打折扣;所幸最新的 WF-1000XM3 已经摆脱了初代的这些致命问题。

1a3bbb95bdf4fa76bdc12fef7fc53d36.png

在前天发布的 WH-1000XM4 前,索尼的头戴式 WH-1000XM3 跟 BOSE 的 700 可以说都是地表最强的两款主动降噪耳机,因为两款耳机除了降噪效果外,不同的方面都有其各自的优势,正因为用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并不能客观地选出绝对的「地表最强」。

其实,除了上面设计比较「摩登」的无线降噪耳机,索尼在以前还推出过几款有线的入耳式耳机 —— MDR-NC 系列,只不过这类产品现在已不再更新。

索尼的加入,让主动降噪耳机的造型和形态不再古板,从此主动降噪耳机市场二分天下,不再是 BOSE 一家独大。

03

搅局者:Apple

除了 BOSE 和索尼,别忘了,苹果其实也是一家「传统」的音频厂商,2019 年 10 月推出 AirPods Pro 可以说将「主动降噪耳机」这一品类推广了开来。

至今,苹果虽然只推出了一款主动降噪耳机、头戴式耳机还未见踪影,却成为了主动降噪耳机的搅局者。

553d76106e50023bbde27806d6b901aa.png

相比起 BOSE 和索尼,苹果技术上其实并没有太领先的地方,而是将体验做到极致,低延时、快速配对、防水、舒适佩戴、通透模式、无线充电,都将「好」无线降噪耳机带到了另一个赛道。

44a19dc7a9567788a7642ac086385d4d.png

关于 AirPods Pro 的极致体验,这里可以再举个例子:

市面上有不少降噪耳机会出现风噪的问题,那是因为主动降噪的原理,通过生成的反向声波跟原噪声声波「相融」抵消而达到的;而风噪这种东西比较特殊,主要是风打在向外的麦克风引起产生声音信号,处理器处理成反向声波并传到耳道,但实际的风并没有吹入耳道形成噪声,所以耳道内并没有能被抵消的声波,于是被处理后的反向声波便成为了新的噪声,这就是主动降噪耳机所谓的「风噪」。

b4dd46c626716e8d726ce90f141b9996.png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苹果不仅在外向麦克风做了防风网罩,还做了个弯曲的导管绕开外风干扰,从源头降低风噪的产生,要知道 AirPods Pro 机身内部的空间本来就很小,再做这样的设计可不容易。

06c8f894010ccd0130e1e72bafce53c0.png

相比之下,索尼的解决方式是通过算法,在芯片中过滤掉风噪信号,实际的效果也不错,但需要通过 app 开启,而且降低风噪模式跟环境声模式有冲突,不能同时使用,体验上稍有打折,另外这种方法对算法和处理器的算力要求相对较高,能耗也会稍有影响。

苹果借 AirPods Pro 用更为极致的体验破了 BOSE 和索尼二分世界的局面,未来的头戴式 AirPdos Studio 又会不会给头戴式降噪耳机带来新的冲击呢?

当然啦,市面上可选的主动降噪耳机不止 BOSE、索尼、苹果这三家,还有森海塞尔、JBL 等等传统音频厂商,以及国内外的一些手机厂商都有涉及主动降噪的产品,但从规模、出货量、市场占有率看,主动降噪耳机确实还是这三家的天下。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厂商能加入,推出能跟这三家厂商抗衡的产品,到时候的主动降噪耳机市场想必会比现在精彩得多。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